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依帕司他联合黄葵胶囊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探讨

刘小红

关键词:依帕司他, 黄葵胶囊, 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 细胞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依帕司他联合黄葵胶囊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年我院收治的早期2型DN患者64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依帕司他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以及血清IL-6和hs-CRP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Cr和BUN的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UAER为(82.72±23.87)mg/24h,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25±23.41)mg/24h,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和hs-CRP的水平分别为(0.83±0.16)μg/L 和(0.62±0.2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4±0.24)μg/L和(0.88±0.45)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黄葵胶囊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UAER和血清IL-6和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从而阻止和缓解DN的进展,疗效确切,值得应有于临床。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婴儿血清IFN-γ、IL-10、IL-1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IFN-γ、IL-10、IL-17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患有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婴儿30例为试验组及体检健康的婴儿2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IFN-γ、IL-10、IL-17的含量。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IFN-γ、IL-10、IL-17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F-γ、IL-10、IL-17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都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IFN-γ、IL-10、IL-17可能参与了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岚;谭梅军;万盛华;许增华;张双红;吴蔚;段亚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特征综述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1]是瑞士医生Ganz于1999年首先进行了报道,并于2003年正式提出FAI的概念[2]。FAI 是髋臼盂唇与股骨近端解剖关系出现异常而引起的一种髋关节慢性疼痛并可导致髋关节活动障碍的一种疾病,髋臼损伤及关节软骨退变可发生在股骨头颈与髋臼非正常碰撞后,继而引发相应临床症状,不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终可导致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根据发病原因主要来源于髋臼或股骨近端,FAI 可分为3种类型:凸轮型撞击(Cam type)、钳夹型撞击(Pincer type)及凸轮钳夹混合型撞击(mixed type)(见图1),近年来,这类疾病数量不断增多,国内外杂志有关于FAI 的影像诊断的报道屡见不鲜[3],本综述归纳了我院近年来FAI 患者的影像表现并进行总结,为同行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经验交流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作者:熊健;张吉林;易本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联合三维适形放疗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给予观察组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生存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80.00%vs 40.00%)和CR率显(40.00%vs 6.67%)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2年、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80.00%(12/15)、66.67%(10/15)、53.33%(8/15)和53.33%(8/15)、40.00%(6/15)和26.67%(4/15),两组患者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的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4±6.9)分 vs (64.8±6.4)分,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较单纯能够肝动脉栓塞介入化疗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

    作者:黄龙璋;余静;尚红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首届华东六省一市血管外科年会在南昌召开

    2016年9月22日-24日,由江西省医学会、江西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分会主办,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承办的首届华东六省一市血管外科年会暨第七届江西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年会、第一届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分会年会在南昌召开。近100位国内顶尖级血管外科专家受邀出席本次会议,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458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重点对血管疾病的诊治规范、手术技巧、器具革新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教授发表了题为《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的治疗》、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景在平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夹层腔内微创治疗3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小明教授发表了题为《主动脉夹层远处破口处理意义和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其光教授发表了题为《累及内脏动脉主动脉病变的治疗策略》的演讲。

    作者:赵菊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精困难患者中取卵日提前一天取精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提前1d取精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取精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取精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一般辅助取精治疗后提前1d取精成功但取卵日取精失败的30例IVF-ET周期作为研究组,接受一般辅助取精治疗后取卵日取精成功的31例IVF-ET周期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提前1d取精组和取卵日取精组的女方年龄(30.87±4.47岁vs 31.48±4.02岁),男方年龄(34.67±6.33岁 vs 35.23±6.09岁),不孕年限(3.87±2.74年vs 4.71±3.45年),女方BMI(21.65±2.34kg/m2 vs 21.80±3.06kg/m2),移植胚胎数(1.90±0.31个vs 1.84±0.45个)等指标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前1d取精组和取卵日取精组的加精时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分别为(95.90±2.40%vs 96.06±2.4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前1d取精组和取卵日取精组两组的获卵数(12.80±5.31个vs 11.52±5.28个),受精率(73.7%vs 78.2%),2pn受精率(57.3%vs 60.8%),2pn卵裂率(97.3%vs 97.7%),优质胚胎率(38.3%vs 33.0%)等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HCG阳性率(60.0%vs 71.0%)和临床妊娠率(60.0%vs 64.5%)对比分析,提前1d取精组的临床妊娠结局略低于取卵日取精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前1d取精的精液处理后在取卵日当天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有活力的精子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提前1d取精组可以获得和取卵日取精组相似的妊娠结局。

