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芃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当代外科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手术需要植入材料.实行规范的流程控制,一直是手术室医疗器械耗材管理的一个难点问题.我院使用植入物材料由2006年的33种增加到2011年的70余种,平均每年用量由2006年300万余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0万余元.如何管理好日益增长的植入材料,是手术室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通过不断探讨NCF管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梅林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972年,Rubler等首次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1],近40年来,相关学者在DCM 的领域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DCM通常表现为心肌顺应性降低和舒张期充盈受阻为主的心室功能异常,可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并发症.而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作者:高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尽管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在抗凝、控制心率和节律方面遵循指南进行治疗,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为进一步探讨和提出今后房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德国房颤工作网络和欧洲心脏病协会的60多位心血管病专家于2010年11月7日-9日欧洲房颤指南颁布后不久举行会议,对以下4方面进行了讨论:(1)房颤的危险因素和标记物;(2)房颤的病理生理分类;(3)监测房颤持续时间与房颤相关并发症的关系;(4)进行更好的抗凝治疗的必要和前景.
作者:李菊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研究显示,上腔静脉口部及近端有与肺静脉相似的肌袖样结构,该肌细胞有特殊的离子通道和电流,引起的异常电活动是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1].这些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共同特点是异位P波虽不同于窦性P波,但在II、III、AVF导联均表现为直立,I、AVL导联正向或正负双向,AVR导联负向,V1导联P波形态多变[2].而电生理表现与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相似,即程序心房刺激不能或难以重复诱发房速,多表现为自发的短阵房速,说明其机制与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3-5].简化消融能达到根治这类心律失常的目的.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然;彭锦添;路军;李宾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一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60例行腹股沟疝手术的患者按不同的麻醉方式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A组),及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30例.记各时间点的MBP、HR、RR、SpO2及VAS评分的变化及两组实施所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记录阻滞失败后改变麻醉方式的例数.结果 阻滞后1min(T1)、5min(T2)A组患者VAS评分较B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实施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因神经阻滞效果不佳导致麻醉方式改变较A组明显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一髂腹下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疝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占学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有心脏穿孔风险的操作,术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生命体征及心影的搏动,有助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该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立即抢救,但未明确诊断前尽量避免试探性心包穿刺.抢救措施包括内科经皮穿刺引流及外科开胸手术两种.多数患者在引流后症状迅速缓解.
作者:杨平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DH)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在培养3d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实验重复6次):正常对照(control)组、缺氧/复氧(A/R)组,丹红注射液低剂量(终浓度为0.2μmol/ml)(DHL+A/R)组,丹红注射液中剂量(终浓度为0.6μmol/ml) (DHM+A/R)组,丹红注射液高剂量(终浓度为1.8μmol/ml)(DHH+A/R)组.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细胞内AT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R组心肌细胞存活率、细胞培养液中SOD活性和细胞内ATP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而培养液中LDH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A/R 组比较,DH+A/R各剂量组心肌细胞存活率、细胞内SOD含量和细胞内ATP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1),而培养液中LD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又以DHH+A/R组细胞的存活率升高明显,与DHL+A/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细胞A/R损伤,其机制可能为丹红注射液增加了细胞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活性,改善了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的升高,保护作用更明显.
作者:彭小平;陈璿瑛;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张智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近期,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发表并更新了2007年版<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管理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版<指南>完善了UA/NSTEMI患者从早期风险评估,到后期出院指导的全面管理,改变了治疗上的一些观念,强调了这类患者应更积极的治疗.强调应强化氯吡格雷的使用,将氯吡格雷使用时间1个月的推荐力度由I/A调整为与使用1年相同的推荐力度(I/B),明确了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可能增加患者事件发生率,应停止使用;对于高危患者早期冠脉介入干预可能使患者进一步获益等.
作者:程晓曙;杨人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site Navx)标测指导下无或低X线化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8例PSVT患者,在Esite Navx 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右侧心腔初步建模,在三维模型指导下送入标测电极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在三维模型指导下行射频消融.对照组8例PSVT患者在常规X线照射下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 两组病人消融全部成功,短期随访均无并发症产生.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消融前准备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消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病人接受X光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三维标测指导下的PSVT射频消融切实可行,可大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X线照射,从而保护了医生和患者.
