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啸;陈宁;吕少文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冠心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具有疗效好、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总体远期疗效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目前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之一[1].因此,PCI术后抗凝的护理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我科于2009年10月-2009年11月对11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朝霞;罗先润;曹程浩;娄云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颅脑损伤后机体本身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增加,患者常处于负氮平衡,加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不能正常进食,影响营养摄入.只要患者胃肠道有功能,肠内营养是首选.但选择何种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意见不一.为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对营养代谢指标和并发症的影响,以探求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作者:胡丽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应用红外热像技术监测硬膜外麻醉后热图变化,同针刺法测定的痛觉阻滞平面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在T12~L1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监测硬膜外单次注药后痛觉阻滞平面,采集红外热像图.[结果]硬膜外阻滞后5min温度色码较麻醉前上移,红外热图色码平均温度较阻滞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神经平面(T12~L1、L4~L5、S1区域温度色码在阻滞后5 min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硬膜外阻滞后红外热像的高温度平面高于痛觉阻滞平面,可以间接通过红外热像技术估计痛觉阻滞平面,红外热图色码温区在L4~L5、S1所支配的神经平面色码变化非常显著,可以依据足部的颜色变化来作为判断硬膜外阻滞是否成功的标准.
作者:马啸;陈宁;吕少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托吡酯对妊娠小鼠的不良作用,探讨叶酸对其不良效应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0只雌性和5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雌雄比例2∶1),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10 ml/kg);托吡酯低剂量组(50 mg/kg);托吡酯高剂量组(100 mg/kg);托吡酯低剂量与叶酸联合用药组(50 mg/kg+0.07 mg/kg);托吡酯高剂量与叶酸联合用药组(100 mg/kg+0.07 mg/kg).观察小鼠是否受孕、流产、畸形、死胎、每窝仔鼠数目及孕期增重情况等指标.[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的受孕率下降,孕鼠的流产率、死胎率和畸胎率均上升,孕期增重和每窝正常仔鼠数目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受孕率30%及低剂量+叶酸组受孕率50%相比,高剂量组受孕率20%及高剂量给药+叶酸组小鼠的受孕率35%,明显下降(P<0.05);与低剂量+叶酸组受孕率50%、死胎率8.7%和高剂量+叶酸组受孕率35%、死胎率9.8%相比,低剂量组受孕率30%、死胎率10.5%和高剂量组小鼠受孕率20%、死胎率28.5%,差异显著(P<0.05).与低剂量+叶酸组第20天孕鼠体重(13.18±0.74)g及高剂量+叶酸组第20天孕鼠体重(12.15±0.50)g相比,低剂量组第20天孕鼠体重(10.99±1.29)g及高剂量组第20天孕鼠体重(9.54±0.08)g,差异显著(P<0.05).[结论]托吡酯可导致妊娠小鼠妊娠意外增多,低剂量给药及补充叶酸可降低托吡酯不良作用.
作者:阚淑娟;郑丽娜;李云霞;杨建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某院2008-2010年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某院“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的原始数据,对某院2008-2010年抗微生物药物使用资料、金额、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日均费用(Daily Drug Cost)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2010年某院抗微生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是下降趋势.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微生物药物的销售金额各年度均位于前3位.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的销售金额和DDDS值排序各年度均列首位.[结论]某院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少数品种过量使用,分级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
作者:杨鹏飞;成杰;吴靖靖;姚太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调查2011年度我院退药情况,寻找符合基层军队医院的实际管理措施,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退药.[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11月30日我院退药申请单213张,按退药原因和退药品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较多的是门诊系统和内科住院系统,占退药构成比的72.77%,退药原因多见于收费、过敏反应、患者拒绝用药、转科(由门急诊转住院)、药品缺货等.其涉及药品种类为363种.[结论]应从管理抓起,提高医生用药水平及医护人员与用药者之间的沟通,加强工作责任心,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成杰;蔡明江;杨鹏飞;姚军;艾迪杰·巴亚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颜面部是人体暴露部位也是外伤时容易受伤的部位,面部小血管和神经丰富,易出血,对疼痛敏感度高.外伤对容貌影响较大,清创和换药的同时应注意符合美学的要求,对容貌的保护,减轻出血和疼痛.自2009年以来,我科运用湿性愈合理论,采用保护性敷料对30例颜面部外伤患者换药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瑞铭;王淑华;霍银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雌激素,类似于机体产生的甾体激素,其在骨正常生长环境下,对骨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失重、疾病等状态下的骨具有保护作用.有关白藜芦醇的骨保护和促进生长作用,以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作者:董瓅瑾;宋光明;孙静;赵艳威;尹行志;万宗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在临床,颈胸部深度烧伤患者较常见,且愈合后易遗留瘢痕,因瘢痕挛缩致颌颈胸瘢痕粘连,头部后仰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颈部活动和日常生活,未成年患者还会影响生长发育[1].以往手术颈胸部瘢痕切除松解后,游离皮片移植,但后期存在皮片挛缩、色素沉着及外形欠佳等缺陷.自2009年来,我们应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烧伤后颈胸部瘢痕挛缩10例,其中9例皮瓣成活,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振涛;冯妍;陈冬梅;张洪涛;李鑫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无过量饮酒史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沉积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近研究表明脂质代谢与NAFLD发病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NAFLD患者脂质代谢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治疗方向起到一定提示作用.
