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大鼠背根神经节及周围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马文庭;王慧星;史可梅;刘靖芷;张志峰;李全波;郑宝森

关键词:碘放射性同位素, 神经节, 脊, 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创伤, 神经系统, 大鼠, Sprague-Dawley
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及周围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粒子对照组(A)、0.4(B)、0.6(C)、0.8(D)mCi(1 Ci=3.7×1010Bq)共4个剂量组,每组6只.将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植入各组大鼠左侧腰5(L5)DRG周围.并在CT下观察以确保粒子植入位置的准确性.每组均植入2粒活度相同的125I粒子.各组125I粒子的活度分别为0、0.4、0.6、0.8 mCi.于粒子植入后60 d,手术获取各组大鼠L5 DRG及周围肌肉组织,在光镜下行形态学观察并计算阳性细胞率.结果:随125I粒子放射活度的增加,DRG细胞损伤程度从出现细胞轻度水肿,尼氏小体减少到细胞肿胀明显,细胞核偏向一侧,核固缩、核碎裂现象增加.在0.8 mCi组DRG的损伤严重.阳性细胞率也随放射活度增大逐渐增加.0.8 mCi组60 d时的阳性细胞率达到(73.80±2.38)%.DRG周围肌肉组织的损伤类似于DRG.结论:近椎间孔处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可对DRG细胞和周围肌肉组织造成放射损伤.放射性粒子的活度越高,细胞损伤的程度越严重.
天津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牵张微应变对人退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环牵张微应变对体外培养的人退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人退变椎间盘组织来源于1例2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取材,病理学诊断评估其退变程度,无菌条件下酶消化法分别原代培养髓核与纤维环细胞,并对细胞系进行鉴定.将第3代细胞接种于硅橡胶膜载体上,利用EF3200力学试验仪搭载的BioDynamic生物反应舱系统,对其施加频率为0.25 Hz,应变为0με、5万με、10万με和15万με的加载3h,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微应变环境下2种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退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应力加载后生长状态良好.随着微应变的增加,髓核细胞S期细胞比例在10万με、15万με时均高于纤维环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环细胞增殖指数(PI)在各微应变加载组均高于髓核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应变刺激对人退变髓核与纤维环细胞的增殖总体效应是一致的,但相同的微应变刺激对纤维环细胞增殖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髓核细胞.

    作者:张晓林;孙晓雷;马信龙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Graves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

    目的:测定Graves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的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探讨Groves病患者发生IR的机制.方法:107例Graves病患者根据甲状腺功能水平分为Graves病初诊组54例、Graves病治疗组53例,2型糖尿病组53例,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各组清晨空腹肘正中静脉血5 mL,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RBP-4和IL-6的水平,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糖高于其他3组,FINS和HOMA-IR水平在2型糖尿病组高,对照组低,RBP-4的水平在Graves病初诊组、Graves病治疗组和2型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IL-6的水平在Graves病初诊组高于Graves病治疗组、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均P<0.01).结论:RBP-4和IL-6可能在Graves病IR的发病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马启航;樊继援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Flotrac/VigileoTM监测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初步研究

    目前,心输出量(CO)监测常使用的金标准是热稀释法的肺动脉导管技术.现在一些创伤性小,可以避免肺动脉导管操作风险的技术也开始用于监测心输出量[1].其通过分析动脉波形估算心输出量和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可连续监测[2].对剖宫产患者施行腰麻可能造成母体严重低血压,心输出量下降,胎盘血供减少[3].预防和纠正腰麻下剖宫产术中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曾是研究焦点,但大多数研究均使用无创监测设备评价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4].本研究旨在使用Flotrac/VigileoTM系统监测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的健康孕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张媛媛;于泳浩;王国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EMP1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上皮膜蛋白基因1 (EM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60例OSCC患者组织切片中的EMP1表达进行检测,分析不同临床参数中EMP1的表达差异,并计算EMP1表达评分用于诊断OSC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EMP1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和(或)胞浆中,淋巴细胞及细胞间质中无明显表达.临床早期OSCC的EMP1表达评分高于晚期,无淋巴结转移OSCC的EMP1表达评分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于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9%和77.8%,用于诊断OSCC临床分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70.0%.结论:EMP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OSCC具有指导价值.

    作者:张军;李江;王丽珍;徐駸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诊断肺动脉吊带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27岁.主因发作性呼吸困难伴干咳,活动后加重6d,于2011年7月29日入院.患者6d前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困难,无粉红色泡沫痰、发热、咳血、胸痛、盗汗及乏力等症状.患者自幼即有活动后呼吸困难,常伴有阵发性咳嗽及喘息,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先后多次以肺炎收住院治疗,给予抗炎、平喘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作者:陈伟彬;李盖;冯莉;张惠英;宫凤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小婴儿腹腔镜手术气腹压力对腹腔容积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婴儿腹腔镜手术气腹压力对腹腔容积的影响.方法:2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儿,在气腹前、气腹压力达5 mm Hg和10 mm Hg的10 min后,分别记录患儿k·腹围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i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对比不同气腹压力下各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随气腹压力增长,k·腹围3、HR和p(CO2)逐渐升高.5mm Hg气腹压力可使腹腔容积增加约35%,10 mm Hg气腹压仅可使腹腔容积再增加约11%.结论:较低气腹压力可以提供较充足的手术空间.

