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洲
目的:为解决食道心房调搏导管电极一次到位问题。方法:采用度量改良中指同身寸,并乘以11倍,作为导管电极长度起搏心脏,中止2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结果:显效19例,有效2例,心动过速均被中止,胸闷、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和体征均恢复正常。结论:此法定位准确,抢救患者迅速、方便、显效,为抢救患者开创了一种新途径。
作者:黄绍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幸裕生;幸宜春;肖平安;张选俊;李飞亚;刘长安;徐理骏;李萍;许居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固定性斜视是一种罕见难治病,为探索眶-球硅连术在治疗该病中的疗效。方法:对8例固定性内、外斜视患者进行了该术。断挛缩肌止端行后徙后,分别做眦眶骨膜和麻痹肌止端后巩膜予置缝线,将一根长约30 mm,直径为1.5 mm的硅胶管穿透眦部结膜和麻痹肌纤维,在肌幅下潜行至肌止端后,被结扎在两予置缝线上,结扎的松紧度依眼球矫正到正位止。结果:所治病例除1例还保留10°内斜外,其余眼位均获矫正,有6例还可向患侧作7°~10°的转动。结论:硅胶不仅对眼球起着被动牵拉作用,而且借助其弹性在协同肌和配偶肌的作用下,促使眼向麻痹侧作适度转动,增强了美容感。
作者:钟修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脓胸是常见病,青壮年多见,急性脓胸多数是继发于肺部感染,脓胸病人的病程愈长,胸膜愈易肥厚和纤维化,加上肺长期受压、萎缩,这些均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治疗较困难,往往需要多次手术。我院自1977年5月~1983年5月共收脓胸83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神经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是需要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个有趣的问题。自1888年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在胚胎发育期间和出生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神经细胞都要经过迁移。我们在分子水平对细胞迁移的导向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在1999年发表的结果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脑内存在导向性分子,可以指导神经细胞的迁移方向;具体的发现是,一个叫Slit的分泌性蛋白质,对神经细胞有排斥性作用,从而指导神经细胞迁移的方向。这里我们概述这项研究的背景、结果和前景。
作者:饶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81年6月以来,笔者共收治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41例,现将病历完整2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探讨其手术时机与术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女性24例,男性5例,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60岁以上13例。1.2 诱因 胆囊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4例,胆道蛔虫1例,高脂餐4例,酗酒2例,原因不明10例。
作者:舒润喜;邱时高;陆大经;张高伦;王琦;颜尧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复方二精灵(2JL)对谷氨酸(Glu)及过氧化氧(H2O2)引起的离体培养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整体抗痴呆作用。方法:运用体外原代胚胎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培养技术建立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模型,观察服用了2JL的兔血清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其他有关生化指标的影响;对急性不完全性缺血缺氧大鼠脑组织乳酸(LA)含量、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对三氯化铝所致拟痴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等。结果:服药血清2JL可拮抗Glu介导的神经兴奋性毒作用和对H2O2引起的离体培养神经细胞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见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LDH漏出减少、细胞膜LPO含量降低、GSH-PX活性升高;2JL能明显降低缺血缺氧大鼠脑组织LA含量,明显提高拟痴呆小鼠的脑重系数、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使神经元变性及细胞肿胀情况减轻,管周间隙减小。结论:结果提示,2JL具有明显的保护脑细胞而发挥抗老年痴呆作用。
作者:黄敬耀;周瑾;魏海;涂秀英;楼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DNA碱基比值、链霉素遗传转化试验、DNA核酸杂交技术,对一类自人体标本分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国际摩拉氏菌模式菌种,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此类菌株GC比值全部符合摩拉氏菌属,但可分成两种类群: Ⅰ:与国际奥斯陆摩拉氏菌型种ATCC 19976具有很高的DNA同源性及遗传转化率的菌株。 Ⅱ:一类可微弱氧化分解葡萄糖,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的菌株,相互间有很高的DNA同源性,并与国际苯丙酮酸摩拉氏菌型株ATCC 23333有明显的亲缘关系。 试验菌株的全细胞脂肪酸图谱亦显示相似结果,部分菌株尚测定了质粒DNA。以上研究进一步指出应在摩拉氏菌属中成立一新的亚属。
