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9例青年人脑梗死病因分析

吴裕臣;张玉生;黄经纬;洪道俊

关键词:青年人, 卒中, 脑梗死, 病因学
摘要:目的研究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学特点.方法根据病史及危险因素,个人嗜好.家族史,结合梗死病灶予以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59.2%,栓塞性血管病16.3%,其他可能病因20.4%,原因未明4.1%.结论青年人脑梗死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的水平与意义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中的水平与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技术(ELISA)检测3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IL-18水平.结果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IL-18可能在结核性胸膜炎病人抗结核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卓宋明;许瑞环;胡崧;梁珊瑚;马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亚临床肝肾综合征的识别方法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慢性肝病和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以肾功能衰竭、动脉循环显著异常和内源性血管活性系统激活,肾动脉显著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为特征.在肝功能衰竭者中,HRS发生率为60%~80%;国外文献报道,肝硬化腹水者一年的HRS发生率为18%,五年的发生率为39%.一旦发生HRS,治疗相当困难,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仅1.7周,3个月病死率高达80%~100%.

    作者:纪礽斌;黄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学院校不同年份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调查和比较不同年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在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欧阳汝娣;邓稳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49例青年人脑梗死病因分析

    目的研究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学特点.方法根据病史及危险因素,个人嗜好.家族史,结合梗死病灶予以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59.2%,栓塞性血管病16.3%,其他可能病因20.4%,原因未明4.1%.结论青年人脑梗死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吴裕臣;张玉生;黄经纬;洪道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上消化道出血798例分析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年来798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80.20%、女性占19.80%,男性明显高于女性(X2=6.56,P<0.05);青年人、中年人及老年人各占27.82%、57.61%和14.57%(P<0.01),老年人合并重度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不同性别、年龄者出血的原因不尽相同.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以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粘膜损害、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为常见的病因,性别、年龄等均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

    作者:刘蔚;杨铁一;孙明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报道10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结合文献从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10例中7例临床经过呈进行性,侵袭性.镜检4例为不典型类癌,6例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肿瘤细胞CK、NSE、CgA、Sy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具有复杂的组织学特点.根据肿瘤组织及细胞的异型性,可分为高,中,低分化.正确的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免疫组化有助于与消化道其它肿瘤相鉴别.

    作者:万红萍;衷筱琴;俞薇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甲亢导致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甲亢导致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甲亢性肝损害及同期156例单纯性甲亢的临床资料.结果(1)甲亢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43.5%;(2)甲亢年龄越大,肝损害的发生率越高(P<0.05);(3)肝损害的发生率与甲亢患者性别无关(P>0.05);(4)甲亢性肝损害与甲亢病程密切相关(P<0.01);(5)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血清FT3、FT4明显高于单纯性甲亢(P<0.01),而血清TSH则明显比单纯性甲亢低(P<0.01).结论甲亢容易导致肝损害,甲亢性肝损害与甲亢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病情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无关.

    作者:余戎;张弘英;朱水山;杜芳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儿上消化道出血56例胃镜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对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发现病变者53例(94.6%).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有38例(67.9%);其次为重度浅表性胃炎4例(7.1%);其它依次为十二指肠球炎伴胃炎8例(14.3%);食管炎2例(3.6%)和胃溃疡1例(1.8%);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32例(57.1%).结论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出血多见,且与HP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李香莲;罗红;刘小惠;刘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窒息新生儿脑循环状况

    目的应用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53例窒息新生儿的脑血流状况,为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分别对窒息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出生后3 d内,窒息组为出生后治疗前12 h内及治疗后第2~7天内,分别观察收缩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阻力指数(RI).结果用药前窒息新生儿脑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阻力指数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CDFI检测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安全、简便、省时、无创伤、可多次重复检查.

    作者:杨志杰;王茜;何维莉;胡苏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胎动与胎心监护在诊断胎儿窘迫中的应用

    目的寻找简单而准确的产前评价胎儿安危的监护方法.方法对380例自觉胎动异常的晚孕妇女,包括胎动过频组268例,胎动过少组112例.进行胎心监护.从羊水粪染、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脐带异常的发生率、围产儿预后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动过频组羊水粪染32例(11.9%)、新生儿Apgar评分≤7分49例(18.3%)、脐带异常47例(17.5%);胎动过少组羊水粪染58例(51.8%)、新生儿Apgar评分≤7分75例(66.9%)、脐带异常56例(50.6%),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胎监连续2次NST阴性(无反应型)时(140例),无论胎动过频或胎动过少,其羊水粪染57例(40.3%)、新生儿Apgar评分≤7分73例(52.1%),脐带异常58例(41.4%),较NST阳性(有反应型)时(240例),羊水粪染33例(13.8%)、新生儿Apgar评分≤7分51例(21.3%)、脐带异常45例(18.8%),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2例围产儿死亡均发生在胎动过少组的NST阴性(无反应型)中.结论胎动异常且连续2次NST阴性(无反应型)时,胎儿预后不良,尤其胎动减少伴NST阴性(无反应型)时,可预示胎儿严重缺氧.因此,胎动计数配合胎心监护可作为产前诊断胎儿窘迫的有效措施.