作者:李宾公;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路军;殷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两种支架置入术在食管癌晚期的应用.方法 对34例食管癌晚期的患者分别行胃镜下支架置入术及X线下支架置入术.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 胃镜下支架置入术操作时间短,出血发生率高,X线下支架置入术操作时间长;两种方法术后所有的患者感到胸骨后不适及疼痛,在1-2周后均可缓解.术后所有患者均可进食半流.术后均获得随访,手术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异.结论 两种支架置入术均操作简单,能明显改善梗阻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并发症少,但胃镜下支架置入术操作时间短及适应征更广.
作者:胡茂华;吕春华;王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62例ACS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8例ACS患者入选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80 mg/12h内),另外25例ACS患者入选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40 mg/d).所有入选者入院后及即刻与第2d检测血浆oxLDL、SOD与MDA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80 mg强化治疗能下调oxLDL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2);强化治疗组患者血浆SOD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还能显著降低血浆MDA浓度.结论 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较40mg常规治疗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作者:文渊;王梦洪;危春英;彭小平;黄俊;李宾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外科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给电生理医师带来了曙光,但经过了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经历了初的困惑和迷茫后,在1998年由法国著名电生理学家Haissaguerre等[1]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发现的基础上(肺静脉触发阵发性房颤),房颤的射频消融才真正拉开了序幕.自此,消融治疗房颤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其治疗理念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治疗模式也渐趋成熟,从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至主流术式之一的肺静脉前庭隔离;其术式渐趋稳定,成功率也越来越高.然而,2004年Nademanee等[2]另辟蹊径,提出针对房颤基质-碎裂电位(CFAEs)的射频消融术式.
作者:陈明龙;陈红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小儿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 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尚不健全,对疾病、麻醉、手术创伤与成人有显著不用,安全隐患较成人高[1].本文主要探讨小儿手术中常见的隐患的护理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华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Gulinm等报道[1],很多癌症患者在化疗后发生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房颤)为常见.然而对于抗癌药物治疗与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尚未有明确的认识.心律失常的发作原因并非都是由经典化疗产生的心脏毒性作用所致[2].肿瘤学研究相关文献中曾有关于抗癌药物与心律失常的报道,但这些资料往往未引起心脏病医生的关注.
作者:周慧;徐臻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我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前景.方法 整理并回顾分析我省近3年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资料.结果 2009年共完成介入治疗445例,2010年670例,2011年8月15日已完成998例,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8%,死亡2例,占0.1%,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率3.5%.结论 江西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水平达到国内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吴友平;王梦洪;彭景添;张智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以一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及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为特征,是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无特异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诊断和治疗DCM的新近文献,分析目前DCM 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进展.
作者:廖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2011年,美国节律学会/欧洲心脏节律学会颁布了国际首部<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由国际上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和心肌病遗传学研究的著名专家,基于自身的研究经历、疾病注册中心对患者的随访和相应事件记录及相关文献回顾分析,来评估基因检测在上述两大类疾病中的应用和作用.
作者:洪葵;胡金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J波和J点抬高在健康青年人曾被视作一种良性心电图表现,在实验研究中推测它具有致心律失常性机制,近期临床学证据也表明J波与心室颤动的发生有关[1,2],这一现象引起了心脏病学家的极大关注[3,4].现报道我们收治的1例患者,期望同行从中获得启示.
作者:李萍;程晓曙;胡建新;洪葵;吴延庆;徐劲松;吴清华;陈静;徐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我从2007年开始接触到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Aliskiren),并开始比较系统在实验动物中研究阿利吉仑对心[1]、脑[2]、血管[3]、肾[4]、胰[1]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循环或是局部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在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再转化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主要效应物质血管紧张素II(AngII),然后产生各种生物效应[5].由于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这个步骤是整个RAS系统的限速步骤,因此在理论上肾素抑制剂可能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能更加有效地抑制RAS活性[6].
作者:董一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病变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 对所有入选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或后进行24h血压检测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计算AASI.结果 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AASI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AS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作者:严晓芃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