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分析

徐中生

关键词:婴幼儿耳聋,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潜伏期, 无显著性差异, 中枢神经系统, 诱发电位检测, 波间期, 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 临床应用, 临床意义, 检测手段, 检测方法, 刺激强度, 成人, 有价值, 听力学, 听功能, 组分, 婴儿
摘要:为观察正常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情况,对20名婴儿、32名幼儿及26名成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测试各波出波率、潜伏期、各波间期、双耳波Ⅴ差和波Ⅰ~Ⅴ间期差。结果显示:3组的各波出波率以波Ⅴ出波率高。各波潜伏期、各波间期值及双耳波Ⅴ潜伏期差和波Ⅰ~Ⅴ间期差,婴、幼儿两组分别同成年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婴、幼儿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婴、幼儿各波潜伏期同刺激强度的关系,与成人相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用于观察和评价听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是一种客观的、有价值的和可靠的检测手段。对于婴幼儿耳聋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做为临床应用,还应同时参考其它有关的小儿听力学检测方法。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Neuregulin/ErbB信号传导通路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

    前言 神经系统的正确功能有赖于神经元之间信号的精细传递和有序调控,其结构基础是神经突触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因此,突触的形成和维持是神经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基本研究课题。神经信号的加工和调控需要受体分子在接受和传递信号的突触后膜中正确定位。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对应性与重要信号分子在突触中的高度选择性聚集,保证了神经化学信号传递的进行。因此,突触后膜特化结构的形成是神经突触的发育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黄杨中;梅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研究

    有证据表明抑郁症可能伴有细胞介导的免疫激活。激活后产生的细胞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有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检测抑郁症患者血清中免疫细胞激活后的产物IL-1β、IL-2、IL-6、TNF-α和IFN-γ水平,探讨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细胞介导的免疫激活,以及免疫激活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对象为抑郁症患者,共23例。入组的抑郁症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排除由器质性原因所致抑郁症。抑郁症诊断标准采用CCMD-2-R的标准。对照组为身体健康的员工。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显示,抑郁症组血清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479,P<0.02),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L-1β、IL-6、TNF-α和IFN-γ水平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578,0.566,1.002和1.106,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IL-2水平升高,表明IL-2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IL-1β、IL-6、TNF-α和IFN-γ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似无明显作用。

    作者:杨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生存5年以上11例报告

    近年来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治疗,已取得明显进步,提高了完全缓解(CR)率,延长了无病生存率(DFS)。本科自1974年至今有11例ANLL已存活5年以上,特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准;李慧慧;杨桂玲;刘霭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胸廓出口综合征

    目的:提高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断,熟悉医学影像学表现及有关的鉴别诊断。方法:总结和分析了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X线及CT影像。结果:本组16例,其中颈肋3例,肋骨畸形3例,第一肋骨肿瘤2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2例,锁骨下淋巴结肿大3例,锁骨下肿瘤3例。压迫了臂丛神经,肋间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静脉,引起颈、肩、臂和手、掌等部位的疼痛、无力、麻木和血液循环障碍以及一些特有的体症的征候群。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有进一步认识,对临床表现的颈、肩、臂、手疼痛、无力、麻木的原因有更加确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作者:熊谷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两种产后立即放置TCu 380A宫内节育器方法的比较--910例12个月随访分析

    目的:比较徒手和卵圆钳两种方法对产后立即放置(IPP1)宫内节育器(IUD)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10例阴道分娩产妇(其中97.7%是首次分娩)随机分成两组,于胎盘娩出后10 min内放置TCu380A IUD,其中470例徒手放置(手放组),440例用卵圆钳放置(钳放组)。随访12个月,以生命表法计、χ2检验比较两种放置方法的脱落率、妊娠率、因症取出率等。结果:6和12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95.16%和92.64%。910例中未发生子宫穿孔和感染,仅手放组有1例带器妊娠。放置后主要停用原因是脱落,手放组与钳放组12个月的粗累积脱落率分别为15.86/100妇女和15.88/100妇女,因症(出血、疼痛)取出率分别为2.11/100妇女和1.57/100妇女,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徒手放置或卵圆钳放置对IPP1的效果无明显影响;TCu380A IUD适合中国妇女产后立即放置。

    作者:徐晋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迎接生物经济时代

    1 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 早在上世纪末,许多有识之士就高屋建瓴地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们已跨入21世纪,这预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加速和明显。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科技浪潮迭起,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个崭新的时代。40~50年代,核能问世,核弹爆炸,世界各国竞相开发核能,可谓核能的时代。50~60年代,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各国又把竞争的热点转向航天航空,可谓航空航天技术的时代。70~80年代后,电子信息热潮澎湃而起,信息时代持久而深刻地发展着。

