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异体肿瘤细胞疫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疗效观察

康红刚;王运良;于津浦;曹水;任宝柱;张新伟;张维红;韩颖;任秀宝

关键词:肿瘤细胞疫苗, 晚期癌症, GM-CSF
摘要:目的:探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异体肿瘤细胞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录病理明确的Ⅳ期癌症患者60例,其中恶性黑色素瘤11例,卵巢癌10例,肾癌15例,胃/结直肠癌14例,乳腺癌10例.每周皮下注射肿瘤细胞和GM-CSF分泌细胞混合物1 ml;共6次.在第1,5次注射同时,进行DTH接种试验.治疗前后取外周血样进行淋巴细胞亚型及细胞因子检测.治疗完成1个月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病人对治疗耐受良好,无脱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瘙痒和发热.4例治疗后有影像学好转但未达到部分缓解,40例稳定.16例进展.DTH阳性率68%(41/60).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后CD8叮细胞(CTL)明显增加(P<0.05),CD4+CD25+CD 127-T细胞(Treg)降低(P<0.05).ELISA检测IFN-γ治疗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升高趋势.结论:异体GM-CSF联合肿瘤细胞疫苗治疗安全,耐受良好,能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尿酸(UA)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 523例行冠脉造影者,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UA的含量,观察血UA与已知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冠脉病变支数和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血UA与冠心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血UA在冠心病组(327.93±95.20)μmol/L高于对照组(308.09±86.15)μmol/L(t=-3.67,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UA与多种已知的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并随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rs=0.31~0.20,P<0.0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较正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后,血UA并非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UA与冠心病之间的表面相关性,可能是由于血UA与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相互或协同作用所致.高水平血UA可作为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程度的标志物之一而非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作者:汪娜;李广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80名女性教师嗓音参数及嗓音障碍指数分析

    目的:分析女性教师嗓音参数及嗓音障碍指数,探讨影响嗓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80名女性教师及90名非教师正常女性嗓音进行检测及问卷调查.结果:(1)有课间饮水习惯的教师各嗓音参数水平较无此习惯的教师低,差别有显著性(P<0.05).(2)不同工作强度组间各嗓音参数水平差别有显著性(P<0.05).(3)教师各嗓音参数水平高于非教师,差别有显著性(P<0.05).(4)教师嗓音障碍指数与其工作强度呈正相关(r=0.376,P<0.05).(5)不同年龄范围女性教师嗓音障碍指数高于非教师女性.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课间饮水可减轻女性教师嗓音不适;工作强度越大嗓音嘶哑程度越严重并且由此产生的对教师心理影响也越大;女性教师嗓音不适与其职业特点相关.

    作者:王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的统计学分析

    唾液酸(sialic acid,SA)是一族N-酰基神经氨酸衍生物的总称.人体内以N-己酰基神经氨酸为主,多为糖基末端残基,以结合形式存在于细胞膜的糖蛋白或脂质分子中.是多种生物功能的参与者[1] .血清SA含量在肿瘤、炎症、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以及嗜酒人群血清含量随病情加重而升高的变化日趋明确.

    作者:刘玉燕;韩泉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甲状腺单发结节35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5例单发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提示结节<1.0 cm者5例,其中1例因突然增大而手术,其余4例大小无变化.结节大小在1.0~1.5 cm者15例,口服甲状腺素片后其中3例逐渐减小;余12例行手术切除.结节>1.5 cm者33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病例全部行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手术病例术后病理回报:结节性甲状腺肿220例,腺瘤32例,桥本甲状腺炎3例,乳头状癌83例,滤泡状癌8例,髓样癌2例.355例中恶性率约为26.20%(93/355).大小在1.5 cm以下的恶性率为5%(1/20),大于1.5 cm的恶性率为27.46%(9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病例随访1~2年均未见复发,无死亡.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以为甲状腺单发结节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并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甲状腺单发结节的治疗应视不同情况而定,单发结节大小在1.5 cm以上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术式首选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

