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风(综述);王友莲(审校)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刺激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治疗疗效,采用吞咽线电视透视(VFSS)评估吞咽功能,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疗效和吞咽功能情况。结果刺激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激组患者治疗后VFSS 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且所有患者治疗后VFSS 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云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超声聚焦与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我科40例(57个)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聚焦组与介入治疗组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对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消融率、术后子宫肌瘤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对血供为可见长条样、环状血流信号的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组完全消融率明显高于超声聚焦组;超声聚焦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介入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聚焦技术无创早期治疗宫肌瘤患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更有优势,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时间短的妇科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谭敏华;许华英;麦金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非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科年龄在7d-4个月婴儿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人共76例(111足),前7周应用手法矫正石膏固定;7周后穿矫形鞋和手法按摩给予矫正。结果治疗后随访1-2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愈率:新生儿98%,1个月为91%,2个月80%,3-4个月62%。余为明显好转。结论年龄越小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取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越满意。
作者:吴萍凤;夏群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表面麻醉在小儿斜视矫正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减轻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6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组(A组)、石蜡油涂抹喉罩组(B组)和生理盐水涂抹喉罩组(C组)。麻醉诱导后插入喉罩,分别记录喉罩置入前(T0)、置入后1min(T1)、拔出喉罩前(T2)、拔出喉罩后1min(T3)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拔管时躁动程度;并观察拔出喉罩后呛咳、屏气、声音嘶哑、咽喉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结果与B、C两组相比,A组拔管时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A组患儿拔出喉罩后呛咳、屏气、声音嘶哑、咽喉部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B、C两组(P<0.05)。与C组比较,B组拔出喉罩后呛咳、屏气咽喉部不适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表面麻醉醉,有利于维持患儿围血流动力学的平稳,降低拔管时躁动及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占胜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特征是小血管病变,自身抗体产生和过量的胶原蛋白沉积在皮肤和内脏[1]。可涉及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肺、胃肠道、肾、皮肤和骨骼肌肉系统[2]。据统计在美国发病率约为每年1-2/10万[3],而台湾地区Kuo等[4]的调查研究认为每年的发病率为10.9/100万,患病率为56.3/100万。 Steen和Medsger[5]的报道中系统性硬化的十年累积生存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54%提高到90年代的66%。由于SSc的病因不明,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SSc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作者:谢风(综述);王友莲(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高龄胆囊结石患者中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行免气腹以及CO2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45例高龄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肩部疼痛、恶心呕吐、合并症加重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出血、胆道损伤、中转开腹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在手术时间上气腹组短于免气腹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肩部疼痛、恶心呕吐、合并症加重等并发症方面免气腹组患者均优于气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减少了气腹对高龄患者的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特别是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的高龄患者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作者:成时保;胡海;熊利民;罗伟昌;马景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1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毁损术组和DBS组,毁损术组采用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DBS组采用DBS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以及对比两组术后1年的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毁损术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DBS组。结论脑深部电刺激可能比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更好。
作者:陈志凌;沈汉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究完壁式或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共82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根据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完壁式组(50例)和开放式(32例)组两种术式,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情况:如干耳有效率、听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⑴完壁式手术治疗干耳有效率为94%,开放式干耳有效率88%;⑵完壁式手术治疗听力改善较好;⑶开放式手术更适合病变范围广、骨质破坏严重有解剖变异的患者。结论根据病情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术式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柳冰;朱皓华;雷晓兰;杨明;余甫;郭丽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估真菌的生长方式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患者35只眼治疗前对病灶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根据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生长方式,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结果35只眼中11例真菌呈表层水平生长,给予药物治疗,全部治愈;9例真菌为局灶生长型,均经局部清创处理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后,7例得到有效治疗,1例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例要求行穿透角膜移植术;15例真菌生长方式为弥散型,6例患者为真菌感染早期,经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4例行板层角膜移植术,2例行穿透角膜移植术,2例因病情严重,行眼内容物剜出术;1例自动放弃治疗。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中真菌呈水平生长,首选药物治疗;真菌呈局灶生长者,行局部清创处理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必要时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真菌呈弥散生长者,严重者及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因此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前给予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了解真菌的生长方式,有助于及时找到佳治疗方案,控制病情,提高疗效。
作者:梁玲玲;幸正茂;黄旭;王卫星;廖洪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托珠单抗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第0周、第4周、第8周分别予以托珠单抗注射液(雅美罗)8mg/kg治疗,第12周观察血液维生素D、血钙、血磷、血清铁蛋白、甲状旁腺激素(PTH)、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β2糖蛋白1IgG 抗体(GPI)、类风湿因子(RF)、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DEXA法测定骨密度变化。结果托珠单抗治疗12周后,患者CRP、血沉、IL-6、铁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患者的骨形成指标ALP、BGP、PINP水平下降(P<0.05),但骨吸收指标CTX、TRACP-5b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托珠单抗能够减轻骨破坏,其原因可能是缓解炎症反应。
