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目的 了解某市机械加工行业接噪工人噪声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探讨本行业噪声危害的重点干预人群.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该市机械加工接噪工人进行噪声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市接噪工人噪声相关培训率达到82.7%,但各知识点知晓率均不高于68.7%.中型及以上规模企业接噪工人的知晓率普遍高于小型企业,两者在5个知识点上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40岁以上工人,40岁及以下年龄组接噪工人对噪声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在3个知识点上的知晓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同学历员工之间,有4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或0.01),其中大学学历员工的知晓率较其他学历工人高.结论 应当加强和噪声相关的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并提升培训效果,就业于小微型企业、年龄较大、中学及以下学历的接噪工人应当作为接受培训的重点人群.
作者:陈超;迟欣;嵇平钟;王科霖;蒋绍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同时接触低浓度硝基苯、联苯胺可能对工人的健康危害.方法 选择某化工厂同时接触硝基苯、联苯胺的150名作业人员为观察组,选择某公路公司260人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调查.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素氮(BUN)异常率,脂肪肝和接触性皮炎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或0.01).结论 同时接触低浓度硝基苯、联苯胺可能对工人健康造成危害,建议将高血压、过敏体质人员列为接触硝基苯、联苯胺的观察对象.
作者:徐强绪;赵金芳;王兴刚;秦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某集团汽车维修店的汽车维修的工艺、职业病危害程度,为该行业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年,通过现场调查、检验检测对该集团19家汽车维修店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结果 维修店存在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噪声、乙苯、丙酮、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环己酮、丁醇、其他粉尘、工频电场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结论 该集团汽车维修店职业卫生的管理水平在近年有很大的提高,但对日常检测项目、应急救援演练、调漆间的排风装置的使用、外协方的监督等还需要加强.
作者:尚隆邦;陆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吸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国际公认的吸烟指数分级法将上述患者分为0级(43例)、1级(33例)、2级(31例)、3级(22例)四类患者,比较不同吸烟指数患者甘油三酯(T℃)、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同时以Judkins法经股动脉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不同吸烟指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情况.结果 0~3级吸烟患者TC、TG、LDL-C水平呈上升趋势(r=0.747、0.914、0.833,P< 0.05),其中吸烟3级指数患者TG高于0、1级,而LDL-C高于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指数1、2、3级指数患者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于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三支病变发生率随吸烟指数级别上升呈上升趋势(r=0.863,P< 0.05).结论 吸烟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且吸烟指数越高,病变程度越严重,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徐元杰;陈缙;陈小燕;孔繁亮;吴同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采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资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一起防水涂料作业人员中毒事故开展调查,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显示,本起事故为聚氨酯配合使用高毒有机溶剂为主所致的急性职业中毒.建筑业聚氨酯防水涂料中毒形势严峻,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作者:李晓宏;傅清青;贾玉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珠三角某市五金业主要职业病的危害和健康监护情况,为制订相应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珠三角某市50家五金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五金业噪声、三氯乙烯、氰化氢、粉尘等职业病危害较为显著,合格率分别仅为50.4%、76.2%、75.0%、87.0%.50家企业的危害分级中,化学物Ⅱ级危害占7.2%,粉尘Ⅲ级危害占7.8%;噪声危害分级以Ⅲ级为主,占36.0%,Ⅳ级占2%.职业健康检查共5 965人,未见异常占23.2%,发现疑似尘肺病7例,疑似职业性噪声聋3例,疑似电光性眼炎2例;职业禁忌证140例,禁忌证检出率为2.3%.结论 噪声、三氯乙烯、氰化氢、粉尘等是该市五金业的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疑似尘肺病和职业性噪声聋是主要的疑似职业病,应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和重点危害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作者:郭智屏;冯简青;刘新霞;梁永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重度酒精中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所实施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重度酒精中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患者32例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治愈28例,伤残3例,死亡1例.结论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准确评估伤情,精心护理以及快速的急救有助于提高重度酒精中毒并发隐匿性颅脑损伤的诊治成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及死亡率.
