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柳宏志;刘继光
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主要研究机体各器官、组织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王欢;国秀丽;岳联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钉和重建钢板合用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组12例髋臼后柱骨折患者按照Tile分型:A2-1型4例、A2-2型1例、A2-3型7例;结果:1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6~36个月,平均23个月;用Matte X线标准判断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2例;用改良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评定临床结果:优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螺钉和重建钢板合用可使髋臼后柱骨折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杜文延;李亚峰;秦凯;张凯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全髋置换术术后病人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科病房2005年开展循证护理前后收治的全髋置换术患者240例,分别实施骨科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循证护理组的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全髋置换术后病人实施循证护理,提高了骨科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作者:王献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及灵芝孢子粉的干预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皮质和海马区PCNA的免疫反应性;Western-blot检测海马区PCNA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癫痫模型组PCNA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灵芝孢子粉干预组与癫痫模型组比较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在戊四氮致痫组的大脑海马区的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灵芝孢子粉干预组与癫痫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灵芝孢子粉可以通过调节PCNA含量抑制星形胶质细胞(AS)增生,从而影响戊四氮致痫大鼠癫痫发作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吕艳婷;王淑秋;宋立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在临床检验本科专业课临床细胞学检验中,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这门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以往无论是在教学或在临床实践中,本项检验的传统涂片方法及报告方式已经沿用了几十年.
作者:周丽艳;李升;曲灿华;王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病(AIDP)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大多可恢复的多发性脊神经根(可伴脑神经)受累的一组疾病.
作者:李晶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临床诊断水平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分离出病原菌种类不断增加,我们应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2仪鉴定出少见的非脱羧勒克菌(L.adecarboxylata),非脱羧勒克菌(L.adecarbo-xylata)是属于勒克菌属中唯一的菌种,在1986年由田村等提议命名.
作者:杜静;常纪;刘青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新发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肾上腺髓质素2和尿酸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 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 血清肾上腺髓质素2的观察每组20例,血清尿酸的观察每组40例,临床诊断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 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肾上腺髓质素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酸.结果:(1) 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组血清肾上腺髓质素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功能Ⅲ级组明显高于Ⅱ级组,心功能Ⅳ级组明显低于Ⅲ级组(P<0.01),心功能II级组与IV级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2)血清尿酸含量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高而逐渐升高.结论:肾上腺髓质素2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及对心功能的调节.尿酸含量能反映心力衰竭程度,可以作为心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
作者:王浩任;王立波;范蕾;高伟勤;吴佳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将9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静脉滴注胺碘酮150~600mg或普罗帕酮70~210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结果:胺碘酮组50例转复成功42例(84%),普罗帕酮组46例,转复成功31例(67.3%)(P<0.05).比较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中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曲桂霞;杨义;付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热休克蛋70的表达.方法: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成7组,6组制作成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伤后2h、6h、12h、24h、48h、72h.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应用West-blot方法观察各个时段损伤脊髓组织HSP70的表达.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2h,脊髓组织内出现HSP70的表达,损伤后24h脊髓组织中HSP70染色达到高峰,并可维持至损伤后72h.结论:在遭遇损伤性刺激后,脊髓组织HSP70的表达明显增加,表明HSP70有可能在阻止脊髓的继发性损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成福;赵立新;马晓茹;刘蕾;唐庆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口腔黏膜病学是口腔内科学三个分支学科之一,是重要的口腔临床专业课程,然而口腔黏膜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多疾病是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一个表征,在口腔黏膜病学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教师难以讲清楚、学生难理解的问题,主要是口腔黏膜病临床病损形态多样,学习起来容易混淆,一种疾病在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在口腔中可以有多种病损同时出现,例如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可以表现为水疱、溃疡、糜烂等,这些病损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而同一种疾病在口腔中的病损表现和在皮肤的病损表现又不同,例如扁平苔藓的黏膜病损以白色条纹或伴有糜烂为主,而皮肤损害为紫红色多角形丘疹,指甲病损为甲板萎缩可有纵沟;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如复发性口疮是以溃疡为特征的病损,但白塞氏病也出现溃疡,且口腔溃疡发生率为100%,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疾病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更难以进行鉴别诊断,只能是机械的记忆应付考试,在加上口腔黏膜病种类众多,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形象描述疾病的发生过程,但是对于从未看过和接触过口腔黏膜病的学生来说,既不容易理解接受又很难记住这些疾病的病损形态,很容易失去学习口腔黏膜病的兴趣,而且对教师的灌输易产生厌倦、乏味感.