作者:张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VIP对荷MKN45裸鼠移植瘤IL-10、IL-1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裸鼠皮下实体瘤模型,当接种了MKN45实体瘤的裸鼠的肿瘤体积大约为30mm3时随机分为VIP组、VIP受体拮抗剂组、对照组3个组,每组6只。每天皮下注射VIP或VIP受体拮抗剂10μg/100μl/只,对照组PBS 100ul/只。4周后处死裸鼠,取出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瘤组织中IL-10、IL-1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IL-10及IL-12蛋白的表达在各组间存在差异(P<0.05)。 VIP组IL-10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IP组IL-12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VIP拮抗剂组(P<0.05);而其它各组间两者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10在VIP处理组中蛋白表达增加,而IL-12在VIP处理组中蛋白表达下降,VIP可能通过促进IL-10、抑制IL-12的表达,进而抑制抗原呈递,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作者:李媛媛;孙姚;李国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苦参素含药血清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活性的影响,为苦参素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灌胃给药,采血并制备含药血清。以SMMC-772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以小鼠含药血清为药物,应用MTT显色法分析苦参素含药血清对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观察不同给药剂量及不同培养时间对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苦参素含药血清对SMMC-7721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细胞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阴性血清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高剂量40%浓度的苦参素含药血清组与5-氟尿嘧啶(5-Fu)含药血清组(阳性血清对照组)比较,其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含药血清对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含药血清与瘤细胞共同培养24h和48h的抑制作用强于72h。结论苦参素含药血清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肝癌的药效作用。
作者:湛学军;谢大泽;胡银英;汤幽;周南进;戴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为5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盐酸贝那普利10mg,qd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25mg, qd口服治疗,并逐渐滴定至目标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tid。观察2组治疗1个月、6个月时临床疗效、心脏超声及多普勒、6min步行距离及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6个月时心脏超声及多普勒、6min步行距离、血浆NT-proBNP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疗效确切,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效果。
作者:罗平;万凤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FHD)及低流量血液透析(Low Flux Hemo ̄dialysis,L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钙磷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西省直属门诊部血液净化中心长期规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首先接受1个月的LFHD,再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分别接受HFHD及LFHD,两种方式各治疗3个月分别留取3个月前及后的血清标本,检测血肌酐(SCr)、钙、磷、甲状旁腺素(iPTH)和FGF-23水平。结果 HFHD及LFHD组治疗后SCr、血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FHD组患者治疗后血磷、iPTH、FGF-23均较LFHD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HFHD在清除中分子物质方面有较显著的效果。
作者:徐建华;王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患儿发作间期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对19例BECTS儿童服用丙戊酸钠治疗前后及19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全夜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检查,比较治疗前与健康对照儿童及治疗前后患儿睡眠结构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BECTS患儿治疗前总记录时间、总觉醒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浅睡期延长,深睡期缩短,睡眠效率下降。服用丙戊酸钠治疗6个月后患儿总觉醒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缩短,浅睡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结论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发作间期睡眠结构异常,丙戊酸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的睡眠结构,导致觉醒时间缩短,浅睡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睡眠质量下降。
作者:黄娟;万方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FGF-2)对小细胞肺癌(SCLC)细胞株NCI-H446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探讨PKC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GF-2对NCI-H446细胞中Survivin蛋白、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中PKC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特异性PKC抑制剂Calphostin C抑制PKC活性, Western blot 检测NCI-H446细胞中Survivin 蛋白、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中PKC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两种方法检测FGF-2作用后及Calphostin C干预后细胞凋亡率的改变。结果 FGF-2能上调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50μg/l FGF-2作用NCI-H446细胞4h后实验组Surviv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FGF-2快速激活NCI-H446细胞中PKC信号通路(50μg/l FGF-2作用NCI-H446细胞后,PKCα总蛋白无变化,PKCα膜蛋白表达增加,并在刺激3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FGF-2能通过PKC信号通路上调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FGF-2能通过PKC信号通路抑制NCI-H446细胞的凋亡[利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染色两种方法检测空白组、刺激组、阻断组各组NCI-H446细胞凋亡率,结果分别为(12.3±0.004)%,(6.7±0.006)%,(10.37±0.014)%及(6.15±0.8)%,(3.89±0.6)%,(5.11±1.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F-2可通过PKC信号传导途径来促进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屈晓辉;周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尿路结石患者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尿路感染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120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尿路结石患者于手术前取中段尿以及术中取肾盂尿进行细菌培养,并且收集患者结石直径、留置尿道时间、碎石时间以及年龄等情况信息,比较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结果120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术后发热有26例,其中术前尿路感染、结石直径、留置管道时间以及碎石时间等因素对术后发热的发生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于年龄≥60岁因素对于术后发热的发生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肾盂尿和中段尿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例数分别为40例和23例,其中肾盂尿和中段尿阳性患者的发热率为分别为65.0%和39.1%,且肾盂尿阳性患者的发热率显著高于中段尿阳性患者(P<0.05);肾盂尿与中段尿的细菌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细菌。结论在PCNL手术中,结石直径、留置管道时间、碎石时间以及肾盂尿阳性对于患者术后发热的预测有重要意义,同时,要注意患者尿路细菌感染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的临床处理。
作者:崔海城;付卫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痰热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以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发热消退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万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