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尿中和血中同时培养出嗜麦芽假单胞菌1例

刘凤琴;常纪;李振宇

关键词:尿液, 血液, 嗜麦芽假单胞菌
摘要:一般来说,从尿中和血中单独分离出嗜麦芽假单胞菌是比较常见的,从两个不同的标本中同时分离出嗜麦芽假单胞菌是比较少见的.今年4月,我院内分泌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患有糖尿病入院治疗,从血和尿中同时分离出嗜麦芽假单胞菌,并且药敏试验结果相同.病例介绍:患者女,47岁,因患糖尿病入院,因患者有糖尿病,多发尿路感染,高热.分别做尿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取清晨第一次尿以无菌方法接种于绵羊血平板和中国蓝平板.同时无菌操作取静脉血做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放入BD血培养仪器中.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炎性细胞因子在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SD大鼠脑缺氧缺血后脑组织中IL-1、IL-6和IL-8 mRNA的表达,探讨IL-1、IL-6和IL-8在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方法: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致大鼠脑急性缺血,后给8%氧气+92%氮气的混合气体致脑急性缺氧,建立大鼠脑急性缺血缺氧模型,在3个时相点采用rt-PCR方法测定假手术组、HIBD组脑组织中IL-1、IL-6和IL-8 mRNA含量变化.结果:HIBD组大脑皮质内IL-1和IL-8含量3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大脑皮质内IL-6含量1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缺血脑半球IL-1、IL-6和IL-8 mRNA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增加.结论:在大鼠急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脑皮质内IL-1、IL-6和IL-8表达增强, IL-1、IL-6和IL-8参与了脑缺血缺氧后炎症反应的启动、发展过程.

    作者:王玖飞;王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野生防风与栽培防风的鉴别及微量元素测定

    目的:正确区分野生防风与栽培防风,探讨其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方法:用传统药材鉴别方法来区分野生防风与栽培防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防风中的5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列出野生防风与栽培防风的性状对比表,通过薄层色谱鉴别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表明二者具有明显差异.结论:能明显地区分野生防风与栽培防风.从微量元素含量测定方面,看出野生防风优于栽培防风.

    作者:单静颖;刘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大鼠脑出血灶周HSP70凋亡表达及GM1对其变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灶周边组织HSP70的表达机制,探讨GM1抗细胞凋亡作用及对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①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组,神经节苷酯干预组.大脑立体定位法复制脑出血模型.②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HSP70表达.③吉姆萨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①脑出血周边组织6h见HSP70表达,在6~48h呈上升趋势.②脑出血周边组织6h见凋亡细胞,在6~48h呈上升趋势.③GM1干预后HSP70表达与脑出血组比较显著上升,而凋亡细胞数下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④GM1干预组中,局部比腹腔各时间点HSP70表达阳性细胞数增高,而凋亡细胞数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HSP70参与脑出血周边组织损伤应答反应.②GM1可增强脑出血急性期HSP70的表达,同时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③GM1可改善脑出血预后,且局部用药优于腹腔给药.

    作者:宋友;陆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76例咯血患者的心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咯血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紧急的一个临床症状.多数由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部肿瘤而引发.可表现为痰中带血或鲜血,大咯血时,血液自口、鼻腔中涌出易阻塞气管,发生肺不张、窒息及失血性休克而致死亡,细心而周到的护理极其重要.现将我院自1999-01~2004-12收治的176例咯血患者的心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徐葵;王柯;殷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甲状腺肿瘤是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后会在颈部留下较为明显的瘢痕,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广泛深入的发展,利用腔镜进行甲状腺切除,由于腔镜的放大作用,重要的神经、血管在镜下可以显露得非常清楚,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损伤,因切口小、时间短,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及外科医生的重视.

    作者:齐弘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两种不同保温措施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低温的护理

    目的:观察两种保温方法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探讨适宜的预防围手术期低温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B组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即常规保温措施复合静脉输注液和灌洗液加热至温度(37~38℃).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麻醉后、消毒后30min、手术中低温度、术毕鼻咽温度,观察并记录患者体温和有无寒战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入室时、麻醉后体温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消毒后及手术中体温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B组保温措施与A组相比,更能有效维持患者术中体温恒定,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确切、实用的围手术期体温护理方法.

    作者:孟凡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护理观察体会

    目的:探讨介入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心理及并发症的影响,以便更好的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护理,同时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根据疾病和手术的特点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实验组20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对术后穿刺点和全身肝素化进行重点观察;对照组2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结果:实验组20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0.0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2~5分,无焦虑、紧张等心理变化,积极配合治疗, 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5~7d;对照组20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18%,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5~12分,有9例感到焦虑、紧张,3例患者,由于烦躁不安,未很好制动,出现穿刺处瘀血,7~10d后自行消退,平均住院7~16d.结论:采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术后穿刺点和全身肝素化的护理观察是护理观察的重点,同时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才能预防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鲁艳梅;刘桂芳;平玉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盐酸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将128例玫瑰糠疹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8例,治疗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赛庚啶片联合雷尼替丁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1%和87.1%,对照组分别为16.7%和39.4%,两组比较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盐酸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肯定,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丛岭;刘佳伟;韩坤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血清脂蛋白(a)水平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浆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变化,观察Lp(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按疾病发展进程进行分类,即不稳定型心绞痛(UA)60例,心肌梗死(MI) 60例,设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Lp(a),常规血脂采用酶法进行检测.结果:MI组患者血中Lp(a)水平明显高于U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Lp(a)与冠状动脉疾病进展有关.