    作者:唐亮;吴兴武;许定飞;余敏;田莉峰;辛才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早期集束化治疗在感染性休克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集束化治疗在感染性休克(SS)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探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ICU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中心静脉压、每小时平均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2.94%,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早期集束化治疗,有利于改善健康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死亡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远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0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10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抗菌素使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均少于开腹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均少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疗效肯定。

    作者:涂云霞;潘玫;胡小青;华金仁;余期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RhD阴性个体输血方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针对RhD阴性个体不同输血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RhD阴性个体血型血清学结果及不同输血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我院共收治RhD阴性个体357例,其中78例接受了输血治疗,同型输血26例,配合性输血1例,储存式自体输血48例,互助献血3例。结论 RhD阴性属稀有血型,汉族人群中约占0.3%-0.5%,将不同的输血方法应用于临床,可以尽快寻找到血源,缓解RhD阴性血液供需矛盾,并有效的保障RhD阴性个体的输血安全。

    作者:王洁;杨庆忠;乐爱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药学监护1例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疾病,患病人群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为主,70%的儿童出现哮喘症状年龄在3岁以下,大约有1/3-1/2的儿童哮喘迁延至成人。目前,支气管哮喘已成为患病率逐年上升、受累人群多的医疗问题之一[1]。哮喘一旦确诊,就意味着反复发作和漫长的用药品过程[2]。目前,我国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种类繁多,且给药方式各不相同,不正确的用药和治疗方法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增加治疗费用[3],因此临床药师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药学监护,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1例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患儿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药学监护,并对治疗药物进行合理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慕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策略和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策略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分别给予阑尾切除术治疗及抗生素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疼痛缓解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69.56%,与对照组的93.48%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87%vs 0.00%,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vs 13.04%,P<0.05)。结论抗生素治疗虽有一定的复发率,但绝大多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抗生素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对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及小儿,具有安全性;但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筛选,以免延误佳手术时机。

    作者:郑敏伟;刘国梁;赖鑫;郑要初;徐静;余盈娟;占晗琳;王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医治疗反复发作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用于反复发作性盆腔炎(PI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反复发作性PID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30例)和中药组(30例),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和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中药组治疗愈显率显著高于西药组(80.00%vs 50.00%,P<0.05);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随访6个月后,中药组复发1例,复发率3.33%,西药组复发6例,复发率20.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西药治疗相比,中医疗法在提高反复发作性PID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方面更具优势,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作者:陈航娇;谢小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锁孔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对于颅内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51例,将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的26例分入A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的25例分入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A组术后SF-36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1.54%vs 40.00%,P<0.05)。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相比,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在缩短颅内肿瘤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荐。

    作者:甘智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1b治疗对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1b治疗对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1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干扰素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10-15mg/(kg·d)利巴韦林治疗,干扰素组患儿给予2-4μg/(kg·d)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1b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3、5d血清CRP水平,统计分析所有患儿临床疗效、体温恢复、口腔溃疡愈合、开始进食、皮疹消退、住院时间、炎症状态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扰素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患儿体温恢复、口腔溃疡愈合、开始进食、皮疹消退、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患儿治疗后1、3、5d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1b治疗可有效缓解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炎症状态,及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患儿恢复和改善预后,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辉保;敖小冬;符卫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效果初步评定及研究

