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渊源、生理、病理及证治方面论证了肾主五液的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讨了肾主五液的部分机理.
作者:王茂泓;蔡浔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笔者曾报道了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设计[1]、拉丁方设计[2]以及正交设计[3]资料方差分析简便计算法,本文再探讨一种正交设计等级分组资料方差分析法.因在医药卫生科研工作中,有些研究结果有时要用等级表示,如临床疗效用“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个等级表示,分别计算各等级例数[此类资料为按等级分组(有序计数)资料].当用正交设计进行实验获得此类结果(资料)时,因找不到相应的统计方法,故科研工作者不用正交设计法进行试验,使正交设计在医药卫生科研中得不到广泛应用,为弥补这种不足,本文主要介绍正交设计中无交互作用列资料的方差分析法,有交互作用列资料的方差分析法待后报道.
作者:陈和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肥胖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荷叶生物总碱对大鼠体重、体脂及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荷叶生物总碱明显抑制肥胖大鼠的体重增长,影响其肥胖程度且可使肥胖高脂血症大鼠TC、TG及AI下降.
作者:涂长春;李晓宇;杨军平;邹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与发展方向.由于它具有多重感观刺激、传授信息量大、易于接受、人机交互性强、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1],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制作在高校方兴未艾,它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形式,时也把教师从粉笔灰中解脱出来.然而,要想使多媒体教学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就必须正视当前在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制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下述问题是确保多媒体教学这一崭新的教学形式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
作者:章新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以皮肤、消化道粘膜出血,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紫斑”“肌衄”“葡萄疫”相似,又与“衄血”“便血”“尿血”等证相关.西医治疗以止血、抗感染、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为主,若能明确过敏原则可避免接触或脱敏治疗.中医学将此病分虚实二大类:一为脾虚失摄,血溢脉外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二为风热内客营血,或邪热燔灼,血热妄行.治疗多从疏风清热、滋阴凉血或健脾益气等入手,此为常法.但临床不少病例病程缠绵,皮肤紫癜面积大,反复发作,鲜红、暗红皮疹此起彼伏,顽固难愈,常法难以收效而迁延反复,常与瘀血、热毒有关,则应知常达变,中西医结合,往往疗效较好.
作者:喻闽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伍炳彩教授从医30余年,精研中医名家之学说,勤于临床,学验俱丰.在临床处方用药时,善用药对,伍老认为2药配伍,有互相协助增强药力者,有互相制约消其副作用而展其长者,有2味合用另生其它作用者,有为沟通之作用者等.笔者随师侍诊,获益非浅.兹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罗文群;郭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中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令世人瞩目.时至今日,中医学已拉开了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的挑战、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序幕.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继承中医学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使中医基础理论有所突破和创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略呈管见于下:
作者:丁成华;汤希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误诊临床有之,但避免发生或不发生是医生的夙愿.要做到不误诊,那就要求医生品术兼优,除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了发扬光大,启迪后学,兹就《内经@素问》有关误诊内容探析如下:
作者:余应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经皮吸收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简称TDDS,TTS)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在欧美国家习称为贴剂(patch),在国内多定名为贴片.它与常用普通剂型如口服片剂、胶囊或注射剂比较,有一系列优点,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可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还可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患者可以独立用药等[1].
