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183例临床分析

张丽;李玉莲;万慧;胡火有

关键词:老年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病因,以便早期诊断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999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183例60岁以上的SAH病人的临床表现、DSA、治疗及预后.结果 行内科保守治疗的115例中,痊愈36例.好转41例,死亡12例,未愈26例.行外科夹闭手术的64例中,痊愈54例,好转4例,死亡3例,未愈3例:行栓塞治疗的4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老年人SAH女性较男性发病要高;病因仍以动脉瘤破裂常见,其次为烟雾病.DSA检查为其寻找病因好手段.外科治疗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病人比较,前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后者低.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弥漫性肺泡出血5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影响弥漫性肺泡出血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1月ICU收治的5例弥漫型肺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进行性贫血5例(100%),血小板升高5例(100%),肾功能不全5例(100%)、机械通气5例(100%),血液滤过5例(100%),激素使用5例(100%).继发感染4例(80.0%),病死率4例(80.0%).结论 病因治疗是患者存活的关键.

    作者:吴明;张建国;聂成;曾振国;钱克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多枚克氏针经皮撬拔复位固定跟骨骨折

    目的 评价多枚克氏针经皮撬拔复位固定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于2000~2007年对35例跟骨骨折采取在C臀X线机透视下经皮克氏针撬拔复位交叉固定,术后U形石膏固定,6周后拔除克氏针.不负重行踝关节功能锻炼,8~10周下地行走.结果 随访6~18个月,30例足外行正常.踝关节活动良好,BOHLER角正常,2例足外形欠佳,3例BOHLR角缩小,优良率91.4%.结论跟骨骨折经皮撬拔复位可以较准确恢复BOHLER角,多枚克氏交叉固定及与距骨同定可得到可靠固定,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舒敏锐;肖保卫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12例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措施,以尽早正确诊断,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12例十二指肠例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例均开腹手术治疗,治愈10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结论 对腹部闭合伤尤其是多发性损伤者尽早作出诊断为关键.同时应把握时机作、及时处理,避免遗漏已损伤器官.

    作者:唐滨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后鼻孔巨大息肉的CT诊断

    目的 总结分析后鼻孔巨大鼻息肉CT表现.方法 6例后鼻孔巨大鼻息肉病例,均在术前做了CT扫描,其中3例做了CT冠状位重建.3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全部病例经鼻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1)后鼻孔巨大鼻息肉表现为鼻咽腔内类似水样密度肿块.密度欠均匀,可见斑点状或线条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肿块无明显强化,其中斑点状或线条状影可轻中度强化,肿块与鼻粘膜之间有宽窄不等的间隙;(2)3例与上颌窦病变关系密切,1例与筛窦关系密切,1例与蝶窦关系密切,1例与上鼻道关系密切.结论 断层CT图像能较好显示后鼻孔巨大息肉的基本影像表现;断层图像结合CT冠状位图像,有助于发现后鼻孔巨大息肉的起源部位.

    作者:陈旺强;张慧;龚洪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后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附86例报告)

    目的 总结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经验,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方法 回顾性调查后腹腔镜手术治疗86例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肾囊肿去顶术42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8例,肾切除术11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7例,其余8例,均经后腹腔途径.结果 除1例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余85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30~450min,平均155min.除5例手术失血约400~600 ml外.其余失血量均少于150ml.无明显并发症,大部分病人在术后I周左右出院.结论 后腹腔镜在上尿路手术中具有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谢梅茂;胡峰;王晓荣;陈宪;赵雁;毛建军;冯燕;王忠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腰椎CR术的影像噪声与曝光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腰椎CR的影像质量、影像噪声与曝光量的相关性,以了解CR在腰椎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瘦、中、胖3个体形.用不同尺寸IP和不同的KV、mAs值进行CR摄影,对每幅影像进行后处理.结果 腰椎合适的.IP尺寸为25×30mm.结论 适当增加频率等级(FR)、降低增强强度(DE)及调整旋转量(RA),使图像噪声降至低,可作为评定摄影条件的统一标准.