作者:段梅花;孙娜娜;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非特异性颈痛(NNP)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搜索国内外研究VDT作业人员NNP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资料,采用21个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其中包括11项内部效度评价指标与10项描述性研究质量评价指标.结果 检索到VDT作业人员NNP危险因素相关文献16篇,9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其中7篇为高质量研究论文.VDT作业人员NNP危险因素分为三类:个体特征、工作特征、同工作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有较强的证据显示,女性、既往NNP患病史、工作困难、肌肉紧张与NNP的发生存在关联;较强的证据显示,键盘操作时间、对办公室内设备位置的认知、社会支持与NNP的发生不相关;中等强度的证据显示,体育锻炼、心理压力与NNP的发生不相关.结论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可得出部分影响VDT作业人员NNP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为制定VDT作业人员发生NNP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朱德香;马纪英;石新山;李智民;罗孝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有不少消防员在建筑火灾扑救中牺牲.通过调查2003-2014年12年间建筑火灾扑救中消防员牺牲的15起火灾案例,分析48名消防员牺牲的原因,原因包括建筑坍塌、吸入过量的有毒烟气、烫灼、触电、高坠等.其中坍塌是主要的牺牲原因.对此提出了建筑火灾扑救中避免消防员牺牲的对策.
作者:王炳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某耐火棉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情况.方法 在2012、2014、2015年,对该企业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同时调查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结果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玻璃棉粉尘和噪声,3年玻璃棉粉尘作业点检测合格率仅为17.65%,噪声检测合格率为71.4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胸片与肺功能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此类企业应完善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设施,为工人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防尘口罩),并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教育,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作者:姜雪松;曹晓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通过报道1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分析了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与一氧化碳中毒时的严重程度有时不一致,提示脑CT异常发生较晚,脑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异常发生较早,中毒初期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脑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者,常提示有迟发性脑病发生的可能,要做好定期随访.
作者:张丽新;张明;刘秀玲;范晓丹;刘永传;王晓彤;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6年1月21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发布了《关于调整本市工伤保险费率等问题的通知》,并同时发布《上海市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4月1日起正式进行调整.这是上海市根据201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71号)和《关于做好工伤保险费率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5]72号)的规定,做出的调整.
作者:吴荣良;杜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某涂料厂油性涂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以及职业健康体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为加强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体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工程分析法对公司制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结果 现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树脂粉尘、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检测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职业健康检查中血常规异常人员逐年增加,占一线作业人员总数的47.6%;现场职业卫生管理有待完善,职工个人保护意识淡薄.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严重危害项目,公司需落实相关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提高职工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完善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
作者:杨洪;于先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识别某制药企业废水处理中心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检测的方法,结合实验室分析,对废水处理中心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 该企业废水处理中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碳酸钙粉尘、噪声、工频电场以及氨、硫化氢等化学有害物质,其中氨、硫化氢和噪声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各岗位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浓度或强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废水处理中心采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良好,其日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应以避免急性中毒,督促工人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为重点.
作者:曲婵;宁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虽然放射卫生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不仅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还对专业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带来较大威胁.为此,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保护公众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新形势下放射卫生管理的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以期借鉴.
作者:郝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现已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不同层级的条文,对职业卫生监管及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为了让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防治职业病,对职业卫生法规发展历史、政府机关职业卫生职能分工、法规体系和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义务等四个方面内容做了梳理和分析.
作者:周纪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采用工程分析法、类比法等对某建筑石料露天开采矿山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结合类比项目检测数据,根据拟建项目具体情况,对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分析,从防尘、防毒、防噪、个体防护等方面,对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案,以便为行业内类似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作者:张茂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及相关预防方法.方法 收集某市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70例急性职业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发急性职业中毒的具体原因.结果 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种类较多,其中砷化氢、甲苯及氯气中毒人数构成比分别为21.43%、25.71%及28.57%;硫化氢及一氧化碳各致死2例,氨气致死1例.急性职业中毒发生原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范、缺乏安全知识、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无通风排毒设备及意外事故等,其中因违反安全操作规范中毒患者占71.43%,明显高于其他原因.结论 急性职业中毒原因较多,根据其发生规律,制定针对性预防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杰;梁玉霞;陈珊;欧武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某公司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其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提出预防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建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该项目存在抽余油、叔丁醇、甲基丙烯醛、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对苯二酚、甲醇、甲苯、硫化氢、钼及其无机化合物等化学毒物以及噪声、高温等物理因素,各类化学毒物检测结果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噪声强度介于66.8~93.2 dB(A)之间,合格率为91.3%.结论 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
作者:曾运良;叶春嫦;田小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电话随访的护理干预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46例病情好转出院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以电话沟通方式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跟踪、督导,对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不抽烟喝酒”“呼吸功能锻炼”“耐寒锻炼”“运动锻炼”行为的养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不同时间节点的总体遵医行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遵医行为率均有随时间降低的趋势.结论 护士定期电话随访,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对加强尘肺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周燕;胡菁;许振国;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