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策略

周典贵;焦海旭;惠凯;伍丽红;李春双;蔡振利;郭柳彩

关键词: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 高危, 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提高安全性的策略.方法:影像结合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对脑供血情况综合评估,确定治疗策略.结果:术后随访发现:56例患者的62处狭窄血管恢复正常;球囊前扩或后扩时出现脉搏、血压下降13例(包括心脏停跳1例).术后无一例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术前综合评估是作出正确治疗策略的前提,正确的治疗策略是手术安全性有效保证.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褪黑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表达NF-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新生健康7日龄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40只)、缺氧缺血模型组(40只)、MT治疗组(40只),参照经典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MT治疗组于模型制作完成后立刻注射MT10mg/kg1次于腹腔内,脑损伤组则于腹腔内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各组分别于手术后6、24、48、72 h取脑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组NF-κB表达随时间的变化增加显著(P<0.01).与缺氧缺血组相比较,MT治疗组NF-κB表达在12,24,48h三个时间点中下降显著(P<0.01).结论:MT对HIBD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在海马区的持续活化有关.

    作者:顾镜月;安亮;梅梅;杨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蝙蝠葛酚性碱对胃癌菏瘤鼠抗肿瘤作用

    目的:初步现察蝙蝠葛酚性碱对胃癌小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取50只小鼠建立肿瘤鼠动物模型,测定小鼠瘤重、检测蝙蝠葛酚性碱对肿瘤的抑制率.结果:蝙蝠葛酚性碱各组对荷瘤鼠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三个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是55.13%、48.67%、39.9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对胃癌荷瘤鼠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作者:林洋;刘伟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80例牙周缓释药膜对牙周探诊深度和龈沟出血指数的研究

    目的:探讨牙周缓释药膜对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典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基础治疗后,局部牙周袋应用牙周缓释药膜,对照组基础治疗后,局部牙周袋应用碘甘油,治疗前后分别检查患者患牙的牙周探诊深度及探诊出血情况并记录观察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牙周缓释药膜对治疗牙周炎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涂抹碘甘油的治疗方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静;王帅;朱建华;侯玉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神经生长因子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制备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我们对神经生长因子(NGF)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功能进行评价,为临床上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结扎Wistar大鼠一侧股动脉制备大鼠缺血后肢模型,通过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缺血后肢的血管再生与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在缺血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具有相关性的作用.结果:反复的缺血内收肌的NGF注射,可以增加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密度,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的凋亡,并在不改变血流动力学的前提下加速缺血再灌注.结论:结果表明NGF在血管的修复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在组织缺血的条件下,NGF途径的正反馈作用,刺激了血管再生及动脉形成,从而加速了血液血流动力的恢复,NGF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缺血肢体骨骼肌中的表达,从而可能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再生;通过增加一定剂量的NGF,可以明显改善缺血肢体的功能恢复.NFG促血管再生的机制可以做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疗的一个科研方向.

    作者:刘程伟;田浩;么荣荣;王石;王跃生;王树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电生理改变特点.方法:对45例 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肌电图和F波进行检测.共检测160条运动神经、100条感觉神经、及l50块肌肉.结果:MCV减慢为60.6%,SCV减慢为49.0%,EMG提示神经源性改变占66.6%,F波异常占88.42%.结论:GBS为广泛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件有轴索变性的电生理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作者:罗秋云;张艳玲;刘涓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黄芪水煎剂对荷瘤小鼠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黄芪水煎剂对荷瘤小鼠血液中β-内啡肽及P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抗肿瘤中药黄芪水煎剂给予荷瘤小鼠灌胃(5g/kg),每日一次,连用20d.采用放免方法测定血中β-内啡肽及P物质水平的变化.结果:荷瘤小鼠血中β-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P<0.01),P物质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瘤体重量明显低(P<0.01).结论:黄芪水煎剂可起到减轻肿瘤小鼠的疼痛和抗肿瘤的作用.

