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水金
骨肉瘤是较常见的中医骨病,该病好发于青少年长骨时期,起病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恶性程度高,短期内死亡率也很高,中医中药在治疗骨肉瘤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对骨肉瘤有关中医药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进行了概述.
作者:李德华;刘明轩;李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常人体动脉血管和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平滑肌(VSMC)雌激素受体(ERs)和VSMC表型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5例颅内动脉瘤和7例正常对照动脉血管中ERs、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结蛋白(Desmin)的表达.结果:颅内动脉瘤VSMC的ERa和ERβ表达均高于对照动脉血管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颅内动脉瘤VSMC的α-SMA和Desmin表达均低于对照动脉血管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类颅内动脉瘤VSMC表达ERs水平升高与VSMC表型蛋白表达降低,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关.
作者:邓志刚;高永中;张猛;丁建军;伍健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生殖免疫学认为,妊娠是一种同种异体移植,胚胎正常生长有赖于其在母体内免疫耐受状态的维持,一旦这种状态被打破,则将导致流产.近年来,研究发现夫妻间HLA-I、II类分子相容性增加、滋养细胞膜HLA-G表达下降、蜕膜NK细胞亚群平衡失调及自身抗体异常等因素可引起母-胎界面的免疫状态改变,从而导致流产.目前,治疗免疫性流产的方法主要包括: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免疫抑制疗法、中医药治疗等.
作者:胡蓝雅文;黄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药穴指针疗法改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疗效可能机理.方法:70例GERD患者予药穴指针疗法:即治疗操作者每次以适量棉花缠指后,沾少许药液涂敷患者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肝俞、胆俞、胃俞及脾俞穴位上,先后按揉法、扪法及捏法进行操作;每次操作15 mim,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入选时有明显下降(P<0.05),总体疗效显示,有效率97.1%,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药穴指针疗法中医特色显著,疗效突出,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易为患者所接受,为GERD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谢胜;颜春艳;梁健;蒋应玲;朱初良;梁宜深;宁庆云;张志杰;杨文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钙奇补颗粒对佝偻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以暗室和饲喂维生素D缺乏饲料复制大鼠佝偻病模型.以钙奇补颗粒进行治疗,检测佝偻病大鼠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和骨干重、灰重、骨钙及骨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钙奇补颗粒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血钙明显升高,血磷、血碱性磷酸酶下降,骨干重、灰重增加,骨钙升高,骨组织病理观察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钙奇补颗粒对佝偻病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陈文;杨银盛;刘海涛;李秀英;王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植物药及其组方在美白作用方面的有效程度.方法:通过多巴氧化法,以L-酪氨酸为底物,测量化合物在475nm处的紫外吸光度,计算得出植物药及组方乙醇提取液对土豆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结果:计算出植物药及其组方的醇提取液对土豆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植物药浓度为0.01 g·ml-1时,泽泻、桔梗、白鲜皮的醇提取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98.7%、96.1%、94.7%,组方IV的醇提取液对土豆酪氨酸酶抑制率为119.5%.结论:泽泻、桔梗、白鲜皮及组方IV对酪氨酸酶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美白功效,为天然美白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郭媛媛;赵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人体生理过程靠着一定物质基础,即现代医学强调的各种生理物质来支持,如水液、蛋白质以及各种离子等,人体依靠这样的生理物质运行,而这些物质中水液占有很大部分,如果人体出现病理状态,水液平衡也将首先被打乱.在中医学中十分强调气血津液为人体的根本生理基础,人体是在气血津液的阴阳动态平衡中正常运作,当人体出现病态情况,津液平衡也必将被打乱.从中医学出发,认识津液失调的病理病证,从而得出,通过调节人体津液生成代谢过程,可以达到新的阴阳平衡.
作者:杜渊;王蔚;常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在闭经妇女中占25%,在排卵性不孕妇女中约占50%~70%.
作者:林岚;陈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肿瘤免疫、粘膜免疫等多个角度,对黄芪多糖的调节免疫作用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同时北指出了黄芪多糖对粘膜免疫系统的干预与调节研究较少,为进一步研究黄芪多糖的免疫药理学作用机制提供了一条思路.
