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金申;薄春燕;刘晓峰;陈雪礼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救抢救与改进措施。方法纳入研究的病人均是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入院就诊时间为2013年1月-2015年8月,共有86例,以盲抽随机平分病例数的方式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抢救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进后的急诊抢救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效果。结果研究组抢救有效率(93.0%)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急诊抢救前后研究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危象的临床治疗中,应快速平稳降压,根据病人靶器官受损情况施予个性化且科学的治疗,合理改进以往急诊抢救措施,以此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确保其生命安全。
作者:刘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病理、临床特点和MRI影像征象。方法回顾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35例结节性筋膜炎,终23例MRI图像。图像特征包括位置,大小,信号特征,强化方式,筋膜尾征。计算筋膜尾征在结节性筋膜炎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与结节性筋膜炎的相关性。结果23结节性筋膜炎单发实性结节或肿块,常见位于上肢,83%病变范围小于4cm,MRI影像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9例出现筋膜尾征,筋膜尾征对结节性筋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79.5%,筋膜尾征与结节性筋膜炎显著相关性(r=0.714)。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MRI影像征象中筋膜尾征良好的诊断效能,可以对部分结节性筋膜炎做出影像学诊断,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作者:孙俊旗;单菲菲;程英;孟志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筛选IgE抗体表达阳性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了解该病患儿血清过敏原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肾内科确诊、居住地为南昌的52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静脉血标本,应用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过敏原IgE抗体,并筛选IgE抗体表达阳性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了解该病南昌发病的高危因素及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过敏性紫癜发病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所有患儿中,特异性IgE阳性患儿占比44.27%。引起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的常见过敏原分别为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中尘螨组合IgE阳性率高,占比12.02%;而食入性过敏原中海鱼组合IgE性率高,占比10.68%。且相较于吸入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IgE阳性率更高(P<0.05)。结论南昌过敏性紫癜发病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主要过敏原是尘螨组合及海鱼组合,且食入性过敏原较吸入性过敏原所占比重更高,患儿应避免接触或摄入,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及反复发作。
作者:齐海锋;谈小云;傅睿;黄玉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人工脑脊液(CSF)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58例TBM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29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工CSF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CSF总蛋白、氯化物、WBC计数及Glu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21%和96.5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脑疝、脑出血等并发症,亦未发生黄疽、末梢神经炎等用药反应。结论人工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可有效缓解TBM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和平;李友武;王娟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5-14岁小儿肱骨外髁骨折患者采用肘外侧弧形切口,将骨折解剖复位后2枚可吸收棒固定,术后屈肘90°位石膏托固定3周,去除石膏后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未发生肘内翻,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59例,良4例,中3例,优良率为95.6%。结论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固定牢靠,无排斥反应,避免二次手术创伤,节约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彭蓥;朱云根;梅芳;常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SHG)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ICU危重症SHG患者186例,根据血糖控制水平分为强化治疗组(58例)、常规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55例),目标血糖分别为4.1-6.1mmol/L、6.1-8.1mmol/L和8.1-11.1mmol/L。比较3组的近期预后。结果在ICU停留时间、心电监护时间、SIRS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常规治疗组低,强化治疗组次之,对照组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医院感染率和MODS发生率方面,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强化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显著改善ICU危重症SHG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率,目标血糖6.1-8.1mmol/L时患者的获益大。
作者:张永根;贺文成;杜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效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180μg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1次/周,同时每天口服900-1200mg利巴韦林,疗程为48周。检测患者血清中HCV RNA水平,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HCV基因型、病毒载量等与持续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关系,并评价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0例患者HCV RNA定量为<104拷贝/ml,21例为104-106拷贝/ml,15例为>106拷贝/ml。 HCV 1a型3例,1b型35例,2a型3例,2b型3例,3a型2例。 RVR患者9例(19.56%),EVR患者31例(67.39%),ETVR患者37例(80.43%),SVR患者34例(73.91%),NR患者9例(19.57%),复发患者3例(6.52%)。女性、<40岁、低HCV RNA基线水平患者SVR率显著高于男性、≥40岁、高HCV RNA基线水平患者(P<0.05),其中,HCV RNA基线<1×104拷贝/ml的患者SVR率显著高于104-106拷贝/ml和≥106拷贝/ml的患者(P<0.05),基线104-106拷贝/ml的患者与≥106拷贝/ml的患者SVR率差异不显著(P>0.05)。