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裕生;幸宜春;肖平安;张选俊;李飞亚;刘长安;徐理骏;李萍;许居桂
结节性硬化是种少见的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CT诊断水平,笔者将1989年3月~2000年6月临床遇到的9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9例均为男性。年龄14~32岁,平均22岁。临床上患者从小均有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史,7例因发作频繁、症状加重来院检查,2例因头部外伤就诊,9例均做了头颅CT扫描,其中7例采用Somatom CR型CT装置扫描。扫描方法用8 mm层厚,间隔2 mm从听眦线开始向头颅顶部连续扫描,2例采用PQ5000V型螺旋CT装置以螺距1.0,进床速度10 mm/s,扫描层厚10 mm,连续螺旋扫描。
作者:董其龙;丁跃军;张捷;柳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消化病研究小组多年来对90例碱性返流性胃炎进行系统研究,提高了辨证施治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90例中男62例,女28例;年龄30~48岁,平均为45.5岁。病程3~10年,平均为6.5年。 2)病例选择对象:符合下例条件中三条者,可诊为碱性返流性胃炎。①有碱性返流性胃炎之主要症状:胃脘部烧灼痛,泛吐苦水,胃中嘈杂,口干舌噪。②胃镜检查,可见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者。③钡餐胃肠X线检查,可见钡剂从球部倒流入胃者。④空腹胃液酸碱试验,空腹胃液pH>7。⑤胃脘疼痛,服用碱性药物不能止痛者。
作者:陈泽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治疗,已取得明显进步,提高了完全缓解(CR)率,延长了无病生存率(DFS)。本科自1974年至今有11例ANLL已存活5年以上,特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准;李慧慧;杨桂玲;刘霭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不脱钙骨切片技术,配合四环素双标记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及铝染色研究了注入不同浓度的铝及不同的肾功能对骨质形成和矿化作用的影响。实验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C);低剂量铝组(LDA);高剂量铝组(HDA);慢性肾功能不全组(CRF);慢性肾功能不全加高剂量铝组(CRF-HDA)。实验结果表明:可见HDA、CRF-HDA组血清铝、骨铝含量明显增多。C、LDA组胫骨上段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骨小梁表面有清晰的四环素双标记线,该线粗细一致排列整齐,间距相等。CRF组的骨组织内双标记间距宽窄不一。HDA及CRF-HDA组骨组织内四环素荧光显示的部位较少,少见双标线,多为单标线,粗细不一,融合增宽。在四环素标记线表面可见大量类骨质沉积,尤以CRF-HDA组为甚,表明骨质形成及矿化严重受阻。骨铝染色显示HDA、CRF-HDA组的骨及类骨质界面有粗细较一致的红色线条状物,提示铝染色阳性。实验研究结果说明铝尤其是高铝剂量可以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铝可能起类骨质钙化的抑制剂作用。
作者:王松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腺醇(米索)终止10~16周妊娠佳剂量及佳给药途径。方法:将来自上海24所医院的2 007例孕10~16周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妇女,随机分成4种不同的治疗组。组Ⅰ:511例,米非司酮75 mg每天1次,连服2 d(总量150 mg),第3天晨口服米索0.6 mg,每3~4 h重复1次,多3次;组Ⅱ:491例,米非司酮100 mg每天1次,连服2 d(总量200mg),米索用法同组Ⅰ;组Ⅲ:519例,米非司酮用法同组Ⅰ,第3天晨阴道内放置米索0.6 mg,每12 h重复1次,多3次;组Ⅳ:486例,米非司酮用法同组Ⅱ,米索用法同组Ⅲ。结果:4组24 h内的流产成功率分别为88.6%、89.4%、90.9%和94.0%。组Ⅳ的成功率明显高于组Ⅰ和组Ⅱ。24 h内流产成功者米索的用量,阴道给药者比口服给药者明显减少(P<0.001),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200 mg合并阴道放置米索,是较好的药物终止10~16周妊娠的方法,可作为一种常规方法推荐在临床使用。
作者:程利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分别对正常对照组16例、稳定心绞痛(SA)24例(包括8例PTCA)、不稳定心绞痛(UA)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2例患者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sCD40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UA组及AMI组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SA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2)UA组及A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而SA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3)AM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UA组无差异(P>0.05),但AMI发病后24 h sCD40L有一峰值。(4)PTCA后血清sCD40L明显高于PTCA前(P<0.01),但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可溶性CD40L升高是判断ACS的可靠血清学指标,且可能是冠脉病变的活动性标志物。