作者:李维善;朱建华;邸大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专业的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作为深静脉置管术以其创伤小,不限制病人活动,能降低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并能减少对周围静脉的损伤,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用于抢救危重病人,长期输液,静脉营养营养疗法等方面,尤其是烧伤、烫伤病人,大大提高了病人生存的机率,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英;曹秋莉;李春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4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进行光镜观察(视野直径>1mm),免疫组化研究及部分病例随访.结果: 40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镜下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拥挤,且有些不规则,增生腺体分布区域大于间质分布区域,腺上皮细胞多具有非典型性,表现为核大、核浆比大,核变圆、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40例均作PTEN、p53检测,65%(26/40)PTEN(-),5%(2/40)p53(+).9例随访病例中2例发现同时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上强调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在诊断中可重复性较好,使组织病理诊断标准更趋向一致.
作者:朱晓萍;王彩霞;王桂梅;吕淑慧;王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浆五聚素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为早期防治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心内科住院的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组30例和高血压心脏病组20例.对照组为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健者40例.上述所有入选者均自愿参加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ESA)法测定血浆五聚素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血浆PTX-3水平和hs-CRP水平取对数后均服从正态分布.PTX3: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病组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1);hs-CRP: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心脏病组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1.血浆PTX3对数水平与hs-CRP对数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为0.337,P<0.01).结论:该实验结果提示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而血浆PTX3只在高血压心脏病组显著增高,可能表明两种炎症反应标志物对于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病情变化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PTX3对早期预测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的价值优于hs-CRP.
作者:贺兆发;马显华;马勇;张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患者都希望手术痛苦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以适应生活节奏的变化.我们在尽量减小手术创伤的同时也在填塞材料上做了研究,于2008-03~2008-10选取96例患者采用常规的凡士林纱条填塞和用膨胀海绵(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用膨胀海绵作术后填塞材料在减少术后反应和促进恢复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牟基伟;樊淑华;姚雅芬;张爱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微米冬凌草甲素对小鼠H22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腹水瘤(H22)小鼠为对象,观察对照组和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微米冬凌草甲素对小鼠H22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小鼠H22肿瘤细胞对微米冬凌草甲素较敏感,不仅能明显延长小鼠生存期(P<0.01),与丝裂霉素结果相近(P>0.05);而且实验后小鼠体重没有明显下降,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大.结论:不同浓度的微米冬凌草甲素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caspase3基因表达,引起细胞的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培军;扈清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意识恢复的情况.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的患儿60例,年龄5~12岁,术前无特殊疾病,麻醉方法为气管内全麻.随机分为2组(n=30),其中第一组: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30例(I),第二组:芬太尼-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30例(II),两组术中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持续泵入维持麻醉.于麻醉诱导前10min (T0)、麻醉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时(T3)及拔管后10min(T4)个五个时点观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瑞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用于诱导插管时的血流动力血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比较,瑞芬太尼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后呼吸抑制数均低于芬太尼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时,即能达到抑制插管应激,维持术中镇痛作用,又有利于此类短小手术术后的拔管要求,术后快速清醒,呼吸抑制率低,麻醉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婧杰;周美英;姜全威;杨秀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0例下颌下腺导管内异物结石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形成过程.方法:对10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分析其临床和X线表现进行诊断,局麻下口底黏膜切口导管切开手术取石.结果:10例患者诊断明确,手术取石顺利.结石外形均为长圆锥形和梭形,近导管口端较粗,近腺体端较细,表面多为颗粒粗糙面,以异物为中心钙化形成结石,异物种类:鱼骨(刺)7例,植物茎2例,毛发1例.结论:异物为中心形成涎石,以客观实例来说明涎石形成的核心说.
作者:吴大铭;俞创奇;郑凌艳;恽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00-03~2008-12住院病例6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中~重度黄疸及程度不等的消化道症状,总胆红素均在171umol/L以上,黄疸期4周以上,ALT、AST、ALP、r-GT均有程度不等升高.临床诊断:急性淤胆型肝炎32例,慢性淤胆型肝炎11例,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23例.入选病例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型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5岁;对照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3岁.
作者:高凤成;任贺庄;张启龙;马雄飞;白云磊;刘娜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前临床生化分析主要有湿化学与干化学两大系统,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干式生化分析在急门诊生化检验、POCT检查中已普遍应用,是临床生化分析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崔国利;高涵;辛华;王莉;王琳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