    目的:探讨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痤疮瘢痕患者70例,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点阵激光治疗,通过治疗前后色斑面积、瘢痕面积、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瘢痕面积、色斑面积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痤疮瘢痕总改善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68.57%;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痤疮瘢痕患者,采用点阵激光治疗,有利于缩小色斑面积和瘢痕面积,减少并发症,安全可靠性更高,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林日华;罗权;周仙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右美托咪定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非气管内全麻中的镇静效果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非气管内全身麻醉中的镇静效应。方法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急诊行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60例。麻醉方法均采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两组患儿均以咪唑安定0.1-0.2mg/kg、丙泊酚2-3mg/kg静脉推注及丙泊酚2mg/kg·hr静脉泵注维持镇静。D组自开始静脉麻醉时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0μg/kg)的右旋美托咪啶,10min输注完,结束后再以1.0μg/kg·h维持静脉输注,对照组则以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输注。记录右美托咪定负荷给药前(T0)、负荷给药结束即刻(T1)、负荷给药结束后5min(T2)、负荷给药结束后10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SDP、SPO2、HR及T4时儿童镇静评分表(CHW)评分,记录各组患儿术中及麻醉苏醒期发生呛咳和(或)屏气、喉或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SpO2<90%)及改行气管插管的例数,记录麻醉恢复时间(手术结束到刺激患儿有哭闹、挣扎)。结果 D组患儿术中及麻醉苏醒期发生呛咳、喉痉挛和低氧血症(SpO2<90%)的例数低于C组(P<0.05),CHW评分高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非气管内全身麻醉中的气道并发症。

    作者:彭夕华;缑海娣;张红艳;胡华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住院期及出院后康复训练和督导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

    目的:评价住院期及出院后康复训练和督导对脑梗死(CI)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I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住院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出院康复计划,并于出院后给予回访及督导。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后,两组CSS评分及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ADL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vs 68.75%,P<0.05)。结论住院期及出院后康复训练和督导可有效改善CI患者的神经功能及ADL,疗效确切,值得推荐。

    作者:廖琼;林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赫赛汀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赫赛汀治疗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常规组和赫赛汀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赫赛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赫赛汀治疗,随访6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疗效、毒副反应情况。结果赫赛汀组患者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组和赫赛汀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赫赛汀治疗可有效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化疗疗效,且无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作者:杨丽萍;梁璟慧;唐牧;王烈亮;吴毓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8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超声声像表现及超声诊断。结果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158例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诊断符合127例,符合率80.38%,误诊13例,误诊率8.23%;漏诊18例,漏诊率11.39%。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准确率较高,并且有助于其他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吴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尿激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预防血栓形成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尿激酶预防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长期留置导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患者常规血液透析后进行常规封管液封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每月1次在血液透析前采用微量泵将尿激酶5万单位+0.9%生理盐水10ml泵入长期留置导管动静脉,两端各5ml,泵入速度10ml/h,30min内泵完。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率、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透析血流量[(258.82±34.61 vs 176.32±29.47)ml/min]显著高于对照组,留置导管阻塞率[(3.86±1.21 vs 17.93±3.65)次/1000导管日]和感染率[(1.28±0.35 vs 10.38±2.66)次/1000导管日]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vs 33.33%,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PT、TT、FIB、NIR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vs 46.67%,P<0.05)。结论在在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中每月一次预防性应用尿激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导管通常情况,降低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栓预防手段。

    作者:孙丽萍;刘镇;周龙珍;董小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正畸力作用下人龈沟液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力作用下人龈沟液(GCF)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新余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32例,根据远中移动的初始力随机分成2组(A和B组),每组16例,分别施加100g、250g的远中移动的初始力,在加力前0周及加力后1、2、4、6、8周分别收集患者GCF,采用ELISA方法测定GCF中MMP-2及TIMP-2的含量。结果 A组患者GCF中MMP-2和TIMP-2浓度在加力后均持续增高,于4周时升至高峰,6周开始逐渐下降,8周恢复至基线水平。 B组患者GCF中MMP-2浓度在加力前后未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P-2的浓度在加力后1周时已出现显著增高,于4周时升至高峰,6至8周持续维持在高水平。 A组加力后各时间点GCF中MMP-2浓度明显高于B组(P<0.05);而TIMP-2的浓度则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MMP-2及TIMP-2参与了早期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且对维持牙周组织健康及正畸牙的移动速度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顾小军;王腾勇;刘新庆;徐速;朱俊红;刘瑞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