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治疗慢性腰腿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殷贞燕;刘菲;韩织优;洪文;谭周纯;李伟利

关键词:痹症, 慢性腰腿疼痛综合征, 针灸疗法, 慢性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
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腰腿疼痛综合征给予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85例腰腿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口服腰腿痛丸)、治疗组(48例,腰腿痛丸+针灸),观察治疗结果 .结果对照组81.08%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95.83%,治疗后疼痛评分(5.4±1.1)分高于治疗组(4.1±0.8)分,生活质量评分(93.2±4.2)分低于治疗组(95.7±3.4)分,有差异(P<0.05).结论 针灸治疗慢性腰腿疼痛综合征,疗效好,疼痛症状减轻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醒脑开窍法对脑梗患者神经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法对急性脑梗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和相关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血瘀证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给予阿司匹林0.1~0.3 g,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并辅以相关穴位针刺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评分和简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A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N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A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IFN-γ、IL-12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法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王利民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阮国治辨证治疗肾结石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国患有肾结石疾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类疾病不分性别,但女性中发病较少,一般青壮年男性较多.肾结石较为严重时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例如剧烈的腰腹疼痛等,或者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钝痛或者隐痛,给患者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患者发病第一时间找到正确的治疗办法尤为重要,以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重新获得健康.现将重点分析关于阮国治辨证治疗肾结石经验方法,希望帮助患者早日摆脱肾结石疾病折磨.

    作者:徐坤福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病变术后再狭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和分析西药治疗联合桂苓消癥丸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此次抽取2014年3月—2017年6月在我医院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患者(130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院顺序分乙组和甲组,每组65例.此次研究患者均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甲组加用桂苓消癥丸,对患者的疼痛缓解、下肢缺血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截肢、血管再狭窄、溃疡痊愈、溃疡改善以及安全性进行总结.结果 乙组三个月后疼痛缓解率、下肢缺血改善率都小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都大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六个月后的截肢率、溃疡改善率都劣于甲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乙组六个月后的血管再狭窄率、溃疡痊愈率都劣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大于甲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患者,西药治疗联合桂苓消癥丸可明显缓解其疼痛、下肢缺血、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提高溃疡痊愈率,降低血管再狭窄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崔玉志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在治疗急诊眩晕患者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价值以及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随机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52例急诊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形式将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26例)与实验组(26例),将实行常规对症治疗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实行中医辨证治疗患者作为实验组,观察2组急诊眩晕患者的临床数据组间差情况结果 .结果经治疗之后实验组急诊眩晕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比较于参照组数据发现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存在.结论 将中医辨证治疗应用在急诊眩晕患者中疗效确切,可降低复发率,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李鹏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补肾活血通淋方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通淋方治疗肾虚湿热瘀阻型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120例BPH患者以SAS随机化程序分为试验组(补肾活血通淋方组)和对照组(翁沥通组),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在中医证候评分、IPSS、Qmax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补肾活血通淋方对肾虚湿热瘀阻型前列腺增生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作者:李培轮;陈玥;陈知絮;陈建设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穴位贴敷中医护理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常规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100位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病患,随机均分2组后分别进行基础护理与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对比患者炎症缓解程度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关节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晨僵时间分别为(1.56±0.37)分、(4.28±0.55)分、(17.30±3.45)min,护理总有效率为96%,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关节炎炎症,缓解疼痛并缩短晨僵时间.

    作者:李俊红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归芍活血通络汤联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对老年人股骨颈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索归芍活血通络汤联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在老年人股骨颈骨骨折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颈骨骨折患者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布原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患者均给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股骨颈骨骨折基础治疗,实验组中的患者在基础治疗之上给予归芍活血通络汤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统计.结果 实验组中显效24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中显效17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68%,实验组在显效以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在有效方面则无明显差异性(P>0.05).实验组中患者住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8±3)d、治疗费用为(5.64±1.23)万元、卧床时间为(125±34)d;对照组中患者住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6±4)d、治疗费用为(7.34±2.26)万元、卧床时间为(178±58)d.实验组在临床资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归芍活血通络汤联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颈骨骨折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骨折愈合率同时降低股骨头坏死率,应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张越民;苏文;石强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夹脊穴及阿是穴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带状疱疹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阿昔洛韦片:0.2 g,口服,每日5次;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重组人干扰素a1b注射液30μg,夹脊穴、阿是穴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阿昔洛韦片:0.2 g,口服,每日5次;维生素B12片:50μg,口服,每日3次.2组疗程10日.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及消失时间,水疱结痂及皮疹消退时间,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2组水疱结痂、皮疹消退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疼痛缓解、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夹脊穴及阿是穴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疼痛减轻速度及程度明显,疼痛消失时间亦快,尤其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

    作者:景万仓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化瘀通络方对气滞血瘀型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手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 评价化瘀通络方对气滞血瘀型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患者98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及通液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化瘀通络方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输卵管通畅情况、再阻塞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8%)较对照组(79.5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至少一侧通畅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阻塞率较对照组低,宫内妊娠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瘀通络方可提升气滞血瘀型输卵管近端阻塞性不孕手术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再阻塞率,提升宫内妊娠率.

