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出血对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早期疗效的影响

胡观成;邹安琪;龚美慈;况建国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 出血, 显微手术, 神经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出血对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治疗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01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有无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将其分成颅内出血组和非颅内出血组;按照改良的Rankin量表分别在术前、出院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分.采用x2检验比较颅内出血组和非颅内出血组之间术后早期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早期疗效良好率.结果 出血组18.8%(13/69)术后早期出现了新的神经功能障碍,非出血组50%(16/32)术后早期出现了新的神经功能障碍(P<0.05);早期疗效良好率颅内出血组为58.0%,非颅内出血组65.6%(P>0.05).结论 术前有颅内出血者较无颅内出血者术后少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两组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状态良好率无差别,颅内出血可能掩盖手术致残率.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检测的意义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62例和健康成人30例进行了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血清胰岛素水平以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结果 胰岛素曲线下面积高血压病组为119.5±36.2 mu/L,健康对照组78.8±233 mu/L,P<0.01;餐后2 h血糖水平高血压病组为8.25±1.40 mmo1/L,健康对照组为6.3±0.4 mmol/L,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及餐后2 h的血糖较健康对照组高,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文金莲;刘友清;梅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临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与对策调查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针刺伤后的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0例临床护士进行临床追踪调查.结果 一年中被针刺伤的护士有75%,45%的护士认为可怕的结果是感染HIV;24%的护士针剌后未作任何处理,62.2%的护士只作简单洗手消毒.结论 大多数护士对针刺伤认识不足,针刺伤后只作简单处理.

    作者:陈秀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22例观察

    目的 探讨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CT提示肺部占位性病变病例22例,以CT扫描结合体表栅栏的方法确定体表穿刺点,利用弹簧切割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 诊断为恶性肿瘤17例,其中6例与外院手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良性病变5例;不良反应主要为气胸.结论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针对肺外周占位性病变的方便有效微创的诊断方法.

    作者:程一锋;周月明;严绍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IGF-1在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一种结构和功能都与胰岛素类似的多呔类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在全身各处表达,在正常成熟脑组织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低水平表达,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IGF-1表达[1].它可调节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对维持成年脑的正常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它可抑制细胞凋亡,有助于细胞受损后的功能恢复,现已确认为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中有重要的营养保护作用,现就IGF-1对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及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温剑峰;钱锁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分别在发病后第2、7、14d检测血清hs-CRP含量,观察并记录病例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进展型卒中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同时期的完全型卒中患者,且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变化可作为评判缺血性脑卒中病变稳定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晓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窦房结缝隙连接蛋白与电传导性的增龄变化

    窦房结功能不良(sinus node dysfunction,SND)在老年人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临床上常可观察到SND导致的一些心律紊乱,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间歇、窦性停博、窦房传导阻滞及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心脏的动作电位起源于窦房结的中央,在特殊细胞连接的辅助下传播到心脏其它组织,桥粒(desmosomes)负责心肌细胞间的粘附,电连接主要依赖于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Cx在心脏中不仅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还有不同的电压依赖性,单通道点传导性及通透性,以此保证动作电位以正确的方式传导[1].

    作者:熊辉;王梦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炎琥宁冻干粉针剂(沙多利卡)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给予液体疗法及利巴韦林静滴,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冻干粉针剂静滴.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炎琥宁冻干粉针剂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有效.

    作者:李淑芬;李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局部PUVA治疗白癜风5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局部PUVA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白癜风102例随机分为局部PUVA治疗组和0.1%甲氧沙林液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69.23%,总有效率88.4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0%,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局部PUVA治疗白癜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玉红;刘守岗;胡志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胸部高分辨率CT在诊断原因不明咯血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螺旋CT机对原因不明咯血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 应用高分辨率CT机对胸部进行检查,以寻找其咯血原因,明确诊断.结果 为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临床诊断提供了明确的依据.结论 CT检查安全可靠,可作为原因不明咯血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伍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尿中氯氮平的提取检验方法探讨

    目的 建立血、尿液中氯氮平的提取和检验方法.方法 血、尿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醚提取,然后用GC/NPD、GC/MS检验.结果 从误服者的血、尿液中均检出氯氮平成分.结论 本方法能有效、快速、准确提取和检验血、尿及其他检材中的氯氮平;已用于医疗急救、办案工作中,获得了满意结果.

    作者:段韵;冯辉;王洪宗;吴逢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T淋巴细胞亚型表达与病变关系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T淋巴细胞亚型CD4+、CD8+表达情况与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83例总T淋巴细胞(CD3+)阳性的病人,进行淋巴细胞亚型CD4+、CD8+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两种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内T淋巴细胞亚型CD4+、CD8+有以下特点:(1)两种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CD4+、CD8+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2)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肝内CD4+表达均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随肝脏病变损伤加重,CD4+增多(P<0.05).(3)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内CD8+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有相关性(P<0.05),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无相关性(P>0.05).结论 提示CD8+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中起到一定作用,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所引起的免疫应答有所不同.

