李凤莲;刘慧甫
目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性较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Mindray公司的M-7彩超诊断仪床旁经胸诊断主动脉夹层患者11例,与CT、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胸超声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91.67%,CT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90.00%,MRI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100.00%.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地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能够早期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杜淑华;盖昱辛;梁阔鹏;陈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恒前牙外伤发生的规律、应急处理方式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5例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发生地点、外伤类型、年龄、性别等差异.结果: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发生的高峰年龄为9 ~11岁,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比例2.05:1.外伤原因以自己摔倒多,以上颌中切牙冠折多见,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学校为主要外伤发生地.结论:学龄儿童年轻恒前牙外伤发生一定有规律,外伤后就诊时间越早相对预后越好.
作者:赵玥;丁元圣;杨清岭;孔宇;李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肺静脉的解剖及变异,为心胸外科手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提供肺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肺静脉影像资料,在EBW工作站,应用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观察肺静脉的解剖及变异类型.结果:180例资料中,标准型肺静脉为常见,双侧均为标准型肺静脉者占67.22%,共121例,其中男72例,女49例.肺静脉共同开口型33例,占18.33%;副肺静脉型23例,占12.78%,混合型3例,占1.67%.男女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静脉的解剖变异较为常见,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肺静脉的解剖及变异是可行的.
作者:牟焕晨;吕仁杰;许传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实验大鼠应用丹皮酚,并检测治疗后实验大鼠IL-1β、TNF-α水平,得出丹皮酚对RA的作用,探讨丹皮酚针对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弗式完全佐剂的实验方法,制备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AA)的大鼠模型,一周后对实验大鼠应用低剂量丹皮酚(8mg/kg)、以及高剂量丹皮酚(32mg/kg)每日1次,一共应用21d.治疗后,应用了丹皮酚的RA大鼠对足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方法,得出RA实验大鼠IL-1β、TNF-α的水平.结果: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造模15d后立即出现了后肢的足肿胀,关节炎指数升高(P<0.05);实验显示丹皮酚很明显使实验大鼠的对侧足的肿胀时间延后,并减轻RA实验大鼠足的肿胀度(P<0.05),并且高剂量丹皮酚可以减少IL-1β、TNF-α水平(P<0.05).结论:对患有RA的实验大鼠应用丹皮酚可以降低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示丹皮酚可以抑制RA的发展.
作者:石磊;孙庆治;王建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盐酸利托君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晚期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05~ 2011-01晚期先兆流产孕妇231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8例应用盐酸利托君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对照组113例应用硫酸镁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保胎成功112例,成功率94.9%,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80.5% (P<0.05);观察组延长孕周9~ 16w(12.25±5.69 w),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延长孕周9~16w(12.25±5.69 w) (P <0.05);观察组病例住院天数4~9d(5.25±1.69d),适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5%,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胎儿异常率6.8%,与对照组胎儿异常率4.4%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盐酸利托君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晚期先兆流产疗效确切,住院周期短,不良反应与胎儿异常并无明显增加,有一定临床推荐价值.
作者:陆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模型经病理学、免疫组化手段观察肾纤维化过程中OPN、BMP-7的表达,并用缬沙坦干预大鼠模型.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物缬沙坦在肾间质纤维化(RIF)过程中的作用与机理.方法:选取Wistar雄性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3组(模型组、缬沙坦组,假手术组),所有大鼠均制备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假手术组不处理输尿管.用0.9% Nacl对假手术组、模型组每日一次等量灌胃.缬沙坦治疗组以6mg/kg缬沙坦给药量日一次灌胃.上述方法操作2w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取血后处死取肾脏.其余大鼠继续上述方法处理至4w后同样方法取材及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的OPN、BMP-7表达情况;所取血液使用我院全自动生化仪对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和缬沙坦组在术后血肌酐及血尿素与假手术组比较都明显升高而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发现模型组OPN表达增加,BMP-7表达减少,而缬沙坦组OPN表达减少,BMP-7表达增加.Western印迹法测定OPN、BMP-7蛋白的表达.结论:缬沙坦可能在肾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中起到拮抗作用,可能对临床用药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作者:刘中柱;刘艳姝;史为伍;姚海涛;牛效清;张国艳;何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及特点,制定护理安全问题的防护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手术室2011 ~2014年出现的15起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类以及与护理人员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手术室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为责任心不强,未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安全核查,以低年资的护士为主.结论: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交接班、手术器械物品清点等各项制度,对低年资护士加强培训,增强责任心的培养,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的关键.
作者:孙国娟;王静;刘志丹;王悦;何淑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无创青光眼治疗系统对开角型青光眼以及高眼压症在不同时间段的降眼压效果.方法:51例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70眼)于首次确诊时、1周各行一次PNT治疗,分别于首次PNT后l天、l周、2周、1月、2月、3月记录眼压(OP)值.结果:所有患者于确诊时、PNT治疗后l天、1周、2周、1月、2月、3月眼压分别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青光眼治疗系统对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有一定的降眼压作用.
