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刘凤先;牟焕晨;许传斌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后处理技术, 肝动脉变异
摘要:早期的肝动脉解剖学研究主要为尸体解剖和DSA研究,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及CT血管成像技术(CTA)的广泛应用,使快捷、低价、无创地观察肝动脉成为可能,目前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相对较为多.多家文献报道CT血管成像技术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与DSA相比具有较高的符合率.肝脏肿瘤的寄生性供血动脉是肿瘤切除及肝脏介入治疗术前要充分了解的,因寄生性供血动脉的存在会直接影响肝癌患者治疗的彻底性.本研究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着重对肝动脉的解剖变异情况及肝癌患者寄生性供血动脉情况进行探讨.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通透性的初步研究

    近年来对肠黏膜功能的认识已从初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发展到对其屏障功能的关注.肠黏膜屏障是机体重要的屏障之一,在维护肠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防御外来抗原物质对机体的侵袭,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及修复肠黏膜屏障,有利于控制或减轻肠黏膜炎症和免疫反应,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是治疗IBD的重要方法之一[1].因此正确认识肠黏膜屏障在IBD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重要作用,早期检测及评估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姜海彬;任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口腔医学课件的教学应用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多媒体课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起到广泛的应用及良好的效果.口腔医学教学主要以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为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由于涉及口腔医学的疾病均表现为临床表现,治疗及疗效.但形态功能及病情演变仅靠文字资料及语言讲授很难描述准确形象,因此形象资料(照片或视频)直观反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众所公认.计算机多媒体引入口腔医学的课堂教学,有着传统口腔医学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与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医学知识及操作技巧,变得直观、生动、易于理解、掌握,不仅体现了理论教学的部分,也体现了实验教学的部分,培养了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口腔医学课件在口腔教学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口腔教学的实效.

    作者:曲学炜;曲学延;王泽;郑伟超;莫宏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儿童哮喘发作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科呼吸系统的常见病,肺炎衣原体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为了解哮喘患儿哮喘发作时与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之间的关系,作者对188例发作期哮喘患儿进行了CP-IgM及CP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孟庆云;吴祥红;顾镜月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远程医学在地区三甲医院中的应用

    远程医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计算机和现代通信的软件和硬件、网络和多媒体等科技手段的应用.1988年,美国提出远程医学系统应该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双向视听通信技术、计算机遥感技术等.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突破、不断提高,使远程医学的发展得到空前的机遇.远程医学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难题,涉及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和医学管理等多学科.远程医学特别是远程医学会诊不像是看电视一样轻松.

    作者:岳晓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对65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老年性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高危病症,患者病症重、病情复杂常导致该病预后差、病死率和伤残率较高[1].老年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是对老年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三方面的总体考察.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04~2011-04收治的65例老年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调查,探索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安宁;张丽;解锦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脑组织NO和NOS变化及灵芝孢子粉干预

    癫痫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而传统的抗痫剂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且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有关灵芝孢子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资料中,发现灵芝孢子粉具有免疫调节、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保护神经系统等作用[1].NO与NOS作为脑血管舒缩主要调节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NO既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使物质,又有杀伤、清除和免疫作用,过量生成或因病理性刺激时能产生神经毒性.本研究方法比较灵芝孢子粉干预组和模型组及对照组脑组织NO和NOS变化,以进一步探讨癫痫的发病机制及灵芝孢子粉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淑秋;邸伟华;马小茹;刘蕾;刘君星;梁衍峰;王芳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大庆市4所市级医院2005~2010年医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通过对大庆市4所市级医院2005~2010年发表的医学论文文献量进行统计分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和指标来描述一定时期内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水平和成果,如以生物医学论文的篇数、被引用情况和下载频次等作为衡量、判断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和研究成果.这是评价生物医学研究必要的参考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级医疗机构临床及科研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趋势,以期从一个侧面评价其医疗、科研水平及综合实力.

    作者:赵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例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复杂多样,临床容易误诊.在此,将我科诊治的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报道如下,并结合复习有关文献分析该综合征的临床特征.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61岁,工人.因昏睡、视物不清、左侧肢体力弱2.5h入院.患者于中午饭后独自出外散步,工友在2.5h前发现患者”睡倒”在路边,唤醒后表现讲话含混、吐字不清,视物模糊,伴有左侧上、下肢体力弱,遂送到我院,门诊行头部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区见小片状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诊断“脑梗死”,并收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16年,否认糖尿病史.

    作者:杨霄伟;齐宇;桑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肘关节侧方脱位伴尺神经卡压1例

    患者,男,15岁.2009年6月10日跳高时不慎以右上肢内旋后伸,肘关节屈曲,腕背侧腰部的后仰姿势跌倒.当即右肘关节畸形,疼痛,活动受限,患者小手指麻木,随即来诊,以右肘关节脱位收住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局部体征:右肘关节内翻畸形,屈肘位,活动受限,肘三角改变,尺骨鹰嘴在肘关节外侧扪及,X线片显示:右肘关节外侧方脱位,肱骨内、外上髁撕脱骨折.治疗:先行手法复位,但每次将患肘对抗牵引时,患者立即感到小指局麻难忍,故改在臂丛麻醉下切开复位.术中所见:关节囊破裂、尺挠骨近端完全移位到肱骨外上髁之外,外上髁撕脱骨片反转移位,尺骨鹰嘴内侧与肱骨外上髁断面紧贴的中间卡压着尺神经.尺神经瘀血但未见断裂.充分解剖尺神经后,将肘关节在直视下撬拨复位,恢复尺神经解剖部位,未做尺神经前移术.

