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欢迎订阅《江西医药》

关键词:订阅
摘要: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2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FGF-2)对小细胞肺癌(SCLC)细胞株NCI-H446中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探讨PKC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GF-2对NCI-H446细胞中Survivin蛋白、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中PKC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特异性PKC抑制剂Calphostin C抑制PKC活性, Western blot 检测NCI-H446细胞中Survivin 蛋白、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中PKC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两种方法检测FGF-2作用后及Calphostin C干预后细胞凋亡率的改变。结果 FGF-2能上调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50μg/l FGF-2作用NCI-H446细胞4h后实验组Survivi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FGF-2快速激活NCI-H446细胞中PKC信号通路(50μg/l FGF-2作用NCI-H446细胞后,PKCα总蛋白无变化,PKCα膜蛋白表达增加,并在刺激3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FGF-2能通过PKC信号通路上调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FGF-2能通过PKC信号通路抑制NCI-H446细胞的凋亡[利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染色两种方法检测空白组、刺激组、阻断组各组NCI-H446细胞凋亡率,结果分别为(12.3±0.004)%,(6.7±0.006)%,(10.37±0.014)%及(6.15±0.8)%,(3.89±0.6)%,(5.11±1.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F-2可通过PKC信号传导途径来促进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屈晓辉;周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米非司酮与左炔诺孕酮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效果的比较

    目的:对比研究米非司酮与左炔诺孕酮用于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AUB-O)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UB-O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3例,分别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Hb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B组改善幅度更大,与A组差异显著(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90.91%vs 66.67%,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3.03%vs 34.24%,P<0.05)。结论米非司酮和LNG-IUS均可有效治疗AUB-O,但后者在减少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提高Hb浓度以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荐。

    作者:郭晨;江如;肖静;庄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老年重症肺炎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纤维支气管镜(FB)吸痰治疗老年重症肺炎(S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SP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8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解痉、营养支持等SP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拍背排痰等措施行排痰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FB吸痰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aO2、SpO2和PaO2/FiO2等血气指标以及WBC计数、CRP和PCT等炎性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对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ICU天数、MOF及28d死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14%vs 55.55%,P<0.05)。结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FB吸痰可有效缓解SP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作者:陈佳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Ommaya储液囊在脑出血脑室外引流术后预防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0mmaya储液囊在自发性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手术后预防感染的作用。方法将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出血产生急性脑积水需行侧脑室外引流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出血侧行脑室外引流,对侧或非出血侧行Ommaya囊植入,对照组按常规行侧脑室单侧或双侧外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时间、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脑室外引流管5-7d拔除,平均5.1d(6.25±0.75);Ommaya储液囊穿刺引流时间5-19d,平均11.7d(11.7±7.3);术后颅内感染2例。对照组术后室外引流引流时间5-26d,平均15.7d术后颅内感染8例。两组在术后颅内感染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中使用Ommaya囊植入,能够有效延长引流时间,降低感染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刘化文;宋增亮;万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应用经肠镜肠梗阻导管减压的探讨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急性梗阻应用肠梗阻导管减压的价值。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2010.01-2014.08收治的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患者101例,经肠镜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患者(导管组)52例,急诊手术治疗组患者(急诊组)49例,所有患者均为完全性肠梗阻,但无绞窄;导管组行结肠减压、灌洗等治疗后序贯行手术治疗,急诊组按常规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腹腔镜手术、造瘘、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死亡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导管组在腹腔镜手术、造瘘、一期切除吻合方面与急诊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在吻合口瘘发生、术后死亡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应用经肠镜肠梗阻导管减压后多可行腹腔镜手术,且有较高的一期切除吻合率,可有效减少造瘘机会,在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术后死亡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方面与急诊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经肠镜肠梗阻导管减压、引流、灌洗后再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一期吻合治疗左半结肠、直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安全、可行。

