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青;王丹敏;刘丽英;龚海英;张威
目的:评价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前肽(PⅢP)在慢性肝炎分型诊断中的意义和差异.方法:用RIA法检测104例各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A、PⅢP,与急性肝炎对照,同时检测肝功能ALT、GLB、TBI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型慢性肝炎组的HA、PⅢP除轻度型的HA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均增高.各型慢性肝炎组间均显示显著差异,呈重度>中度>轻度型改变.HA、PⅢP两者与ALT均无相关,与GLB均相关;HA与TBIL相关,PⅢP与TBIL无相关.结论:HA、PⅢP检测对慢性肝炎分型均有诊断价值,反映肝纤维化程度PⅢP优于HA,在慢性肝炎早期已增高,HA受肝脏炎症坏死影响血清含量.
作者:龚守军;韩丽红;徐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管瘤是软组织中多见的良性肿瘤和先天性畸形,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者,以其海绵状型较为常见.临床确诊虽无太大困难,但以往单一采用的手术、硬化剂、激素、激光、冷冻等治疗方法效果均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将平阳霉素作为一种硬化剂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并以其良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自1993年至2000年我科采用瘤腔注射平阳霉素法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共计7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兴;张洪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虽已广泛推广无菌接生,但仍存在有不正规的接生,尤其在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大城市流动人口中,新生儿破伤风发病尚未消灭,且有增高的趋势,其病死率亦较高[1],我科收治10例新生儿破伤风,均有典型的病史及体征,现简谈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冯艳;高恩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透对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19例尿毒症血透患者透析前、透析5h、24h、48h、72h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各时点指标与术前比较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透析5h、24h的血白细胞、淋巴细胞显著低于血透前水平,透析48h、72h后接近透析前水平,两者差异无显著性.透析前T淋巴细胞CD+3、CD+4、CD+57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CD+8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0.86,透析48h后CD+3、CD+4、CD+57较透析前明显增高CD+4/CD+8=1.26,CD+8水平在透析前后无显著改变.结论:血液透析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血透后血浆中尿毒症毒素部分清除使T细胞免疫功能可获暂时性改善,同时由于血液透析过程对白细胞趋化,聚集和粘附作用的影响,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下降致使机体的免疫就答作用降低.应当重视对血透患者免疫机能调节.
作者:雷树勇;谢国乾;黄承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学员学习方法指导体系,培养学员学习能力.方法:将88名本科学员随机分成两组,为试验组学员开展专题学习讲座,组织试验组学员按照设计的学习方法指导体系学习;对照组学员按以往学习方法学习,一学年后,比较两组学员学习情况.结果:试验组试验后成绩比试验前显著提高,试验组学年总平均成绩、CET4、CET6累计通过率及学年借阅图书册数等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学习方法指导体系能够培养学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南克勉;陈振峰;郝占国;王增田;史如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中医门诊采用饮方便茶治疗便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18~76岁,病程1~10年,经诊断均为习惯性便秘.
作者:韩梅;吴晓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降转氨酶活性,以期评价二者的肝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l4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同时给等剂量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防治,测定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计算A/G值.结果:与CCl4组相比,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预处理后,ALT、AST均显著降低.氧化苦参碱ALT、AST水平显著低于苦参碱组.各组A/G值无显著差异.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小鼠急性CCl4肝损伤降转氨酶作用强于苦参碱.
作者:张明华;李灵芝;陈虹;郭建新;杨林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对1997年6月至今经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声像图表现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探讨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声像图特征,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硕;许卓;王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葛根素系从纯天然植物中,经现代工艺提取、精制而成的注射剂.具有扩张心脑血管,改善冠脉循环之功效.我们就一年来我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32例,应用葛根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程晨;崔明亮;王志宏;王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激光多普勒仪(Laser Doppler Flowmeter,LDF)可以迅速、敏感地探测其光学探头所及的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自1975年 Stern[1]应用LDF监测皮肤血流量;1987年Rosenblum[2]应用LDF监测神经外科术中脑皮质血流量以来,LDF在神经外科术中及监护室监测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开展,日益为神经外科医师所关注.
作者:于德林;董少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早在30年代,Muller和Meclintock等就已发现了端粒结构的存在,直至近年来才有了较大进展.端粒与端粒酶已成为国际医学生物学界高度重视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沈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小儿、中青年患者多见,近年来50~60岁者常有发病.该病病情差别甚大,轻者几乎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病因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大量资料及实验研究揭示,VMC和扩张型心肌病间有一定联系[1].目前临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我们对116例VMC行中西药治疗临床观察,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金升;周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c-my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18例多形性腺瘤和52例恶性涎腺肿瘤中细胞凋亡和PCNA、bcl-2、c-myc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恶性涎腺肿瘤的凋亡细胞指数和增殖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恶性涎腺肿瘤中bcl-2和c-myc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结论:细胞凋亡和调控基因异常在涎腺肿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涎腺肿瘤中,bcl-2和c-myc蛋白的共同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蒋书勤;刘平;王丹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改进大黄提取工艺,降低成本,减小毒性.方法:大黄粉碎后,先用95%乙醇提取,浓缩所得浸膏再加20%硫酸和氯仿强烈搅拌下回流提取,分出氯仿层,浓缩至适当体积,依次用2.5%碳酸氢钠、5%碳酸氢钠和0.5%氢氧化钾萃取.萃取液酸化后分别得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粗品.结果:在保持收率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该方法使氯仿和硫酸的用量均减少为原来的1/8.结论:采用该方法减少了氯仿和硫酸的用量,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少了氯仿对操作者健康的危害,可用于实验室提取大黄游离蒽醌.
作者:徐友锋;李灵芝;陈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组织芯片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是将数百个组织片按预先设计的需要在某种载体上排列成矩阵的微缩组织切片.组织芯片具有平行、高通量对组织进行分析研究,节约组织原材料,并由于实验条件一致而减小实验误差[1].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经建立了肿瘤基因芯片研究中心,购买了一整套实验仪器.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并掌握了组织芯片的制作技术及一些关键环节的注意事项,现将组织芯片的发展、研究现状和操作汇报如下.
作者:张诗武;张永亮;魏焕萍;刘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从2000年3月至2001年5月,本院脑系科住院病人及门诊病人.1.2 方法
作者:郑勇;张建明;温佩琪;靳立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使差错发生率降低到低限度,从1997年以来,我院建立输液卡片,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霞;闫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与腹膜炎发生相关的毒力因子.方法:40株临床分离菌分别以腹腔接种方式感染小鼠进行毒力试验,以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α-淀粉酶(AM)活力为表示菌株毒力的指标.结果:白念菌体外测得的芽管长度分别与受染动物血清中ALT、AM含量呈正相关(rALT=0.893,rAM=0.801,P<0.01),菌株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活力与血中ALT、AM水平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且经SAP特异抑制剂处理过的受染小鼠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白念菌芽管和蛋白酶均为其与腹膜炎发生有关的重要的毒力因子 .
作者:董小青;王丹敏;刘丽英;龚海英;张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2001年8月使用盐酸纳洛酮抢救轻、重度乙醇中毒者35例,同时治疗前后加强护理工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芳;王葆琦;张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细胞丧失生长能力是细胞衰老的特征,故了解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有助于了解衰老的机理.生长因子是一类能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自分泌或内分泌方式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的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参与胚胎发育、组织的损伤修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衰老细胞中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就细胞衰老过程中衰老细胞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基因表达的变化作一综述.
作者:周茂华;何煜;李卫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