作者:苏兰宜;钟华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老年人孤立性收缩压高的临床研究中,证明治疗孤立性收缩压高(ISH),能减少总的脑中风发病率,但是不是所有类型的脑中风都能减少,则未有研究.本文研究降压药治疗对各种类型脑中风的作用,共4 736例男女,年龄60岁以上的ISH,随机分为氯噻酮12.5 mg/d(第1步),或加用氨酰心安2.5 mg/d(第1步),或加用利血平0.05 mg/d(第2步).治疗组2 365人,安慰剂组2 371人,追访4.5年.治疗组85人患缺血性脑中风,安慰组132人,治疗组相对危险比为0.63;出血性脑中风2组分别为9与19人,相对危险比为0.46;不明原因的脑中风分别为9与8人,RR=1.05.缺血性脑中风中4个亚型:腔隙性梗死分别为23与43人,RR=0.53,栓塞性为9与16人,RR=0.56;动脉粥样硬化性1 3与13人,RR=0.99;不明原因的40与60人,RR=0.64.治疗效果对出血性脑中风出现快约1年左右就有效;对缺血性脑中风到治疗后2年才见效.结果:降压治疗可减少出血及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率.降压达标时,脑中风的减少才能达到明显效果.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按时取穴针灸治疗临床研究主要是指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灵龟八法以及飞腾八法等多种按时取穴针灸疗法以治疗不同疾病,尤其是对急性痛证采用按时取穴针灸治疗,疗效颇佳.近10年来,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灵龟八法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乐毅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抗老防衰、治腰痛等功效[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杜仲具有降压、增强免疫、强壮、抗癌、抗脂质过氧化等多方面药理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杜仲的提取物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作用,进一步探讨杜仲的药理作用,为杜仲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曹力;张洁;余润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观察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串联质谱ESI-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分组:附子单煎组、附子与甘草合煎组、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组.结果:合煎组与混合组,其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且附子中乌头碱的稳定性相对差些,说明2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溶性的物质(因为乌头碱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形成络合物),从而减少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另外,附子与甘草配伍后甘草酸的含量也有所降低.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附子与甘草2药在配伍使用时较佳方法为先单煎然后再混合为佳.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升降运动,不仅存在于宇宙间一切有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中,而且贯穿于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真可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居于“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体生命活动自然是升降运动的体现.机体的升降,主要是讲气机的升降,它是各个脏腑综合作用的体现,其中肝肺升降对整个机体气机的升降至为重要.我们仅就个人学习体会,对肝肺升降略作探述.
作者:韩红伟;张雪梅;郭兰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观察十八反中部分禁忌中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同用后的毒副反应.分为单味药组5组和配伍药组4组,每组又各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灌胃给药,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用药7 d后检测肝功、肾功及心肌酶谱,同时作肝脏、肾脏及心脏组织病理切片,并观察实验动物各系统症状指征.结果:单味药甘草、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同导致ATL升高,而甘遂和芫花可导致CPK(肌酸磷酸激酶)、LDH(乳酸脱氨酶)、HBDH(γ-羟丁酸脱氢酶)的升高,配伍药物对实验大鼠循环、消化、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甘草配甘遂、甘草配芫花可导致实验动物心率加快,配伍药物可导致实验动物ALT升高、心肌酶谱各指标异常变化,各配伍组药物对实验动物脏器组织及血管影响较单味药物明显增强,大部分配伍药物组对实验动物各系统的损害及对肝功、心肌酶谱等的影响较单味药物组增强.结论:相反药物配伍后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痛证是临床中常碰到的病证.中医学对此病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疼痛产生的基本病机,灸治疗法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针、药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近20年来,临床诸医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灸法治疗痛证获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治疗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聂斌;张安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刘某某,女,31岁,因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伴全身抽搐3年,加重伴精神错乱3 d于2000年4月5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继而多次行经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口吐涎沫伴全身抽搐,颈项扭曲强直,焦虑,坐卧不安,大汗出,曾在其它医院按“癫痫”“精神异常”治疗,疗效不佳,症状逐年加重,发作时间逐渐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达2d.1999年12月份曾因上述治疗症状发作在我院住院治疗,结合外院CT检查示:基底节区广泛钙化,及我院急查电解质Ca2+1.8 mmo1/L,考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故给予葡萄糖酸钙及口服钙片、维生素AD胶囊、中药等治疗,经治上述症状缓解出院.
作者:汤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桂枝汤对酵母致发热大鼠可解热,对安痛定致低体温大鼠可升温,为弄清桂枝汤这2种模型动物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AMP)双向调节作用的机制,对这2种模型动物不同时段下丘脑中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及cAMP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时相观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中药治疗皮肤病新认识1.1 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中药[1] (1)雷公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散积、杀虫止血等功效.制剂有雷公藤多甙片、雷公藤糖浆等.治疗自身免疫病首先取得明显疗效的首推红斑狼疮(SLE),对其临床表现及免疫指标能明显改善.另外对各类型重叠型自身免疫病疗效也很好,其中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疗效更为满意.
作者:喻文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杏仁首载《本经》,谓其“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气奔豚”,入肺与大肠二经,可起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2书中共34处用到杏仁,用其组成的方剂达23首,广泛用于内科与妇科各种疾病n].许多方剂如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苡甘汤等,堪称千古名方.仲景用杏仁,可谓组方精妙,变化多样,令人叹为观止,现分述如下:
作者:韩捷;尚炽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