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生长因子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刘程伟;田浩;么荣荣;王石;王跃生;王树卿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 缺血后肢, 血管再生
摘要:目的:通过制备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我们对神经生长因子(NGF)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功能进行评价,为临床上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及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结扎Wistar大鼠一侧股动脉制备大鼠缺血后肢模型,通过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缺血后肢的血管再生与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在缺血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具有相关性的作用.结果:反复的缺血内收肌的NGF注射,可以增加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密度,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的凋亡,并在不改变血流动力学的前提下加速缺血再灌注.结论:结果表明NGF在血管的修复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在组织缺血的条件下,NGF途径的正反馈作用,刺激了血管再生及动脉形成,从而加速了血液血流动力的恢复,NGF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缺血肢体骨骼肌中的表达,从而可能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再生;通过增加一定剂量的NGF,可以明显改善缺血肢体的功能恢复.NFG促血管再生的机制可以做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疗的一个科研方向.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护患沟通在临床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医疗卫生系统的改进,城乡医保患者越来越多以及农村合作医疗患者也相继增多.这样,广大患者不仅对医院的技术水平、护理质量、服务态度以及住院环境等一些其他方面多有较高的要求,尤其年老的病人及一些特殊病人在护理方面更需要耐心、细心特殊照顾,因此必须经常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通过沟通以便随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变化,对护理有什么需求,同时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能帮助病人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者:邓春杰;陶玉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电生理改变特点.方法:对45例 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肌电图和F波进行检测.共检测160条运动神经、100条感觉神经、及l50块肌肉.结果:MCV减慢为60.6%,SCV减慢为49.0%,EMG提示神经源性改变占66.6%,F波异常占88.42%.结论:GBS为广泛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件有轴索变性的电生理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作者:罗秋云;张艳玲;刘涓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骨盆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式及护理效果,为指导术后病人的早期功能锻炼提供可借鉴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并分析我科近三年以来收治的36例骨盆骨折病人病例资料,对每份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骨盆骨折病例围手术期病情稳定,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疗效满意.结论:对骨盆骨折病人实施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宫秀芹;宋丽娜;陈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褪黑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表达NF-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新生健康7日龄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40只)、缺氧缺血模型组(40只)、MT治疗组(40只),参照经典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MT治疗组于模型制作完成后立刻注射MT10mg/kg1次于腹腔内,脑损伤组则于腹腔内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各组分别于手术后6、24、48、72 h取脑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组NF-κB表达随时间的变化增加显著(P<0.01).与缺氧缺血组相比较,MT治疗组NF-κB表达在12,24,48h三个时间点中下降显著(P<0.01).结论:MT对HIBD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在海马区的持续活化有关.

    作者:顾镜月;安亮;梅梅;杨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向电泳技术筛选乙肝患者血清中标志蛋白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筛选乙肝患者血清中的标志蛋白,通过对比乙肝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得到了11个显著的差异点,其中在乙肝患者血清中表达量上调有6个点,表达量下调有2个点;乙肝患者血清中新出现2个点,消失1个点.本研究为乙肝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吴志鹏;谢志勇;林丽彬;柯益彬;李春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中miR-181c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对照组与胃癌组miR-181c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以及Pre-miR-181c、NOTCH4和KRAS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胃癌发病机制,寻找胃癌发生标记物.方法:选取60例新鲜胃镜活检标本,其中胃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岁.正常对照组(正常或浅表性胃炎)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岁.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组织标本中miR-181c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并用RT-PCR法检测组织中Pre-miR- 181c、NOTCH4和KRAS的表达.结果:胃癌组miR-181c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Pre-miR- 181c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胃癌组NOTCH4和KRAS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胃癌中miR-181c可能通过甲基化作用低表达或不表达,并且通过调节靶基因NOTCH4和KRAS的表达情况,在胃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iR-181c的甲基化状况可能成为胃癌发生、发展的标记物.