    作者:尹燕耀;肖影群;余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08例报告

    目的 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08例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06年6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108例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42 min,术后6 h病人可下床活动,伤口疼痛轻微.术后发生尿潴留5例,阴囊积液2例,伤口皮下积液2例,腹股沟部异物感8例.术后随访96例,仅1例复发.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的手术方法,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损伤轻,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温培标;温作增;韩必亮;姜旭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热惊厥95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的复发因素及后患症预防.方法 分析我院2003年2月~2006年5月收治的95例首次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复发,复发率30.53%;复发因素与首次发作年龄、体温、惊厥持续时间有关;高热惊厥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因反复发作可转为癫痫.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有关预防知识,可减少复发.

    作者:伍玉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胎儿颞下颌关节盘血液供应的研究

    目的 采用微血管造影、组织学切片和显微解剖学观察手段,分别研究了4~10个月胎龄的胎儿颞下颌关节盘血液供应.结果 关节盘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关节囊血管网和穿过关节盘的血管分支.双板区血管丰富,主要来自于颞浅动脉的关节后支、鼓室前动脉分支和关节囊血管网.前带由颞深后动脉、翼外肌动脉的分支以及关节囊血管网供应.前后带血管无直接交通.关节盘中间带无血管分布.关节盘血管与滑膜毛细血管相交通.

    作者:张学军;车向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术前出血对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早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出血对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治疗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01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有无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将其分成颅内出血组和非颅内出血组;按照改良的Rankin量表分别在术前、出院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分.采用x2检验比较颅内出血组和非颅内出血组之间术后早期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早期疗效良好率.结果 出血组18.8%(13/69)术后早期出现了新的神经功能障碍,非出血组50%(16/32)术后早期出现了新的神经功能障碍(P<0.05);早期疗效良好率颅内出血组为58.0%,非颅内出血组65.6%(P>0.05).结论 术前有颅内出血者较无颅内出血者术后少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两组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状态良好率无差别,颅内出血可能掩盖手术致残率.

    作者:胡观成;邹安琪;龚美慈;况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0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2005年7月~2006年7月150例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12%;(2)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不增高,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正常;(3)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4)大环内酯抗生素治疗效果好.结论 对发热病程超过3d的患儿常规血象检查及肺炎支原抗体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作者:余美玲;陶表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我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今后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病历号的顺序随机抽取2004~2005年的归档病历,调查患者是否使用抗生素以及给药途径、用药目的、使用疗程等是否合理.结果 共抽查病历180份,使用抗生素的病历128例,使用率为71.11%.其中,预防性用药达58.59%,治疗用药达41.41%,静脉滴注给药达71.88%,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12.50%.结论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大管理力度,临床科室必须增强微生物检查意识.

    作者:付晓;张小华;刘剑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刺四缝穴结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

    目的 观察针刺四缝穴结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毫针点刺四缝穴,捏脊,每日1次,每周5次.结果 60例中,显效42例,占70%;好转14例,占23.33%;无效4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 针刺四缝穴结合捏脊对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程书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泵(CSⅡ)和静脉连续输注胰岛素(CⅦ)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方法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照组予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两组均按常规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抗炎等.比较两组治疗后平均血糖、平均胰岛素用量、尿酮体转阴平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达到靶血糖值平均时间.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监测的数值,两组血糖均得到较好控制,但CSⅡ组优于CⅦ组(P<0.05),而且CSⅡ组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CⅦ组(P<0.01),CSⅡ组的尿酮体转阴时间及达到靶血糖值控制时间较CⅦ组显著缩短(P<0.01),低血糖发生率CSⅡ组与CⅦ组相比,低血糖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灵R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结果显示与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治疗相比,其降血糖的效果更佳,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尿酮阴转的时间、血糖达标时间更短,是目前抢救治疗DKA与DK较好的治疗措施.

    作者:吴海波;郑海飞;曹晓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硝酸甘油复合瑞芬太尼在鼻内镜手术中进行控制性降压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需行鼻内镜手术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静吸复合麻醉,不进行控制性降压;B组用硝酸甘油与瑞芬太尼静脉泵入进行控制性降压,使MBP维持在50~70 mmHg.观察手术时间、失血量、尿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B组降压效果稳定,易于控制且安全可靠.结论 硝酸甘油复合瑞芬太尼进行控制性降压麻醉可明显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钟声宏;毛振北;沈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