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琴;杨东升;孙静;赵艳威
高位肛瘘指瘘管在外括约肌1/2以上穿过括约肌或肛提肌,包括高位经括约肌肛瘘、括约肌上瘘和括约肌外瘘.治疗高位肛瘘的常规方法是挂线疗法,但挂线疗法治疗过程漫长而痛苦,并可使5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疗效不满意,至今仍是肛肠外科的一个治疗难题.我们于2009年-2011年共对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了高位肛瘘挂线改良术,疗效均满意,从术后疼痛、术后愈合以及瘢痕、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等与切开挂线术进行研究对比.现将其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曹文广;肖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了解某基层部队官兵消化道症状与内在心理健康、外在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心理角度防治消化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消化道症状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部队基层官兵抽样调查,根据消化道症状问卷结果将被试者分为有消化道症状组(症状组)和无消化道症状组(对照组),再比较两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并将消化道状评分分别与症状自评量表得分、社会支持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根据消化道症状问卷结果将185名被试者分为症状组(n=134)和对照组(n=51);症状组在SCL-90各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除呕血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未见明显相关外,消化道各症状与SCL-90各因子均为正相关(P<0.05);症状组在社会支持总分(38.40±6.98)、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7.79±2.09)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得分(41.57±7.97)、(9.19±2.57)(P<0.01).食欲下降、恶心、饱胀不适症状及消化道总分均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因子成负相关(P<0.05).[结论]基层部队有消化道症状部分官兵心理健康状态低,对社会支持利用度较差.
作者:张颖;齐秦甲子;靳霄;崔丽萍;侯艳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在缺氧状态下可发挥活性的核转录因子,是专一调节氧稳态的关键介质.其与人类众多缺血低氧性疾病有着密切联系,HIF-1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类研究将为今后缺血低氧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祁琳;张晓雷;毛立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探讨棓丙酯注射液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调节作用.[方法]桔丙酯注射液13、26、52 mg· (kg·d)-1给大鼠连续腹腔注射4周,测定大鼠体重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同时对大鼠进行肝功能检查.[结果]桔丙酯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TC、TG、LDL-C及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明显提高HDL-C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论]桔丙酯注射液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血脂作用明显,能有效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对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玉坤;姚辉;唐哲;刘彦生;惠福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通过研究旋毛虫感染小鼠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时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总IgE水平变化,探讨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方法]取雌性、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单纯过敏性哮喘组,C组为感染旋毛虫后哮喘组.C组经灌胃感染旋毛虫囊包幼虫200 ~ 300条;4周后,以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分别对B组和C组小鼠进行致敏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8周后,取小鼠血清、肺泡灌洗液,检测总IgE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中A、B、C组小鼠总IgE水平分别为(61.79±25.79)、(437.08±75.68)、(251.64±107.27) ng/ml.与B组相比较,C组小鼠总IgE水平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中A、B、C三组小鼠总IgE水平分别为(43.70±29.49)、(387.49±148.32)、(102.50±49.55) ng/ml.与B组相比较,C组小鼠总IgE水平降低(P<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具有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总IgE水平的作用.
作者:马萍;闫玉文;邢杰;于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法律的普及和人群综合素质的提高,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导致医疗纠纷逐渐上升[1].急诊科作为医院综合救治的窗口和第一抢救场所,由于病伤情紧急,症状严重,病种多样,发展变化迅速,且急诊判断及抢救技术难度大、标准高,因而是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临床科室之一[2].近年来我科从急诊实践中总结出防范医疗纠纷的系列措施并严格加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宏伟;李波;尹建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护理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护士不可缺少的一环,不仅为护理实习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而且对于其专业角色的形成及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护理部针对如何提高护理实习生技能进行积极探索,对临床带教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并完善了临床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加强护理实习生岗前培训、建立考勤制度、实施临床带教计划、在临床实习中应用反思日志、建立双向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柳雅君;胡素平;徐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形成的聚集体在肌钙蛋白阴性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2011年11月-2012年5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66例肌钙蛋白阴性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以枸橼酸钠抗凝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血小板以及淋巴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数量和比例.并采用相同方法对51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进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检测.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冠心病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计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 162 cells/μl(6 748~12 925) vs.5 911 cells/μl(4 722~7 252),P< 0.001;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下同].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百分比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23.25% (14.01% ~ 40.40%) vs.17.88%(14.23% ~ 24.25%),P<0.05],而粒细胞[9.06% (7.15%~11.48%) vs.9.50% (8.14% ~11.30%),P=0.470]和淋巴细胞[7.32%(6.14% ~ 8.94%) vs.7.23% (5.57% ~ 8.03%),P=0.321]与血小板聚集体百分比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肌钙蛋白阴性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其中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增高更为明显,提示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对于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葛兰;周欣;孙海英;卢芮伊;石蕊;曾山;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传统的根管治疗包括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3个步骤,患者就诊次数多、疗程长、由于我院就诊的多为年轻战士,常不能按时复诊,影响诊治效果。为此,我们采用了一次根管治疗术,减少了疗程间细菌感染机会,缩短了疗程及就诊次数。
作者:张冬玲;张光丽;周青;方鸿满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甲状腺疾病患病率情况,探讨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27例和在此期间我院体检的健康人274人,测定FT3、FT4、TSH、TPOAb、TGAb.[结果]在健康对照组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患病率10.2%,男性为2.9%,女性为7.3%;TPOAb阳性率为9.85%,TGAb阳性率为6.20%.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患病率13.09%,男性为4.9%,女性为8.2%; TPOAb阳性率为15.18%,TGAb阳性率为6.64%.[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以女性亚临床甲减为主;定期监测FT3、FT4、TSH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段立志;尚国爱;吴会玲;侯凤辉;吴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研究不同浓度β-环糊精及促透剂对辣椒碱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鼠皮为透皮屏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辣椒碱的含量,计算药物的累积透过量,采用滞留时间法求算经皮渗透参数,考察不同浓度β-环糊精以及不同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尿素与辣椒碱-β-环糊精包合物对辣椒碱的促透作用.[结果]β-环糊精与辣椒碱形成包合物后透皮速率提高;添加SDS或尿素的辣椒碱-β-环糊精包合物透皮速率进一步增高,其中0.1%SDS的促透效果为明显,而不同浓度的尿素促透效果相近.[结论]β-环糊精包合的辣椒碱经皮透过量增加,选择10 g/L β-环糊精制备辣椒碱β-环糊精包合物较适宜,SDS或尿素可进一步促进包合物中辣椒碱的透皮吸收.
