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康外洗液中小檗碱、绿原酸的定性分析

卢庆红;田慧

关键词:洗液, 小檗碱, 绿原酸, 紫花地丁, 有效成份, 抗菌消炎, 定性鉴定, 水煎煮, 蒲公英, 皮肤病, 金银花, 地肤子, 赤小豆, 质量, 治疗, 药品, 药材, 生地, 浓缩, 芒硝
摘要:皮康外洗液是由黄柏、金银花、连翘、黄芩、苦参、赤小豆、地肤子、芒硝、当归、蒲公英、紫花地丁、生地等12种药材经水煎煮、抽滤、浓缩而制成的外洗液,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其中,小檗碱、绿原酸是皮康外洗液中抗菌消炎的主要有效成份.为确保药品的质量,必须对皮康外洗液中的小檗碱、绿原酸进行化学定性和薄层定性鉴定.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女性卧床病人接尿器的制作与应用

    骨科常因治疗需要或疾病将病人限制于床上,日常生活十分不便,尤其是女性病人,整天被排尿困难所困扰,为此我们自制了一种取材便利,经济实惠、使用方便的女性卧床病人接尿器(简称接尿器).

    作者:欧阳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

    膀胱因病变需手术全切或不能用作贮尿器时,常需作尿流改道.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学者多采用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我院自1997年至2000年共收治膀胱癌患者3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钟少云;欧阳唐峰;何永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慢阻肺、肺心病并左心衰的临床处理

    近年来,我们在本院慢阻肺、肺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其出现的左心功能不全现象进行了临床观察总结,现报告如下,供临床探讨.

    作者:张秋;陈建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晶状体脱位临床分析

    晶状体脱位能导致严重的视功能障碍并可引起多种眼内并发症.临床治疗无一定模式,需根据临床状况和实际医疗水平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为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我院1991年1月至2001年3月晶状体脱位病人44例50眼的诊断和治疗继过,报告如下.

    作者:涂雪华;邓军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35例硬膜外腔单次注入0.25%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观察

    罗哌卡因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和疼痛治疗,本文观察单次硬膜外腔注射0.25%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和维持时间,以及对运动神经的影响程度,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晓三;吴承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伴心肌损害的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改变与HIE分度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9例HIE伴心肌损害的患儿出生后48h以内的血清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HBDH(a-羟丁酸脱氢酶)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作心电图检查.结果43例(43/59)患儿心电图出现改变,重度组改变分别大于轻、中度组,轻度组大于中度组.经方差分析显示:心肌酶中CK、CK-MB变化与HIE的分度呈正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Q检验分析显示:轻度与重度间心肌酶变化也呈正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轻度与中度、中度和重度间无显著差异;T检验分析却显示:轻度组与中、重度组间心肌酶中CK-MB变化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t=2.741,P=0.008),而轻、中度组与重度组间无差异.12例(12/59)病人于出生后12h内出现心肌酶谱变化,而其中8例的酶谱变化出现于生后6h内. 结论常规检测心肌酶、心电图对HIE伴心肌损害的程度及预后判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参考价值;生后12小时内即可监测心肌酶学变化.

    作者:卢文青;王启新;占美玲;江英;何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胆囊切除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的临床体会

    为了总结胆囊切除术不放置腹腔引流的疗效,随机抽查我院自1995年12月~1997年12月行胆囊切除术566例,其中不置腹腔引流285例(设定为A组),放置烟卷引流281例(设定为B组).现就A、B两组疗效观察分析如下.

    作者:徐志丹;刘志虹;管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消化性溃疡再出血56例相关因素分析

    消化性溃疡出血并不少见,约20~30%溃疡可并发出血,且复发率高.据文献报告认为即使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约1/3的病人在初次出血后的1~3a内并发再出血.为此,本文对56例反复出血的溃疡病人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讨引起溃疡再出血的相关因素.

    作者:陈爱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654-2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急性肾炎68例临床观察

    笔者自1991年以来采用654-2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点滴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与同期传统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症状和尿蛋白消除疗程明显缩短.