    作者:王福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放射性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它与手术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一起,组成了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国内外数字统计表明,约有50%~70%的癌症患者需要不同程度(单纯放射治疗或与手术、药物配合治疗)地接受放射治疗.目前,随着三大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经治疗后的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45%以上,即约有半数的肿瘤患者可以被治愈.

    作者:王曼曼;刘晔;孙华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西药制剂薄荷喉片平皿记数方法的研究

    目的:当建立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记数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取的方法适用该药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茵茵数检查方法的测定.方法:取样品10g,加pH7.0氯化钠一蛋白胨缓冲液100mL,混匀,做为1:10供试液,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IIC微生物限度培养基稀释法(1mL/皿)每稀释级制备2个平皿的验证方法检验.结果: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试验组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结论:可用此供试品制备和培养基稀释法(1mL/皿)测定薄荷喉片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

    作者:朱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32例.疗程8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齐拉西酮组有效率分别为81.2%,利培酮组分别为84.3%,两组疗效相当;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齐拉西酮很少引起椎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月经改变.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比利培酮更少.

    作者:孙平;殷军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影响腰椎滑脱术后疗效的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I度和I度腰椎滑脱症术后疗效的因素.方法:对36例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融合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29分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对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影像学融合情况和腰背肌功能锻炼与JOA改善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影像学融合和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融合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疗效有显著影响.

    作者:吴树华;杨惠林;王树金;王志荣;王遥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吡格列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VEGF及MMP-9表达的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EMS虽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表现出与恶性肿瘤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至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EM发生发展过程中,逆流经血中的子宫内膜能成功的异位种植与生长,和局部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及侵袭有关.VEGF是迄今发现的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其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EM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宋继荣;李佳琳;卢北燕;倪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纳米银凝胶辅助Leep刀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45例分析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的疾患之一,且近年来日趋年轻化,它成为困扰广大妇女身心健康的多发病.据统计,宫颈糜烂占妇科门诊总数的40%~50%,其中中、重度宫颈糜烂占病人总数的60%[1],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病情会进一步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严重的结局会演变为宫颈浸润癌.目前对宫颈三阶梯技术的开展使许多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得到早期发现[2].我院自2009-01~2010-12采取外用纳米银凝胶辅助Leep刀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莲;张丹凤;佟丽波;白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国人颅骨卵圆孔的观测及其应用解剖的研究

    颅骨卵圆孔位于卢中窝两侧部[1,2],蝶骨大翼的后部,其中有三叉神经的分支经通过.三叉神经节(半月节)恰在该孔上内后方的三义神经压迹处,故颅骨卵圆孔的大小、形状、位置、走向等,与三叉神经节的注射疗法有密切关系.卵圆孔是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骨性标志.熟悉了解卵圆孔的解剖结构,对于皮穿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对卵圆孔的观察测量为解剖学积累了资料.

    作者:徐振宇;王佩珊;杨欣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膜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伴随整体护理而产生的一种解决病人护理问题的主要手段,并成为一种治疗手段用于临床.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展现了护理工作的又一功能,即“促进健康,加强预防”.教给病人有关知识,以减轻心理负担,调动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护理,减少并发症和避免疾病复发.培养病人健康自护能力,以提高对疾病的防治、康复及维护健康的能力.

    作者:刘金凤;蔡天蕊;姜晓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观察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乳腺癌发病部位的特殊性、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形体及术后化疗不良反应所引起的躯体、生理、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WHO称乳腺癌已成为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医疗检测设备加上女性自身对健康的重视,早期乳腺癌发现的机率逐年提高,使乳腺癌成为一种可以长期存活的慢性疾病,但对于某些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特征的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易复发和转移,往往预后差,以往将免疫组化检查染色体阳性细胞数≥10%定义为阳性,但该定义使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失去了内分泌治疗的机会[1],根据201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发表的免疫组化指南[2]提出:只要在有内外对照的情况下免疫组化结果中≥1%的细胞核即为ER和PgR阳性,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2%~21%,其以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孕激素受体(PR)均为阴性为特征,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全身化疗、局部放疗是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内分泌、分子靶向治疗是全身治疗的重要手段,三阴性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对分子靶向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妥珠单抗亦无效,因此,全身化疗就成为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此我们用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8-08~2010-08采用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4例,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评价.

    作者:陈福军;史逸华;张晓楠;田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12例外科治疗

    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 TMC)在临床中逐渐增多,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治疗中及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此种情况的外科治疗宜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病人术后复发转移,影响生存时间等事件的发生.现就我院2009-09~2011-04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TMC病人12例外科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邱堃;徐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旋毛虫肌肉囊包内幼虫数量和囊包形态演化的观察

    旋毛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我国普遍存在,黑龙江省是重要流行区.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宿主的消化系统,幼虫寄生于肌肉系统,可导致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宿主感染旋毛虫病.一般认为,肌肉内囊包幼虫数目1~2条,多则6~7条,肌肉内幼虫囊包沿肌纤维平行走行呈梭形[1~4].我们多年的教学和实验保种过程中所见肌肉幼虫囊包内幼虫数量和幼虫囊包形态有所不同.为此,我们以旋毛虫幼虫囊包感染小白鼠,观察宿主感染旋毛虫后,肌肉内囊包幼虫数和囊包的形态演化,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代月;齐宗春;蔡连顺;苏菊香;车世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