    作者:刘国栋;曹关义;卞正乾;朱红岩;钟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肋间神经阻滞在乳腺包块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后路肋间神经阻滞在乳腺肿块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50例,采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传统腋中线肋间神经阻滞法治疗,观察组患者超声引导后路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前、麻醉3min、15min等时间点,心率、血氧饱和度、舒张压、收缩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3min、15min,血压、心率显著高于麻醉前,且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76.00%,神经阻滞时间(24.8±3.4)min,较对照组的(10.7±2.2)min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乳腺肿块切除术,超声引导后路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作者:梁小虎;罗小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1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毁损术组和DBS组,毁损术组采用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DBS组采用DBS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以及对比两组术后1年的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毁损术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DBS组。结论脑深部电刺激可能比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更好。

    作者:陈志凌;沈汉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

    目的:探讨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例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4例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符合率达100%(4/4)。2例为单纯的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另2例分别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双孔二尖瓣畸形,均经手术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准确率高,可替代心血管造影等其它检查,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慧倩;崔亮;王卫真;叶雪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部心房扑动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A组采用亚速起搏法,B组采用猝发起搏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A组Ⅰ型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Ⅰ型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平均刺激时间明显高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A组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AF瞬间10s长间歇<1500ms恢复窦性心律比例明显低于B组,长间歇≥1500ms恢复窦性心律比例明显高于B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组LA、RA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EF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猝发起搏法在转复心房扑动中的应用价值更显著,有助于显著缩短刺激时间与恢复窦性心律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能否成功转复与心房内径和心功能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熊辉;黎筱青;熊丹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因芯片在筛查儿童过敏性紫癜差异基因中的研究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过敏性紫癜患儿疾病发生及肾损伤相关基因,以期从分子水平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发展及肾损伤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汉族过敏性紫癜患儿6例,根据有无肾脏损害分为单纯过敏性紫癜组3例(HSP组)和紫癜性肾炎组3例(HSPN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门诊体检且与HSP组和HSPN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汉族健康儿童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基因表达谱情况,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不同实验组间基因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结果⑴单纯过敏性紫癜组与对照组间共有1064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61条,下调基因403条,2倍以上差异基因225条,3倍以上6条;⑵紫癜性肾炎组与对照组间共有1326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97条,下调基因929条,其中2倍以上差异基因619条,3倍以上103条;3、紫癜性肾炎组与单纯过敏性紫癜组间共有830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45条,下调基因385条,2倍以上差异基因283条,3倍以上51条。4、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经GO分析,发现主要涉及炎症/免疫、细胞结构/功能、物质/能量代谢、信号转导/传递、转录/翻译等生物学过程。结论基因芯片能筛查出过敏性紫癜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研究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过敏性紫癜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研究。

    作者:李娟;李群;刘洪;齐海锋;黄玉辉;郑卫民;傅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实验与检验医学》简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影响PPH术后发生大出血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术后大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PPH术治疗且术后发生大出血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PPH术且术后无大出血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PH术后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除痔上黏膜有缺失、切除痔上黏膜较薄、吻合口距离齿线距离≤1.0cm、吻合口缝扎止血部位≤3处、外痔剥离数量≤3处以及术后排便干硬等是影响PPH术后发生大出血的主要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切除痔上黏膜厚度、吻合口缝扎止血部位数量以及吻合口距离齿线距离是PPH术后发生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切除痔上黏膜厚度、吻合口缝扎止血部位数量以及吻合口距离齿线距离是PPH术后发生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在PPH术中进行荷包缝合时应重视荷包缝合深度和位置,可显著降低术后大出血的发生。