    作者:田寅;王博;石磊;李怀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凋亡抑制蛋白FL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FL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于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FLIP的检测.结果:FL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阳性率67.1%,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15%;良、恶性病变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甲状腺孔头状癌各临床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LIP可有效地区别良、恶性甲状腺病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标志.

    作者:陈福军;张立海;王娇;王桂梅;钟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89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正常男性老年人血清Leptin、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RACP-5b),采用美国NORLAND Excell-plus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分别测定其正位腰椎(L2~4)及左侧股骨颈处BMD.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正位腰椎及左侧股骨颈BMD、血清Leptin、BAP、BGP水平较正常男性老年人明显降低(均P<0.01),血清TRACP- 5b水平较正常男性老年人明显升高(P<0,01).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与患者正位腰椎及左侧股骨颈BMD、血清BAP、BG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37,r=0.496,r=0.512,r=0.489,均P<0.01),与患者血清TRACP- 5b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529,P<0.01).结论:血清瘦素水平降低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柴瑛;马利峰;胡春荣;邢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中miR-181c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对照组与胃癌组miR-181c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以及Pre-miR-181c、NOTCH4和KRAS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胃癌发病机制,寻找胃癌发生标记物.方法:选取60例新鲜胃镜活检标本,其中胃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岁.正常对照组(正常或浅表性胃炎)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岁.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组织标本中miR-181c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并用RT-PCR法检测组织中Pre-miR- 181c、NOTCH4和KRAS的表达.结果:胃癌组miR-181c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Pre-miR- 181c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胃癌组NOTCH4和KRAS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胃癌中miR-181c可能通过甲基化作用低表达或不表达,并且通过调节靶基因NOTCH4和KRAS的表达情况,在胃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iR-181c的甲基化状况可能成为胃癌发生、发展的标记物.

    作者:陈振栋;孙岩松;林浩;范东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医院校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思考与探索

    客现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近几年西医院校普遍推崇的临床实践能力的考试,而多数中医院校仍处在借鉴与探索中,在尊重其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福建中医药大学从2010年4月开始试行此项考试,并进行问卷调查与成绩分析,提出建设目标与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完善OSCE,实现其客现、公平、公正的考试效度奠定基础,对兄弟院校开展此项考试有一定借鉴与启迪作用.

    作者:许克祥;齐建强;刘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探讨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提高安全性的策略.方法:影像结合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对脑供血情况综合评估,确定治疗策略.结果:术后随访发现:56例患者的62处狭窄血管恢复正常;球囊前扩或后扩时出现脉搏、血压下降13例(包括心脏停跳1例).术后无一例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术前综合评估是作出正确治疗策略的前提,正确的治疗策略是手术安全性有效保证.

    作者:周典贵;焦海旭;惠凯;伍丽红;李春双;蔡振利;郭柳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庆市2008~2010年抽验药品质量现状及分析

    目的:分析大庆市近年来抽验药品的质量情况,为药监部门对药品监管及抽验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检验报告书为依据,对2008~2010年我中心抽验的药品质量现状及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庆药品质量情况基本良好,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主要为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结论: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监管部门监管及涉药单位改进工作提出对策及建议.

    作者:白秀梅;苏晓丽;岳素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术中出现高频电刀负极板灼伤1例

    高频电刀因其操作简单、切割速度快、止血效果好、安全实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既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又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在我院外科手术中只要没有禁忌证,几乎每台手必用.高频电刀是以接触放电的形式进行工作,在使用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灼伤.现将在手术过程中发生负极板电灼伤1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周淑霞;罗振国;邓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小儿惊厥的护理

    小儿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儿童期发生率4%~6%,较成人高,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易有频繁或严重发作,甚至惊厥持续发作.临床表现为面部、肢体局灶性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表现为突然瞪眼、咀嚼、流涎、常伴有意识障碍、口唇发绀、呼吸暂停.