    作者:陈振栋;孙岩松;林浩;范东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48例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与CT影像诊断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X线平片与CT影像对颈椎病的诊断,比较X线平片与CT影像对颈椎病诊断价值.方法:48例经临床确诊资料保存完整的颈椎病,对其X线平片和CT影像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X线平片采用颈椎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45°角);CT扫描层厚2~5mm、层间距2~5mm、普通或螺旋扫描.结果:X线平片组,颈椎生理弯曲改变25例占52.08%、韧带 钙化9例占18.75%;椎间隙狭窄18例占37.5%;椎体边缘骨质增生40例占83.33%;椎间孔变窄29例占60.42%;钩椎关节可见退变15例占31.25%.CT扫描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41例85.42%;椎管狭窄变形,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变形34例占70.83%;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退变14倒29.17%;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移位33例占68.75%;韧带钙化骨化7例14.58%.结论:X线平片是颈椎病诊断主要方法,CT影像可为颈椎病诊断提供更为精确的依据.

    作者:王天阔;宋立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331名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卫生工作,为保护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一般正常青少年儿童体检要求对2331名中小学生进行体质检查.结果:患病率龋齿54.69%、近视4.41%、沙眼3.21%、地方性甲状腺肿大0.73%、鼻炎0.68%、皮肤病0.3%、肝炎0.22%、菌痢0.18%.结论:影响小学生健康的主要疾病是龋齿、近视、沙眼,学校、家庭应注意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以增进少年儿童体质健康.

    作者:刘波;陈雪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病理学实验教学调整改进的思考与实践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近年来学科发展很快、教材翻新也很快;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也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调整改进,步入现代病理学的实验教学;充分体现视听媒体形成的立体式、多层次教学体系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开展病理学与组胚学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提高对病理学实验的学习效果及教学水平.结合《肿瘤》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小组动物实验研究.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王杰;王抒;孙权;秦世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G与人类端粒DNA G-四链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MG对人类端粒DNA G-四链体的稳定作用,为发展新型抗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MG与端粒DNA G-四链体的相互作用.结果:MG与杂化型端粒DNA G-四连体有很好的亲和性.结论:MG作为平面共轭的小分子配体与端粒DNA G-四链体良好的结合能力可以为修饰和设计更加优良的端粒DNA G-四链体配体提供依据.

    作者:高丹丹;何勇;栾芳;李秀玲;武冬梅;李锦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白黎芦醇对Hella细胞侵袭作用及Survivin,Caspase-3与β-catenin表达的影响

    宫颈癌是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之首,约为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72.4%~93.1%.传统的宫颈癌治疗主要是手术和放疗,这对早期宫颈癌疗效较好,对于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自70年代化学治疗途径的出现,宫颈癌的化疗被重视起来,目前,从天然动植物中寻找毒性低、疗效高的抗癌活性成份己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胡玉红;张燕;付丽华;宋继荣;吕敬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电刺激对兔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电刺激疗法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制备64只成年大白兔左侧股骨骨折模型,并对其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组.实验组对骨折处行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对照组进行假刺激治疗.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7d、14d、21d、28d、35d、42d,采用X线片、组织学等指标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进行电刺激疗法后,实验组骨折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骨折断端免疫组织学染色后,经过MPIAS-500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比各时间段切片结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X线:实验组灰度值在术后14、21、28d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5、42d二者无明显区别(P> 0.05).结论:电刺激疗法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王日光;王立卫;韩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黄芪水煎剂对荷瘤小鼠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黄芪水煎剂对荷瘤小鼠血液中β-内啡肽及P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抗肿瘤中药黄芪水煎剂给予荷瘤小鼠灌胃(5g/kg),每日一次,连用20d.采用放免方法测定血中β-内啡肽及P物质水平的变化.结果:荷瘤小鼠血中β-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P<0.01),P物质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瘤体重量明显低(P<0.01).结论:黄芪水煎剂可起到减轻肿瘤小鼠的疼痛和抗肿瘤的作用.