    作者:侯传国;朱理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现状

    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老年人群骨密度减低,在受到低能量创伤时,便易发生脆性骨折[1] ,从而使得桡骨远端骨折这一老年人群常见骨折的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叶伟胜;何锦泉;马宝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兔颅脑创伤后血清抗脑抗体变化及脑组织谷氨酸的表达

    目的:研究家兔颅脑创伤后抗脑抗体的变化及脑组织谷氨酸的表达.方法: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颅脑创伤组(n=8)、假手术对照组(n=8),建立兔脑单侧重型液压冲击创伤模型,收集所有家兔创伤前2 h及创伤后3、7、14、21、28、35、42、49 d各时间点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脑抗体的浓度;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谷氨酸(Glu)的表达.结果:在予以单侧液压打击后,颅脑创伤组家兔血清中抗脑抗体浓度增高并有峰值出现,假手术对照组抗脑抗体浓度变化则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创伤组家兔脑组织Glu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创伤后,血清中抗脑抗体与伤前相比有明显升高;颅脑创伤后脑组织Glu的表达增高,提示抗脑抗体可能是颅脑创伤后出现癫痫的原因之一.

    作者:徐鹏;闫华;薛静;李志涛;武俏丽;刘暌;只达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HB-H-7树脂用于内毒素吸附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使用HB-H-7树脂血浆灌流吸附内毒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静态吸附实验:取内毒素阳性病人血浆10 ml、树脂1 ml(树脂与血浆按体积比1:10比例混合),置37℃恒温水浴震荡2 h,震荡前后测定血浆内毒素、蛋白质和电解质浓度,计算吸附率;动态吸附实验:取内毒素阳性病人血浆50ml,将HB-H-7树脂5 ml置入-自制灌流器中,以输液泵控制血浆流速为4 ml/min进行血浆灌流,灌流时间为2 h,灌流前及灌流30、60和120min取样测定血浆内毒素浓度,计算吸附率并与静态吸附实验比较.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树脂浸液上清,测定溶出物.结果:HB-H-7树脂吸附后,血浆中的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的蛋白质变化较小(P<0.05)、电解质无显著变化(P>0.05),动态吸附率高于静态吸附率(P>0.05).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树脂浸液的上清,结果显示基本不含有溶出物.结论:HB-H-7树脂对血浆中的内毒素有明显吸附效果,对电解质无明显影响,对蛋白质有一些影响,可以进一步进行血浆灌流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体内研究.

    作者:田爽;李涛;田艳芸;支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30例健康成人的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诱发电图关系的研究

    目的:明确瞬目反射各波(R1、R2、R2')之间及其与面神经诱发电图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30例健康青年进行面神经诱发电图(颧支)及瞬目反射测试.对瞬目反射各波的潜伏期、波宽、波辐及其与面神经诱发电图M波各参数进行比较,并计算相关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结果:(1)瞬目反射电图中R2与R2'的潜伏期、波宽与波辐呈高度相关性,但R1与R2、R2'的相关性不明显.(2)面神经诱发电图与瞬目反射电图的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该实验研究结果印证了瞬目反射产生的解剖生理学原理.在临床工作中,全面测试、综合分析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诱发电图可充分掌握面神经病变的情况.

