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国梁
目的 研究常规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100位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病患,随机均分2组后分别进行基础护理与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对比患者炎症缓解程度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关节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晨僵时间分别为(1.56±0.37)分、(4.28±0.55)分、(17.30±3.45)min,护理总有效率为96%,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关节炎炎症,缓解疼痛并缩短晨僵时间.
作者:李俊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骨科外洗方和针灸推拿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肘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60例进行研究,均为我院骨科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所有患者均接受肘关节骨折术治疗,随机分组,就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与骨科外洗方联合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30例)对Mayo评分以及肘关节活动度展开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Mayo评分以及肘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肘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骨科外洗方联合针灸推拿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障碍,提高Mayo评分以及肘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占伟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当归四逆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摸球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学疗效积分变化.结果 对比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显著低于治疗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2组胃脘胀痛、胃脘痞满、食少纳呆等中医症状学疗效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给予比较发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有利于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采纳和借鉴价值.
作者:尚福林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火针联合伊曲康唑胶囊及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中重度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42例予以伊曲康唑胶囊口服、联苯卞唑凝胶外搽及火针治疗(每周/次);B组42例仅予以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及联苯卞唑凝胶外搽;C组42例仅予以火针治疗.治疗1个月后分别评价三组临床疗效.结果 疗程结束后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1、47.6%、54.7%,A组与B组、A组与C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火针疗法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中重度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抗真菌药或单纯火针疗法.
作者:何翠英;眭道顺;肖卫棉;冯娇娜;余群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建立芪术痹湿颗粒中黄芪检验鉴别和测定方法 .方法分别采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ELSD)法鉴别测定处方中的黄芪、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 黄芪薄层色谱具有较强的专属性,且显示斑点清晰,该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精密度以及重复性,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0%,RSD为1.27%(9例).结论 该检验测定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用于芪术痹湿颗粒的质量控制中.
作者:郭素萍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糖耐量异常(IGT,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属于糖尿病的前期状态,目前IGT人群数目较多,在儿童群体中,肥胖儿童糖耐量异常占比高.近年来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儿童糖耐量异常(小儿脾瘅)发病率亦随之上升.引起小儿脾瘅的原因虽多,但内热则贯穿其始终,该阶段是进展为消渴的过渡期,具有可逆性,兹就近年来对小儿脾瘅的研究,从理法方药对其进行总结.
作者:李海馨;曹雪梅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生化汤加减配合针刺对药物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6年1月—2017年6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要求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生化汤组,空白组;以上3组分别在后一天服药后给予生化汤加减并针刺治疗,生化汤加减口服,不做其他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受孕物排出时间、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出血量方面优于其他2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以上观察指标中空白组较其他2组疗效较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生化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可加快受孕物排出,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晴;宁雪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70例颈性眩晕患者给予针灸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并就针灸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就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进行对比.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接受针灸治疗,显效5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患者恶心消失时间(4.75±1.23)d、呕吐平均消失时间为(4.53±1.08)d、头痛消失时间为(6.12±1.28)d、眩晕消失时间为(9.45±2.16)d;治疗前,70例患者症候积分等级情况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疗法,使用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效果较好,能快速改善患者眩晕情况,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潘英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法对急性脑梗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和相关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血瘀证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给予阿司匹林0.1~0.3 g,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并辅以相关穴位针刺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评分和简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A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N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A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IFN-γ、IL-12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法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王利民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析对淋巴瘤患者行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淋巴瘤患者,所选患者均行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析临床效果.结果 70例患者中,40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57.14%,18例部分缓解,部分缓解率为25.71%,7例稳定,稳定率为10.00%,5例为无效,无效率为7.14%.结论 针对淋巴瘤患者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良好,可以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作者:梁存昀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阶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自2014年7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半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针灸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呈现明显差异,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灸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阶段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继而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李原浩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保守治疗45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随机分2组,A组22例应用西药治疗,B组23例应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后2~3个月进行症状、肠镜分析,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药物医治放射性肠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易于操作、安全,利于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朱利伟;王松耀;李永丽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健脾清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我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2例,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清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48/51)高于对照组78.43%(4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清除率78.05%(32/41)高于对照组53.85%(2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清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可有效清除Hp,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作者:李林华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化瘀通络方对气滞血瘀型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患者98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及通液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化瘀通络方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输卵管通畅情况、再阻塞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8%)较对照组(79.5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至少一侧通畅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阻塞率较对照组低,宫内妊娠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瘀通络方可提升气滞血瘀型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手术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再阻塞率,提升宫内妊娠率.
作者:刘湘 刊期: 2018年第13期
近年来我国患有肾结石疾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类疾病不分性别,但女性中发病较少,一般青壮年男性较多.肾结石较为严重时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例如剧烈的腰腹疼痛等,或者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钝痛或者隐痛,给患者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患者发病第一时间找到正确的治疗办法尤为重要,以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重新获得健康.现将重点分析关于阮国治辨证治疗肾结石经验方法,希望帮助患者早日摆脱肾结石疾病折磨.
作者:徐坤福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究补肾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老年全身麻醉后认知障碍研究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14年9月—2016年9月采用全身麻醉后实施手术的74例老年患者分成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并分别给予西药治疗、西药+补肾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MMSE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2组患者术后MMSE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给予老年全身麻醉后认知障碍患者采用西药+补肾益气活血化痰方的方式实施治疗,继而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加快患者康复.
作者:郭有志 刊期: 2018年第13期
不孕症的发病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肾虚肝郁,兼加瘀血等因素,笔者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补肾调经配合月经周期用药及结合针灸治疗,能显著改善子宫、卵巢的血供,促进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的排出,并可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为后期胚胎的种植打下良好的内膜基础.
作者:张景丽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索中医护理加理疗干预面神经炎的效果及对治愈率的影响.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为面神经炎120例患者(在2016年8月20日—2017年8月20日期间选取),随机分组(每组6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医护理加理疗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97.14±1.22)分、躯体功能(96.78±1.44)分、物质生活(95.28±2.34)分、社会功能(96.85±1.44)分、治愈率(95.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面神经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加理疗干预,能够提高治愈率.
作者:张静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温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43例.入组后2组根据病情及基础病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整血压、调脂、降糖、抗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抗感染扩容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温针灸治疗.以神经功能作为评价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5%(P<0.05).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相当(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温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柴秀芳;李峰;韩雪丽 刊期: 201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临床辨证应用竹叶石膏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感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辨证使用竹叶石膏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感冒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演化及愈后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在规范降糖治疗基础上使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后,感冒痊愈50例,好转8例,另有2例无效.结论 竹叶石膏汤在2型糖尿病合并感冒的临床治疗中总有效率达到96.6%.
作者:冯黄珂 刊期: 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