作者:吴宗贵;严金川;黄佐;陈金明;张玲珍;李莉;仲人前;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伴随着人工流产、子宫穿孔、不全流产、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时有发生,有损于妇女的身心健康,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人工流产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工流产率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避免意外妊娠、减低人工流产率一直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领域中的重点任务。据北京、上海两地1994年和1999年人工流产原因的大规模调查分析,无避孕措施的夫妻占37.0%和51.8%;在避孕方法失败中,外用药具占37.3%和33.8%,安全期失败占19.9%。紧急避孕是除了常规避孕方法以外,避孕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推测如果这些妇女具有紧急避孕的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如果我们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机构能及时提供优质的紧急避孕服务,那么这些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在我国紧急避孕还未受到人们包括医生们的足够重视。据上海对l0 017例18~49岁妇女的调查,发现了解紧急避孕知识的妇女仅占28.2%;未婚者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已婚妇女;25岁以下的知晓率明显低于25岁以上的妇女。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一些安全有效的紧急避孕药物和方法。加强大众传媒对紧急避孕的宣传,建立、健全紧急避孕服务网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程利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前言 众所周知,心肌细胞内的钙、钠、钾离子等阳离子的变化与心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及细胞膜的兴奋性有着深深的联系。然而,心肌细胞内的氯离子等阴离子的变化与心肌兴奋性的关联却长期以来被忽略。特别是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内的氯离子的变化依然不甚明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肌细胞内的氯离子动态变化的兴趣的增加以及研究技术的发展,各种关于细胞外氯离子除去后,动物模型中心律失常的产生及其发展被有意减少的报告也不断出现[1,2]。
作者:赖仲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早在1984~1985年就证明唾液中含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及其抗体,但迄今尚未见有关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抗原检测的报道。由于日本血吸虫病在江西省鄱阳湖附近各县、市流行仍较严重,我们选择鄱阳湖附近的新建县南山岛疫区,该疫区1995年采用Kato-katz法粪检5~60岁居民血吸虫卵阳性率14.72%(116/788)。我们的检验对象是1999年1月经Kato-katz法粪检日本血吸虫卵阳性者14例(女性4例,男性10例),年龄18~60岁,而对照组为正常人群,选自江西医学院本科二年大学生,来自非疫区,经体检健康,共10名,全为男性,年龄19~21岁。检测方法:晨起洗漱毕、空腹、7时许,采血液和唾液各2 ml,均经离心,取各自上清液进行间凝(IHA),由江西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抗原,批号:980304,按说明书进行操作。酶标(ELISA)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循环抗原,试剂盒由江西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按说明书操作。乳胶(PA)试剂是上海伊华医学科技公司提供,批号:980904,按说明书操作。上述检测由一人专门操作,进行唾液与血清的同步检测,所得阳性率结果:唾液间凝:71.42%、酶标:92.15%、乳胶:35.71%。血清间凝:50%、酶标:100%、乳胶:100%。而对照组经上述三种方法,同步检测唾液和血清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抗原全为阴性,从而显示:本文报道唾液中含有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由于采集唾液方法简便,且无创伤性,受检者易被接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黄文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观察正常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情况,对20名婴儿、32名幼儿及26名成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测试各波出波率、潜伏期、各波间期、双耳波Ⅴ差和波Ⅰ~Ⅴ间期差。结果显示:3组的各波出波率以波Ⅴ出波率高。各波潜伏期、各波间期值及双耳波Ⅴ潜伏期差和波Ⅰ~Ⅴ间期差,婴、幼儿两组分别同成年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婴、幼儿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婴、幼儿各波潜伏期同刺激强度的关系,与成人相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用于观察和评价听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是一种客观的、有价值的和可靠的检测手段。对于婴幼儿耳聋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做为临床应用,还应同时参考其它有关的小儿听力学检测方法。
作者:徐中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绒毛和羊水的检测弄清弓形虫宫内感染情况以降低先天畸形儿的出生。方法:用ELISA法和小白鼠腹腔培养法,对104份绒毛和494份羊水进行了检测。结果:证实弓形虫宫内感染绒毛组为18.19%;羊水组为4.56%。经抗弓形虫治疗后,羊水IgM和CAg阳性率为3.86%(未治组为11.85%),异常产为2.56%(未治组为18.29%)。结论:对血清免疫学阳性的孕妇避免宫内感染。用羊水监测可以诊断和控制弓形虫病母子垂直传播,但早期防治比羊水监测效果更好。
作者:丁贞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国产胶囊0.75μcl剂量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内镜存否幽门螺杆菌(Hp)交叉感染。方法:胃镜活检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在阴性者中随机抽选70例。在镜检后观察4组时间(同步8例、1~50 d 32例、51~100 d 13例、101~150 d 17例),未经中西药抗Hp治疗,进行14C-UBT检测。结果:4组时间共70例全是校正值系小于100 DPM/mmolCO2为阴性者与RUT阴性者70例相同。结论:14C-UBT对诊断Hp具有敏感度较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安全、便于检测根治手段和监测内镜有否Hp交叉感染。
作者:钱家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常见于人和高等灵长类粪便中的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 (Brumpt 1912)],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一种无害的人酵母菌。究其原因,在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它存在着变形型(似阿米巴型)[1],只知道其空泡型在湿涂片中有一个圆球形、闪亮不透明、不产生运动的极似酵母菌的外貌;同时其二分裂的两个子细胞往往不等大而被解释为出芽生殖之故。对其致病性的认识也因病例不足,很少报道。现在知道,人芽囊原虫是一种人类常见的肠道致病原虫。
