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冰;朱皓华;雷晓兰;杨明;余甫;郭丽清
目的:探讨0mmaya储液囊在自发性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手术后预防感染的作用。方法将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出血产生急性脑积水需行侧脑室外引流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出血侧行脑室外引流,对侧或非出血侧行Ommaya囊植入,对照组按常规行侧脑室单侧或双侧外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时间、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脑室外引流管5-7d拔除,平均5.1d(6.25±0.75);Ommaya储液囊穿刺引流时间5-19d,平均11.7d(11.7±7.3);术后颅内感染2例。对照组术后室外引流引流时间5-26d,平均15.7d术后颅内感染8例。两组在术后颅内感染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中使用Ommaya囊植入,能够有效延长引流时间,降低感染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刘化文;宋增亮;万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和尿微量白蛋白AlbU,尿转铁蛋白TRFU,尿免疫球蛋白IgGU,尿α1微球蛋白α1MU这2大项对早期肾功能损害敏感的指标,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结石对肾造成的早期损伤及损伤程度。方法选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的肾结石病例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5、7、15d联合检测血清Cys C及尿AlbU,尿TRFU,尿IgGU,尿α1MU,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碎石后1、3d血清Cys C及尿AlbU,尿TRFU,尿Ig-GU,尿α1MU水平比碎石前有升高(P均<0.05),碎石5d后血清Cys C及尿AlbU,尿TRFU,尿IgGU,尿α1MU水平逐步下降,7d后与碎石前已无差异。碎石后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以血清Cys C组为高,但低于联合检测血清Cys C及尿AlbU,尿TRFU,尿IgGU,尿α1MU组肾功能异常阳性率(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肾结石会对肾造成早期损害,但损害程度较轻。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该损害的检出阳性率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伟;毛允义;何忠南;刘继莲;黄跃胜;黄海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FHD)及低流量血液透析(Low Flux Hemo ̄dialysis,L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钙磷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西省直属门诊部血液净化中心长期规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首先接受1个月的LFHD,再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分别接受HFHD及LFHD,两种方式各治疗3个月分别留取3个月前及后的血清标本,检测血肌酐(SCr)、钙、磷、甲状旁腺素(iPTH)和FGF-23水平。结果 HFHD及LFHD组治疗后SCr、血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FHD组患者治疗后血磷、iPTH、FGF-23均较LFHD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HFHD在清除中分子物质方面有较显著的效果。
作者:徐建华;王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FGF-2)对小细胞肺癌(SCLC)细胞株NCI-H446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探讨PKC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GF-2对NCI-H446细胞中Survivin蛋白、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中PKC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特异性PKC抑制剂Calphostin C抑制PKC活性, Western blot 检测NCI-H446细胞中Survivin 蛋白、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中PKC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两种方法检测FGF-2作用后及Calphostin C干预后细胞凋亡率的改变。结果 FGF-2能上调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50μg/l FGF-2作用NCI-H446细胞4h后实验组Surviv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FGF-2快速激活NCI-H446细胞中PKC信号通路(50μg/l FGF-2作用NCI-H446细胞后,PKCα总蛋白无变化,PKCα膜蛋白表达增加,并在刺激3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FGF-2能通过PKC信号通路上调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FGF-2能通过PKC信号通路抑制NCI-H446细胞的凋亡[利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染色两种方法检测空白组、刺激组、阻断组各组NCI-H446细胞凋亡率,结果分别为(12.3±0.004)%,(6.7±0.006)%,(10.37±0.014)%及(6.15±0.8)%,(3.89±0.6)%,(5.11±1.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F-2可通过PKC信号传导途径来促进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屈晓辉;周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苦参素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活性的影响,为苦参素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灌胃给药,采血并制备含药血清。以SMMC-772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以小鼠含药血清为药物,应用MTT显色法分析苦参素含药血清对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观察不同给药剂量及不同培养时间对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苦参素含药血清对SMMC-7721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细胞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阴性血清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高剂量40%浓度的苦参素含药血清组与5-氟尿嘧啶(5-Fu)含药血清组(阳性血清对照组)比较,其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含药血清对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含药血清与瘤细胞共同培养24h和48h的抑制作用强于72h。结论苦参素含药血清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肝癌的药效作用。
作者:湛学军;谢大泽;胡银英;汤幽;周南进;戴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生物钟对小鼠昼夜眼压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组1,3和5为野生型小鼠,组2,4和6为Cry1-/-Cry2-/-双基因敲除小鼠)),每天8次(0,3,6,9,12,15,18和21点)测量双眼眼压。在眼压测量期间,组1和组2的小鼠处于12h光照,12h黑暗(LD)环境;组3和组4的小鼠在眼压测量前的48h一直处于完全黑暗(DD)环境中;组5和组6的小鼠在眼压测量前的48h一直处于完全光照(LL)环境中,分析周期性的眼压变化。结果野生型LD组的光照条件下的眼压明显低于黑暗环境中的眼压,而且在DD和LL环境下仍然保持着眼压的双相性;在LD,DD和LL环境下,Cry基因敲除小鼠的眼压没有表现明显的节律性。结论生物钟的周期震荡依赖生物钟基因的调控,这对眼压的24h节律性波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肖凡;钟笑;吴国福;严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CRRT治疗中不同抗凝药物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按照抗凝方案不同将90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实验组(枸橼酸钠抗凝)49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抗凝)41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总数(PLT)、尿素氮(BUN)、肌酐(Cr)、PH、心率(HR)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滤器凝血分级。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PLT水平未发生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T、APT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实验组,PL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实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BUN、Cr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H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BUN、Cr、PH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滤器凝血分级0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实验组,2级、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重症感染患者CRRT治疗中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疗效与低分子肝素抗凝相似,不会明显影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水平,滤器凝血分级也较低,可作为优选方案。
