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梁;徐静;王峰;占晗琳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存率影响。方法选择心源性休克病人90例,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给予亚低温治疗:用冰毯或经血液净化管路输入冷置换液把目标温度设置为33℃左右。同时经股动脉置入脉搏指示持续心排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导管,接仪器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记录患者降温前血压(0h)、降温后8、16、24h心指数(cardiac output index,CI),心率(heart rate,HR),血管外周阻力等变化(system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观察病人2个月内存活率。对照组给予目前常规治疗,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结果两组均通过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血压无明显差异。病人心率在亚低温组稍显降低,但统计学无差异。心脏指数亚低温组增高, 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温组外周阻力没有明显差异。亚低温组应用去甲肾上腺素量较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亚低温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能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作者:杨小刚;罗来邦;洪华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膝骨关节炎(primary knee osteoarthritis,PKO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关联分析,严格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随机选取湖南地区PKOA患者88例(瘀血阻滞组52例,肾虚亏髓组36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所选对象TGF-β1-509位点基因和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瘀血阻滞型PKOA组携带CC基因型的频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50.0%vs 13.5%;χ2=15.9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GF-β1-509位点TT基因型相比,携带TGF-β1-509位点CC基因型有患瘀血阻滞型PKOA风险(OR=9.75,95%CI=7.10-13.46))。结论 TGF-β1-509位点与瘀血阻滞型PKOA相关,CC基因型是瘀血阻滞型PKOA易感基因型。
作者:罗洁;许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吸烟对早期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戒烟后不同时间段血管病变的改善程度。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中青年人群495例[(平均年龄39±6)岁],吸烟组186例(≥5支/d,持续≥1年),不吸烟组157例(从不吸烟),戒烟组152例(停止吸烟至少1个月),戒烟组又分三组,戒烟<1年,1年≤戒烟<10,戒烟≥10年。室温下测定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MD),计算体重指数(BMI),测量肱动脉血压,标准方法检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血糖、肌酐。结果⑴吸烟组的baPWV及CIMT分别为1503.65±18.45及0.92±0.26,较不吸烟组明显增加(分别为1168.54±13.57及0.7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的ABI及FMD分别为0.86±0.12及9.73±1.26,较不吸烟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15±0.65及13.3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即使戒烟后,在一定时期内,戒烟组baPWV较不吸烟组仍增加;⑶戒烟10年以上组的baPWV与从不吸烟者baPWV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1162.37±9.10 vs 1168.54±13.57,P>0.05)。结论⑴吸烟可引起动脉礓硬度增加,baPWV升高;⑵戒烟可以改善动脉硬化,但戒烟10年以上才能达到从不吸烟的水平。
作者:聂福根;李美根;金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清8-OHdG、TNF-α在中老年OSAH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比较短期CPAP干预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确诊的23例中、重度OSAHS患者(AHI≥15次/h)作为试验组和25例(AHI<15次/h)对照者。比较两组8-O-HdG、TNF-α水平及其关系,试验组随机给予连续3d CPAP干预,观察8-OHdG、TNF-α的变化。结果试验组AHI、8-O-HdG、TNF-α均高于对照组(P<0.05),夜间低SaO2、平均SaO2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经呼吸机治疗3d后,AHI、8-OHdG、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夜间低SaO2、平均SaO2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8-O-HdG、TNF-α与AHI呈正相关,与低SaO2、平均SaO2呈负相关(P<0.05)。8-OHdG与TNF-α呈正相关(r=0.303,P=0.037)。结论中老年OSAHS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CPAP对其有改善作用。
作者:章婷;汪俊;杨晶;罗荧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对罗氏Cobas e602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进行性能验证及评价。方法参考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及相关文献,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对本仪器的稳定性、精密度、正确度、线性相关进行检测,完成性能验证及评价。结果本仪器稳定性4h相对偏倚为5%,8h相对偏倚-3%,测试的结果应小于厂家允许误差(厂家允许误差+10%),批内精密度及批间精密度符合厂家提供的要求。正确度验证结果所测的校准品结果与“靶值”偏差范围为-3.0-3.9%,明显小于厂家提供的范围。TSH在0.06-99之间线性良好,r=0.998。结论罗氏Cobas e602稳定性、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结果均符合厂家要求,验证结果全部通过。
作者:叶斌华;胡杰群;周晓;刘少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在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中的疗效。方法将因其他疾病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37例随机分为CSII组(70例)和MSII组(67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48h血糖变化、术前血糖控制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显著下降,达到目标血糖值;CSII组与MSII组在术前血糖控制时间[(1.9±0.9)d、(3.5±1.2)d,P=0.00)[、低血糖发生率(0.36%、6.5%,P=0.00)、平均住院天数[(14.1±1.9)d、(19.5±2.2)d,P=0.00)]及住院总费用[(11588±42.1)元、(19568±58.7)元,P=0.0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CSII在术前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方面均优于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作者:谢勇丽;沈云峰;赖晓阳;张雅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及深静脉血栓影响。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和试验组(氨甲环酸)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输血率为16.3%,平均输血量为285.71ml±37.61ml,均低于对照组的输血率(35.0%)与平均输血量(491.51ml±51.120ml);试验组的术后1d及术后3d的血红蛋白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系统因子(纤维蛋白原、PT、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VT发生率分别为8.31%、6.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给予氨甲环酸治疗,能达到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失血量,减少输血。