作者:吴国宏;苏水莲;曹镐禄;李娟;陈水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制备犬蒸气吸入损伤模型,比较高频喷射通气时两种不同方向的喷射气流对呼吸、循环的不同影响,以了解气管内高频双向喷射通气机理。根据在呼气期增加气流的方向不同而分三种模式:模式一为对照组,呼气期不增加任何气流;模式二,为呼气期增加反向气流;模式三,呼气期增加正向气流。实验结果表明,模式二通气效果优于模式一,表现为CO2排出明显增加(P<0.01),PaCO2明显减少(P<0.01),其机理可能是由于死腔减少。模式三与模式一比较解剖死腔和生理死腔虽然也有所减少,但通气效果反而恶化,其原因可能与呼气未正压及功能残气增加有关。我们初步认为,对于已发生Ⅱ型呼衰的吸入性损伤,宜用高频(正反)双向喷射通气,不宜采用高频喷射通气+呼气未正压的通气方法。
作者:周世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尤多发于农村,治疗方法较多,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该术疗效虽较好,但手术复杂,易出血,无法在农村及基层医院推广应用。郑传仁等[1]曾报告,用其新手术方法-鼻泪管阻塞钻切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简单、安全、疗效较佳,可替代泪囊鼻腔吻合术。我们曾购买其有关器械,按其手术方法对慢性泪囊炎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其疗效与国内同道普遍反映的一样,并不十分理想,黄红深[2]重复使用该技术,其术后3个月的近期疗效为77%,术后一年的远期疗效为35%。我们原先的疗效观察亦与其近似。为了提高该技术的疗效,以期能在农村及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我们立题研究,在手术方法及器械、植入物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改良。大力开展了该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一些基层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作者简介:罗兴中(1937-),男,62届毕业生,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作者:罗兴中;贺雅琳;王凤飞;黄南翔;陈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应用中指中节同身寸度量食道心房调搏导管深度,起搏心脏,监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和窦性心动过缓(窦缓)患者手术。方法:22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50~74岁,平均65±6岁,均在外、妇科住院。病窦2例,窦缓20例,均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其中走路不稳15例,黑朦13例,昏倒2例。术前测血压(BP)、作心电图测心律(HR);术中观察BP、HR,如BP下降,HR减慢,即度量患者本人改良同身寸11倍将导管插入食道,行食道心房起搏至术毕,起搏按60次/min频率,起搏后测BP。结果:22例患者电刺激均夺获心房,显效21例(95%);有效1例(5%):无效0例。术前BP、HR高于术中未起搏BP、HR,P<0.01;术中起搏BP高于术中未起搏BP,P<0.001;术前BP与术中起搏BP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窦房结功能差、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症状明显、年龄大患者,应用度量改良中指同身寸11倍为导管深度准确可靠,起搏心脏,方法简便易行,实用、价廉、无创伤。
作者:黄绍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81年6月以来,笔者共收治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41例,现将病历完整2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探讨其手术时机与术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女性24例,男性5例,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60岁以上13例。1.2 诱因 胆囊结石8例,胆总管结石4例,胆道蛔虫1例,高脂餐4例,酗酒2例,原因不明10例。
作者:舒润喜;邱时高;陆大经;张高伦;王琦;颜尧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利用手术切除阴茎包皮,剪碎后经胰蛋白酶消化,添加1640培养液和表皮生长因子,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垫有塑料薄膜载体的培养瓶中,经体外培养和传代培养,可在载体上得到大面积的表皮细胞生长薄膜,在移植时可将载体从培养瓶中取出,使长有表皮细胞薄膜一面贴敷于深二度烧伤创面和肉芽创面,一周后,可见移植创面长满培养的表皮细胞。经大量临床治疗证明,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以阴茎包皮作为培养皮肤细胞来源,通过增殖不仅达到扩大表皮面积目的,而且能较快地修复创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作者:张万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前言 神经系统的正确功能有赖于神经元之间信号的精细传递和有序调控,其结构基础是神经突触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因此,突触的形成和维持是神经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基本研究课题。神经信号的加工和调控需要受体分子在接受和传递信号的突触后膜中正确定位。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对应性与重要信号分子在突触中的高度选择性聚集,保证了神经化学信号传递的进行。因此,突触后膜特化结构的形成是神经突触的发育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黄杨中;梅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乳腺增生症按其发生与发展过程,可分为乳痛症(单纯性乳腺增生症)、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约占育龄期妇女50%。临床症状是与月经有关的乳房周期性胀痛和乳内肿块,少数患者有乳头溢液,少数乳腺囊性增生有恶变的可能,因而应积极防治。
作者:王松鹤;高美荣;马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