    作者:何艳君;黄文宇;高锦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电化学疗法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目的探索电化学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方法,总结电化学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2002年元月~2003年6月用电化学疗法治疗颜面至足部体表海绵状血管瘤13例.结果除1例出现术后手指功能障碍,1例出现皮肤灼伤外,其余11例包块呈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疼痛症状消失,治疗后无瘢痕.结论用电化学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作者:吴俊;袁庆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致糖尿病:从发病机制到防治的认识

    代谢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并且严重影响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和肥胖症是常见的几种代谢并发症.本文将就肝移植后糖尿病从发病机制探讨其防治措施作一综述.肝移植术后1年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3%[1].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糖耐量试验(OGTT)中快速升高的血糖和2 h水平[22],Jindal是根据任何时候快速升高的血糖水平>22.2 mmol/L或11.1 mmol/L或至少在术后2周内要依赖胰岛素维持,WHO提出的定义是根据标准的糖耐量试验结果[3].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fus,PTDM)常引发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4],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5].

    作者:罗地来;傅华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改良法测量根管长度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法测量根管长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尖周病患者143(168个根管)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经临床判定指标,误差在0~0.5 mm范围内符合率达89.52%无超填.实验组准确性明显高于插针X线摄片法(P<0.01).结论改良法是一种针对上述类患牙准确性较高,操作简便且实用的确定根管工作长度的方法.

    作者:郑玲莉;钟庐云;程庐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内毒素信号受体及受体簇的研究进展

    细菌内毒素即脂多糖(lipopoly saccharide,LPS)是常见诱导失控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因素,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上LPS相关受体是机体识别并启动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因此,对LPS跨膜信号受体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多年来,研究重点集中在寻找公认的跨膜分子作为LPS信号转导体,并且取得较大进展.目前认可的LPS跨膜信号受体有:CD 11/CD 18、TLRs、Moesin、CD 55、以及由HSP70、HSP90、CXCR4、GDF5组成的受体复合物等.但遗憾的是:我们对LPS结合后细胞膜上发生的事情了解太少,各受体或受体复合物之间的衔接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郭春辉;张伦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南昌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和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5种抗菌药物对120株淋球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用改良碘定量法检测PPNG菌株.结果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及头孢三嗪的耐药率分别为74.17%,76.67%,38.33%,1.67%,3.33%.检出16株(13.33%)PPNG菌株,15株(12.5%)TRNG菌株;同时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占31.67%.结论头孢三嗪、大观霉素仍可作为南昌地区治疗淋病的首选用药,但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

    作者:黎帆;宋矿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妊娠合并Ⅱ型糖尿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妊娠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入院后3~13 d行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分析调查妊娠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结果该组病人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18%,未见症状性肺栓塞患者.结论妊娠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因素的数量也增多,多个危险因素相互累积的效应使DVT更易发生.

    作者:肖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IL-2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IL-2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应用化疗和应用化疗+IL-2治疗方案后的疗效.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应用化疗+IL-2治疗方案后与单用化疗方案比较,其复发率较低,而5年无病生存率较高(P<0.05).结论在没有条件进行骨髓移植治疗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应用化疗+IL-2治疗方案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5年无病生存率.

    作者:邬国和;赵恒;朱年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我国12省市、自治区妇幼保健项目实施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12省市、自治区妇幼保健项目的实施情况,并评价其实施的效果.方法用配对t检验和符号秩检验比较项目实施前后重要指标的差异性;并对孕产妇死亡率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8.79%,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平均下降了55%;两项指标检验结果都存在着差异;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以及孕妇产前的检查覆盖率,F值分别是:F1=14.3636 F2=6.0999.结论此项目实施后,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得到下降;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为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以及孕妇产前的检查覆盖率.

    作者:鲍卫华;周诗国;郭秀花;冯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38例报告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医疗卫生知识的了解和观念的改变,以及医疗行为中诸方面社会因素的介入,孕妇在选择分娩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剖宫产指征也在相应变化,使得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剖宫产术后各种并发症也随之相应增多,而晚期产后出血也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危及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且与一般的产后出血相比有其特殊之处,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廖志坚;廖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清S100蛋白与TPS检测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S100蛋白、TPS(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在恶性黑色素瘤(恶黑)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ELISA法动态检测42例恶黑患者血清S100蛋白和TPS水平.结果血清S100蛋白灵敏度(Sensi-tivity,Se)为35.7%,特异度(Specificity,Sp)95.2%;TPS Se为19.1%,Sp 94.2%.联合检测S100蛋白和TPS,平行试验(parallel test,两者中任何一个阳性即认为诊断试验阳性)评价:Se 47.6%,Sp 89.4%;系列试验(serialtest,两者同时阳性,诊断试验才认为是阳性):Se 7.1%,Sp 100%;病情进展,血清S100蛋白血清水平和灵敏度增高;治疗前血清S100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较差;血清S100蛋白水平进行性升高提示复发或转移及不良预后,TPS在这些方面作用不明显.结论平行试验评价血清S100蛋白和TPS有助于恶黑诊断,动态测定血清S100蛋白能够反映恶黑病情变化.

    作者:何新斌;罗荣城;秦斌;容海鹰;麦国丰;李爱民;张罗生;郑航;陈怀宇;陈凯;黄惠强;严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南昌大学

主办: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