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颤动的碎裂电位消融

陈明龙;陈红武

关键词:碎裂电位, 房颤, 射频消融
摘要:外科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给电生理医师带来了曙光,但经过了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经历了初的困惑和迷茫后,在1998年由法国著名电生理学家Haissaguerre等[1]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发现的基础上(肺静脉触发阵发性房颤),房颤的射频消融才真正拉开了序幕.自此,消融治疗房颤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其治疗理念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治疗模式也渐趋成熟,从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至主流术式之一的肺静脉前庭隔离;其术式渐趋稳定,成功率也越来越高.然而,2004年Nademanee等[2]另辟蹊径,提出针对房颤基质-碎裂电位(CFAEs)的射频消融术式.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药物治疗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6例AMI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延迟PCI组(急性心梗后7-15d行PCI术),比较1年后两组间死亡、再发心梗和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左室的射血分数(LVEF);结果 PCI组死亡率、再发心梗和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而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 AMI延迟PCI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咏昕;袁颖;张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高血压病合并房颤的降压治疗策略

    高血压病和房颤均是当前心血管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两者有着紧密的关联,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为0.7%.首先,高血压病是房颤发生的病因之一,从Framingham研究到CH研究等一系列临床研究均证实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而另一方面,房颤患者中也有大部分人群合并有高血压病,在一系列以房颤为主题的临床研究(PIAF、RACE、CHARM、ACTIVE、等)中,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均占到了约50%以上,其中以ACTIVE研究所占比例高,达86%.高血压病合并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具有叠加效应.

    作者:王梦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62例ACS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8例ACS患者入选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80 mg/12h内),另外25例ACS患者入选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40 mg/d).所有入选者入院后及即刻与第2d检测血浆oxLDL、SOD与MDA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80 mg强化治疗能下调oxLDL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2);强化治疗组患者血浆SOD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还能显著降低血浆MDA浓度.结论 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较40mg常规治疗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作者:文渊;王梦洪;危春英;彭小平;黄俊;李宾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安全隐患干预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小儿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 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尚不健全,对疾病、麻醉、手术创伤与成人有显著不用,安全隐患较成人高[1].本文主要探讨小儿手术中常见的隐患的护理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华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手术室植入材料管理的体会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当代外科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手术需要植入材料.实行规范的流程控制,一直是手术室医疗器械耗材管理的一个难点问题.我院使用植入物材料由2006年的33种增加到2011年的70余种,平均每年用量由2006年300万余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0万余元.如何管理好日益增长的植入材料,是手术室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通过不断探讨NCF管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梅林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欧洲成人先天性心脏病ESC指南解读(2010版)

    1 房间隔缺损 (atrial septal defect,ASD)ASD患者在成年前一般无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肺动脉压逐渐升高,快速性心律失常十分常见(房扑、房颤).1.1 诊断第二心音固定分裂,收缩期肺动脉血流杂音;ECG表现为不完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右偏.超声心动图(UCG)是诊断ASD的关键.CMR与CT可以有效评估右室负荷及肺静脉连接.心导管是肺动脉高压评估肺血管阻力的主要方法.

    作者:程应樟;李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不同时段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病变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 对所有入选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或后进行24h血压检测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计算AASI.结果 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AASI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AS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作者:严晓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及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972年,Rubler等首次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1],近40年来,相关学者在DCM 的领域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DCM通常表现为心肌顺应性降低和舒张期充盈受阻为主的心室功能异常,可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并发症.而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作者:高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的碎裂电位消融

    外科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给电生理医师带来了曙光,但经过了多年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经历了初的困惑和迷茫后,在1998年由法国著名电生理学家Haissaguerre等[1]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发现的基础上(肺静脉触发阵发性房颤),房颤的射频消融才真正拉开了序幕.自此,消融治疗房颤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其治疗理念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治疗模式也渐趋成熟,从初的点状消融,到节段性肺静脉隔离,以至主流术式之一的肺静脉前庭隔离;其术式渐趋稳定,成功率也越来越高.然而,2004年Nademanee等[2]另辟蹊径,提出针对房颤基质-碎裂电位(CFAEs)的射频消融术式.

    作者:陈明龙;陈红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治疗VT有3种选择,很多患者需要联合使用的方案:分别是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射频消融.其中ICD能有效地提供抢救式治疗但并不能有效对VT进行预防.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欠佳且具潜在多种副作用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在以上治疗欠佳时,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不二的选择.2011年Roderick Tung[1]介绍了结构性心脏病VT射频消融的3例个案,这些病例为处于不同临床状态的VT病例,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

    作者:陈琦;洪葵;程晓曙;吴延庆;胡建新;李菊香;俞建华;鲍慧慧;颜素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化疗药物引起心律失常的探讨

    Gulinm等报道[1],很多癌症患者在化疗后发生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房颤)为常见.然而对于抗癌药物治疗与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尚未有明确的认识.心律失常的发作原因并非都是由经典化疗产生的心脏毒性作用所致[2].肿瘤学研究相关文献中曾有关于抗癌药物与心律失常的报道,但这些资料往往未引起心脏病医生的关注.