作者:叶家炼;吴淼金;吕杏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难治型乳糜尿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并与普通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连续12例难治型乳糜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A组11例患者行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B组1例患者行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对比和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术后肾旁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手术效果。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且无严重并发症。 A、B组手术时间(108.1±20.2min vs 100min),术中出血量(69±39.6ml vs 20ml),肠道恢复时间(2.5±0.6d vs 2d),术后肾旁引流管留置时间(4.1±0.9d vs 4d),术后住院时间(9.1±2.7d vs 7d),总住院时间(13.9±2.7d vs 11d)。两组患者术后均绝对卧床1周,术后复查尿乳糜试验均转阴,无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至今均出现肾下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确切,根据目前统计数据,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术后肾旁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但由于病例样本数量少、术后随访时间短,目前尚不能完全证实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在治疗乳糜尿疾病的优势,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夏宇;王共先;傅斌;张成;周晓晨;徐祺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在Ⅳ期压疮治疗中脂肪基质血管成分(SVF)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5月50例Ⅳ期压疮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换药实验组,实验组20例患者在常规换药基础上采用SVF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就有效率方面,svf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而常规换药组为73.3%,两种治疗方法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其次,对比两组患者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等指标,实验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Ⅳ期压疮治疗中脂肪基质血管成分(SVF)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较常规换药临床效果更好,且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和减轻患者疼痛等优点,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发春;徐萍;邹立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取的有机农药中毒休克者4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两组均给予洗胃、补血容量、补液纠酸等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多巴胺,观察组则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t=5.010,P<0.01),MODS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400,P<0.01),两组患者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1h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不显著(t=0.964,P>0.05;t=1.511,P>0.05)。观察组休克治疗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χ2=5.091,P<0.05)。结论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佳,意识恢复时间短,是一种较为的理想治疗药物。
作者:吴祖毅;谢平伯;梁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游离带趾骨的姆甲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2014年10月,对我院16例拇指指端缺损及指甲部分或完全缺损患者,应用吻合血管、神经的带趾骨的姆甲皮瓣进行修复,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覆盖。结果移植后的指甲全部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指甲生长良好,表面光滑,外形满意,携带皮瓣两点分辨率8-10mm,足部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吻合血管、神经的带趾骨的姆甲皮瓣移植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董中洋;张桂红;唐阳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疗效判定及长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将1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4个组,比较4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LVEF和血浆Nt-proBNP水平,并以所有患者中位Nt-proBNP水平1750ng/L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1750ng/L)和高水平组(≥1750ng/L),观察随访24个月期间2组患者长期预后情况。结果4组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组间相互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同组入院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组患者治疗后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组间相互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低Nt-proBNP水平组患者2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及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高Nt-proBNP水平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Nt-pro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以及心血管事件、再次住院率和生存率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曾能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麻仁丸在减少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出血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由同一术者实施的55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按术后是否服用麻仁丸进行随机分组,用药组中31例为术后第一天进食后常规口服麻仁丸(6g,Tid)1个月的患者,对照组中24例为术后未服用麻仁丸的患者。随访并观察两组中患者术后排便及前列腺出血的情况。结果用药组患者中1例(3.23%)发生因便秘导致前列腺出血,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均如期出院,随访1个月亦未发生因便秘导致出血。对照组中5例(20.83%)患者出现术后便秘及前列腺出血,延期拔导尿管及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麻仁丸可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便秘,降低术后出血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包佑根;王金根;毛允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2012-2014年萍乡市萍矿总医院血液培养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系统鉴定细菌,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作体外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3软件分析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药敏结果。