    作者:邱婧;李洪发;王雨生;刘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37例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管腔、管壁及血流情况.结结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血栓的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及治疗后复通情况.结论: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莉;尹彦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院内转归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0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情转归.方法:对12年来收治的1 733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S患者转归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年来共收治CS患者118例,占总AMI患者6.8%,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15例,存活13例,死亡2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行PCI治疗是影响CS转归的保护因子(P<0.05),可以降低AMI后CS患者的死亡率.患者女性、陈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糖尿病、广泛前壁梗死为AMI后C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AMI后CS患者有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高,而早期行PCI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作者:赵晓宁;黄体钢;闫海;张梅;刘红梅;李广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促性腺激素上调NF-κB的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不同剂量的人重组促性腺激素与卵巢癌细胞株OVCAR-3、Caov-3共培养,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观测其对卵巢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同时应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NF-κB水平,以分析其信号传导途径.结果:2种促性腺激素对卵巢癌细胞株均有促增殖作用,分别增加35%~202%(P<0.05);68%~192%(P<0.01),并使细胞内NF-κB亚单位表达增加1.53~3.98倍(P<0.05);1.5~2.5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处理组卵巢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上述2种卵巢癌细胞株的增殖均有所减慢.结论:促性腺激素对卵巢癌细胞株的促增殖过程可能由NF-κB介导,共同影响卵巢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杜湧瑞;高燕;卢奕;李会强;邓为民;姚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采用不同浓度舒芬尼、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与传统静脉麻醉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舒芬尼和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麻醉(TCI)与传统全凭静脉麻醉(TIvA)对老年患者行开胸肺叶切除时血流动力学、意识和苏醒的影响.方法:60例全身麻醉下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n=20),舒芬尼初始靶浓度为0.2 ng/ml TCI(Ⅰ组)、舒芬尼初始靶浓度为0.3 ng/ml TCI(Ⅱ组)、舒芬尼+丙泊酚单次输注、连续输注(Ⅲ组).在麻醉的不同阶段分别设定不同的舒芬尼靶浓度,同时根据病人意识情况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记录入室时(基础值base)、气管插管前即刻(T1)、双腔管调整到位时(T2)、气管插管后3 min时(T3)、手术切皮时(T4)、手术后15 min(T5)和拔管即刻(T6),记录MAP、HR、BIS、丙泊酚、舒芬尼用量及术毕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间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尼用量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尼0.2~0.6 ng/ml靶控输注既能保证充分的镇痛和足够意识水平深度,有利于术中控制性降压,又不影响中等长度手术患者的术后苏醒和拔管;而单次和持续输注30~40 ml/h,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且舒芬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小于靶控输注组.

    作者:张凤文;岳辉;孙建和;高鲁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短肠综合征的营养康复治疗效果系统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营养康复治疗(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和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对短肠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以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并鉴定随机对照研究(RCT)的质量,按Jadad质量评分进行评定,用RevMan4.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2016篇相关文献中,11个随机对照研究被纳入.共治疗201例患者.分析结果表明:营养康复治疗对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体重、大便量、去脂组织、D-木糖醇吸收率和IGF-1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体脂、能量吸收率、碳水化合物吸收率、氮吸收率和脂肪吸收率方面没有显著效果.结论: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和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的联合应用对于短肠综合征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同时需要进行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闫忠芳;齐玉梅;陆伟;谢祎;王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肺癌术后肺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肺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接受肺癌手术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肺感染者27例,对其可能导致感染的各项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肺癌术后发生肺感染与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ICU入住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而与年龄、术前肺功能水平、戒烟时限、术中失血量、吸烟量、机械通气时间、手术切除范围等因素无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ICU入住时间和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可能是术后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癌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但如能根据肺癌患者的特点,对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温昱鹏;张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血糖、血压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糖、血压水平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分别测定正常对照(NC)、T2DM、高血压病(EH)、T2DM+EH 4组.血糖控制较好的T2DM、T2DM+EH;血糖控制较差的T2DM、T2DM+EH 4组,轻度EH、EH+T2DM;中重度EH、EH+T2DM4组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百分含量(vWF%).结果:vWF%:T2DM组(115.81±38.5)%、EH组(112.97±32.4)%、T2DM+EH组(133.77±42.7)%均高于Nc组(92.29±23.9)%;T2DM+EH组分别高于T2DM组、E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较差的T2DM+EH组(145.01±33.99)%均高于血糖控制较好的T2DM组(106.84 ±40.56)%、T2DM+EH组(114.70±35.12)%及血糖控制较差的T2DM组(112.36±28.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EH+T2DM组(143.36 ±45.84)%均高于轻度EH组(93.50±13.95)%、EH+T2DM组(116.83±3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EH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伤,T2DM+EH患者内皮功能受损较单纯T2DM组、EH组更严重.T2DM+EH患者既要控制血糖、又要控制血压才能减少血管并发症.