    作者:易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0年6月~2008年4月126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选择性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然后行LC术.结果 本组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结石取净率为95.1%.手术成功率98.4%.结论 胆囊及胆总管结石选择性的使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创伤小,安全,效果好.

    作者:钱长柏;熊乐平;徐伟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130例CAP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71%.结论 阿奇霉素抗感染作用强,抗菌谱广,口服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肖档;叶乐荣;刘英;华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盲和视力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综述

    全世界近半数人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眼疾,其中有四千多万人失明.我国盲人约500万,低视力约710万.是世界上肓和视力损伤严重的国家之一.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种族、社会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群受教育情况、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防肓治肓的工作力度等都对肓和视力损伤的情况造成影响.因此调查当前我国盲和视力损伤患病率不但有助于了解我国肓和视力损伤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而且也可以了解实施防盲治肓项目的实际效果,以便更好地规划今后的防盲治盲工作.

    作者:杜红岩;易敬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ERCP及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配合及护理

    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和费用少等优点.已成为诊治胰胆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我院于2006年3月~2008年5月共行ERCP及EST治疗胆总管结石4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艾梅芳;杨敏;罗小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内镜喷洒复方大黄诃子散混悬液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 观察经内镜喷洒复方大黄诃子散混悬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经内窥镜确诊的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共64例,对照组共46例,治疗组采用经内镜喷洒复方大黄诃子散混悬液3~10ml;对照组为经内镜喷洒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索溶液10ml.结果 治疗组治疗成功56例(87.5%),对照组治疗成功39例(76.1%),两组治疗成功率、无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内镜喷洒复方大黄诃子散混悬液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晓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44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44例FAB分型为ALL的患儿骨髓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44例ALL巾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2例,占72.7%.T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8例.占18.2%,T/B双表型4例,占9.1%,其中在B-ALL中CD19(100%)敏感性高,cCD79a特异性强.明显高于cCD22(31.25%,P<0.05);在T-ALL中CD7(100%)和cCD3(100%)敏感性高,cCD3特异性强;HLA-DR、CD34、CD38等非系列相关抗原在儿童ALL中均有较高表达.ALL伴髓系抗原表达22例.主要表达CD33、CD13.结论 儿童 ALL以B-ALL为主.CD19和cCD79a是B-ALL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CD7和cCD3是T.ALL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儿童ALL具有较高的CD34、CD38和髓系抗原表达.

    作者:黄正刚;吴星恒;刘赟;武志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18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病因,以便早期诊断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999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183例60岁以上的SAH病人的临床表现、DSA、治疗及预后.结果 行内科保守治疗的115例中,痊愈36例.好转41例,死亡12例,未愈26例.行外科夹闭手术的64例中,痊愈54例,好转4例,死亡3例,未愈3例:行栓塞治疗的4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老年人SAH女性较男性发病要高;病因仍以动脉瘤破裂常见,其次为烟雾病.DSA检查为其寻找病因好手段.外科治疗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病人比较,前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后者低.

    作者:张丽;李玉莲;万慧;胡火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电子支气管镜在鼻咽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鼻咽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FUJINON EB~25OS型电子支气管镜对1252例鼻咽喉患者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并对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及会厌囊肿、咽喉异物等进行了治疗.结果 1252例患者均接受了检查,并得到诊断,其中89例声带息肉,46例声带小结,3例会厌囊肿得到治疗,26例咽喉异物在支气管镜下顺利取出,18例鼻衄出血点找到后得到相应治疗.25例泪囊鼻腔造口术后及10例声带息肉术后观察对比并打印图片.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对鼻咽喉疾病的诊治及鼻咽喉术后的观察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臧鹰;周磊;宋小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心脏直视手术省血技术综合应用