    作者:王学才;闻金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双胎妊娠产科处理与围产儿死亡

    双胎妊娠具有较高的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双妊娠围产儿预后有明显改变,但由于近年不孕症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双胎妊娠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其围产儿死亡率高达65‰120‰[1].而产科处理是影响围产儿预后的重要因素之,本文就产科处理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对我院近3年中60例双胎妊娠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周家祥;黄亚玲;肖云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Ebstein心脏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Ebstein心脏畸形是一种少见而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约占先心病的0.5%~1%[1],自然预后差,平均存活25a[2],药物治疗也只略微延长生命,后均死于心衰和心律失常,以往手术死亡率较高,随着心外技术不断发展,手术效果不断提高.我院自1990年4月至2001年5月7例病人施行手术,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华庚;吴起才;黄立;陈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壁性造釉细胞瘤诊断及治疗体会

    壁性造釉细胞瘤是指有时在牙源性囊肿基础上出现的造釉细胞瘤,即在囊壁上出现实质性的肿瘤突起.牙源性囊肿除根端囊肿均可能变为或同时伴有造釉细胞瘤存在,由于壁性造釉细胞瘤临床表现与颌骨囊肿相同,故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及术后复发.1990~1997年我院曾收治7例壁性造釉细胞瘤病人,现报告和讨论如下.

    作者:陆国平;唐维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异丙酚与氯胺酮合用和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合用于小儿不完全性唇裂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

    异丙酚是一种短效的静脉麻醉药.催眠及镇静作用迅速、平稳、苏醒快而完全、毒性小、体内无积蓄、且不同剂量有不同程度的镇吐作用,但镇痛作用较弱,剂量偏大或注药速度过快易抑制呼吸和循环系统[1].很小剂量的氯胺酮即有较强的镇痛及交感神经兴奋作用.而咪唑安定亦有明显的抗焦虑、催眠和顺行性遗忘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异丙酚与氯胺酮合用和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合用于小儿麻醉临床效果.

    作者:吴取;余树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心先安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电生理影响

    心先安(环磷腺苷葡甲胺,又称葡甲胺cAMP或McAMP)是近年合成的环磷腺苷(cAMP)的衍生物,是cAMP体系中的新一代药物[1].新报导,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有较好疗效[2].我院心内科自1993年到2000年对62例病窦进行了相关研究,观察其对病窦的电生理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肖建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闭孔疝8例误诊原因分析

    闭孔疝为临床上一种少见的腹外疝,常以急性肠梗阻为初诊,因临床医师对此认识不足,易致误诊、漏诊.我院自1978~1999年共收治闭孔疝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达水;姚顺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体外循环大剂量肝素不能肝素化的处理1例

    我们在体外循环手术中遇到1例大剂量肝素不能达到肝素化的情况,经过特殊处理,顺利进行了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勤;饶华庚;黄立;吴起才;陈干;曹建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14例儿童恶性淋巴瘤骨髓浸润的临床分析

    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时期比较多见,且多为弥漫性,高恶性度的类型,骨髓浸润(BMI)是其临床分期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我院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42例ML患儿中合并BMI有14例,现报导如下:

    作者:赵波涛;王美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B超引导下多弹头射频联合酒精注射治疗肝癌23例

    目的总结多弹头射频联合酒精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适应证与并发症.方法对23例肝癌患者进行29次射频联合酒精治疗,通过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比较,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情况和AFP值改变进行观察.结果23例于治疗后4周、8周进行B超及CT复查,4周后78.3%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30%以上,部分瘤休钙化成呈均质低密度区,8周后4例患者肿瘤体积缩小在50%以上,与术前相比全部瘤体内血供消失,78.3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AFP值下降者占65%,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1例.结论射频联合酒精治疗是创伤小、疗效快、安全、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法.

    作者:邹正宇;曾卫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78例过期妊娠对新生儿影响的分析

    过期妊娠为孕周≥42周,易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已受到产科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1999年7月~2001年7月78例过期妊娠进行分析,以了解其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及探讨改善新生儿预后的方法.

    作者:万玉萍;黄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发性口疮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

    复发性口疮(recurrent aphthae)又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或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是口腔中常见的一种粘膜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虽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可能的病因,但是并未得到充分的证实.近年来不断有人从牙菌斑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1],其与口腔ROU等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98例ROU患者进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调查并进行牙菌斑和胃粘膜中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ROU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旨在于寻找ROU患者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

    作者:宋莉;邹源;童奇文;金宪;蒋泽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