1型HCV患者与非1型HCV患者SVR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发生WBC降低5例,溶血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早期流感样综合征4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安全性较好,该方案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女性、<40岁、低HCV RNA基线水平患者SVR率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李其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改良手法复位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163例,采用改良手法复位与小夹板,个性化中医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石膏或塑形夹板外固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8.1%;临床治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40.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手法复位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殷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检测对患者感染程度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464例,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和HBV基因型,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 E抗原。结果464例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B型基因型患者为318例(68.53%),C型基因型患者为115例(24.78%),BC混合基因型31例(6.68%)。 B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型比例和B型C型混合基因型比例(P<0.05),C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C混合型基因型比例(P<0.05)。3种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B型和BC混合型患者E抗原阴性率均显著高于C型患者E抗原阴性率(P<0.05),B型和BC混合型患者E抗原阴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临床表型中各HBV DNA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显著(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型别(P<0.05),BC混合型和C型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肝硬化患者中BC混合型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型别(P<0.05),B型和C型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C型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型别(P<0.05),B型比例显著高于BC型混合比例(P<0.05)。结论我院所在地区HBV以B型和C型为主,HBV基因型与E抗原阴性率和临床表型有关,与病毒载量无关。
作者:邓峥;柳枝;黄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炎琥宁乳腺导管滴灌联合低频仿生物电配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用炎琥宁乳腺导管滴灌仿低频生物电配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5例治疗有效,治愈率15%,显效率60%,有效率100%。结论炎琥宁乳腺导管滴灌联合低频仿生物电配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春花;郭胜华;罗晓红;周遥;肖林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AML1-ETO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比较不同剂量阿糖胞苷缓解后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AML-ETO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血象、染色体核型、治疗效果及预后。诱导缓解治疗采用DAE/HAE/IA方案,缓解后进行6-10个疗程的联合化疗,根据缓解后化疗所用阿糖胞苷的剂量不同分为A、B两组。结果43例AML1-ETO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患儿中,男24例,女19例,中位年龄9(2-15)岁;1疗程完全缓解率77.1%,2疗程完全缓解率94.3%。A,B两组间无事故生存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AML-ETO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男性居多,年长儿多发。有无附加染色体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应用中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化疗远期疗效好。
作者:赖长城;李艳红;梁昌达;何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西黄胶囊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对妇科恶性肿瘤癌痛患者疼痛控制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80例有癌痛的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重度疼痛患者各20例,中度疼痛患者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西黄胶囊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治疗2w。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均有所缓解,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用药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和维持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均有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情况出现,其中观察组中便秘情况的出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黄胶囊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能够减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痛,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癌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刘晖;周峰;曾四元;熊树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含莫西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中心诊治的84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纳入观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0.3g口服,每天3次;利福喷丁0.45g口服,每周2次;吡嗪酰胺0.5g口服,每天3次;盐酸乙胺丁醇0.75g口服,每天1次;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g静滴,每天1次(3个月后改为盐酸左氧氟沙星0.2g口服,每天2次),疗程为12个月。治疗组将对照组治疗方案中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换成口服莫西沙星0.4g/次、1次/d。疗程为12个月。两组均全程加用护肝药物。每月定期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各1次,观察并详细记录临床症状改善、体征变化和ADR情况等。结果治疗组12个月痰菌转阴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69.0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病灶吸收总有效率为88.09%高于对照组64.2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空洞改善率为92.30%高于对照组64.2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6%,对照组为19.