    目的 探讨省血技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综合应用,以期在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少输血或不输血.方法 选择2000年7月~2003年2月心脏瓣膜直视手术的回顾性病例80例为A组(对照组1),选择21304.年3月~2007年6月瓣膜直视手术病例160例,随机分两组,单纯精确手术操作、仔细止血、加用或不用止血药病例80例为B组(对照组2).省血技术综合应用病例80例为C组(实验组).监测3组病人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出院前1d HCT及相关临床记录(包括体外循环灌注温度,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电解质,pH,凝血分析,术后病人转归等).结果 A组: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812±196ml,术后24h引流量622±124ml,引流总量822±106ml;B组: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0±113ml,术后24h引流量305±138ml,引流总量398±126ml;C组:围手术期平均片{血量376±105ml,术后24b引流量200ml以下.引流总量346±108ml,C组和B组围手术期输血总量、24h引流及引流总量少于A组(P<0.01);C组围手术期输血量、24h引流及引流总少于B组(P<0.05).结论 省血技术综合应用能减少心内直视手术输血量.

    作者:程功文;王一明;马西淼;徐建军;朱华;胡大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双8字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骨折(附19例报告)

    目的 探讨3枚纵向克氏针双8字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2月~2006年10月,19例(男12例,女7例)髌骨粉碎骨折上下移位>1cm骨折断段关节面阶梯>2mm主要骨折块在2块以上的患者行切开复位3枚克氏针双8字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无需外固定,患者术后即进行无负重患膝关节功能锻炼,平均术后6周完全负重.术后随访采用HSS膝关节评定系统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7例患者随访均达到2年.1例未随访到,1例随访时间未满2年.术后6个月所有随访病例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均无限制.HSS评分94~99分,平均为97.6分.结论 双8字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骨折能达到关节骨折复位标准,内同定牢靠,有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张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0.2%氟康唑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角膜病灶局部清创后碘酊烧灼及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26例.结果 26例(26眼)治愈23例,好转3例,无效0例,平均治愈日数18.5d.结论 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明显优于以往采用二性霉索B联合碘酊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刘新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数码电子阴道镜用于妇科体检筛查宫颈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数码电子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官颈病变发病趋势.方法 我院2005~2007年妇科普查16602例.对其巾3966例妇女进行数码电子阴道镜检查,并对2424例根据阴道镜图像定位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确诊慢性宫颈炎1662例.占68.56%:宫颈息肉及增殖480例,占19.80%;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33例,占5.49%;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Ⅲ)135例.占5.57%;官颈癌14例,占0.58%.CIN发病年龄为30~44岁,占73.33%(99/135).宫颈癌好发年龄为35~49岁,占78.57%(11/14).结论 宫颈CIN及宫颈痛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宫颈病变诊断不能单以宫颈糜烂分度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更不可忽视宫颈光滑者.

    作者:梁群;张倩平;刘爱连;陶玉玲;张莉萍;陈卫红;李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57例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肝硬化在我国属常见病、多发病,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性食道静脉曲张属世界性医学难题.虽然治疗手段繁多,但疗效均不理想.内镜下食道静脉套扎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食道静脉曲张首选的有效方法之一[1].它是以内痔弹性橡皮环结扎原理为基础,通过一个连续结扎器安装在胃镜上对食道}抖I张静脉呈螺旋式逐一结扎,使静脉狭窄,缺血坏死,闭塞,局部瘢痕形成而达到止血和预防静脉破裂的目的 .我院于2002年1月~2008年1月共择期套扎5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罗小荣;杨敏;艾梅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评分标准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 根据临床资料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分标准,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第一研究阶段(评分标准的建立)对我院已实施LC的1500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筛选引起手术困难的危险冈素,然后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并对它们分别赋值.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分标准.第二研究阶段(评分标准的验证)应用评分标准对我院231例即将LC进行评分,判定接受LC手术的难易程度并与术者实际手术难度作比较以验证它的效能.结果 第一研究阶段.通过对危险因素的筛选.得出导致手术用难乃至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分标准.在第二研究阶段,应用该评分标准对我院连续行231例LC病例进行评分后,发现它评估手术难易程度与手术实际难度的总体相符率达到80%以上.结论 建立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分标准,有利于临床医生基于评估手术的难易程度选择LC或中转OC.

    作者:胡林;邹书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