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法测定清滞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

李燕晖;伍毅

关键词:清滞合剂, 黄芩苷, HPLC, 含量测定
摘要:清滞合剂是由黄芩、木香、青皮、火炭母、木棉花、白花茶等中药制成,具有消食导滞、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湿温病之脘腹胀满、伤食致滞、消化不良、嗳腐吞酸、腹痛等症.经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黄芩具有苦寒泻火、清热燥湿作用,其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测定已有报道[1].以黄芩苷作为定量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以控制清滞合剂的质量.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埋线治疗便秘38例临床观察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系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粪质干燥坚硬,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其既可单独为病,又能作为兼症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药物治疗便秘虽显效较快,但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及副反应,而中医针灸治疗则可补充其不足,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不仅疗效较好,且省时省力,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施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医药对胃肠动力异常的研究进展

    胃肠动力异常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它系统疾病的消化道并发症密切相关.由胃肠动力异常引起的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有逐年增高之势.因此对胃肠动力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中医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中药对胃肠动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近几年中医药对胃肠动力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袁建业;谢建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四君子汤和理中丸对脾虚证影响的研究

    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证候,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及脾虚兼证等多种证型.现代研究中,脾虚证研究在证候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基础研究外,脾虚证已被用于健脾汤、四理汤等70余种中药新药的药理研究.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脾虚证进行探讨并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即对近年来四君子汤和理中丸治疗脾虚证作一综述.

    作者:赵宁;贾红伟;张皖东;查青林;吕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枳壳中黄酮提取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枳壳原药材中黄酮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超声波法、回流法、2000版药典法、索式提取法提取的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百分含量.结果与结论:直接回流提取法的提取液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提取率高,提取时间较短,操作简便,可作枳壳原药材中黄酮成分含量测定的提取方法.

    作者:杨武亮;李越峰;任燕冬;刘威;黎华军;杨世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杏香兔耳风药材中绿原酸含量

    杏香兔耳风为菊科植物铁灯兔耳风Ainsliaen macroclinidioides Hay.或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 Champ.的干燥全草,收载于<江西省中药材标准>1996版.现代研究表明杏香兔耳风含无羁萜酮、羊齿烯醇、三十二烷酸、二十六醇、β谷甾醇[1];还含有黄酮类、倍半萜内酯、丁香烯和豆甾醇等[2,3].研究发现杏香兔耳风药材中含有绿原酸,为此,我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杏香兔耳风药材中绿原酸含量,实验方法如下.

    作者:宋友昕;吕武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张介宾的精气形神统一论

    精、气、神及其相互关系,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张介宾从哲学思想的高度对此作了比较可信的回答,既深入分析,又在分析基础上进行全面综合,从而形成一个精气神统一理论.这对当今的生命科学和临证实践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薛公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海马和性腺轴性激素受体的分布及应激时的变化

    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海马、下丘脑、垂体中雌激素受体的分布及卵巢中黄体生成素受体、卵泡刺激素受体的分布和它们在应激时变化的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柯江维;王建红;伍庆华;宣江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论杨士瀛儿科脾胃思想

    福建著名医家杨士瀛,精通内、外、小儿诸科,临证经验丰富.其儿科专著<仁斋小儿方论>处处体现其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临证诊病,补虚泻实,均顾及胃气,辨证用药尤有独到之处.杨氏的脾胃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对宋以后儿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补气生血方药药材提取组合方式对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

    补气生血方药由黄芪、人参、当归、枸杞四味药组成,能从多方面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研究该方药的药材提取组合方式对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为该方药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附子配贝母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附子配贝母对正常大鼠和急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动物连续灌胃给药14天.用戊巴比妥钠造成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利用有创插管,观察大鼠正常状态和心力衰竭状态下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附子大剂量提高正常大鼠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附子配伍贝母后增加心肌收缩力的程度降低;附子引起的机体对戊巴比妥钠导致的心力衰竭的代偿作用,可被贝母减弱.结论:附子配伍贝母可以影响附子的药理活性,支持附子反贝母.

    作者:肖志杰;黄华;曾春华;曾宪斌;何颖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及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曾用名:小儿速效伤风冲剂)是由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人工牛黄等原辅料组成的一种复方制剂.本品中对乙酰氨基酚主要起解热镇痛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能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现行质量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专属性不强,马来酸氯苯那敏没有进行含量控制.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及马来酸氯苯那敏两组分的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万民;郭东妹;杨艳;陈立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媒体技术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但由于<中医诊断学>具有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抽象,学时偏少,教学难度较大等特点,是长期以来被学生普遍认为较难掌握的一门学科.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了<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所具有的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交互性、广泛性、集成性及资源的共享性等优势,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医诊断学>教学活动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管见如下:

    作者:丁成华;齐南;程海波;张慧;章文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青皮及醋制青皮对离体肠管运动的影响

    青皮,亦称青桔皮,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var Blanco及其变种自行落地的未成熟果实.青皮药材包括个青皮、四花青皮.青皮为常用中药,性苦辛,微温,有破气行痰、消痞除满之功效.中医用煎剂内服治疗胸肋胀痛、胃部痞满、疝气、食积、乳肿、乳核等症,是一种药用广泛又经济的中药.本文根据青皮的功能主治设计,研究青皮及醋制青皮对离体肠管的影响,结果报告于下.

    作者:黄华;曾春华;毛淑杰;梁日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芪黄愈肤霜治疗烧烫伤的实验研究

    芪黄愈肤霜由黄连、大黄、当归、白毛夏枯草等中药组成,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烧烫伤,具有明显的止痒、消炎以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本文观察了芪黄愈肤霜抗炎止痒作用,并同时观察了其对实验性大鼠烧烫伤模型的治疗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红;张信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岭南特色药材现代化开发初探

    岭南地处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以南,又名岭表、岭外.岭南之名始于唐贞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为当今之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

    作者:陈贤春;荣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通光藤中绿原酸的含量

    通光藤为萝藦科植物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rn.的藤茎.该药性寒,味苦,止咳平喘,通乳利尿,抗癌,用于食道癌、肺癌等及呼吸道感染、乳汁不通、小便不利等.绿原酸为通光藤有效成分之一,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为通光藤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彭晓俊;李忠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略论《注解伤寒论》引书的文献学价值

    <注解伤寒论>为全文通条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笔者将本书引<内经>、<外经>、<难经>、<金匮玉函经>等文与今存本相校,均有异文,现将异文出现之原因及其引书的文献学价值略述如下.

    作者:李玉清;张灿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山香圆含片抗菌作用的试验研究

    山香圆含片由山香圆片剂型改革而成,为省沽油科属植物山香圆叶的浸膏片,临床表明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我们对山香圆含片进行了抑菌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詹怡飞;张建军;毛友昌;毛晓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医古文》名医传记疑难辨析

    各版<医古文>教材都选取多篇名医传记,其间疑难之处不少,兹以六版教科书为主,结合<医古文学习指导>(以下简称<指导>)、<中医学高级丛书·医古文>(以下简称<丛书>)等的注译,就某些突出的问题进行辨析.

    作者:谢季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微透析采样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微透析采样技术(microdialysis sampling,简称微透析)是由上世纪70年代神经生化实验中的灌流采样技术发展而来,是一种微量的采样技术.

    作者:徐鸣曙;葛林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