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栋;曹关义;卞正乾;朱红岩;钟鸣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托珠单抗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第0周、第4周、第8周分别予以托珠单抗注射液(雅美罗)8mg/kg治疗,第12周观察血液维生素D、血钙、血磷、血清铁蛋白、甲状旁腺激素(PTH)、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β2糖蛋白1IgG 抗体(GPI)、类风湿因子(RF)、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DEXA法测定骨密度变化。结果托珠单抗治疗12周后,患者CRP、血沉、IL-6、铁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患者的骨形成指标ALP、BGP、PINP水平下降(P<0.05),但骨吸收指标CTX、TRACP-5b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托珠单抗能够减轻骨破坏,其原因可能是缓解炎症反应。
作者:张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1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毁损术组和DBS组,毁损术组采用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DBS组采用DBS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以及对比两组术后1年的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UPDRS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毁损术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DBS组。结论脑深部电刺激可能比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更好。
作者:陈志凌;沈汉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部心房扑动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A组采用亚速起搏法,B组采用猝发起搏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A组Ⅰ型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Ⅰ型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平均刺激时间明显高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A组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AF瞬间10s长间歇<1500ms恢复窦性心律比例明显低于B组,长间歇≥1500ms恢复窦性心律比例明显高于B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组LA、RA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EF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猝发起搏法在转复心房扑动中的应用价值更显著,有助于显著缩短刺激时间与恢复窦性心律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能否成功转复与心房内径和心功能状态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熊辉;黎筱青;熊丹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非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科年龄在7d-4个月婴儿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人共76例(111足),前7周应用手法矫正石膏固定;7周后穿矫形鞋和手法按摩给予矫正。结果治疗后随访1-2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愈率:新生儿98%,1个月为91%,2个月80%,3-4个月62%。余为明显好转。结论年龄越小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取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越满意。
作者:吴萍凤;夏群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超声聚焦与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我科40例(57个)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聚焦组与介入治疗组各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对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消融率、术后子宫肌瘤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对血供为可见长条样、环状血流信号的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组完全消融率明显高于超声聚焦组;超声聚焦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介入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聚焦技术无创早期治疗宫肌瘤患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更有优势,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时间短的妇科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谭敏华;许华英;麦金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CRRT治疗中不同抗凝药物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按照抗凝方案不同将90例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实验组(枸橼酸钠抗凝)49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抗凝)41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总数(PLT)、尿素氮(BUN)、肌酐(Cr)、PH、心率(HR)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滤器凝血分级。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PLT水平未发生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T、APT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实验组,PL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实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BUN、Cr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H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后BUN、Cr、PH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滤器凝血分级0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实验组,2级、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重症感染患者CRRT治疗中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疗效与低分子肝素抗凝相似,不会明显影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水平,滤器凝血分级也较低,可作为优选方案。
作者:朱政;王碧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四项、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单胎妊娠无合并症的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同期发生子痫前期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ESA)法进行血清vWF水平检测,我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实验组PT、APTT低于对照组,Fig、vWF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vWF水平可作为初步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熊贤海;郑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0mmaya储液囊在自发性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手术后预防感染的作用。方法将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出血产生急性脑积水需行侧脑室外引流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出血侧行脑室外引流,对侧或非出血侧行Ommaya囊植入,对照组按常规行侧脑室单侧或双侧外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时间、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脑室外引流管5-7d拔除,平均5.1d(6.25±0.75);Ommaya储液囊穿刺引流时间5-19d,平均11.7d(11.7±7.3);术后颅内感染2例。对照组术后室外引流引流时间5-26d,平均15.7d术后颅内感染8例。两组在术后颅内感染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中使用Ommaya囊植入,能够有效延长引流时间,降低感染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刘化文;宋增亮;万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比研究米非司酮与左炔诺孕酮用于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AUB-O)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UB-O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3例,分别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Hb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B组改善幅度更大,与A组差异显著(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90.91%vs 66.67%,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3.03%vs 34.24%,P<0.05)。结论米非司酮和LNG-IUS均可有效治疗AUB-O,但后者在减少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提高Hb浓度以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荐。