作者:吕成娇;李海;杨占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文化休克是指个人遇到陌生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1].文化休克对于住院患者治疗和疾病恢复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2009年3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37例,对患者发生的文化休克现象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彦彦;房民;张姗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关节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创伤少、功能恢复快、并发率低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关节镜手术操作精细,对手术仪器、器械及手术配合要求较高.完善的手术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重要因素之一.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共实施关节镜手术132例,现总结手术配合经验如下.
作者:张锫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前脑无裂畸形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可以合并多种颅面部畸形,文献报道前脑无裂畸形发生率极低,约为1/10000,且预后较差.本研究收集3例前脑无裂畸形患儿MR资料,探讨其MR特征,现报道如下.1 临床材料本组3例患儿中,男1例(患者甲),女2例(患者乙、丙),年龄分别为35 d、5个月、1岁(平均年龄1.5岁).临床表现: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落后,其中35 d的表现为小头及唇裂畸形,1岁的表现为左肘挛缩,5个月的无明显颜面部及肢体发育异常;神经系统检查:3例患儿肌张力均不同程度增高,反射亢进.
作者:尚柳彤;刘丽芬;马学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是口腔科常见急症,患者髁状突的运动超出正常范围,越过关节结节并被卡在其前下方,不能自动回到关节窝.治疗常采用手法复位,一般可分为口内法、口外法及口内口外结合法.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改良口外法对486位前脱位患者进行复位,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486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为天津市口腔医院急诊科自2007年以来笔者工作期间收治的患者.男209例,女277例.年龄15 ~ 94岁,平均71岁.其中双侧脱位365例,单侧脱位121例;急性前脱位152例,复发性前脱位334例.脱位时间:0~1d内403例,1~3 d72例,3d以上11例.
作者:冯永强;王津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腮腺肿瘤是颌面部常见的涎腺肿瘤,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涎瘘是腮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1].预防涎瘘除了术中严格结扎腮腺残端,术后加强饮食控制以外,给予术区适度而持续的压力也很关键.目前临床常采用医用绷带局部加压包扎,但腮腺位置特殊,常不能提供适度而持续的压力,控制术后涎瘘不理想.我科于2011年1月-2011年10月,对腮腺肿瘤术后患者采用弹力面罩进行术区加压包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苗;杨玉凤;张净;戚苏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医学本科生实习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术掌握情况,探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CPR培训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操作考核方式对来院实习的85名本科生进行CPR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其进行CPR操作培训.[结果]医学本科生CPR整体训练不足,不合格率达74.12%,无一人成绩达到优秀.培训后,其整体操作技术错误率下降了88.11%.不合格率下降至2.35%,优秀率达57.65%.不合格率和优秀率在培训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无性别和专业方面的差异.[结论]医学本科生实习前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差,对其进行培训十分必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明显提高其CPR培训质量.
作者:李迎新;祝松;谢峻;胡欢;杨瑞婷;赵兴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使用不同剂量甘精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C-肽(C-peptide,C-P)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方法]T2DM患者80例,使用甘精胰岛素降糖治疗,血糖达标后继续治疗2个月,依据胰岛素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LD)、中剂量组(MD)和高剂量组(HD),检测各组FINS、C-P、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及Hcy水平,比较并分析其差异.[结果]三组在年龄、HbA1c、FPG、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INS水平存在差异:MD组高于LD组(P<0.01),HD组高于MD组(P<0.01).三组间Hcy水平亦存在不同:MD组高于LD组(P<0.05),HD组高于MD组(P<0.05).[结论]FINS及Hcy水平与胰岛素使用剂量呈正相关,合理联合用药,应用尽可能小剂量的胰岛素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能够延缓或减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志宏;李敬华;刘丽楠;王素莉;关树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建立低压缺氧模型,模拟急性高原缺氧损伤,观察不同缺氧时间点大鼠肺组织损伤情况.[方法]选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6、12及24h组.利用数控低压缺氧舱,建立急性高原缺氧损伤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利用干湿比重法检测肺组织含水量,采用生化手段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肺组织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1/4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正常对照组可见多边形或圆形薄壁囊泡,边界清楚,肺泡上皮细胞间为薄壁肺泡隔,隔内可见毛细血管断面,各低压缺氧组肺泡上皮细胞明显肿大,肺泡壁增厚,肺间隔内毛细血管扩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缺氧组大鼠肺含水量显著升高(P<0.01),且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缺氧组大鼠血清LDH活性显著升高(P<0.01),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缺氧组大鼠肺组织中AQP1/4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且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急性高原缺氧可造成实验大鼠肺水肿,且损伤程度与缺氧时间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为上调水通道蛋白(AQP) 1/4的表达所致.
作者:祁玉婷;郭鹏;李建宇;高宏生;李灵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的86例HICH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除此之外接受系统化的综合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焦虑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均有所下降,而干预组(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的综合护理有助于改善HICH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刘未;韦淑萍;徐健;徐鹏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率逐年上升,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增长态势,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中国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96%,而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1/4患有高血压.本研究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美托洛尔联用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晓红;刘晓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