    作者:胡博;李戈;戴春娟;叶祖萍;牛军;刘金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天津汉族群体D21S11、D21S1440和Penta D 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天津汉族群体21号染色体上D21S11、D21S1440和Penta D 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为唐氏综合征(DS)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天津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个体332例,定量荧光PCR(QF-PCR)扩增STR基因座,ABI PRISM 377测序仪检测PCR扩增产物.根据3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计算3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观察杂合度(Ho)、多态信息量(PIC)、个体识别率(DP)、非父排除率(PE)等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D21S11、D21S1440和Penta D 3个STR基因座分别检出6、4、8个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3个基因座的Ho分别为0.617、0.705、0.867,PIC分别为0.755、0.596、0.795,DP分别为0.916、0.794、0.931,PE分别为0.312、0.436、0.730.结论:D21S11、D21S1440和Penta D STR基因座在天津汉族群体杂合度高,是21号染色体良好的遗传标记,对DS的基因诊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史云芳;孙璐;李岩;李晓洲;张秀玲;张颖;岳天孚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真菌感染病原菌流行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真菌感染(CVC-RBFI)病原菌流行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取中心静脉血及对侧外周静脉血,做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将确诊为ICU CVC-RBFI20例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设为CVC-RBFI组,并与同期35例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细菌感染(CVC-RBBI)患者CVC-RBBI组比较,分析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调查CVC-RBFI病原菌流行及耐药情况.结果:CVC-RBFI占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CVC-RBI)的36.36% (20/55).CVC-RBFI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0%(12/20),近平滑及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敏感率为50.0%.发生CVC-RBFI的危险因素是留置多根体腔引流管(OR=27.000,P=0.002)及外科大手术术后(OR=11.250,P=0.038).结论:CVC-RBFI在ICU CVC-RBI中占重要地位,其病原菌以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耐药严峻.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作者:骆雪萍;叶宁;夏炳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32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比2001年及2010年两年间PTMC患者的检出率,应用普通光镜观察病灶数量、颈部淋巴结癌转移、包膜侵犯情况以及伴随病变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10年间PTMC共287例,其中多灶性PTMC 63例;2001年PTMC共39例,其中多灶性PTMC 6例,2010年检出均高于2001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2)两年间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及侵犯包膜的发生率均表现为多灶性PTMC均显著高于单灶性PTMC,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3)多灶性PTMC常伴随发生桥本氏甲状腺肿,单灶性PTMC常伴随发生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论:PTMC的检出率有所升高,且多灶性病变更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包膜侵犯,可能是一组更具侵袭性的PTMC.

    作者:李伟;孙保存;邱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pH值对复合树脂磨损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口腔内pH值变化对复合树脂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MMV-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以滑石瓷为对磨物,在37℃人工唾液润滑的试验情况下,人工唾液pH值分别调整为2、4、6、8,载荷设置为20 N,对复合树脂P60进行二体摩擦磨损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测量磨损量,记录材料动态摩擦系数,显微硬度仪测试表面硬度.结果:P60树脂的摩擦系数随人工唾液中pH值的降低而呈增大趋势,体积损失量和显微硬度随人工唾液中pH值的降低而呈降低趋势.人工唾液pH值为2和4时,树脂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及腐蚀磨损;pH值为6和8时,树脂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结论:人工唾液pH值降低导致试样磨损量增加、耐磨性及显微硬度降低.