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莫西沙星的抗结核联合用药方案治疗MDR-TB,与含左氧氟沙星的抗结核联合用药方案比较,具有痰菌阴转率高、病灶吸收快、空洞闭合率高等优点,而且能缩短抗结核疗程,且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刘进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高热惊厥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12月因高热惊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儿纳入研究,共84例,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组(48例)和复杂性高热惊厥组(36例),分别检测两组患儿的NSE表达水平。结果复杂性高热惊厥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高热惊厥组(P<0.05),有显著差异(P<0.05);复杂性高热惊厥组脑脊液NSE水平高于单纯性高热惊厥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热惊厥发作可导致血清及脑脊液中NSE水平升高,尤以复杂性惊厥血清中NSE水平升高明显;NSE可作为高热惊厥预后判断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作者:谢基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女性发病率的第2位[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目前仅次于胃癌及肺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在诊断明确时已经有25%的患者由于出现肝转移而处于疾病的终末阶段,另外有25%患者逐渐发展为肝转移,且终会有2/3患者因结直肠癌肝转移而死亡[2]。有研究表明,无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0%-96%,而发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5%-45%[3]。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外科理念与手术技巧的发展与进步,根治性手术成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理想治疗方案。目前,伴有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方式仍以传统开放术式为主,但是以腹腔镜和机器人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经在全国各大医疗中心开展,有研究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联合同期腹腔镜肝大部切除术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预后方面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联合开腹肝大部切除术相当[4]。现本文就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俊业(综述);周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腰麻用于术前自觉有或无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症状的产妇剖宫产中SHS发生的几率差别。方法随机选择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术前1d访视产妇,明确孕中后期平卧是否存在恶心呕吐、胸闷气喘症状,将术前存在上述症状者纳入S组,无上述症状者纳入N组,每组40例。两组孕产妇均给予耐乐品1.5ml(15mg)与脑脊液1.5ml等比重混合液进行腰麻。记录孕产妇入室后血压,观察术中两组孕产妇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胸闷气喘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症状(MAP较基础值下降30%或出现恶心呕吐、胸闷气逼喘症状)。结果 S组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曾自觉发生过恶心呕吐或(和)胸闷气喘等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症状的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作者:李欢欢;华静;付强;马龙先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儿童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例BS患儿临床资料。结果⑴4例患儿均为男性,就诊年龄3个月-1岁4月,病程0.5-6个月,2例为早产儿,临床表现以腹泻、呕吐、营养不良多见,血压正常;⑵实验室检查均有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代谢性碱中毒,血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部分有肾素活性、尿钾、尿氯及尿钙水平升高;⑶予补钾联合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及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布洛芬治疗,出院时患儿电解质均正常,2例仍有轻度代谢性碱中毒,临床症状缓解;⑷出院随访至今仍长期口服补钾,监测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正常,生长发育落后及营养不良症状有所改善。结论 BS发病年龄不同临床症状不同,不同基因突变也会导致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诊断,有条件可行基因检测;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作者:邓美慧;黄玉辉;郑卫民;傅睿;彭晓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日前,由江西省期刊协会组织评选的第五届优秀期刊奖揭晓,《江西医药》荣获江西省第五届优秀期刊二等奖。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银丹心泰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2月入组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d,辛伐他丁20mg,1次/d,睡前服用。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银丹心泰滴丸10丸,2次/d。两组均连续服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和中医证候疗效以及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心绞痛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52.47%、29.01%,显著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19.05%、19.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39.20%、46.02%,显著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6.94%、31.9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电图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12.07%、48.28%,显著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6.67%、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银丹心泰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降低发作程度,显著改善心电图和中医证候,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宋小宁;刘培建;孔婉文;何逸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CSDH老年患者63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1例,其中A组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C组采取阿托伐他汀加服血府逐瘀汤。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C组愈显率82.76%,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I指数显著上升(P<0.05),而C组变化幅度更大,与A组和B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C组血肿量、症状消失时间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90%,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血府逐瘀汤可明显改善CSDH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及ADL,加速血肿吸收、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疗效确切,值得推荐。
作者:江晖;段隆喜;占志强;付汉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