作者:邱明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茶多酚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方法:观察31例CRF患者(治疗组)用海南省茶多酚(T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血浆丙二醛(MDA),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含量变化。另以未经TP治疗的20例CRF患者为对照组,并与89例健康成人的SOD、GSH和MDA作比较。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CRF患者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成人(P均<0.01),MDA及GSH高于健康成人(P均<O.05);治疗后治疗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TC、TG、BUN和SCr均有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均<0.05)。肾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前者为67.74%,后者为30.00%。结论:CRF患者确实存在SOD活性降低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海南省茶多酚能有效对抗脂质过氧化,提高氧化酶SOD活性,改善CRF患者肾功能。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制备犬蒸气吸入损伤模型,比较高频喷射通气时两种不同方向的喷射气流对呼吸、循环的不同影响,以了解气管内高频双向喷射通气机理。根据在呼气期增加气流的方向不同而分三种模式:模式一为对照组,呼气期不增加任何气流;模式二,为呼气期增加反向气流;模式三,呼气期增加正向气流。实验结果表明,模式二通气效果优于模式一,表现为CO2排出明显增加(P<0.01),PaCO2明显减少(P<0.01),其机理可能是由于死腔减少。模式三与模式一比较解剖死腔和生理死腔虽然也有所减少,但通气效果反而恶化,其原因可能与呼气未正压及功能残气增加有关。我们初步认为,对于已发生Ⅱ型呼衰的吸入性损伤,宜用高频(正反)双向喷射通气,不宜采用高频喷射通气+呼气未正压的通气方法。
作者:周世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断,熟悉医学影像学表现及有关的鉴别诊断。方法:总结和分析了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X线及CT影像。结果:本组16例,其中颈肋3例,肋骨畸形3例,第一肋骨肿瘤2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2例,锁骨下淋巴结肿大3例,锁骨下肿瘤3例。压迫了臂丛神经,肋间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静脉,引起颈、肩、臂和手、掌等部位的疼痛、无力、麻木和血液循环障碍以及一些特有的体症的征候群。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有进一步认识,对临床表现的颈、肩、臂、手疼痛、无力、麻木的原因有更加确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作者:熊谷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72年2月~1994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纵膈肿瘤共156例,包括胸腺类瘤57例,神经源性36例,畸胎样瘤18例,间叶组织瘤21例,胸内甲状腺5例,其它19例。对这156例诊治分析,认为:1.纵膈肿瘤的诊断:病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检查术前多能确诊。2.切口的选择:除胸腺癌,胸腺瘤并重症肌无力,胸骨后甲状腺及突向双侧胸腔的肿瘤采用正中切口外其余均采用后外侧切口。3.胸腺瘤,良性者提倡术后放疗以防复发,并重症肌无力者术中术后应合理应用抗胆碱酯酶药。4.神经源性,胸顶部者应注意勿伤臂丛神经;椎管内呈哑铃状者应分期手术。5.畸胎瘤:对于巨大瘤体者可采用破囊减压;合并肺部并发症者主张肺叶一并切除。6.囊性畸胎瘤术前及术中切开前应注意与主动脉瘤相鉴别。
作者:黄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环孢素A(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及预测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小剂量环孢素A和常规药物治疗CAA的疗效以及影响CSA疗效的因素。结果:CSA组在半年和一年内有效率(75%、79.2%)显著高于雄激素组(23.8%、38.1%),其疗效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SA体外干预试验有关。结论:(1)小剂量CSA治疗CAA比单用雄激素治疗疗效高、疗程短。(2)CSA体外干预试验可预测部分CAA的疗效。
作者:杨碧云;李慧慧;石庆之;曹瑞生;汤爱萍;华建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布-加氏综合征(Budo-Chiari Syndrome,BCS)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各种分流术。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完善,血管外科和介入性放射学的发展,治疗方法已有改进。我院自1991年11月起,在国内较早开展采用放射介入新技术,对Bus患者进行单球囊扩张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了确保新技术护理质量与效果,作者从病人准备、物品准备与消毒法;术中患者体位、屏气配合、护理要点;术后导管冲洗、病情观察及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总结了一套成功的护理经验。
作者:刘莲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探讨药物流产(药流)后出血延长患者血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变化及中药宫复合剂对药流后阴道流血延长的防治作用。对120例自愿接受药流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A、B两组,于口服米非司酮前、后及药流后10 d,分别测血NO和cGMP。A组药流后服宫复合剂7 d,B组药流后7 d内未予中药治疗。分别于药流后10、20、30及40 d随诊。结果:A、B两组口服米非司酮后,血清NO和血浆cGMP显著下降(P<0.05)。药流后10 d,A组阴道流血终止例数明显多于B组(P<0.05)。A组药流后10 d血清NO和血浆cGMP均值显著低于B组(P<0.05)。提示:药流后血NO和cGMP浓度下降缓慢与药流后出血延长关系密切,中药宫复合剂对药流后出血延长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廖玎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利用手术切除阴茎包皮,剪碎后经胰蛋白酶消化,添加1640培养液和表皮生长因子,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垫有塑料薄膜载体的培养瓶中,经体外培养和传代培养,可在载体上得到大面积的表皮细胞生长薄膜,在移植时可将载体从培养瓶中取出,使长有表皮细胞薄膜一面贴敷于深二度烧伤创面和肉芽创面,一周后,可见移植创面长满培养的表皮细胞。