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植入物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

周艳;装重刚

关键词:青光眼, 滤过性手术, 前囊膜, 羊膜, 生物胶, 胶原膜
摘要:目前青光眼的滤过性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方法,但手术后2年的失败率仍达15~30%.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沉积.瘢痕形成而使滤过泡功能减退.为此国内外许多专家采用很多方法以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如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5一氟尿嘧啶等.这些药物虽可延缓瘢痕形成,但易引起较多的并发症.而使用植入物,如生物膜、羊膜等,可机械隔离巩膜瓣和巩膜床,避免或减少纤维粘连.保持滤过道通畅.现将这些植入物的性质及临床应用等情况作一综述.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下行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0例要求行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F组(Fentanyl组):常规肠镜检查前准备,注射芬太尼0.05mg加利多卡因20mg后注丙泊酚1.8mg/kg,术中麻醉用丙泊酚5~8mg//kg.h微泵维持(P组同);P组(propofol组):常规肠镜检查前准备后注射利多卡因20rag及丙泊酚1.8mg/kg.记录两组丙泊酚用量、需要用麻黄碱或阿托品例数,SPO<,2>降至90以下例数.结果 丙泊酚用量和加用麻黄碱例数F组少于P组,两组术中SPO<,2>、清醒时间、离院时间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行无痛肠镜检查安全、有效,临床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丙泊酚.

    作者:伍伟明;任建军;张永春;王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脉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氨氯地平5mg/d)、氟伐他汀组(40例,氨氯地平5mg/d加氟伐他汀40mg/d),连续治疗3个月.在用药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及血压水平,计算脉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IPWT),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治疗3个月后,氟伐他汀组患者血清TC、TG、LDL-C均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LVMI也明显降低,且氟伐他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缩小脉压,使降压更平稳.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

    作者:付熠;王云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衰2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防治.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6月入住我院的29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衰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衰病例中未做产前检查或偶做产前检查28例(96.55%);产前心衰22例(75.86%),产后心衰7例(24.14%);多胎(双胎6例,3胎1例)7例(24.14%);合并贫血8例(27.59%),低蛋白血症15例(51.72%),呼吸道感染5例(17.24%),产后出血3例(10.34%),围产儿死亡2例(5.41%),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衰发病急、病情重可危及母儿生命,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加强孕期监测以便于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作者:薛海燕;冯泽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联合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内科常规治疗(抑酸药和/或促胃动力药),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治疗,治疗时间均为8周.以自制FD症状评定量表(FDS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8周,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4%(40)高于及对照组64.58%(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足一个理想的FD治疗方案.

    作者:梅瑞平;王荣;夏小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血脂康预处理对大鼠在体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Fas/FasL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大鼠在体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Fas/Fas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双蒸水灌胃1周;模型对照组,双蒸水2ml灌胃1周;甲羟戊酸组,甲羟戊酸150mg/kg·d溶于2ml双蒸水灌胃1周;血脂康组,血脂康原粉2.8g/kg·d溶于2ml双蒸水配成悬液灌胃1周;血脂康+甲羟戊酸组,血脂康原粉2.8/kg·d联合甲羟戊酸150mg/kg·d溶于2ml双蒸水灌胃1周.1周后应用0000无创丝线结扎左冠脉前降支,结扎30min后松开恢复冠脉血流复制在体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而不结扎前降支,其他手术步骤相同.再灌注120min后用RT-PCR检测各组心肌Fas和FasL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大鼠心肌Fas/FasL mRNA表达相比较.其他4组大鼠心肌Fas/FasL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脂康组大鼠心肌Fas/FasL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血脂康+甲羟戊酸组和甲羟戊酸组大鼠心肌Fas/FasL mRNA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 血脂康能减少大鼠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Fas/FasLmRNA的表达.

    作者:左汉恒;黄剑锋;刘诗英;黄绍烈;魏云峰;赵宇;邱宇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索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与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24例患者在心肺复苏后12h、24h、48h、72h进行NSE检测,并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早期动态检测血清NSE水平可以判断心肺复苏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曲巍;邵朝朝;苏菲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甲状腺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实施及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宣传形式和治疗手段在医院中已广泛应用,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周慧洁;曾素珍;王晓凡;项素艳;程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005~2007年深圳市宝安区0~14岁独生子女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 全面了解我区儿童体重、身高及主要疾病的发病情况,为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抽查0~14岁独生子女共20789例测定身高、体重、视力(6岁以上儿童)、牙齿、血色素、血微量元素、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区内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微量元素缺乏,其中钙、锌缺乏情况为严重,发生率分别为64.3%、46.9%;近视率高达9.24%;小儿肥胖症发生率29.87%;龋齿发生率10.26%.结论 本区0~14岁独生子女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幼儿及学龄前期为生长发育快时间,易缺乏钙、锌元素,偏食、营养过剩造成小儿肥胖.

    作者:曹以志;邓英华;宋秀玲;李海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熊果酸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 观察熊果酸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熊果酸10mg(kg/d)、20mg(kg/d)、40mg(kg/d)作用于二甲基亚硝胺(DMN)所致肝纤维化大鼠,在药物治疗4周后观察熊果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观察熊果酸对氧化指标SOD、MDA的影响;病理学方法观察熊果酸治疗后组织形态学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熊果酸对MMP-1mRNA、TIMP-1mRNA表达变化.结果 熊果酸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并呈剂量依赖性;不同剂量熊果酸作用4周后能显著增加SOD表达,降低MDA表达;在病理学形态方面,熊果酸治疗组使肝组织结构不同程度改善;不同剂量熊果酸作用4周后RT-PCR方法检测治疗组MMP-1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TIMP-1mRNA表达较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 熊果酸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并呈剂量依赖性;熊果酸能显著增加SOD表达,降低MDA表达;熊果酸可上调MMP-1 mRNA的表达.下调TIMP-1mRNA的表达;熊果酸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氧化应激过程,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减少ECM的沉积等机制有关.