    作者:李淑英;魏刚;李岳华;冀秋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凋亡基因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后大鼠外伤性颅脑损伤(TBI)模型脑组织抗凋亡基因bcl-2、SUE-vivin表达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研究早期应用EPO对于TBI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单纯TBI组,TBI+EPO(1 000 IU/kg)治疗组,TBI+生理盐水(0.4 ml)治疗组,伤后24 h同时处死,检测bcl-2及sur-vivin的表达,以分级评分法对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评分.结果:与单纯TBI组相比较.EPO治疗组使抗凋亡基因bcl-2及survivin的表达在伤后24 h内显著升高,(P均<0.05).在超微结构改变方面,EPO对于伤后小型、中型有髓神经轴索超微结构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结论:EPO通过提高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及保护小型、中型有髓神经轴索而发挥对TBI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冠;黄楹;贾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ECs)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用贴壁法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扩增后,加入10 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向ECs诱导分化.分别于0、24 d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及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结果:hMSCs向ECs诱导分化24 d,细胞CD34、KDR转为阳性,CD54、CD106、vWF表达增加.可摄取ac-LDL,并可结合UEA. 结论:hMSCs经bFGF和VEGF作用,分化为具有ECs的表型和部分功能的细胞.

    作者:郑心田;孟恒星;李广平;徐燕;刘长乐;邱录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瘦素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瘦素(Lep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胃炎组织(对照组)及50例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中Leptin、MMP-9的表达.结果:(1)胃癌中Leptin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与胃癌的分化分型有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2)胃癌中MMP-9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与胃癌的分化分型都有关,且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Leptin与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07,P=0.000).结论:Leptin和MMP-9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有关,但Leptin在胃癌中对MMP-9起负调节作用.

    作者:郑海燕;辛琪;王兴芬;杜华欣;潘彦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甘油三酯与中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中年冠心病患者在甘油三酯(TG)的不同分层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特点,探讨TG对中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的影响.方法:(1)对行PCI术并植入金属支架的531例中年冠心病患者(45岁≤年龄<60岁)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2)按TC测定结果分为3组:①Ⅰ组:TG<1.70 mmol/L,n=234.②Ⅱ组:1.70mmol/L≤TG≤2.25mmol/L,n=114.③Ⅲ组:TG≥2.26mmol/L,n=183.(3)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结果:(1) Ⅰ组的TC、非HDL-C及空腹血糖明显低于Ⅱ组、Ⅲ组,Ⅱ组的LDL-C明显高于Ⅰ组、Ⅲ组(P<0.05),3组间的HDL-C无差异(P=0.534).(2)3组患者的病变血管范围、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TG血症可能对中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影响较小,不是其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刘健;丛洪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异体肿瘤细胞疫苗治疗晚期实体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异体肿瘤细胞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录病理明确的Ⅳ期癌症患者60例,其中恶性黑色素瘤11例,卵巢癌10例,肾癌15例,胃/结直肠癌14例,乳腺癌10例.每周皮下注射肿瘤细胞和GM-CSF分泌细胞混合物1 ml;共6次.在第1,5次注射同时,进行DTH接种试验.治疗前后取外周血样进行淋巴细胞亚型及细胞因子检测.治疗完成1个月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病人对治疗耐受良好,无脱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瘙痒和发热.4例治疗后有影像学好转但未达到部分缓解,40例稳定.16例进展.DTH阳性率68%(41/60).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后CD8叮细胞(CTL)明显增加(P<0.05),CD4+CD25+CD 127-T细胞(Treg)降低(P<0.05).ELISA检测IFN-γ治疗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升高趋势.结论:异体GM-CSF联合肿瘤细胞疫苗治疗安全,耐受良好,能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

    作者:康红刚;王运良;于津浦;曹水;任宝柱;张新伟;张维红;韩颖;任秀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