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并浸润全身的骨骼及软组织等引起骨骼出现虫蚀样破坏、并可继发贫血、肾功能损坏和免疫功能异常的恶性肿瘤.我们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同时,注重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在治疗、护理此类患者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慧玲;马华;高安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前可用于临床中的钙通道拮抗剂将会改变心绞痛的现代治疗方法,并将成为治疗各型心绞痛的主要药物.本文就钙通道拮抗剂在各型心绞痛中的治疗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王芳;张福吉;邢晓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室近几年来采用电针与牵引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姜忠华;张维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15岁,学生,因高热、咽疼三天,伴呕吐一天入院.查体:体温39.8℃,脉搏:92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90/50mmHg.患者热病容,神志恍惚,皮肤粘膜弹性差,咽部充血,肺部呼吸音粗糙,胸部及腹部等处有汗渍,上腹部压痛(±).血常规:白细胞:12.0×109/L,中性:0.84,淋巴:0.16.入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栗树青;赵长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政府部门不参与管理和协调,医院自主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走出院门,改变旧的医疗模式,为市民提供六位一体的便捷医疗服务,探索医改之路,这是我省大部分市县级医院自身在探索社区服务的道路.我院在1999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不断加以充实完善,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官员的认可,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医院把社区工作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先行载体,推动了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做了以下几件事:
作者:吕永森;张晓波;张继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23岁,孕1产0,妊娠38周枕左前位因阴道流血超月经量1小时,并于流血后未觉胎动,于2003年3月19日6时来诊收入院.查体:T37.0℃,P80次/分.Bp115/75-mmHg,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貌,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呈孕足月腹型,纵产式,可触及宫缩,有间歇,强度弱,未闻及胎心,双下肢无浮肿.见月经垫少许淡红色血迹,妇科未查.于8时验尿常规正常.血常规:红细胞4.19×1012/L,血红蛋白115g/L,白细胞13.5×109/L,血小板214×109/L.B超:双顶径:8.7厘米,股骨长度:7.1厘米,胎盘位置:右侧壁,胎盘成熟度:Ⅲ级,羊水深度:4.0厘米.超声诊断:单胎,枕左前位,死胎.
作者:姜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糖尿病人逐年增加,糖尿病性白内障已成为常见病.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白内障手术的不断改进,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佳方法之一.我院自1998年~2002年为51例糖尿病患者实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控制血糖,术后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非常必要,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青云;于秋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DNA病毒,在我国不同地区乙肝感染情况及健康携带比例不同,笔者对本地区17909名无偿献血者的HBsAg阳性率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晨曦;孙志芳;赵秀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应用超短波电场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7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电场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和100%,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7%和86%(p<O.01,p<0.05).结论急性乳腺炎在常规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加用超短波电场疗法能控制炎症的浸润发展,促进其吸收消散,减少脓肿的形成,疗效明显高于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有较高实用价值.
作者:单磊;孙文玲;杨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2000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急症科对院前院后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中21例抢救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恩香;王震;王学勤;李亚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序贯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将8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Ⅰ组105例,首先采用单一药物治疗.Ⅱ组621例,首先采用Ⅰ组药物任意一种加磺脲类药物者394例;Ⅰ组药物任意两种加磺脲类药物者227例.Ⅲ组99例,首选胰岛素治疗.三组病例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3个月疗效不佳者改变治疗方案.结果Ⅰ组经治疗停药,只采用饮食、运动治疗者27例,占25.71%;治疗达标者62例,占59.01%;需加磺脲类药物者16例,占15.24%.Ⅱ组治疗出现低血糖,减量或停用磺脲类药物者138例,占22.22%;治疗达标者336例,占58.94%;血糖控制不良,改用胰岛素治疗者117例,占18.84%.Ⅲ组应用胰岛素治疗者占总病例的26.18%,其中控制良好,并发症好转者189例,占87.50%;因并发症继续应用胰岛素者24例,占11.11%;血糖控制不良者3例,占1.39%.结论序贯疗法突出了循序渐进及个体化原则,使治疗方案更符合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对控制血糖,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生明;李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全面开展,虽然护理质量有很大提高,但是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护理差错事故,给社会、家庭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预防差错事故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应引起广大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作者结合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针对护理差错事故存在的隐患,提出防范措施.
作者:解玉萍;张纯英;彭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以出生后1天内住院的1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治疗组于生后24小时内给予苯巴比妥5mg(kg.d)每日2次口服,连续用药3天;对照组不用苯巴比妥.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胆红素,比较两组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胆红素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为2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75%,(P<0.05).结论生后24小时内口服苯巴比妥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浓度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
作者:江卓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慢性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或/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综合征.我院自1998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219例,本文将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孟力;刘桂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营养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它包括通过影响健康问题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而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个体与群体的知(知识),信(态度),行(行为)的各种方法、技术和途径的组合.主要是通过营养信息交流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食物与营养卫生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膳食营养的危险因素,改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严重危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基础研究证明,高脂血症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何认识高脂血症的危害性,加强其防治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就高脂血症的危害及防治作一论述.
作者:赵燕;王海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肥胖进行干预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的综合措施之一,为进一步了解企业社区居民肥胖防治情况,为开展肥胖干预提供依据,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在安钢社区居民中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韩晓燕;王民宪;侯斌;王雪君;岳彦春;马改青;李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37岁,住院号73855,无明显诱因左髋部疼痛2月,于2002年6月在当地医院行左髋X线拍片及CT检查,拟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到两家上级医院会诊,诊断结果相同.即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口服中草药治疗3月,疼痛稍缓解,但停药后,患者左髋部疼痛较用药前加剧,曾几次跌倒.随到山东省中医院诊治,会诊以前的CT片后,诊为左髋关节滑膜炎,并于2002年9月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色素沉着性绒毛结节状滑膜炎,术后左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为防止左髋关节活动受限,于2002年10月6日收入我们科行放射治疗,共11次,DT量2200CGY,后治愈出院.
作者:乔明霞;李慧芹;张承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发生心原性猝死的病人及时施行心肺复苏(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至关重要的抢救措施.目前,标准CPR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但加强CPR(CPR adjuncts)则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加强CPR的价值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中已加以肯定[1],但在我国尚未被列入复苏指南[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加强CPR方法之一的胸腹联合按压(IAC~CPR,interposed abdominal compression CPR)对心原性猝死的抢救价值.
作者:吕林章;梁衍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农村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受到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条件.首先,开发领导层,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政策、规划、制度,并投入相应的经费,使其与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相一致.第二,抓好专业人员素质教育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专职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三,抓好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建立良好个人健康行为.
作者:李莉;孙淑丽;侯雯雯;朱晓礼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