    作者:田寅;王博;石磊;李怀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340例就诊患者对生殖道感染认知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妇科就诊患者对生殖道感染认知情况,探讨其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340例患者逐项讲解填写,当场收回.结果:通过对女性生殖道感染认知的调查,感染率高达77.4%,患者对生殖道感染途径、感染后危害和预防感染方法的知晓率较低.结论:妇科门诊患者对生殖道感染认知水平有待于提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女性的防护意识,能有效的降低感染率.

    作者:于秀英;孙秀东;李凤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稳定性方法研究

    目的:本文介绍了根据绿原酸的性质和双黄连口服液制剂特点,通过改进工艺达到增强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稳定性的目的.方法:①采用调节pH值、加入抗氧剂、pH稳定剂的方法,改进了双黄连口服液工艺,抑制绿原酸的氧化和水解.②通过加速稳定性实验,考察改进工艺后双黄连口服液绿原酸的稳定性.结果:与原工艺相比,改进工艺方法后,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的稳定性明显增强,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结论:采用调节pH值、加入抗氧剂、pH值稳定剂的方法,抑制绿原酸的氧化和水解,应用于双黄连口服液工艺是可行的,增强了绿原酸稳定性,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

    作者:乔洪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诃子提取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作用的体外抑菌研究

    目的:验证诃子提取液对粪肠球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诃子提取液对粪肠球菌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诃子提取液对粪肠球菌的小抑菌浓度为0.625 g/mL.结论:诃予提取液对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作者:冯瑶;王闰;赵亭;申琳;陈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术中出现高频电刀负极板灼伤1例

    高频电刀因其操作简单、切割速度快、止血效果好、安全实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既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又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在我院外科手术中只要没有禁忌证,几乎每台手必用.高频电刀是以接触放电的形式进行工作,在使用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灼伤.现将在手术过程中发生负极板电灼伤1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周淑霞;罗振国;邓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异常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异常手术的并发症及护理经验.方法:对136例鼻腔多结构异常病人术后的护理干预.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鼻出血7例;鼻腔黏连3例;眶用血肿1例,均早期发现,无一例出现严重后果.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异常联合处理,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对中、下鼻甲、钩突、筛泡异常同时进行处理,来恢复鼻腔正常的通气生理功能,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加之细致周密的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作者:张淑华;崔颖;孙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凋亡抑制蛋白FL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FL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于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FLIP的检测.结果:FL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阳性率67.1%,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15%;良、恶性病变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甲状腺孔头状癌各临床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LIP可有效地区别良、恶性甲状腺病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标志.

    作者:陈福军;张立海;王娇;王桂梅;钟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玻璃酸钠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复方倍他米松关节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对比

    目的:分别探讨玻璃酸钠及玻璃酸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关节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对比上述两种方法的疗效有无差异.探讨两种方法短期疗效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病情轻重有无关系.方法:选择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43个膝(双膝13倒),治疗方法为玻璃酸钠(阿尔治)膝关节腔内注射,每次2.5mL,每周一次,5周为一疗程.B组62个膝(双膝12例),治疗方法为第一周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阿尔治)2.5mL后,再注入复方倍他米松1mL.以后四周继续玻璃酸钠(阿尔治)膝关节腔内注射,每周一次,每次2.5mL.A组和B组治疗疗程结束后2周,根据Lequesne等的有关膝关节OA病情严重性指数评估方法,制定相应观察表.对第一次治疗前及第5次治疗结束后2周膝关节进行评分,分别对A、B两组治疗前后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之后对A、B两组治疗后评分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算改善率.根据治疗前评分分别将A、B组患者分为轻中度和重度两组,根据改善率将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使用组内分组的卡方检验对上述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结果:80例病人全部得到回访.A、B两组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治疗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显效13倒(缓解率≥75%),有效31例(缓解率<75%,≥30%),无效3例(缓解率<30%);B组显效16例,有效43例,无效3例.结果显示A、B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玻璃酸钠组(A组)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病情轻中度和重度的病人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玻璃酸钠组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组(B组)同样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病情轻中度和重度的病人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及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具有较好的、相同的临床效能.两种方法的短期疗效与病情轻重无关.

    作者:李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