    作者:吴乐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芽囊原虫的研究

    常见于人和高等灵长类粪便中的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 (Brumpt 1912)],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一种无害的人酵母菌。究其原因,在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它存在着变形型(似阿米巴型)[1],只知道其空泡型在湿涂片中有一个圆球形、闪亮不透明、不产生运动的极似酵母菌的外貌;同时其二分裂的两个子细胞往往不等大而被解释为出芽生殖之故。对其致病性的认识也因病例不足,很少报道。现在知道,人芽囊原虫是一种人类常见的肠道致病原虫。

    作者:吴国宏;苏水莲;曹镐禄;李娟;陈水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改良中指同身寸度量食道心房调搏导管深度中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

    目的:为解决食道心房调搏导管电极一次到位问题。方法:采用度量改良中指同身寸,并乘以11倍,作为导管电极长度起搏心脏,中止2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结果:显效19例,有效2例,心动过速均被中止,胸闷、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和体征均恢复正常。结论:此法定位准确,抢救患者迅速、方便、显效,为抢救患者开创了一种新途径。

    作者:黄绍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神经细胞迁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神经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是需要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个有趣的问题。自1888年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在胚胎发育期间和出生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神经细胞都要经过迁移。我们在分子水平对细胞迁移的导向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在1999年发表的结果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脑内存在导向性分子,可以指导神经细胞的迁移方向;具体的发现是,一个叫Slit的分泌性蛋白质,对神经细胞有排斥性作用,从而指导神经细胞迁移的方向。这里我们概述这项研究的背景、结果和前景。

    作者:饶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结消蜜丸治疗乳腺增生症184例疗效观察

    乳腺增生症按其发生与发展过程,可分为乳痛症(单纯性乳腺增生症)、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约占育龄期妇女50%。临床症状是与月经有关的乳房周期性胀痛和乳内肿块,少数患者有乳头溢液,少数乳腺囊性增生有恶变的可能,因而应积极防治。

    作者:王松鹤;高美荣;马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高发区食品中N-甲基亚硝基脲的分离鉴定

    目的:从亚硝化食品中分离鉴定N-亚硝酰胺。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水解热裂解-热能分析仪联机技术,从胃癌高发区食品鱼露亚硝化产物中,直接分离、测定和制备热不稳定性N-亚硝酰胺色谱组份;利用HPLC-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计和HPLC-紫外光谱仪联机技术,对该色谱峰的制备组份进行结构确证。结果:从亚硝化鱼露中直接分离到一种热不稳定性N-亚硝基化合物,其色谱保留时间与N-甲基亚硝基脲(NMU)相同;进行结构确证研究发现,该色谱峰的质谱特征峰(m/z64、102、145)及紫外吸收光谱(λmax=230 nm)与NMU标准品相同。结论:实验结果充分说明该色谱峰含NMU,首次直接证明了亚硝化食品中存在NMU。

    作者:邓大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彩超研究主动脉和左室关系预测法洛四联症手术效果

    目的:超声测量法洛四联症患者主动脉、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计算其比值,估测手术效果。方法:取左室长轴切面测量主动脉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计算两者比值,分析其与主动脉骑跨率、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或伴右室流出道狭窄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70例手术病例均行彩超检查,研究结果表明:主动脉越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越小,且两者比值越大,主动脉骑跨率越大,肺动脉瓣狭窄或伴右室流出道狭窄越严重,手术效果越差。结论:测量主动脉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值,是判断肺动脉发育情况、估计法洛四联症严重程度预测手术效果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泉水;熊华花;熊文;许晓华;李沿江;刘燕娜;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左氧氟沙星片国产与进口品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比较

    目的:对国产左氧氟沙星的安全、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组应用国产片治疗109例,对照组应用进口片治疗70例,均按每次200mg,bid给药,疗程5~7 d。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87.2%,细菌清除率86.9%,不良反应发生率13.6%;对照组以上3项分别为85.7%、88.4%和12.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产左氧氟沙星与进口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同样安全有效。

    作者:徐亚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羟自由基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凋亡与卡托普利的干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凋亡(apoptosis)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外对心血管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的研究已逐步深入。我院心内科自1996年起陆续建立羟自由基(HFR)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模型,并观察卡托普利的干预作用,以期探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对心血管细胞凋亡有否保护作用。在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本文将我们进行的两项实验研究综合报告如下。

    作者:罗伟;姜醒华;程晓曙;苏海;吴清华;胡春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脑和脑干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在后颅窝手术中的处理