经大量临床治疗证明,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以阴茎包皮作为培养皮肤细胞来源,通过增殖不仅达到扩大表皮面积目的,而且能较快地修复创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作者:张万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国产胶囊0.75μcl剂量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内镜存否幽门螺杆菌(Hp)交叉感染。方法:胃镜活检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在阴性者中随机抽选70例。在镜检后观察4组时间(同步8例、1~50 d 32例、51~100 d 13例、101~150 d 17例),未经中西药抗Hp治疗,进行14C-UBT检测。结果:4组时间共70例全是校正值系小于100 DPM/mmolCO2为阴性者与RUT阴性者70例相同。结论:14C-UBT对诊断Hp具有敏感度较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安全、便于检测根治手段和监测内镜有否Hp交叉感染。
作者:钱家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及腹膜透析(PD)尿毒症患者的红细胞生成素(EPO)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EPO,对透析患者用EPO前后不同时间内血清及PD透出液中EP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清EPO基础水平同海南地区健康人相似(P>0.05),皮下注射EPO后24 h血清EPO浓度高,72 h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不同时期PD透出液对EPO清除极少。轻度与中、重度贫血患者血清EPO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EPO相对不足。不同透析方式对EPO的血清浓度无影响。PD对EPO的清除相对恒定,不影响用药后血清EPO峰值浓度。HD和PD患者出现对EPO治疗反应低下或抵抗时应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陈裕盛等:茶多酚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4):160.
作者:陈裕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明确淋巴细胞部分(单个核细胞)中结核分支杆菌(TB)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中临床意义。方法:将淋巴细胞部分(单个核细胞)分离技术与简易DNA抽提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相结合,对150例活动性结核病人、50例非结核病人、30例三年前结核病已治愈者和30例健康人同步检测了外周血淋巴细胞部分TB-DNA 123bp和245bp;并观察了30例初治肺结核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部分TB-DNA转阴时间。结果:(1)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部分TB-DNA检出率:123bp为91.3%(137/150),245bp为83.3%(125/150)。(2)非结核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部分TB-DNA检出率(包括其中PPD阳性10例):123bp为0,245bp为8.0%(4/50)。(3)30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部分TB-DNA检测:123bp和245bp均为阴性结果。(4)260份标本的血浆部分TB-DNA检测,123bp和245bp均为阴性结果。(5)30例初治结核病人在完成化疗方案时均已痰菌阴转,胸片病灶稳定,达临床治愈。执行2HSRZ4HR方案23例,仅3例在化疗疗程结果时TB-DNA-PCR转阴性,20例在结束疗程停药后3个月内TB-DNA-PCR转阴性;执行2HRZ/4HR方案3例,1例在化疗疗程结束时转阴性,2例在结束疗程停药后3个月内TB-DNA-PCR转阴性;执行3HSRZ/9HRE方案1例,在化疗中第9个月TB-DNA-PCR转阴性,执行2HRS/7HR方案2例,执行3HRZ/6HR方案1例,均在结束疗程停药之后3个月内TB-DNA-PCR转阴性。30例初治结核病人全部在治疗期或随访期3个月内TB-DNA-PCR转阴性。结论:结核病人外周血中TB-DNA存在于淋巴细胞部分而不是血浆部分。淋巴细胞部分TB-DNA检测比痰标本PCR要容易质量控制,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淋巴细胞部分TB-DNA在结核病治愈后不会长期阳性,比PPD皮肤试验方法和结核抗体检测方法更能反映结核病的活动性。
作者:雷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历史上流感有过几次大规模流行,曾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2]。目前,流感作为一种古老的病毒性传染病,其危害性也许不及令世人恐慌的爱滋病,但它带来的损失不容忽视。据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报告,近年来美国每年死于流感的人数为2~4万,流感成为致死率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每年用于预防流感的费用及流感引起的劳动力损失超过了1.2亿美元[3]。由此可见,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抗原变异是流感病毒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与流感周期性暴发和流行、流感的预防和治疗密切相关。依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抗原性的差异可将流感病毒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之差异分为若干亚型(HxNy)。到目前为止,H1N1和H3N2亚型在人群中共存了20年,与B型流感病毒一起,是当前引起人类流感暴发与流行的主要病原[4];今后很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流感病毒亚型,而且有可能引起人类流感的再度大流行。
作者:何明;李少华;朱清仙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