    作者:周慧;徐臻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长QT综合征的基因检测及诊疗进展

    LQTS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LQTS是先发现的也是常见的离子通道病,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遗传性LQTS按照是否伴有耳聋又可区为两种形式:RWS 综合征和 JLNS综合征.RWS综合征常见,多数RWS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代患病的概率为50%.RWS综合征患者只有心电图上 QT间期延长,临床表现可能还包括晕厥、猝死、癫痫等表现,偶尔还发生非心脏性异常.JLN综合征相对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临床表现除与RWS综合征患者一样的症状外,还有神经性耳聋.

    作者:李翠兰;胡大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心包压塞的识别与处理

    有心脏穿孔风险的操作,术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生命体征及心影的搏动,有助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该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立即抢救,但未明确诊断前尽量避免试探性心包穿刺.抢救措施包括内科经皮穿刺引流及外科开胸手术两种.多数患者在引流后症状迅速缓解.

    作者:杨平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异常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左室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左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将8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形血压组与非杓形血压组,分别进行了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杓形血压组与非杓形血压组的PWV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非杓形血压组显著高于杓形血压组(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往往伴有外周血管及心脏靶器官损害,PWV值及LVMI可反映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的异常.

    作者:宋志芳;郑泽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HCN4在人和动物正常窦房结功能中的作用

    窦性心动过缓是一个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是导致窦房结功能异常的细胞学机制尚未明确.某些特殊个体如运动员,其心律常慢于正常人群,却并非病理现象.对于一部分人,引起心动过缓的原因可以由其他疾病引起,例如先天性异常、心肌炎、营养不良、心肌病、心脏结构重构及窦房结纤维化等[1].

    作者:周慧;申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例冠心病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完全血运重建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冠脉病变特点、PCI资料和住院期间事件.分析冠心病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影响因素.随访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多种危险因素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1个月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大.结论 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完全血运重建主要适用于危险因素较少的患者.

    作者:郑振中;郑泽琪;王梦洪;彭景添;吴友平;黄俊;张智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江西省先天性心脏病2113例介入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我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前景.方法 整理并回顾分析我省近3年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资料.结果 2009年共完成介入治疗445例,2010年670例,2011年8月15日已完成998例,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8%,死亡2例,占0.1%,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率3.5%.结论 江西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水平达到国内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吴友平;王梦洪;彭景添;张智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两种支架置入术在食管癌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支架置入术在食管癌晚期的应用.方法 对34例食管癌晚期的患者分别行胃镜下支架置入术及X线下支架置入术.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 胃镜下支架置入术操作时间短,出血发生率高,X线下支架置入术操作时间长;两种方法术后所有的患者感到胸骨后不适及疼痛,在1-2周后均可缓解.术后所有患者均可进食半流.术后均获得随访,手术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异.结论 两种支架置入术均操作简单,能明显改善梗阻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并发症少,但胃镜下支架置入术操作时间短及适应征更广.

    作者:胡茂华;吕春华;王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11年超声心动图应用指南》解读

    美国心脏病学会及其他一些学会组织以2007年经胸(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适用标准及2008年负荷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 UCG)适用标准为基础,结合目前临床实践指南和其执行情况,共同修订并公布了<2011年UCG应用指南>.该指南包含202条,其中97条为适宜指征,34条为不确定指征,71条为不适宜指征.较高的分数(7-9分)表明应用恰当,较低的分数(1-3分)表明应用不适当,中间值(4-6分)表明应用不确定.

    作者:倪平娟;宋焱;杨毓雯;谢天;胡雯;胡业深;熊祎玭;吴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肾动脉狭窄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动脉粥样硬化是肾动脉狭窄常见的病因,据估计在我国占所有肾动脉狭窄病因的70%左右[1],在欧美国家约占90%[2].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诱发和加重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病因,Conoln等[3,4]报道即使那些得到理想内科治疗的患者,其4年生存率仍显著低于无肾动脉狭窄者.另外,狭窄程度越高的患者存活率越低,ARAS患者中狭窄95%的存活率(48%)明显低于75%的患者(68%),主要死亡原因是缺血性心脏病.Bajwa TK等[5]报告在高血压病患者中,ARAS的发生率为0-43%,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发生率为14%.

    作者:汤曾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