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羟自由基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凋亡与卡托普利的干预作用

罗伟;姜醒华;程晓曙;苏海;吴清华;胡春松

关键词:羟自由基, 诱导, 血管内皮细胞, 心肌细胞, 凋亡, 卡托普利
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凋亡(apoptosis)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外对心血管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的研究已逐步深入。我院心内科自1996年起陆续建立羟自由基(HFR)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模型,并观察卡托普利的干预作用,以期探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对心血管细胞凋亡有否保护作用。在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本文将我们进行的两项实验研究综合报告如下。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CD40L高表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分别对正常对照组16例、稳定心绞痛(SA)24例(包括8例PTCA)、不稳定心绞痛(UA)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2例患者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sCD40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UA组及AMI组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SA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2)UA组及A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而SA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3)AM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UA组无差异(P>0.05),但AMI发病后24 h sCD40L有一峰值。(4)PTCA后血清sCD40L明显高于PTCA前(P<0.01),但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可溶性CD40L升高是判断ACS的可靠血清学指标,且可能是冠脉病变的活动性标志物。

    作者:吴宗贵;严金川;黄佐;陈金明;张玲珍;李莉;仲人前;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眶-球硅连术治疗固定性水平斜视

    目的:固定性斜视是一种罕见难治病,为探索眶-球硅连术在治疗该病中的疗效。方法:对8例固定性内、外斜视患者进行了该术。断挛缩肌止端行后徙后,分别做眦眶骨膜和麻痹肌止端后巩膜予置缝线,将一根长约30 mm,直径为1.5 mm的硅胶管穿透眦部结膜和麻痹肌纤维,在肌幅下潜行至肌止端后,被结扎在两予置缝线上,结扎的松紧度依眼球矫正到正位止。结果:所治病例除1例还保留10°内斜外,其余眼位均获矫正,有6例还可向患侧作7°~10°的转动。结论:硅胶不仅对眼球起着被动牵拉作用,而且借助其弹性在协同肌和配偶肌的作用下,促使眼向麻痹侧作适度转动,增强了美容感。

    作者:钟修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回肠新膀胱术60例报告

    目的:总结10年来行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体会。方法:对60例行回肠新膀胱术患者进行尿流可控性、尿动力学、影像学、核医学及生化检查,手术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的随访观察。随诊时间6~96个月,平均3年。结果:病人白天均可自控排尿,仅有2例夜间尿失控。尿动力学检查显示新膀胱容量为250~400 ml(平均300 ml),膀胱充盈时大内压15~25 cmH2O(平均20 cmH2O),排尿膀胱压力为50~70 cmH2O(平均56 cmH2O),平均大尿流率16 ml/s,剩余尿为0~120 ml(平均20 ml)。影像学检查仅发现2例上尿路轻度扩张,肾功能均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现象,肾图无梗阻。再次手术修补尿瘘2例,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肿瘤转移死亡12例,尿道肿瘤复发l例,与肿瘤无关死亡3例。结论:对于肿瘤未侵犯前列腺或尿道的膀胱肿瘤病人和结核性挛缩小膀胱的病人,回肠新膀胱是一种低并发症的膀胱替代手术方法。

    作者:黄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鼻泪管阻塞钻切术的改良研究及疗效观察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尤多发于农村,治疗方法较多,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该术疗效虽较好,但手术复杂,易出血,无法在农村及基层医院推广应用。郑传仁等[1]曾报告,用其新手术方法-鼻泪管阻塞钻切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简单、安全、疗效较佳,可替代泪囊鼻腔吻合术。我们曾购买其有关器械,按其手术方法对慢性泪囊炎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其疗效与国内同道普遍反映的一样,并不十分理想,黄红深[2]重复使用该技术,其术后3个月的近期疗效为77%,术后一年的远期疗效为35%。我们原先的疗效观察亦与其近似。为了提高该技术的疗效,以期能在农村及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我们立题研究,在手术方法及器械、植入物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改良。大力开展了该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一些基层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作者简介:罗兴中(1937-),男,62届毕业生,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作者:罗兴中;贺雅琳;王凤飞;黄南翔;陈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CpG岛胞嘧啶甲基化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CpG岛胞嘧啶甲基化快速检测方法。方法:用亚硫酸氢钠处理DNA,再用链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含CpG位点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在部分变性温度下测定靶序列的保留时间,并与亚硫酸氢钠-酶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用DHPLC对结肠癌细胞株RKO和胃癌细胞株PACM82的hMLH1启动子进行测定,发现RKO细胞PCR产物的保留时间明显长于PACM82细胞(6.7 min比6.2 min)。RKO细胞PCR产物保留时间延长是亚硫酸氢钠处理后的模板中胞嘧啶和岛嘌呤含量较PACM82高所致。从此结果分析,可以判断出RKO的hMLH1启动子已甲基化,而PACM82细胞未甲基化。此结论与酶切法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新方法可以快速检测CpG岛胞嘧啶甲基化。