    作者:卢均坤;王艳芹;贺兆发;王立波;闫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bcl-2在恶性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bcl-2在恶性淋巴瘤患者瘤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和非肿瘤患者细胞中的表达,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并分析恶性淋巴瘤患者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间完全缓解率(CR)的差别.结果:bcl-2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肿瘤对照者(P<0.05),bcl-2阳性表达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与阴性表达者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cl-2的阳性表达可能是恶性淋巴瘤对药物不敏感的原因之一,可作为判断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对判断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更有意义.

    作者:刘东璞;卢凤美;孟庆媛;郭梦凡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仿生诱导高效提取水蛭素及分离纯化的研究

    目的:找出一种高效快速提取水蛭素的方法,避免传统方式的低效以及杀死水蛭造成的浪费.方法:采用仿生诱导的方法对活体水蛭进行诱导,使其分泌唾液.利用超滤技术对水蛭唾液进行快速膜分离,再经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进行中间纯化,后利用HPLC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水蛭素.结果:经过分离纯化可以得到纯度为92%的水蛭素.结论:仿生诱导的方法简便可行,超滤作为粗级分离有利于水蛭素后期分离,且超滤能进行大量的分离,有利于产业化.

    作者:段超;刘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Rb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Rb蛋白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Rb的表达水平,并结合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表达Rb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Rb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和面积.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Rb表达水平低于退化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Rb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b通过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而在血管瘤的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于浩;刘树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分泌性中耳炎综合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对286例(366耳)患者分别采用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邻近病灶治疗.结果:286例患者中,药物加骨膜穿刺治疗治愈189例,占66%;46例鼓膜置管,43例治愈,占93.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要在早期治疗,均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席选印;李菊芬;张全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外生型宫颈癌临床观察

    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是将具有针状外套的放射源直接插入肿瘤内进行放射治疗.其优点在于肿瘤组织本身得到高剂量照射,因放射剂量衰减梯度大,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少,减少了综合放疗的负担,提高治疗效果.我院于2000.9~2004.0共收治外生型宫颈癌36例,在进行传统综合治疗之前或之间,辅加肿瘤内间质插植放射治疗,消瘤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光果葶苈全草中硫代葡萄糖苷总量的测定

    目的:测定光果葶苈全草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总含量,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基础科学资料.方法:采用硫酸根离子沉淀法.结果:光果葶苈全草中硫代葡萄糖苷总含量为0.95%.结论:光果葶苈全草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高,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作者:王丽红;刘娟;吴宏斌;李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中PRL-3、RhoC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再生磷酸酶-3(PRL-3)与RhoC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RL-3和RhoC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中RhoC、PRL-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4.58%(31/48)和68.75%(33/48),二者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在结、直肠癌中PRL-3、RhoC蛋白的表达具有密切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中PRL-3、RhoC蛋白的表达与其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这两个指标对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宁;李丽娟;张晓波;姚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银杏叶防治偏头痛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应用体会

    偏头痛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异常性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目前治疗药物繁杂,近年来经门诊应用银杏叶治疗偏头病,以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

    作者:马秀梅;丛智宏;马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MBT托槽与自锁托槽脱落率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过程中两种托槽的脱落率.方法:挑选正畸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使用MBT托槽,20例使用自锁托槽粘接,复诊时记录托槽脱落率,记录时间为3个月,经处理后再粘接,3个月内记录再粘接脱落率.结果:两种托槽初次粘接脱落率分别为8.6%,8.4%两者间差别没有显著性.再粘接脱落率MBT托槽低于自锁托槽,分别为9.2%,16.3%,差别有显著性.结论:自锁托槽再次粘接的脱落率较高.粘接自锁托槽时更应严格操作,尽量减少发生脱落.

    作者:王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从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中筛选MMP7单链抗体

    目的:从人天然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中筛选与MMP7特异结合的单链抗体(scFv),并对其特异性及活性进行分析.方法:转化MMP7质粒,分离、纯化与鉴定表达的MMP7.以MMP7为靶标对人天然噬菌体单链抗体库进行4轮的筛选富集,初步筛选到能与MMP7结合的scFv.通过ELISA和Western 对所获scFv的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分离纯化鉴定了MMP7,筛选获得了结合MMP7的人噬菌体抗体.ELISA和Western 表明筛选到的scFv特异性较好.结论: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可直接获得特异人源MMP7抗体,为抗MMP7单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孙春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阻断NF-κB/IκB信号通路对HIBD大鼠脑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建立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将IκB通过腺病毒载体导入体内,探讨其对HIBD大鼠脑内NF-κB活性和TNF-α、IL-1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I组(正常对照组),II组(HIBD损伤1d组),III组(HIBD损伤7d组),IV组(IκB干预1d组),V组(IκB干预7d组).Western-blot检测脑细胞NF-κB的表达,了解NF-κB的活性,放免法检测TNF-α、IL-1的表达.结果:经中心静脉途径导入腺病毒转载的IκB基因,可降低HIBD大鼠脑内NF-κB活性,IκB干预1d组和7d组与HIBD损伤1d组和HIBD损伤7d组比较,NF-κB活性明显减少(P<0.05);降低脑内TNF-α、IL-1含量,IκB干预1d组和7d组与HIBD损伤1d组和7d组比较,TNF-α、IL-1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通过中心静脉途径注入腺病毒转载的IκB基因,直接增加脑内IκB的表达,阻断炎症因子TNF-α的合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了NF-κB的活性有关.

    作者:王玉春;郑著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