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颖;董天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卫生保健领域的法制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引发了诸多疑问和因素.护理工作作为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如何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维护业务活动中各方面的权利,成为护理、管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者:李蕴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测定10种中成药中8种无机元素的含量,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中成药溶液中的Cu、Cr、Mg、Fe、Ba、Mn、Ca、Pb8种无机元素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结果:10种中成药中,Ca、Ba、Mn、Fe含量较为丰富.结论:此种中药中无机元素的快速测定方法,精密度和灵敏度高,结果可靠.
作者:栾芳;王楠;张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蒲公英总黄酮提取液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脑组织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注射D-gal制成衰老模型,蒲公英总黄酮提取液灌胃30d,测定小鼠脑组织内SOD、MDA、LPF的含量.结果:蒲公英总黄酮提取液能提高衰老模型组小鼠脑组织内SOD活性(P<0.05),降低MDA、LPF含量(P<0.05).结论:蒲公英总黄酮提取液能提高衰老模型小鼠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作者:隋洪玉;李秀霞;赵永勋;王维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山茱萸醇提液对D-半乳糖致衰大鼠体内非酶糖化和醛糖还原酶活性(AR)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D-半乳糖致衰大鼠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大、小剂量的山茱萸醇提液灌胃6周,测定了青年大鼠、致衰大鼠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GHb)、胸主动脉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含量、AR的变化,同时观察不同剂量山茱萸醇提液对致衰大鼠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致衰大鼠GSP、GHb、AGE含量随龄增加;醛糖还原酶活性增高.山茱萸醇提液可降低GSP、GHb、AEG含量,对醛糖还原酶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山茱萸醇提液可抑制体内蛋白质非酶糖化,具有一定抗衰老作用.
作者:郭红艳;栾晶;张鹏霞;欧芹;魏晓东;赵丹威;孙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是一种因肺表面活性物质(PS)产生和释放不足,导致广泛性肺萎陷和肺顺应性下降,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的综合征象.本病主要发生于早产儿,是早产儿的主要死因.现对1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分析如下.
作者:卢凤美;孟庆瑗;刘东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常见而多发性疾病,如果不加以重视积极治疗就会引起多种恶性肿瘤.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治疗,近年来我科应用氦氖激光,对63例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蓓;姜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现已成为一门前沿学科,其理论及技术已经辐射到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同时也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概念、思路、技术和方法,因此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医学遗传学的内容抽象、繁杂、深奥、枯燥,因而成了学生普遍公认的难点课.要做好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就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提高遗传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满足学生需要并使其获得大的收获.针对各章节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几种方法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作者:张金波;付炜;齐淑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模型的制备模拟脊髓损伤,研究其病理生理变化及脊髓组织的病理分析,为后期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了实验信息.方法:8周龄小鼠,咬除T12~L1棘突及相应椎板,用纤维剪刀将脊髓右侧剪断,将分离的肌肉缝合封闭椎管缺损,缝合皮肤,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分不同的时间行为学评分,8周后病理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行为学评分较高,而实验组评分很低.脊髓损伤区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且脊髓损伤区域出现胶质细胞增生、嗜神经现象等,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模型.
作者:杨建华;乔建民;李长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抗生素敏感试验原理:抗生素敏感试验是测定抗生素或其他抗微生物制剂在体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稀释法或扩散法来测定[1].稀释法敏感试验是将抗生素与肉汤或琼脂培养基混合进行稀释,然后与试验菌孵育过夜,以低浓度能抑制细菌生长时,称为该试剂的低抑菌浓度(MIC),然后将低抑菌浓度与机体血清或体液中可获得药物浓度相比较,来确定恰当的临床疗效[2].