    作者:邓大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红细胞生成素的药代动力学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及腹膜透析(PD)尿毒症患者的红细胞生成素(EPO)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EPO,对透析患者用EPO前后不同时间内血清及PD透出液中EP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清EPO基础水平同海南地区健康人相似(P>0.05),皮下注射EPO后24 h血清EPO浓度高,72 h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不同时期PD透出液对EPO清除极少。轻度与中、重度贫血患者血清EPO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EPO相对不足。不同透析方式对EPO的血清浓度无影响。PD对EPO的清除相对恒定,不影响用药后血清EPO峰值浓度。HD和PD患者出现对EPO治疗反应低下或抵抗时应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陈裕盛等:茶多酚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4):160.

    作者:陈裕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高发区食品中N-甲基亚硝基脲的分离鉴定

    目的:从亚硝化食品中分离鉴定N-亚硝酰胺。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水解热裂解-热能分析仪联机技术,从胃癌高发区食品鱼露亚硝化产物中,直接分离、测定和制备热不稳定性N-亚硝酰胺色谱组份;利用HPLC-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计和HPLC-紫外光谱仪联机技术,对该色谱峰的制备组份进行结构确证。结果:从亚硝化鱼露中直接分离到一种热不稳定性N-亚硝基化合物,其色谱保留时间与N-甲基亚硝基脲(NMU)相同;进行结构确证研究发现,该色谱峰的质谱特征峰(m/z64、102、145)及紫外吸收光谱(λmax=230 nm)与NMU标准品相同。结论:实验结果充分说明该色谱峰含NMU,首次直接证明了亚硝化食品中存在NMU。

    作者:邓大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寒咳宁颗粒的毒理实验研究

    寒咳宁由麻黄、生姜、细辛等中药组成,经洪广祥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证实具有较好的镇咳、祛痰、抗炎等作用,并且不良反应小,我们对其进行了急毒及长毒实验研究,现就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涂秀英;黄敬耀;余日跃;楼兰英;叶荷平;张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供血白细胞活性不可逆丧失可以作为TA-GVHD的原因之一

    Transfusion-asseciated gru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 is usually a fatal outcome of blood transfusion therapy caused by viable leucocytes contained in the donor blood. Most cases of TA-GVHD occur when less than 4-d-old blood is transfused. We therefore examined the molecular changes that occur during storage that may account for the paucity of TA-GVHD following infusion of older blood. Leucocyte number and viability were essentially unchanged from freshly obtained blood, but the expression of cell-surface lymphocyte activation antigens(CD3,CD4,CD28,CD2,CD45) decreased rapidly within the first 24 h and continued to fall to less than 20% of original levels by d 9 of storage at 4℃. The decrease in CD antigen expression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a decreasing ability to induce activation of the T-tymphocyte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As a result, sells became less responsive in a 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 by d 3, with abrogation of the MLC responsiveness by d 5. Donor leucocytes stored for 4 d or less at 4℃ were able to partially re-express. CD antiger and reconstitute, their signalling pathway when plaued at 37℃, where as those stored for more than 4 d were not. These irreversible changes result from a permanent down regulation of donor cell protein synthesi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 paucity of TA-GVHD following transfusion of blood that is more than 4 d-old. Further study may show that aged blood provides additional assuranc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A-GVHD; hoever, use of aged blood should not replace current protocols using irradiation.