作者:曹丽辉;尉露露;杨笑天;王玉清;徐志刚;张涤;金童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比我院2009~2012年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联合用药(同时应用布地奈德鼻喷剂、欧龙马滴剂,间断增加口服药)和单一疗法(仅应用布地奈德鼻喷剂)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二者的治疗效果,探讨本地区该病的佳诊疗方案.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绘图、分析.根据应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是否联合欧龙马滴剂以及口服药物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总计289例应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欧龙马滴剂,间断口服中药(玉屏风散等)进行治疗,对照组为单独应用布地奈德鼻喷雾荆进行治疗计219例,然后分析对比.结果: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见,观察组有效率(含显效和一般)为93.77%,对照组有效率为77.17%,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的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合有中药成分的欧龙马滴剂以及口服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较单独应用布地奈德鼻喷剂有效率高,此结果对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凌淑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主要讨论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方法:对6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与物理治疗法,进而对照观察.结果: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组,共32例,其治疗效果优于物理治疗法的35例.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对比中,两组疗效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对蛛网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防治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安全性也较为理想.
作者:王维峰;宣兆博;杨福义;杨琳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已经建立并且行之有效的化学筛选(LC-MSn)和活性筛选集成系统获取水飞蓟茎叶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95%乙醇提取药材获得总提取物,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总黄酮类化合物,多种色谱方法(sephadex-LH20,HPLC等)相结合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NMR谱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Fe2+半胱氨酸诱导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模型进行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从水飞蓟茎叶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这5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8.5~11.2.结论:从水飞蓟茎叶中获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抗氧化活性与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关系.
作者:陈效忠;常鑫;吕红梅;张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ICU重症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56例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01 ~2014-01我院ICU病房收治的29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为并发高钠血症患者(共56例);对照组为未发生高钠血症患者(共234例),分析其相关因素并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钠水平超过180mmol/L的患者其死亡率高,而血钠水平在160 ~ 179mmol/L的患者其死亡率也比150 ~ 159mmol/L的患者高,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高钠血症是导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琴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正畸患者就诊的目的、动机和就诊满意度,以改善提高正畸科口腔医疗服务的质量.方法:随机抽取口腔正畸科门诊咨询及治疗患者1069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分析.结果:①患者正畸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影响颜面部美观及个人形象;②儿童主要是应父母的要求前来就诊,而成人病人主要是为了工作、社会活动及恋爱、婚姻的需要;③患者为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医生技术水平、疗程长短、治疗效果及收费的高低.④90%以上的复诊患者对医生的医疗质量与服务态度,护士及导医的服务态度及质量,诊疗环境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大程度获得颜面部及牙齿的美观是正畸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患者对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医疗服务整体满意率相对较高,对等候或排队时间满意率低.
作者:丁元圣;赵玥;丁元欣;张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剖宫产与子宫肌瘤同期手术50例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实施剖宫产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单纯剖宫产,择期再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杜淑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使用B-Flow成像技术检测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新生毛细血管情况来判断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方法:选取85例有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B-Flow血流成像技术观察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内有无微血流信号,将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分两组,一组有微血流信号组(55例)另一组无微血流信号组(30例),比较两组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患者患脑梗塞比率的情况.结果: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内有微血流信号组脑梗塞发生率(74%)显著高于无微血流组(35%),比较有微血流信号组与无微血流信号组结果不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B-Flow血流成像技术对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检测判断颈部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易损性,预测脑梗塞的风险.
作者:丛震宇;郑春梅;王薇;王晓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将87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行优质护理,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95.5%较对照组74.4%明显提高(P<0.05).结论: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采取优质护理,可明显提高手术质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作者:白鑫;徐文静;刘清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染色体异常与孕早期胚胎停育的关系.方法:对196例孕早期胚胎停育患者的绒毛细胞进行原位培养,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结果:196例胚胎停育患者的胚胎绒毛组织,细胞培养失败9例,捡出异常核型62倒,染色体异常比率31.6%.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孕早期胚胎停育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玉萍;杨欣艳;孙盛梅;何春久;张淑红;朱金玲;王长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机制.为小白菊内酯在临床上早日应用于肝癌患者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用体外培养的方法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用四唑盐(M TT)比色法检测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抗增殖及细胞毒作用;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光学显微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白菊内酯作用人肝癌HepG-2前后Caspase-3、NF-κB蛋白阳性表达变化的情况.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小白菊内酯在体外对人肝癌HepG-2在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MTT法结果显示: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影响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细胞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伸展性良好,细胞呈梭形和多角形,细胞之间连接紧密.小白菊内酯作用人肝癌HepG-2 24h以后,增殖速度减慢,细胞贴壁能力下降,细胞之间连接疏松.药物作用48h以后,增殖速度大大减慢,大部分细胞变圆漂浮在培养瓶中.药物作用72h以后,几乎无活细胞,并且可见死细胞碎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细胞呈梭形和多角形,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细胞胞浆丰富,细胞核完整;药物作用24h以后,细胞伸展减弱,有一部分细胞呈现圆形,细胞之间连接疏松,核浓缩,染色质出现边聚;药物作用48h后视野中可见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细胞浆浓缩、染色质浓缩成新月形和“出泡”现象的变化;(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Caspase-3表达增加,NF-κB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呈现出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小白菊内酯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有诱导凋亡作用,其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NF-kB、Caspase-3等信号转导有关.
作者:韩琨景;杨万山;孙抒;辛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婴幼儿肠套叠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肠套叠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健康教育,从患儿家长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患儿12个月内复发率等方面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婴幼儿肠套叠护理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有助于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患儿的肠套叠复发率.
作者:王佩珊;李佳;王莹;张雪;孔祥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C-ME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MET与腺样囊性癌的关系及相关性,为临床的转移趋势、预后判断和术后的随诊监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MET的表达.结果:C-MET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C-MET阳性表达率为66.7% (23/31),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ET蛋白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型,转移、侵润和复发有关(P<0.05).结论:C-MET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麻春莹;迟艳侠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