作者:黄小英;刘端勇;赵海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浮针配合股四头肌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骨关节炎患者105例,采用PEMS3.1软件包实施随机分为浮针组、股四头肌训练组和观察组(浮针+股四头肌训练),治疗前后应用Lysholm膝关节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浮针组35例,显效8例,有效10例,进步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股四头肌训练组35例,显效7例,有效8例,进步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6%;观察组35例,显效13例,有效16例,进步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量表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浮针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与股四头肌训练法联合治疗具有增效作用.
作者:范德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对于中国人来说,2008年实在是不平凡的一年.经过抗冰抢险和抗震救灾的战斗洗礼,在北京又迎来了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盛大无比、精彩绝伦的开幕式,着实让世界为之震撼,亦让中华各族人民引以自豪,再加上中华健儿获奖的捷报频传,更使国人欢欣不已.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炎症,导致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和沉积.其本质是由于肝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er matrix,ECM)合成与降解不平衡导致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也是肝细胞损伤后修复的机制[1],是各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变化.
作者:华忠;薛博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慢性鼻炎患者舌下络脉、目征变化特征,为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病例56例,并将病例分为肺脾气虚型和气滞血瘀型两组.对每位患者进行舌下络脉、目征进行观察得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鼻炎气滞血瘀型患者舌下络脉变化与肺脾气虚型相比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目征在两组的比较中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舌下络脉在慢性鼻炎患者气滞血瘀型具有特征性变化.
作者:臧运彩;王东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以自身从事运动减肥的经验为基础,结合相关综述,认为某些情况下中低强度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并不是佳的减肥运动方式,而阻力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中低强度运动减肥容易导致关节疼痛与不容易坚持的不足.减肥运动处方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在综合评价肥胖者运动的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确定适合的运动方式.
作者:尤培建;王旭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回顾性病例--对照现场调查研究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95年~2005年门诊和住院的尿石症治愈病例300例,2年后尿石复发146例,复发率迭48.7%.其复发与患者性别、结石部位、治疗方法无关,但与中医辩证分型密切相关,不同中医证型之尿石复发率具有相关性,即肾阴阳两虚型尿石复发率高,肾阳虚型次之,肾阴虚型又次之,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尿石复发率低,提出肾虚是尿石形成与复发根本,补肾可有效预防尿石复发.
作者:陈宝国;邱丽瑛;喻建平;熊贵华;陆青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严用和是我省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其在脾肾学说、杂病辨治和论药制方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严用和强调脾胃,重视肾火,临证注重气血阴阳的调治,临床制方中既能通变化裁,又能自出机杼,创制新方.
作者:胡素敏;冷皓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法对大鼠系膜细胞(GMCs)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细胞增生,ELISA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细胞外基质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结果:黄芪组、水蛭组和黄芪+水蛭组均可降低血清TGF-β1、Col-Ⅳ和FN的含量;其中以黄芪+水蛭组明显,水蛭组次之,均强于黄芪组.结论:益气化瘀法可以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
作者:袁斌;汪受传;任现志;翟文生;孔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医学课程,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掌握其人体形态结构的理论知识,对学习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邵水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佩琴所著,书中对水肿痛虽未做专篇论治,而是与胀病合而论之,但本书对水肿的辨证论治论述详尽,对后世多有启迪.在病因病机方面,林佩琴认为水肿病主发于肺脾肾三脏,尤重肾中命门火衰;在辨证论治方面,强调正确辨证是施治无廖的关键,分别从气血水、阴阳虚实等方面辨别与其类似证胀病的区别;在遣方用药方面,酌用古方并加以治裁,仿古法更古制,勇于创新,疗效显著.整理归纳本书有关水肿病证治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林佩琴对水肿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临床相应病证的治疗.
作者:肖永娟;肖少芳;皮持衡;齐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偏头痛是反复、突然发作,或左或右,以剧烈头痛为其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病症.发病时头痛持续4~72小时,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或畏嗅.
作者:郭加兴;李长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