    作者:李月欣;曲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用利多卡因热敷血管协助小儿表浅静脉采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热湿敷在改善小儿表浅静脉充盈度,提高一次性采集血标本成功率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0.25%的利多卡因热湿敷患儿局部穿刺部位,观察血流图的改变,随机选择门诊2010-03~2011-02,3d~4岁的婴幼儿22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儿血管均相对细小,静脉采血难道大,对两组患儿的血管充盈度,一次性采集成功率及血标本检测合格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0.25%利多卡因热湿敷方法进行小儿静脉采血,热敷后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一次性采集成功率及血标本合格率显著提高.结论:0.25%利多卡因热敷小儿局部血管的方法,临床应用,简单安全,效果满意,适宜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华;王振杰;白安群;赵玉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韩式数码重睑术与传统重睑术比较

    目的:比较多种重睑术式术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12~2011-10门诊行重睑手术患者72例,根据术式的不同 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组采用韩式数码打孔埋线法,乙组采用皮肤睑板固定法,丙组采用简易缝合结扎加压法,丁组采用皮下埋线缝合法.结果:各组术后均比较理想.术后平均随访5(4~6)月.甲组18例中,2例重睑线稍不自然.乙组20例中,1例术后1月内轻度上眼睑外翻,1个月后症状自然消失.1例术后瘢痕略明显.丙组16倒中,1例闭眼后可见皮下线结处皮肤结节,1例术后5月单侧重睑沟稍有变浅.丁组18例中,2例术后3月余重睑线单侧稍有变浅.结论:新兴韩式重睑术与传统皮肤睑板固定法、简易缝合结扎加压法、皮下埋线缝合法均达到较理想效果,各有优缺点,重要的是不同方法对适应人群的选择与重睑的设计.

    作者:刘学源;贺天遥;刘金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ScVO2)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科手术患者20例,ASAⅠ~Ⅱ级.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5~75岁,均为食道癌和肺癌患者.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A组)和全身麻醉(B组).A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间隙选择T5~6或T6~7,局麻药选用1.5%的利多卡因,确定硬膜外麻醉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均采用静注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诱导成功后插入双腔导管,维持采用吸入1%~3%七氟烷,泵入瑞芬太尼并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A组持续泵入1.5%利多卡因5~6mL/h直至手术结束.B组单纯用全麻.记录两组病例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SaO2和ScVO2.结果:B组患者在手术中的ScVO2比手术前有明显的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A组患者较B组也有显著的下降,但SaO2在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显著提高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氧的消耗.

    作者:朱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1例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胃溃疡出血的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毒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传染性疾病,本病在病理上改变是全微小血管广泛性损害,病情多变,极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征,上消化道出血是流行性出血热危重的并发症中较多见一种.我科于2010年11月成功的抢救一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胃溃疡出血的病人,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贾继英;宋朝晖;韩晶利;苏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桩道及桩核不同时间差预备对纤维桩冠方微渗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预备桩道及桩核对纤维桩系统冠方微渗漏的影响.方法:100颗离体下颌单根管前磨牙,采用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将样本分为5组,1组为即刻桩道预备组,2组为2d后桩道预备组,3组为一周后桩道预备组,4组为阳性对照组,5组为阴性对照组.1、2、3组内分别随机分成A、B、C 3个亚组,分别在黏固剂调合15min、30min、60min后进行桩核预备后,经染色及透明化处理.在体式显微镜下记录各亚组冠方微渗漏得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周后桩道预备组冠方微渗漏值显著高于两日后预备组和即刻预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15min、30min与60min备牙组的微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桩道预备引起的冠方微渗漏小.针对纤维桩,同一种黏固剂完全固化后,不同桩核预备时机对其微渗漏无影响.

    作者:肖月;于佳;王健平;郭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异常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异常手术的并发症及护理经验.方法:对136例鼻腔多结构异常病人术后的护理干预.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鼻出血7例;鼻腔黏连3例;眶用血肿1例,均早期发现,无一例出现严重后果.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异常联合处理,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对中、下鼻甲、钩突、筛泡异常同时进行处理,来恢复鼻腔正常的通气生理功能,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加之细致周密的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作者:张淑华;崔颖;孙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