    作者:戴颖;朱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代谢综合征定义与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已逐渐成为一种临床和公共卫生共同面临的危机,其发病率已达到流行病的规模.其主要临床后果是增加心血管事件(CVD)与糖尿病(DM)的发生,由其引发的全球DM及CVD的流行,已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高志立;郑景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囊袋不完整术眼RESTOR人工晶体植入术(附10例报告)

    目的 观察囊袋不完整术眼植入RESTOR人工晶体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5例(5眼)老年性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及5例(5眼)外伤性白同障合并后囊破裂的患眼,在进行良好的前段玻切后囊袋及睫状沟内植入RESTOR人工晶体.结果 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远,近视力分别为0.61/0.53,0.75/0.61,0.72/0.65,0.5/0.70,1周时各有1例患者出现光晕和眩光,患者满意度1周、1个月分别为2.88、2.7分,3个月术眼脱镜率(远/近)为71.4%/85.7%.结论 在处理恰当的前提下囊袋不完整患者植入RESTOR人工晶体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功能.

    作者:俞存;余威德;林呈飞;王铜亮;张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磷化铝中毒急救与护理

    磷化铝水解释放出磷化氢,是保存粮食常用的熏蒸剂,属于高效杀虫剂,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后,储存于肝脏、骨组织,以磷酸盐形式自尿、粪、汗液排出.磷化物进人人体后广泛损害全身各系统,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肝、肾的出血、变性、坏死,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作者:王敏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7月,我院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108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9岁.结果 随访99例,平均1.5年.采用Kudema疗效评定:优44例,良46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90.91%.结论 DHS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方建顺;林成尧;林炳剑;倪维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对晚期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例明确诊断前列腺癌并骨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施行去势术并抗雄激素治疗,在继续服用抗雄激素药物的同时,辅以双膦酸盐治疗.本组病例在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第5d开始口服氟他胺,用药期间不再使用抗癌药物及其他内分泌治疗.当患者出现骨转移性疼痛时即开始服用双膦酸盐.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于治疗后骨转移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治疗后6个月转移病灶数减少了65.7%.12个月减少了46.4%;治疗后3个月骨转移病灶疼痛缓解率为78.9%,6个月为83.5%,12个月为65.9%;治疗后血清PSA明显下降.结论 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缓解晚期前列腺癌骨痛的有效手段,能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施华球;刘佛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Schlemm管和集液管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目的 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中集液管和Schlemm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探讨影响房水外流的阻力因素.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POAG病人20例(30眼)和经筛选的正常尸眼30只,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房角组织进行超微结构形态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30眼中有27眼的集液管在Schlemm管外壁开口处存在电子致密物沉积,呈指纹状.电子致密物的数目与杯盘比(C/D)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r=0.66,P<0.001);与年龄、术前眼压及视野缺损程度均无直线相关关系(r=0.03,P>0.50;r=-0.24,0.20

    作者:易敬林;傅甜;谢程阳;钟文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永久起博器植入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对于其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迄今鲜有文献报道.1996~2007年我院共行永久起博器植入术25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例,永久起博器植入术后并发下肢DVT形成不是其主要的并发症,因而易被患者和医务人员忽视.

    作者:雷雪真;冯国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在无肌松药下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小儿腺样体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 评价无肌松药下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在小儿腺样体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效果.方法 将50例择期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无肌松药组(Ⅰ组),给肌松药组(Ⅱ组).记录两组患儿的SBP、DBP和HR的诱导前值(即基础值)、诱导低值、插管后即刻值、手术开始后1min值及拔管后5min值,以及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留观时间.记录术后24h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留观时间均明显少于Ⅱ组;气管导管拔除后Ⅱ组中约32%的患儿发生剧烈呛咳,而Ⅰ组的呛咳发生率仅为8%.Ⅱ组中3例(12%)患儿发生躁动,而Ⅰ组无一例发生.两组术后恶心呕吐(PC)NV)发生率分别为Ⅰ组8%,Ⅱ组12%.结论 无肌松药下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在小儿腺样体切除术中应用,围手术期循环平稳.苏醒迅速,自主呼吸恢复早,清醒完全,不良反应少.

    作者:沈跃;高特生;杨亦斌;朱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国产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国产雷贝拉唑治疗和奥美拉唑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在2006年11月~2007年10月反流性食管炎52例,分2组分别用国产雷贝拉唑治疗和奥美拉唑在治疗.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症及疗效都无显性差异.结论 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国产雷贝拉唑比奥美拉唑具有价格优势.

    作者:楼春福;丁小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探讨佳的治疗方法.方法 97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保肝、止血等一般治疗后,采用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PPI制剂、介入治疗等进行分别治疗.结果 97例中出血停止78例.出血减少或虽经治疗出血量没有减少自动出院13例.死亡6例,其中包括行介入治疗后仍无效者2例.结论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时常规内镜检查对明确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是有重要意义.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用生长抑素效果良好.PPI制剂对肝源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出血者效果良好.介入治疗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外科治疗风险很高或不能进行手术,麻醉困难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有其自身优势.

    作者:陈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全面个体化治疗对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效果

    目的 探讨影响高血压控制率的相关因素及其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住院治疗的172例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进行问卷式及询问式了解血压控制不良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和实施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果 用药依从性差、经济条件不允可、家庭不支持、健康知识缺乏和缺乏监管等是造成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主要因素,全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高血压控制率(49.6%).结论 全面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尚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