    作者:常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干扰素联合疗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和评价几种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治疗62例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干扰素(INFα-2b)+激素预激,INFα-2b+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INFα-2b+白细胞介素-Ⅱ(IL-Ⅱ),INFα-2b+病毒唑等分组治疗,疗程3~12个月。结果:各组治疗后近期血清病毒标志物阴转率分别为57.9%,60%,58.3%和50%,中、远期为82.7%,72.7%,75%和66.7%。结论:无论INF联合免疫调节药或其它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其中、远期疗效均无显著差别(χ2分别为0.93和0.31,P均>0.05),但后者毒副反应明显高于前者,INF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虽可提高INF的中、远期疗效,但需根据白细胞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病毒唑的给药剂量。

    作者:张国豹;陈世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多中心研究

    目的:评价3种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效果、副反应和对月经的影响。方法:将639例年龄在18~45岁、无避孕或避孕措施失败性交后5 d(120 h)以内,要求采用补救措施以防意外妊娠的健康妇女,随机分为3组。组Ⅰ口服米非司酮50 mg;组Ⅱ口服25 mg;组Ⅲ口服10 mg。用门诊随访形式,观察用药后的副反应和妊娠与否。结果:3组紧急避孕的临床效果分别为:93.4%、93.3%和93.8%(P>0.05)。口服米非司酮后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程度都较轻,无需特殊处理。无副反应者的比率,随着米非司酮用药剂量的减少而明显增加(P<0.05)。12%~14%月经提前来潮,25%~28%月经来潮延迟。组Ⅰ月经延迟的平均天数(11d)比组Ⅲ(8 d)明显增加(P<0.05)。结论:米非司酮3种剂(50 mg、25 mg和10 mg)用于性交后5 d内紧急避孕都能安全、有效地终止妊娠。

    作者:程利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肌缺血期间细胞内氯离子的动态及其意义

    前言 众所周知,心肌细胞内的钙、钠、钾离子等阳离子的变化与心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及细胞膜的兴奋性有着深深的联系。然而,心肌细胞内的氯离子等阴离子的变化与心肌兴奋性的关联却长期以来被忽略。特别是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内的氯离子的变化依然不甚明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肌细胞内的氯离子动态变化的兴趣的增加以及研究技术的发展,各种关于细胞外氯离子除去后,动物模型中心律失常的产生及其发展被有意减少的报告也不断出现[1,2]。

    作者:赖仲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研究

    有证据表明抑郁症可能伴有细胞介导的免疫激活。激活后产生的细胞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有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检测抑郁症患者血清中免疫细胞激活后的产物IL-1β、IL-2、IL-6、TNF-α和IFN-γ水平,探讨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细胞介导的免疫激活,以及免疫激活后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对象为抑郁症患者,共23例。入组的抑郁症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排除由器质性原因所致抑郁症。抑郁症诊断标准采用CCMD-2-R的标准。对照组为身体健康的员工。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显示,抑郁症组血清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479,P<0.02),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L-1β、IL-6、TNF-α和IFN-γ水平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578,0.566,1.002和1.106,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IL-2水平升高,表明IL-2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IL-1β、IL-6、TNF-α和IFN-γ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似无明显作用。

    作者:杨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单球囊扩张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护理

    布-加氏综合征(Budo-Chiari Syndrome,BCS)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各种分流术。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完善,血管外科和介入性放射学的发展,治疗方法已有改进。我院自1991年11月起,在国内较早开展采用放射介入新技术,对Bus患者进行单球囊扩张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了确保新技术护理质量与效果,作者从病人准备、物品准备与消毒法;术中患者体位、屏气配合、护理要点;术后导管冲洗、病情观察及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总结了一套成功的护理经验。

    作者:刘莲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铝致大鼠骨软化的研究

    采用不脱钙骨切片技术,配合四环素双标记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及铝染色研究了注入不同浓度的铝及不同的肾功能对骨质形成和矿化作用的影响。实验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C);低剂量铝组(LDA);高剂量铝组(HDA);慢性肾功能不全组(CRF);慢性肾功能不全加高剂量铝组(CRF-HDA)。实验结果表明:可见HDA、CRF-HDA组血清铝、骨铝含量明显增多。C、LDA组胫骨上段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骨小梁表面有清晰的四环素双标记线,该线粗细一致排列整齐,间距相等。CRF组的骨组织内双标记间距宽窄不一。HDA及CRF-HDA组骨组织内四环素荧光显示的部位较少,少见双标线,多为单标线,粗细不一,融合增宽。在四环素标记线表面可见大量类骨质沉积,尤以CRF-HDA组为甚,表明骨质形成及矿化严重受阻。骨铝染色显示HDA、CRF-HDA组的骨及类骨质界面有粗细较一致的红色线条状物,提示铝染色阳性。实验研究结果说明铝尤其是高铝剂量可以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铝可能起类骨质钙化的抑制剂作用。