作者:郭朝阳;姜淑贤;苏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在活产婴儿中发病率为8‰,复杂而严重的畸形会导致新生儿期死亡.在胎儿期正确地诊断先心病,对于提高和促进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6年以来,对10000例孕16周以上孕妇进行常规胎儿心脏探查,共检出7例胎儿心脏异常,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剑平;赵莉;曹雪梅;张欣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正常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中的NO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以期为心衰大鼠其改变提供切实可信的参照数据体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和血浆中NO含量.结果:在实验大鼠心肌组织和血浆中均存在一氧化氮这一重要神经活性递质,并且NO在血浆和心肌组织中的含量不尽相同,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O在血浆中低于心肌组织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作者:李梅秀;田国忠;欧叶涛;宋当君;王鹏;房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EGB的抗氧化机制.方法:采用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大鼠脑的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EG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作者:王淑英;王小江;金维哲;佟春玲;李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黄芪当归合剂对升高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白蛋白(Alb)、降低尿蛋白及血脂的疗效.方法:46例NS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对照组,22例)及西药加黄芪当归合剂组(治疗组,24例),观察治疗前后血Alb、尿蛋白及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Alb均比治疗前显著增高,尿蛋白比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血脂水平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Al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蛋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当归合剂有独立于有效治疗以外的升高血Alb,减少尿蛋白及降低血脂作用.
作者:周锦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羊膜的应用早始于1910年,Divis 首次把胎膜(羊膜+绒毛膜)用于移植取得成功.而后,羊膜作为烧伤皮肤移植片、人造阴道粘膜鞘等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1],1940年DeRot th 首次将胎膜移植到角膜表面,修复结膜缺损.但此后四十年间,这一研究并未在眼科界引起重视和推广.羊膜移植逐渐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直到1995年Kim和Tseng[2]在化学烧伤模形的角膜表面进行羊膜移植,羊膜移植逐渐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1997年,Ma 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羊膜移植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进一步以分子水平阐述了羊膜的生物学特性、羊膜的组织生理特性、抗微生物特性及免疫排斥反应轻微特性决定了它适合于眼表疾病的治疗.
作者:李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胎植入术后,使病人恢复眼观效果.方法:1997-09~2004-02完成义眼胎植入131例,制作义眼片分五步骤,取膜、制作巩膜瓣、上色、压制透明层、抛光打磨.结果:反应效果良好有108例,反应色泽不理想3例,义眼活动受限20例.结论:只要解决好义眼片的色泽及活动两大问题,仿真义眼片的制作将更加美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作者:周庆云;吕淑艳;于海莲;苏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基于木犀草素的生物活性和席夫碱的特有性质基础上,设计与金属形成一系列新型席夫碱金属配合物.方法:利用缩合反应,在无水乙醇中合成未见报道的黄酮类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抗菌活性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初步确定了其分子式、结构和其生物活性.结论:结构式为:配合物MLx.nC2H5OH.形成配合物后抑菌活性大大增强.
作者:沙靖全;李敬芬;闫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对临床76例睡眠障碍病人实施综合干预即:1查明原因,并针对原发因素进行处理;2心理干预:包括认知干预(对失眠态度的调整)、生物反馈(各种放松技术)和行为干预(生活与作息规律,适应性锻炼);3安眠镇静药物的应用.结果一个月后76例病人自觉症状好转,睡眠时间延长,均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梅;蔡红玉;马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糖尿病足在外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估分析.方法:对43例糖尿病足随机分组,21例在外科治疗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为综合治疗组;22例给予常规外科治疗为对照组.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足综合治疗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创口I期愈合率显著提高.结论:对糖尿病足在外科治疗基础上进行降糖等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尽可能恢复患足功能.在行手术治疗时,创口I期愈合率明显提高.
作者:张雪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8-10~2002-10 对经我院皮肤科确诊的瘢痕疙瘩、皮肤血管瘤、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寻常疣和包文病共271例患者应用90Sr-90Y敷贴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韬;姜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数小时内神经功能恶化并不少见,发病1周内26%~43%的病人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包括意识水平下降或局灶体征加重,多数病人在发病48h内停止进展.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1998-01~2003-08我科入院缺血性卒中病人1256例,其中进展性卒中345例,占27.5%.本文总结了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特点、防治措施,特别是早期预测神经功能恶化是成功治疗的基础.
作者:赵宇;程春风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