    作者:刘湘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针药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体会

    不孕症的发病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肾虚肝郁,兼加瘀血等因素,笔者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补肾调经配合月经周期用药及结合针灸治疗,能显著改善子宫、卵巢的血供,促进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的排出,并可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为后期胚胎的种植打下良好的内膜基础.

    作者:张景丽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护理对小儿哮喘临床效果及服药依从性、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护理对小儿哮喘临床效果及服药依从性、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哮喘患儿98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接受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护理.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P<0.05;实验组患儿的服药依从率为97.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服药依从率,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儿的生命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哮喘患儿接受心理干预联合中医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使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促进病情的好转,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冯建娥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针灸疗法的康复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试析针灸疗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对患侧下肢功能恢复影响.方法 从2014年12月—2017年0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例中抽选68例,随机分成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施以基础治疗与常规康复疗法,研究组增行针灸治疗,对比2组病例患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P>0.05),研究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28.30±4.50)分、(79.00±10.20)分]均高于对照组[(24.60±2.90)分、(68.20±8.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疗法在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具有促进患侧下肢功能恢复、增强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有重要的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赵丹;吴丹丹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芪术痹湿颗粒中黄芪检验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芪术痹湿颗粒中黄芪检验鉴别和测定方法 .方法分别采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ELSD)法鉴别测定处方中的黄芪、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 黄芪薄层色谱具有较强的专属性,且显示斑点清晰,该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精密度以及重复性,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0%,RSD为1.27%(9例).结论 该检验测定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可用于芪术痹湿颗粒的质量控制中.

    作者:郭素萍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当归四逆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摸球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学疗效积分变化.结果 对比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显著低于治疗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2组胃脘胀痛、胃脘痞满、食少纳呆等中医症状学疗效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给予比较发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有利于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采纳和借鉴价值.

    作者:尚福林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生化汤加减配合针刺对药物流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生化汤加减配合针刺对药物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6年1月—2017年6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要求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生化汤组,空白组;以上3组分别在后一天服药后给予生化汤加减并针刺治疗,生化汤加减口服,不做其他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受孕物排出时间、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出血量方面优于其他2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以上观察指标中空白组较其他2组疗效较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生化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可加快受孕物排出,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晴;宁雪峰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神肝同调针刺法治疗难治性高血压验案1则

    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难治性高血压是目前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治疗难点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肥胖人群的逐渐增加以及心血管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发病率的增高,难治性高血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临床中,以西医学药物降压为基础,结合祖国传统医学针刺治疗,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有较好的稳定效果.现报道如下,望同道斧正.

    作者:刘艳平;闫凯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针灸治疗慢性腰腿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究慢性腰腿疼痛综合征给予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85例腰腿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口服腰腿痛丸)、治疗组(48例,腰腿痛丸+针灸),观察治疗结果 .结果对照组81.08%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95.83%,治疗后疼痛评分(5.4±1.1)分高于治疗组(4.1±0.8)分,生活质量评分(93.2±4.2)分低于治疗组(95.7±3.4)分,有差异(P<0.05).结论 针灸治疗慢性腰腿疼痛综合征,疗效好,疼痛症状减轻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殷贞燕;刘菲;韩织优;洪文;谭周纯;李伟利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分析其药理作用.方法 将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患者均为6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组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2组瘙痒消失时间、皮损消失时间,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出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黄芩的药理作用主要为解热、解痉、抗变态反应、抗炎、抗脂质过氧化等,其可显著提高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董春桃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70例颈性眩晕患者给予针灸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并就针灸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就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进行对比.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接受针灸治疗,显效5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患者恶心消失时间(4.75±1.23)d、呕吐平均消失时间为(4.53±1.08)d、头痛消失时间为(6.12±1.28)d、眩晕消失时间为(9.45±2.16)d;治疗前,70例患者症候积分等级情况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疗法,使用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效果较好,能快速改善患者眩晕情况,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潘英英 刊期: 2018年第13期

  • 1005例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型及发病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及发病特征,为成人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提供中医理论和方法 .方法对2016年1—12月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住院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部分患者进行统计,共计1005例,去掉18岁以下的44例儿童股骨头骺坏死,共计1005例,其中男性811例,女性194例,对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肝肾亏虚、脾肾阳虚、痰瘀阻滞、寒湿痹阻、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共六型,对患者双髋分期、患者病程统计及临床中医分型统计.结果 肝肾亏虚型占35.32%,脾肾阳虚型占23.18%,痰瘀阻滞型占14.13%,寒湿痹阻型占11.44%,湿热蕴结型占11.14%,气滞血瘀型占4.78%;分期ARCOIII期患者多,占39.28%,ARCOII期占30.50%,ARCOIV期占28.40%,ARCOI期占2.00%;酒精型多,占59.70%;病程在2年以上,均值为(29.73±34.62)月.结论 骨蚀患者病程较长,平均2年以上,就诊时以ARCOIII期多,临床上以虚证居多,临床上分为肝肾亏虚、脾肾阳虚、痰瘀阻滞、寒湿痹阻、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六型,基本上包含了大多数证型;致病原因以痰、瘀、虚为主,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活血化瘀、补肝、补脾、补肾.

    作者:张鑫杰;王俊发;刘文丽;洪景亚;陈熙 刊期: 2018年第13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