作者:安茜;李宏树;张莉;陈莉;张梅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研究钨酸钠对泊洛沙姆407诱导的高血脂昆明小鼠模型血脂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给予钨酸钠(100或200mg/kg)灌胃,连续3d,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泊洛沙姆407 0.3 g/kg,于注射后的4、24及48h,取血测定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注射泊洛沙姆407后24 h血样同时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的甘油三酯(6.30± 0.87) mmol/L相比,泊洛沙姆407腹腔注射4h后,诱导昆明小鼠出现明显的高甘油三酯血症(233.99±37.94) mmol/L,预先给予钨酸钠处理,能明显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低剂量钨酸钠组:(207.13±29.85) mmol/L;高剂量钨酸钠组:(131.50±46.07) mmol/L,P<0.05],此作用可持续到造模后的48 h.造模后的24h,钨酸钠的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明显[对照组:(6.07±0.70) mmol/L;低剂量钨酸钠组:(3.04±0.40)mmol/L;高剂量钨酸钠组:(1.81±0.40)mmol/L,P<0.05].造模后的24h,预处理钨酸钠能明显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照组:(1.97±0.40)mmol/L;低剂量钨酸钠组:(2.70±0.42) mmol/L;高剂量钨酸钠组:(3.73±0.81) mmol/L,P<0.05].[结论]钨酸钠对于泊洛沙姆407诱导的高血脂昆明小鼠模型具有降脂作用.
作者:王培琴;杨东升;孙静;赵艳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肛门会阴部的创伤由于其本身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创伤原因的不同,病情较复杂,常伴有合并伤,如诊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常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2年5月-2012年4月共收治肛门会阴部创伤患者64例,现就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广城;刘湘岳;毛雅君;朱利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探讨儿童中毒的相关性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时期意外伤害的发生提出措施.[方法]针对本院PICU2010年全年收治的诊断明确的中毒患儿93例病例进行分析、归纳儿童中毒的相关因素.[结果]在中毒的患儿中,男57例,女36例,平均年龄为(3.9±0.3)岁.药物中毒52例,毒物中毒41例.尽管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中毒情况其差异没有显著性,不同季节儿童中毒情况其差异没有显著性,但1~4岁的中毒患儿共有46例,占总人数的49.5%,提示此年龄段为儿童中毒意外发生的高发年龄,且不同季节发生的中毒事件性质有着较大差别,不同地区发生中毒的性质亦有所不同.[结论]近年来,我国儿童的急性中毒呈上升趋势,并对儿童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随社会的发展,小儿中毒的种类也随之发生改变;随年龄的增长,小儿中毒的发生率亦有所下降.
作者:耳文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广泛潮红、肿胀、伴有持续性鳞屑剥脱为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是严重的药疹之一[1].重症患者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2].我院于2005年5月及2012年6月各收治1例因药物过敏而导致剥脱性皮炎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淑娟;侯志成;刘梦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随着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发展,食管支架置入术已经成为治疗食管狭窄患者的常用方法.超细胃镜由于镜身纤细、柔软,容易通过食管狭窄处,患者耐受性较好,在食管扩张中可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应用越来越广泛.在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100例有食管狭窄症的住院患者,我科采用超细胃镜进行支架置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季淑艳;胡雅君;曾独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检测SFTS患者血液、排泄物中的SFTSV RNA.[结果]共43例患者,均为农民,其中男20例,女23例.大多数病例没有蜱叮咬史,但发病前2周均有树木、草丛等野外活动史或田间劳动史.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咽痛、腹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蛋白尿、血尿.39例患者血液标本SFTSV RNA检测阳性(90.70%).所有病例的尿液、粪便、咽拭子标本未检测到SFTSV RNA.[结论]SFTS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患者血液中有SFTSV RNA存在;排泄物中虽未检测出SFTSV RNA,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崔宁;李增德;国文;王炳军;王震;张兰;王娟;张伟龙;浮飞翔;杨君;汤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如何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整体护理服务,合理利用和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是护理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开始对传统的周期性排班方法进行改革,实行相对固定的小组式排班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桂喜;陈庆龙;任晋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髋关节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是髋部高能量伤,伤情复杂,常合并全身其它部位严重损伤,临床处理困难[1,2].股骨头骨折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自2005年7月-2011年11月,我科共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衣英豪;王相如;王汝武;李祥义;曹克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随着纳米材料在医药领域应用的发展,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虽然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风险因素亟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通过分析关于纳米材料的吸收、生物效应、对生物体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同时对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刘海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