    作者:李长春;胡欣;刘亚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丙泊酚和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抗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丙泊酚、异氟醚对颅内肿瘤患者抗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及IL-13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颅内肿瘤手术患者106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和异氟醚(I)组各53例,P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3~6 mg/L,I组使用1% ~2%的异氟醚持续吸入,2组术中均按需静脉给予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并于手术结束前5 min分别停止丙泊酚输注和异氟醚吸入.2组均于麻醉诱导前(T0)、术后0h(T1)、24 h(T2)和48 h(T3)各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L-4、IL-10和IL-13水平.结果:P组和I组比较,T0、T1时,IL-4、IL-10和IL-13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T2时,P组IL-10和IL-13的水平均高于I组(均P<0.01);T3时,P组IL-4、IL-10和IL-13的水平均高于I组(均P< 0.01);P组、I组患者血清IL-4、IL-10和IL-13的水平自T0~T2时逐渐上升,T3时均较T2时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较异氟醚吸入可更好地增强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抗炎性水平,这可能是丙泊酚较异氟醚发挥脑保护作用强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昆鹏;宫建;白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L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66例GIST、10例平滑肌肿瘤、6例神经鞘瘤及14例正常肠壁组织中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L1蛋白及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57.6%(38/66)和83.3% (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在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在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平滑肌肿瘤及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P<0.01),与其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1表达在GIST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L1可作为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姜忠敏;成元华;王淑妍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合并严重外科疾患的冠心病患者PCI术过渡期治疗六例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诊治过程中合并患有严重外科疾患需手术治疗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疾病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多,给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带来了巨大矛盾和风险,在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并且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目前尚少见持续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临时中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获益和风险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前瞻性研究.现将我院自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共6例相关患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欣;张峰;杨泉;孙丽莹;卢成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CD4+IL-10+调节性T细胞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的改变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CD4+IL-10+调节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改变.方法: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6例AD患者(AD组)外周血CD4+IL-10+T细胞的绝对计数和百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10、TGF-β的浓度,并与6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AD患者CD4+IL-10+T细胞绝对计数和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及血IL-10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GF-β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CD4+IL-10+T细胞绝对计数与外周血IL-10浓度呈正相关(r=0.47,P<0.05);而与外周血TGF-β无相关性(r=0.15,P>0.05).CD4+IL-10+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与外周血IL-10浓度呈正相关(r=0.65,P<0.05);而与外周血IGF-β无相关性(r=0.21,P>0.05).结论:IL-10可能是Ⅰ型调节性T细胞(Trl)发挥功能的主要因子,通过下调由Th1和Th2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参与免疫调节.

    作者:赵宏丽;赵俊芳;李孟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羟乙基淀粉和依达拉奉治疗,均连续治疗14d.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治疗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并观察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的BI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确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丽;张志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高糖影响组织炎症的相关分子机制

    炎症是指机体对微生物感染、异体物质或其他体内产物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损伤的一种反应.炎症的病理生理作用是局限和消除损伤因子,进行组织修复,但长期反复的炎症可导致一系列的疾病.血糖升高则是患者对于应激的正常生理反应,在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出现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强烈刺激时,它可满足葡萄糖依赖器官的能量需要,但是长期的高糖状态易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破坏原有生理状态下的平衡.研究表明,高糖状态对感染的机体有较强的促炎作用,可使机体炎性介质增加,影响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预后[1].笔者就高糖促进组织炎症的分子机制,以及对炎症预后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尚婷婷;蒋少云;邓嘉胤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心功能的关系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及主要的死亡原因[1].早期发现并处理CHF相当重要.血清胱抑素C(Cys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2].本研究通过比较观察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作者:周月涛;卢志先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肥胖儿童血清vaspin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及糖脂代谢的关系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血清vaspin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及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收集肥胖儿童34例(肥胖组),男22例,女12例.并随机抽取同年龄健康查体的儿童30例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测定所有受试者体格参数、血清vaspin、血脂、空腹血糖(FPG)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百分比(BF%)、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比较2组儿童的上述指标,并对肥胖儿童血清vaspin水平与体格参数及糖脂代谢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肥胖组儿童vaspin、腰围(WC)、BMI、BF%、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PG、FINS、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HDL-C)/H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ISI低于对照组.vaspin与BMI、WC、WHR、BF%、TG、FINS、HOMA-IR、(TC-HDL-C)/HDL-C呈正相关,与ISI、HDL-C呈负相关,与年龄、DBP、SBP、FPG、LDL-C、LDL-C/HDL-C、T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vaspin水平升高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代偿性反应;在肥胖儿童早期,其水平测定可用于评价肥胖程度及胰岛素抵抗程度,并评估成年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作者:高芳芳;刘戈力;杨箐岩;郑荣秀;姜丽红;魏莹;鲍鹏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典型病原感染病原学研究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作为常见的社区感染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广泛应用和对非典型病原体以及病毒检测方法的提高,CAP的病原谱发生了明显改变,细菌感染所占比例下降,而非典型病原体及病毒感染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检测我院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及围甲型H1N1流感(甲流)期间CAP住院患者的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及病毒感染状况,为CAP住院患者的初始经验治疗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李琳;李立群;王红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黄芩苷对结核分枝杆菌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讨黄芩苷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绝对浓度法检测黄芩苷对37株结核分枝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黄芩苷对3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低抑菌浓度(MIC)低为1.5 g/L,高>48 g/L,MIC90为12g/L,MIC75和MIC50均为6g/L.全敏感菌株在MIC为6g/L时数量比例大,随着MIC值向两侧递减;异烟肼(INH)低耐菌株的数量与MIC值无明显关联,乙胺丁醇(EMB)低耐菌株数量随着MIC由低到高的变化而显著增多;利福平(RFP)低耐菌株数量随着MIC由低到高的变化而逐步减少.结论:黄芩苷在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作者:邵世峰;刘雪萍;孙婉蓉;张丽霞;肖红侠;张妍;张立;吴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天津医药杂志

天津医药杂志

主管: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