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转移机制及分子基础

梁静;阚志超;韩涛

关键词: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分子水平
摘要: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隐匿,死亡率高,但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有效方法.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显著特征,瘤细胞脱落从原发灶侵入周围组织并向远处转移是临床抗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肿瘤转移机制及相关细胞分子作一论述.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相关分析

    腹膜透析(CAPD)作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替代疗法在临床已广泛应用,我们通过分析67例CAPD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KT/V)及肌酐清除率(Ccr)判断透析充分性,通过提高血清白蛋白(Alb)和蛋白分解率(PCR),结合保护残余肾功能(RRF),大大提高了透析效能,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峰;贺晓;高德;林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共焦显微镜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创伤修复反应的差异性日益成为一种影响屈光手术后预测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 through focusing,CMTF)具有高分辨率和高放大倍数等优点,且能在三维空间、实时、活体条件下对角膜组织进行无损伤性光学断层扫描成像,使得在活体中就可以观察到角膜愈合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成为可能.

    作者:乔丽萍;孙慧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无纸脑电图皮层及深部电极在脑手术治疗癫痫病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视频无纸脑电图皮层及深部电极在脑手术治疗癫痫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服用2种以上抗癫痫病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的患者,首先用32导数字化视频无纸脑电图(EEG)进行检查,确定癫痫灶的原发部位及范围.后在开颅术中应用EEG的硬膜下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确定癫痫部位,切除癫痫灶.术后应用EEG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0例癫痫患者,经EEG检查在不同部位均有异常放电的癫痫波.手术中用硬膜下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癫痫波更清楚,波幅大,周期较短,可以区别原发性棘波及继发性棘波,定位更准确.手术效果:效果满意10例,症状有明显改善6例,发作症状减少2例,效果差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视频无纸EEG是癫痫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其硬膜下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能准确判定癫痫部位,可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癫痫灶及术后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在癫痫手术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王洁;常会民;曾广绥;聂丽君;邓劲松;林晓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鼻内窥镜下游离下鼻甲粘-骨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式难以统一,成功率低.常因穿孔部位深、穿孔面积过大、穿孔周围粘膜状态不佳、修补材料应用选择不当等因素导致失败.尤其是对穿孔直径大于1cm的陈旧性穿孔,修补更难成功.1998年以来,我们在鼻内窥镜下应用游离下鼻甲粘-骨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16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旭东;郭志明;王晓玲;王书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Terrien′s角膜边缘性变性2例

    Terrien′s角膜边缘性变性(Terrien′s Marginal Degeneration,TMD)是角膜边缘部变性的一种特殊类型,较为少见.近年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我院收治2例,报道如下.

    作者:梁莉;高平;鲍春华;刘慧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龙血竭研究进展

    血竭具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敛疮等功效,主要用于外伤出血、溃疡不敛、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为名贵中药材之一.1991年国家批准为一类新药(药材),暂名:广西血竭.

    作者:张庆云;朱辉;陈红英;胡迎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联合卡托普利对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DN)微量蛋白尿(UAE)的治疗作用,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何群;王志坚;陈伟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SARS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SARS患者后遗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X线、CT和MRI早期表现,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SARS患者康复期的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显示能力.结果:X线平片无阳性表现:CT发现Ⅰ期ANFH 5例;MRI发现Ⅰ期ANFH 15例.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显示早期ANFH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诊断价值高于CT和X线平片.

    作者:尉传社;李玉明;冯凯林;王世鑫;付维林;苏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影像介入及计算机辅助下光动力疗法治疗恶性肿瘤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癌症已不再是绝症,但仍然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的、死亡率很高的一种疾病,位列各国人口死因的前三位之一.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

    作者:顾欣;冯凯林;李迎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手术中围肝门部血管并发症的治疗进展

    围肝门部血管包括肝门及其周围的血管和其分支,上腹部手术和治疗经常涉及到.近年来,随着外科基础研究和外科技术的发展,使许多过去难以完成的手术和根治的肿瘤得以成功地实施,并在利用血管介入技术治疗肝脏肿瘤领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作者:白伟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鼻咽癌p53基因的表达及功能状态研究

    目的:研究鼻咽癌(NPC)中p53表达及功能.方法:对38例NPC和16例对照样本中的p53、p21mRNA进行RT-PCR定量分析.结果:(1)NPC组p53mRNA的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p21 mRNA的水平两组相同.(2)在相关分析中,对照组p21mRNA水平随p53 mRNA的水平升高而升高,相关具有高度显著性,[(rp53-p21)=0.654,P<0.01].在NPC组虽然也观察到类似的相关关系,但r值比对照组小.(3)回归分析表明,NPC组p53-p21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斜率.结论:NPC中p53表达增加而功能异常.