作者:朱政;王碧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下痛风性关节炎(Gout Arthritis,GA)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在我院就医的GA和非GA性关节炎病人各50例,依据《肌骨关节系统超声检查规范》对所有受累关节全面检查。结果 GA组中痛风石、双轨征、关节腔内点状强回声及暴风雪样征、肌腱内点团状强回声指标与非GA组相比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血流等指标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在GA组中,急性GA组血流的探出比例明显高于慢性组,慢性组痛风石、肌腱内点团状强回声阳性率高于急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在高频超声下表现多样,部分征象有特异性,高频超声可作为痛风性关节炎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作者:彭贵平;黄琼;洪涛;游淑红;徐素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HFHD)对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糖尿病肾衰期在我科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高通量20例,低通量20例,分别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及主观生活满意度半年。结果高通量透析明显减少了感染发生率,改善了睡眠、贫血、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低通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能够明显提高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质量。
作者:张淑春;张慧宁;李青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在妇科日间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喷他左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接受日间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女性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喷他佐辛0.4mg/kg;观察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喷他佐辛0.4mg/kg后超声引导下行腹横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诱导前、插管后、拔管时3个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分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插管后和拔管时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诱导前(P<0.05)。观察组术中芬太尼使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1h时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6%vs 34.9%,P<0.05)。结论妇科日间腹腔镜手术中联合应用超声引导腹横平面阻滞与喷他佐辛镇痛效果好,恢复快,安全性高,临床可推广应用。
作者:孙敏;寻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过敏性紫癜患儿疾病发生及肾损伤相关基因,以期从分子水平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发展及肾损伤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汉族过敏性紫癜患儿6例,根据有无肾脏损害分为单纯过敏性紫癜组3例(HSP组)和紫癜性肾炎组3例(HSPN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门诊体检且与HSP组和HSPN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汉族健康儿童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基因表达谱情况,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不同实验组间基因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结果⑴单纯过敏性紫癜组与对照组间共有1064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61条,下调基因403条,2倍以上差异基因225条,3倍以上6条;⑵紫癜性肾炎组与对照组间共有1326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97条,下调基因929条,其中2倍以上差异基因619条,3倍以上103条;3、紫癜性肾炎组与单纯过敏性紫癜组间共有830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45条,下调基因385条,2倍以上差异基因283条,3倍以上51条。4、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经GO分析,发现主要涉及炎症/免疫、细胞结构/功能、物质/能量代谢、信号转导/传递、转录/翻译等生物学过程。结论基因芯片能筛查出过敏性紫癜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研究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过敏性紫癜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研究。
作者:李娟;李群;刘洪;齐海锋;黄玉辉;郑卫民;傅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观察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方面,实验组切口长度比对照组短,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患者切口长度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负重时间早,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志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DN)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因2型糖尿病肾病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低盐低脂饮食,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口服金水宝护肾,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观察组另给予厄贝沙坦、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观察24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治疗后2组FBG、2hPG、SBP、DBP、BUN、Scr、HbA1C、UAER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HbA1C、BUN、FBG、2hPG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UAER、Scr、SBP、DBP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可有效降低早期尿微量蛋白的排泄,减少肾损害,保护肾功能。
作者:管小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特征是小血管病变,自身抗体产生和过量的胶原蛋白沉积在皮肤和内脏[1]。可涉及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肺、胃肠道、肾、皮肤和骨骼肌肉系统[2]。据统计在美国发病率约为每年1-2/10万[3],而台湾地区Kuo等[4]的调查研究认为每年的发病率为10.9/100万,患病率为56.3/100万。 Steen和Medsger[5]的报道中系统性硬化的十年累积生存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54%提高到90年代的66%。由于SSc的病因不明,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SSc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作者:谢风(综述);王友莲(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患儿发作间期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对19例BECTS儿童服用丙戊酸钠治疗前后及19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全夜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检查,比较治疗前与健康对照儿童及治疗前后患儿睡眠结构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BECTS患儿治疗前总记录时间、总觉醒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浅睡期延长,深睡期缩短,睡眠效率下降。服用丙戊酸钠治疗6个月后患儿总觉醒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缩短,浅睡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结论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发作间期睡眠结构异常,丙戊酸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的睡眠结构,导致觉醒时间缩短,浅睡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睡眠质量下降。
作者:黄娟;万方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刺激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治疗疗效,采用吞咽线电视透视(VFSS)评估吞咽功能,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疗效和吞咽功能情况。结果刺激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激组患者治疗后VFSS 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且所有患者治疗后VFSS 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云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表面麻醉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减轻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6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组(A组)、石蜡油涂抹喉罩组(B组)和生理盐水涂抹喉罩组(C组)。麻醉诱导后插入喉罩,分别记录喉罩置入前(T0)、置入后1min(T1)、拔出喉罩前(T2)、拔出喉罩后1min(T3)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拔管时躁动程度;并观察拔出喉罩后呛咳、屏气、声音嘶哑、咽喉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结果与B、C两组相比,A组拔管时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A组患儿拔出喉罩后呛咳、屏气、声音嘶哑、咽喉部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B、C两组(P<0.05)。与C组比较,B组拔出喉罩后呛咳、屏气咽喉部不适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表面麻醉醉,有利于维持患儿围血流动力学的平稳,降低拔管时躁动及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占胜福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