作者:郭晨;江如;肖静;庄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出血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HI组55例及非糖尿病HI组60例,对比两组空腹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尿酸(UA),以及两组梗死灶及出血灶稳定后神经功能损害、梗死面积及出血面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糖尿病HI组患者TC、TG、LDL-C、UA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HI组患者(P<0.5),糖尿病HI组患者HDL-C低于非糖尿病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P<0.5),糖尿病HI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高于非糖尿病组神经损伤程度(P<0.5)),糖尿病HI组患者大面积梗死人数及大面积出血人数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P<0.5)。结论糖尿病影响患者糖类、脂类代谢,糖尿病可加重脑梗死症状,提高脑出血风险,是影响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饶琦;桂绍高;朱晓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例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4例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符合率达100%(4/4)。2例为单纯的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另2例分别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双孔二尖瓣畸形,均经手术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准确率高,可替代心血管造影等其它检查,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慧倩;崔亮;王卫真;叶雪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为5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盐酸贝那普利10mg,qd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25mg, qd口服治疗,并逐渐滴定至目标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tid。观察2组治疗1个月、6个月时临床疗效、心脏超声及多普勒、6min步行距离及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6个月时心脏超声及多普勒、6min步行距离、血浆NT-proBNP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疗效确切,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效果。
作者:罗平;万凤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某幼儿园一起B型流感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分析,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该园幼儿晨、午检和缺勤缺课记录搜索因发热或感冒幼儿并进行调查,确认流感样病例,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发病3d内的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标本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与型别鉴定。结果该起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3月19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3月29日,历时11d,累计发病26例,罹患率为4.04%(26/644);男生17例,女生9例,男女性别比为1.89:1;病例年龄为3-6岁,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岁;发病无明显班级聚集性,无统计学差异。采集10例病例的鼻咽拭子样本,检出5份为Bv型流感病毒。结论该起疫情为1起Bv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未及时发现、报告导致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此次疫情蔓延扩散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如;廖勇;邓海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80)和对照组(n=80)。 B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片1片,口服,20mg/片/d;A组患者在B组的基础上进行为期30min认知行为心理治疗,2次/周。两组患者接受为期56d的连续性治疗,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28d和第56d的抑郁症状,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的差异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28d、第56d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减低(P=0.04,P=0.00),且A组评分下降幅度大于B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总有效率92.5%;B总有效率72.5%。结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青少年抑郁症能有效的改善抑郁症状且效果优于单独药物治疗。
作者:黄声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患儿发作间期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对19例BECTS儿童服用丙戊酸钠治疗前后及19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全夜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检查,比较治疗前与健康对照儿童及治疗前后患儿睡眠结构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BECTS患儿治疗前总记录时间、总觉醒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浅睡期延长,深睡期缩短,睡眠效率下降。服用丙戊酸钠治疗6个月后患儿总觉醒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缩短,浅睡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结论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发作间期睡眠结构异常,丙戊酸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的睡眠结构,导致觉醒时间缩短,浅睡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睡眠质量下降。
作者:黄娟;万方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前侧有限切开治疗肱骨干中段及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前侧多段切口钢板前置治疗肱骨干骨折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肱骨中段骨折8例,中下段骨折10例;年龄25-59(37.2±10.3)岁;新鲜骨折15例,陈旧骨折3例;术前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无神经损伤16例。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6周。按JOA疗效判定标准评定,肩肘关节功能活动无障碍,优良率100%。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手术继发桡神经损伤。结论前侧多段切口治疗肱骨干中段及中下段骨折,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刘合亮;刘奇圣;林亮明;魏艳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观察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方面,实验组切口长度比对照组短,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患者切口长度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负重时间早,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志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