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余开;戴秋香;容振勤;彭秀丽;伍卫红;昌水平
目的:研究麝香配伍冰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顶叶皮质突触的变化.结果:脑缺血2 h再灌注24h,模型组较假手术组神经毡内突触明显减少(P<0.01),典型的突触结构遭到破坏;麝香配伍冰片组突触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突触形态大部分接近正常.结论:麝香配伍冰片可有效防止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皮质内突触数量的减少,对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
作者:夏鑫华;刘亚敏;赵光峰;彭胜权;徐秋英;唐洪梅;沈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纳米硒对小鼠移植瘤H22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探讨纳米硒抗肿瘤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体内抗肿瘤法观察各组的押瘤率;肿瘤组织切片HE染色、甲基绿一派洛宁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Bax蛋白的表达水平;HE切片检测对胸腺脾脏的影响.结果:纳米硒抑制小鼠移植瘤H22的生长、浸润,减少核分裂,增加凋亡,血管生成减少;电镜见肿瘤细胞的典型凋亡形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组织的Bax蛋白表达上调,SI、TI无明显降低,脾小体、脾巨噬细胞数升高.结论:一定剂量的纳米硒可能通过增强免疫作用和上调Bax蛋白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两种主要途径来实现抗肿瘤作用.
作者:施旻;乔玉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清代是广东中医发展较快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医家,他们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而且还开始吸收外来医学的长处,创造出具有地方时代特色的岭南医药文化,对广东中医药学术发展有着多方面重要贡献,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地位.
作者:李群;李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哮喘患者症状发作或加重与精神刺激有关,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忧思气结,气机不利,或怒气伤肝,肝气犯肺,肺气不得肃降,则气逆而喘.因此针对情志因素与发病的相关性,在治疗上施以理气疏肝、调畅气机,可以更好地控制哮喘发作.
作者:陆静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宋代政府与士贡药材公元960~1127年,中国领土上有宋(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吐蕃诸部、黄州回纥、西州回鹘、大理、黑汗、西辽等等数个政权同时或先后在不同区域统治着.
作者:张瑞贤;王婧;张卫;张慕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通过文献整理,对肝失疏泄与疾病之发生和治疗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源,并找出了其文献学基础、理论基础、病因病机学基础和临床治疗学基础.不仅为中医病因病机学增添了新内容,而且为临床大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马月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医学中有很多诸如甘澜水之类的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古代医家对甘澜水的解释往往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难以让现代人信服.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甘澜水,它可能具有水质好、活性好、亚硝酸盐含量低等优点.古人解释甘澜水的理论确有可改进之处,但指导其发现甘澜水的方法论确有可取之处.对待古人的理论、观点不宜轻易否定或一味盲从,要有科学精神.
作者:李宇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制定一种简便、迅速、准确的银杏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准确测定不同银杏叶提取物中4种银杏内酯的含量.方法:经处理过的银杏叶提取物采用HPLC-ELSD法测定其银杏内酯的含量.流动相为甲醇-水(25:75);流速:1.0 ml·min-1;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4℃;载气流速:2.9 L·min-1;柱温:25℃.结果: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能很好地控制银杏叶提取物的质量.所测不同厂家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内酯的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的要求.
作者:刘晓谦;王跃生;罗晓健;张国松;黄锋荣;饶晓勇;孙艳荣;丁丽;刘芳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舌象特点与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数字舌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疗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表现为基本正常的舌象.舌象观察指标的异常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苔色>舌色>苔质>舌形.化疗后紫舌、瘀斑舌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黄苔的程度有加重,舌苔增厚,或变腻苔.结论:在化疗实施前应注重观察舌苔,以观察胃气的强弱.在化疗过程中应注重观察舌色是否有变紫倾向,防止和减轻气血的凝滞.
作者:李燕;梁嵘;万冬桂;李佩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马兜铃系马兜铃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arta.Bag)和马兜铃(A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主要功能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1].
作者:龚千锋;刘高胜;张的凤;黄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D-F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吗丁啉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5%,总体疗效与西药一致,临床痊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60%);在改善上腹饱胀、轻微疼痛、食少、嗳气、神疲乏力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D-FD(肝郁脾虚型)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胡珂;符小聪;吴红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当地卫生院及药农的协助下,通过近4年对江门五邑地区主要山脉的深入调查,采集标本,品种鉴定研究,基本摸清江门五邑地区常见药用植物资源,填补了江门五邑地区常见药用植物资源无系统调查的空白.
作者:彭余开;戴秋香;容振勤;彭秀丽;伍卫红;昌水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不断涌现,以及剂型与制剂设计理论不断的完善,许多新型药物制剂层出不穷.传统药物剂型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者:韩飞;郭慧玲;赵志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参佛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100 μg/ml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2%水杨酸钠和30%酒精等综合方法进行造模,3个月制成大鼠CAG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维酶素组以及参佛胃康大、中、小剂量治疗组,观察大鼠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及血清胃泌素(Gas)含量.结果:治疗30 d后,参佛胃康大、中剂量组及维酶素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升高胃酸、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血清胃泌素含量,以参佛胃康大、中剂量组为明显(P<0.01).结论:参佛胃康对CAG的疗效机理与升高胃酸、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血清胃泌素含量有关.
作者:李守朝;周晓燕;王峰;蔺焕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通过对<内经>中眼与整体关系论述的引述,从整体观的角度来分析眼与全身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的密切关系,说明<内经>中整体观在中医眼科基础学上的具体体现,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作者:缪馨;周华祥;朱劲;李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原文与释义原文: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作者:刘春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维糖平对糖尿病大鼠体重、内脏重量、外周血中游离脂肪酸(FFA)以及瘦素(Leptin)的影响.方法:参照文献方法造模,设立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对照组以及维糖平大小剂量组.第12周末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内脏重量、外周血中FFA、Leptin等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肝脏和脾脏的重量较正常组有显著升高(P<0.05),维糖平大小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较模型组的肝脏重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维糖平大剂量组的大鼠脾脏重量较模型组有显著下降.模型组FFA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维糖平大小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外周血中的FFA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Lep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维糖平大、小剂量组的Leptin水平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甲双胍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Leptin水平下降较明显(P=0.53).结论:维糖平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大鼠内脏重量、外周血中FFA的水平;对Leptin的影响不显著.
作者:滕士超;余江毅;刘沈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复方辛夷凝胶剂的制备工艺及初步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方法:通过对常用的亲水性药用高分子辅料进行凝胶剂基质筛选并探讨复方辛夷凝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药效初步研究.结果与结论:选用新型的药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的复方辛夷凝胶剂具有外观透明、细腻、无油腻、十分滑爽、干后易清洗等特点.经药效学初步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给药方便的荆型.
作者:胡律江;郭慧玲;胡志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中晚期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方法:对中晚期大肠癌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检测病理组织学类型,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相关(P<0.001),中分化腺癌以脾肾阳虚型为主;低分化腺癌以肝肾阴虚型为主;乳头状腺癌及粘液腺癌以气血两虚型为主.早期实证多于虚证,晚期虚证多于实证.结论:中晚期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作者:陈黎莉;江一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文章对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药典中溶出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为药物溶出度检查合理的选择测定条件,更好地发挥溶出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作者:丁丽;王金钱;张爱玲;刘晓谦;孙艳荣;王跃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