    作者:张猛;王爱叶;安效宏;龙江斌;梁启万;李辉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烧伤后早期白色念珠菌粘附肠上皮的防治研究

    目的:观察烧伤后早期白色念珠菌在下消化道内粘附定植变化,以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的预防效果和机制.方法:无特殊病原菌小鼠67只,肠道给入白色念珠菌,隔离饲养14d后,随机分为伤前对照组(10只),烧伤对照组(29只),烧伤治疗组(28只).烧伤治疗组和烧伤对照组,小鼠背部致以20%TBSAⅢ°烧伤,烧伤治疗组在伤后经口给入双歧杆菌菌悬液.动物伤后1、2、3d分批活杀,观察以下指标:肠粘膜表面粘附白色念珠菌计数,肠固有层淋巴细胞增殖原位观察,肠粘液中特异抗白念菌SlgA.结果:烧伤对照组以及烧伤治疗组白色念珠菌粘附数量在伤后2、3d均高于伤前对照组,但治疗组明显少于烧伤对照组同时相水平;烧伤治疗组肠固有层淋巴细胞增殖和肠粘液中特异抗白念菌SIgA水平尽管低于伤前水平,但高于烧伤对照组.结论:烧伤后早期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下消化道内粘附增多,应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可提高烧伤后肠道粘膜免疫中效应部位的细胞增殖水平,部分减少白色念珠菌粘附.

    作者:白晓东;仝青英;刘贤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硝酸甘油、硝苯吡啶治疗慢性肛裂127例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硝苯吡啶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方法:对采用硝酸甘油、硝苯吡啶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肛裂127例和采用内扩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8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药物治疗的治愈率达91.35%,复发率10.2%.采用手术治疗的治愈率91.5%,复发率8.64%.两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硝酸甘油、硝苯吡啶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肛裂与采用内扩约肌切断术治疗的治愈率、复发率无显著差异.且药物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没有肛门失禁的危险.所以该药物治疗方法可用以治疗初发慢性肛裂.

    作者:邓建军;钱崇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70例SARS患者心理变化调查分析

    在救治SARS患者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医疗上的诊治,忽视了SARS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我院在对70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经过分析调查,结合临床做了大量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于榕;李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又称为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UCAD),是一组危险性很高的临床综合征.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血运效果显著,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接受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及早期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的差异.

    作者:张建起;杨涛;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恶性肿瘤转移机制及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隐匿,死亡率高,但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有效方法.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显著特征,瘤细胞脱落从原发灶侵入周围组织并向远处转移是临床抗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肿瘤转移机制及相关细胞分子作一论述.

    作者:梁静;阚志超;韩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口腔疾病患者治疗需求抽样调查

    口腔疾病治疗时的恐惧感,加之治疗时疼痛、候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使人们各种牙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就诊患者的心理需求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彭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关于《武警医学院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武警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武警医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92年,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

    作者:李朝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护理对策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且紧随增龄相关的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功能衰退以及多种慢性合并症的存在,使得术后的并发症增加,给手术后的康复又带来潜在危机[1].年龄在70岁以上,且至少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糖尿病之一,定为高危BPH患者,前列腺癌除外[2].我院1998年以来对多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RP)的高危患者实施了手术期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海玲;彭波;杨晓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严重心血管外伤12例抢救体会

    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9~36岁,平均28.3岁.刀刺伤2例,交通事故8例,钝器伤1例,高处坠落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伴有心包填塞表现7例.X线提示心影增大7例,伴血气胸3例,肋骨骨折及胸骨骨折5例,单纯肋骨6例,死亡2例.全组均行手术探查,左、右心室破裂各1例,右心房破裂3例,主动脉根部滋养血管破裂1例,上腔静脉根部挫裂伤2例,下腔静脉破裂1例,胸廓内动脉断裂1例,无明显活动性出血的血心包2例.死亡2例中,1例为左心室贯通伤,术中出现不可控性大出血;1例伴脾破裂患者行脾切除后仍有顽固性休克,清除右隔下积血时发现下腔静脉1/3周径破裂,因严重休克未及时修补死亡;3例右心房破裂修补均获成功;1例主动脉根部血肿,清除后发现其滋养血管活动性出血,予缝扎;1例下腔静脉根部血肿,清除后发现部分静脉壁相当薄,予无损伤线全层加固缝合.6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表现,予呼吸机支持后抢救均获成功.

    作者:张志豪;杜开齐;张锦贤;胡汛;邬冬强;施谷平;刘万顺;李也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武警后勤学院

主办: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