    作者:王松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

    概述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药物治疗在恶性肿瘤的三大疗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速度快。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相当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治疗有了突破,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着手,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肿瘤本质正在逐步阐明;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者:丁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雷公藤甲素对异种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雷公滕甲素对异种神经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日本大耳兔的神经移植于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后,宿主服用雷公藤甲素。结果:大鼠存活4、8、12、16、24周,可见再生神经纤维长入移植神经并向远段坐骨神经生长。移植神经和远段神经内的再生神经纤维中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兼有之,大部分再生神经纤维聚集成束。术后12周的腓肠肌AChE呈阳性,并可见再生神经纤维与运动终板相连。12周以后的爪部皮下出现再生神经束,真皮层出现游离神经末梢。未服用雷公藤甲素的对照组因免疫排斥反应而神经不能再生。结论:雷公藤甲素在异种神经移植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丁文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鼻咽癌常规分割与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后程加速超分割能否较常规分割具有更好的鼻咽原发灶局部控制率,相应地提高生存率。同时观察急性和后期放射反应。方法:156例经病理确诊的鼻咽鳞状细胞癌初次治疗患者(T1-4N0-2M0),按92分期T1、T2、T3、T4分层,随机分入常规分割组(对照组)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组(研究组)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随访中位时间38个月(22~65个月),可评价病例154例。对照组(80例)180~193 cGy/次·d-1,5 d/周,鼻咽原发灶中位肿瘤总剂量7 290 cGy/39次,55 d;研究组(74例)放疗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常规分割照射,181~196 cGy/次·d-1,5 d/周,剂量4 000 cGy/21次;第二阶段150 cGy/次,2次/d,两次照射相隔≥6 h,5 d/周,每天的第二次照射用缩野技术。鼻咽原发灶中位肿瘤总剂量7 359 cGy/43次,46 d。颈部根治性照射中位肿瘤总剂量6 564 cGy/37次,53 d,颈部预防照射中位肿瘤量5 557 cGy/31次,46 d。结果:末次随访时,对照组有1例未控、8例鼻咽复发,研究组有2例鼻咽复发,3年鼻咽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8.5%、96%(P=0.03);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有14和13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N2病例占67%(18/27),3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67.2%和88.6%、77.9%,而累积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7.9%、23.2%,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淋巴结控制率相仿。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剂量分割方式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组发生Ⅲ级急性粘膜放射反应病例数较对照组多,但两者无统计意义差异,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末次随访时观察到的两组正常组织后期放射反应相仿。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和常规分割相比能提高鼻咽癌患者鼻咽局部局控率,两组的急性放射反应基本相似,后期放射反应相仿。对生存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的结果。

    作者:白永瑞;吴国华;王香果;何少琴;邱杏仙;缪毓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复方二精灵抗老年性痴呆的药理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复方二精灵(2JL)对谷氨酸(Glu)及过氧化氧(H2O2)引起的离体培养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整体抗痴呆作用。方法:运用体外原代胚胎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培养技术建立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模型,观察服用了2JL的兔血清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其他有关生化指标的影响;对急性不完全性缺血缺氧大鼠脑组织乳酸(LA)含量、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对三氯化铝所致拟痴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等。结果:服药血清2JL可拮抗Glu介导的神经兴奋性毒作用和对H2O2引起的离体培养神经细胞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见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LDH漏出减少、细胞膜LPO含量降低、GSH-PX活性升高;2JL能明显降低缺血缺氧大鼠脑组织LA含量,明显提高拟痴呆小鼠的脑重系数、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使神经元变性及细胞肿胀情况减轻,管周间隙减小。结论:结果提示,2JL具有明显的保护脑细胞而发挥抗老年痴呆作用。

    作者:黄敬耀;周瑾;魏海;涂秀英;楼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表皮细胞体外培养及临床应用

    利用手术切除阴茎包皮,剪碎后经胰蛋白酶消化,添加1640培养液和表皮生长因子,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垫有塑料薄膜载体的培养瓶中,经体外培养和传代培养,可在载体上得到大面积的表皮细胞生长薄膜,在移植时可将载体从培养瓶中取出,使长有表皮细胞薄膜一面贴敷于深二度烧伤创面和肉芽创面,一周后,可见移植创面长满培养的表皮细胞。经大量临床治疗证明,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以阴茎包皮作为培养皮肤细胞来源,通过增殖不仅达到扩大表皮面积目的,而且能较快地修复创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作者:张万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南昌大学

主办: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