    作者:刘小明;曾军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刺激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治疗疗效,采用吞咽线电视透视(VFSS)评估吞咽功能,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疗效和吞咽功能情况。结果刺激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激组患者治疗后VFSS 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且所有患者治疗后VFSS 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云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在诊断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索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妇科门诊2014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进行宫颈检查的35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TCT与阴道镜联合检查,对其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取患者宫颈多位点活检并送检,然后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TCT与阴道镜联合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TCT检查结果显示,确诊CINⅠ患者共9例,CINⅡ患者共6例,CINⅢ患者6例,宫颈癌患者6例,检查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7.07%,漏诊率为5.38%;阴道镜检查结果显示,确诊CINⅠ患者共19例,CINⅡ患者共9例,CINⅢ患者9例,宫颈癌患者5例,检查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97.72%,漏诊率为1.13%。而TCT与阴道镜联合检查的敏感性为97.83%,特异性为97.39%,漏诊率为0.28%。结论 TCT与阴道镜联合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欧阳新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龚洪翰教授主编《影像科医生手册》出版发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下痛风性关节炎(Gout Arthritis,GA)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在我院就医的GA和非GA性关节炎病人各50例,依据《肌骨关节系统超声检查规范》对所有受累关节全面检查。结果 GA组中痛风石、双轨征、关节腔内点状强回声及暴风雪样征、肌腱内点团状强回声指标与非GA组相比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血流等指标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在GA组中,急性GA组血流的探出比例明显高于慢性组,慢性组痛风石、肌腱内点团状强回声阳性率高于急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在高频超声下表现多样,部分征象有特异性,高频超声可作为痛风性关节炎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作者:彭贵平;黄琼;洪涛;游淑红;徐素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完壁式或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共82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根据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完壁式组(50例)和开放式(32例)组两种术式,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情况:如干耳有效率、听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⑴完壁式手术治疗干耳有效率为94%,开放式干耳有效率88%;⑵完壁式手术治疗听力改善较好;⑶开放式手术更适合病变范围广、骨质破坏严重有解剖变异的患者。结论根据病情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术式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柳冰;朱皓华;雷晓兰;杨明;余甫;郭丽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脓毒血症的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脓毒血症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651例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并脓毒血症6例,男2例,女4例,年龄32-58岁,平均45岁,均表现为手术结束后2h内高热,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心率>100次/min,诊断脓毒血症,立即开放肾造瘘引流,并行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结果6例均在48-72h内收缩压恢复至100mmHg以上,心率90次/min以下,体温38℃以下。结论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发生脓毒血症原因与术前尿路感染未能控制,术中肾盂压力高和手术时间长等有关。而术前抗感染,术中维持肾盂低压及控制手术时间是预防的关键。

    作者:徐文渊;李雪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喷他左辛用于妇科日间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在妇科日间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喷他左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接受日间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女性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喷他佐辛0.4mg/kg;观察组患者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喷他佐辛0.4mg/kg后超声引导下行腹横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诱导前、插管后、拔管时3个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分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插管后和拔管时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诱导前(P<0.05)。观察组术中芬太尼使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1h时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6%vs 34.9%,P<0.05)。结论妇科日间腹腔镜手术中联合应用超声引导腹横平面阻滞与喷他佐辛镇痛效果好,恢复快,安全性高,临床可推广应用。

    作者:孙敏;寻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膜粘连的预防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膜粘连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9年1月-2013年12月年因胸腔积液而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非干预组每天抽胸水800ml,干预组引流800ml后,注入800ml生理盐水和10万U链激酶,停留6h后开始引流800ml,然后每小时引流100ml直到没有胸水引出。观察干预组注水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两组患者1年前后肺功能和出现胸膜粘连的情况。结果出院时,两组的胸膜均没有增厚,1年后,干预组没有胸膜粘连的患者,非干预组有7例出现胸膜粘连;出院时,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男性FEV1分别是(3119±207)ml和(3135±187) ml(P>0.05),女性的FEV1分别是(2294±114)ml和(2308±94)ml(P>0.05),均没有统计学差异;1年后,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男性分别是:(3137±157)ml和(2989±216)ml(P<0.05)女性的FEV1分别是:(2312±85)ml和(2124±124)ml(P<0.05);7例胸膜粘连者FEV1下降200±56ml。结论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抽出胸水后,常规注入生理盐水和10万U链激酶停留6h,能预防胸膜粘连。

    作者:陈新东;黄怀焕;洪永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