    以往小脑和脑干的静脉是一种被忽视了的血管结构,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的发展,不少颅内手术需要谨慎处理和保护某些静脉,本文就后颅窝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基础和临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张铭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腺醇终止10~16妊娠的临床多中心随机比较性研究

    目的:探索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腺醇(米索)终止10~16周妊娠佳剂量及佳给药途径。方法:将来自上海24所医院的2 007例孕10~16周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妇女,随机分成4种不同的治疗组。组Ⅰ:511例,米非司酮75 mg每天1次,连服2 d(总量150 mg),第3天晨口服米索0.6 mg,每3~4 h重复1次,多3次;组Ⅱ:491例,米非司酮100 mg每天1次,连服2 d(总量200mg),米索用法同组Ⅰ;组Ⅲ:519例,米非司酮用法同组Ⅰ,第3天晨阴道内放置米索0.6 mg,每12 h重复1次,多3次;组Ⅳ:486例,米非司酮用法同组Ⅱ,米索用法同组Ⅲ。结果:4组24 h内的流产成功率分别为88.6%、89.4%、90.9%和94.0%。组Ⅳ的成功率明显高于组Ⅰ和组Ⅱ。24 h内流产成功者米索的用量,阴道给药者比口服给药者明显减少(P<0.001),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200 mg合并阴道放置米索,是较好的药物终止10~16周妊娠的方法,可作为一种常规方法推荐在临床使用。

    作者:程利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周期性内斜视

    目的:为探讨周期性内斜视的出现规律、斜视角的改变以及有关病因。方法:门诊患儿作睫状肌麻痹下放瞳检影、矫正屈光、眼底及注视性质检查、三梭镜斜视测定,转为恒定性内斜6个月以后行手术矫正眼位。结果:4例48 h为一周期,2例72h为一周期,1例周期不规则、斜视角不稳定且与情绪有关,6例6~18个月转为恒定性内斜视。患儿在斜视日无双眼视觉功能,正位眼日有较好的三级功能,好融合范围-4~+18=22°。本组病例在转变为恒定性内斜6~12个月后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每个病程的长短与视力、屈光、环境、精神及心理因素有关。治疗原则以手术矫正为主。

    作者:鲁纯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绒毛、羊水弓形虫感染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绒毛和羊水的检测弄清弓形虫宫内感染情况以降低先天畸形儿的出生。方法:用ELISA法和小白鼠腹腔培养法,对104份绒毛和494份羊水进行了检测。结果:证实弓形虫宫内感染绒毛组为18.19%;羊水组为4.56%。经抗弓形虫治疗后,羊水IgM和CAg阳性率为3.86%(未治组为11.85%),异常产为2.56%(未治组为18.29%)。结论:对血清免疫学阳性的孕妇避免宫内感染。用羊水监测可以诊断和控制弓形虫病母子垂直传播,但早期防治比羊水监测效果更好。

    作者:丁贞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治疗

    前言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严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重要的致死原因。患病率、病死率高,近10年呈稳定上升趋势。其病因传统观点认为,是由于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现代的认识除血流动力学异常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神经内分泌因素的激活造成基因表达异常,而引起一组超负荷的心肌损害临床综合征[1]。神经内分泌异常可致交感神经系统(SNS)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使去甲肾上腺素、副肾素及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致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直至直接损害心肌,心肌灶性坏死纤维化导致心室重塑[1](心肌重量、心室容量增加和心室形态的变化),这是一种复杂的不断进展的过程,包括CHF的无症状期亦是如此,这是CHF的特征。所以,治疗CHF不仅应纠正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而且还必需干预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延缓心室重塑和CHF的恶化进展。

    作者:胡式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ICln调节肿胀诱发的氯离子流在兔眼睫状体双层上皮细胞应用

    Swelling-induced Cl-curr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freshly prepared non-pigmented epithelial(NPE) and pigmented epithelial(PE) cells of the rabbit ciliary body using the whole-cell patch clamp technique. Exposure of both NPE and PE cells to hypotonic stress induced Cl-currents that exhibited outward rectification and were insensitive to Ca2+ . We found that swelling-induced Cl-currents in PE cell are observed shortly after isolation. The swelling-induced Cl-current show little or no inactivation at positive membrane voltages and was sensitive to 100 microM NPPB and 100 microM. Injection of cRNA encoded rabbit pICln into Xenopus oocytes produced an outwardly rectifying Cl-current displaying features consistent with the swelling-induced Cl-current in epithelium. pICln is ubiquitous in the ciliary epithelium. It participates in the equilibration of short term tonicity alterations, a phenomenon underlying mechanisms with larger and slower amplitudes for aqueous secretion by these cells.

    作者:陈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南昌大学

主办: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