结果⑴血培养分离菌种类分布情况。3250份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培养阳性标本672份,病原菌756株,阳性率为23.3%,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98株(52.6%);革兰阳性菌256株(33.8%),真菌43株(5.7%),其他59株(7.8%),排列前五位的革兰阴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主要的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以及屎肠球菌。⑵药敏情况。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佳为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头孢哌酮,铜绿假单胞菌为头孢他啶,庆大霉素以及亚胺培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呋喃妥因以及万古霉素,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以及屎肠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医院感染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血培养加药敏实验可以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准确的抗菌谱,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
作者:程利;耿娜;张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近足月小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的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疾病特征及治疗预后差异。方法根据出生体重将112例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患儿分为两组,其中SGA组68例,AGA组54例,收集资料并对比两组患者NEC的发病特征及其临床预后差异。结果近足月组并发NEC的发病时间与AGA组相比更早(P<0.05)。根据Bell分期标准,SGA组中Ⅲ期患儿高达53.7%,明显高于AGA组(P<0.05)。 SGA组I期患者中治愈好转率为100%;Ⅱ期治愈好转率为76.92%;Ⅲ期治愈好转率为48.28%。Ⅲ期患儿手术治愈率为55.56%,与AG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足月SGA组的患儿死亡率为33.33%,明显高于AGA组(8.82%)(P<0.05)。近足月SG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63%,明显高于AGA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足月SGA患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AGA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病情更加危机,预后更差,应该加强预防、及早发现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陈学才;王乐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Mulliken法修复双侧唇裂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2011-01~2014-12国际微笑行动救助的26例双侧唇裂患者,采用改良Mulliken术式进行修复。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Ⅰ期愈合,唇高、鼻翼和唇红形态对称,唇弓形态良好,上唇运动协调一致。结论双侧唇裂行改良Mulliken法修复,可获得满意的外形及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祝永红;胡海英;史颂民;邓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储备功能和病情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以4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各1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正常对照,进行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肝功能检测,同时进行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参数MVmax40、CUM40及CUM120值在正常对照、NAFL、NASH、NAFH组间依次降低,NASH、NAFH组与正常对照及NAF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气试验参数与肝功能血清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NAFLD患者的肝细胞损伤情况和肝脏的储备功能,可用于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病情分级。
作者:周槐娜;涂文平;周玉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德安县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胫骨中下1/3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组及传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结果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别(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优良率分别为93.3%和73.3%(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6.7%vs 3.3%,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损伤小,更符合生物学接骨原则,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作者:刘军强;陆磊;陈新平;胡美进;寇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儿化痰止咳颗粒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8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平均数字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B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化痰止咳颗粒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A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B组,A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应用化痰止咳颗粒治疗支气管炎患儿,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王国权;吴晓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耳穴压豆与中药组方相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中药对照组(32例)以及西药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耳穴压豆与中药组方相结合方法进行治疗,中药对照组采用中药组方治疗,西药对照组使用尼尔雌醇治疗。对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Kupperman总分及相关的症状进行积分计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4.4%,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为78.1%和73.5%,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01)。3组患者治疗后Kupperman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其中在失眠,烦躁易怒、潮热出汗、眩晕以及泌尿系统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均P<0.05)。结论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中,耳穴压豆与中药组方相结合法其疗效较其余两组(单纯中药组方和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更佳,并且Kupperman积分明显降低,并且各种症状缓解较为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周月娟;李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