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起急性聚氨酯防水涂料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

李晓宏;傅清青;贾玉珠

关键词:聚氨酯, 急性中毒, 防水涂料
摘要:采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资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一起防水涂料作业人员中毒事故开展调查,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显示,本起事故为聚氨酯配合使用高毒有机溶剂为主所致的急性职业中毒.建筑业聚氨酯防水涂料中毒形势严峻,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相关文献
  • 某市机械加工企业接噪工人噪声防护知识调查

    目的 了解某市机械加工行业接噪工人噪声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探讨本行业噪声危害的重点干预人群.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该市机械加工接噪工人进行噪声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市接噪工人噪声相关培训率达到82.7%,但各知识点知晓率均不高于68.7%.中型及以上规模企业接噪工人的知晓率普遍高于小型企业,两者在5个知识点上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40岁以上工人,40岁及以下年龄组接噪工人对噪声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在3个知识点上的知晓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同学历员工之间,有4个知识点的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或0.01),其中大学学历员工的知晓率较其他学历工人高.结论 应当加强和噪声相关的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并提升培训效果,就业于小微型企业、年龄较大、中学及以下学历的接噪工人应当作为接受培训的重点人群.

    作者:陈超;迟欣;嵇平钟;王科霖;蒋绍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HFMEA法在医疗职业暴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HFMEA)在职业暴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应用推广价值.方法 通过组建专业的HFMEA团队,对职业暴露管理中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查找潜在失效模式并针对高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结果 职业暴露管理中发生的主要失效流程和环节有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其中人员因素优先风险数值(RPN)高.进行HFMEA后RPN值下降,下降率52.50%.医务人员的正确防护率由实施HFMEA管理前的58.62%上升到72.45%,职业暴露正确处置率由74.03%上升到9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233、10.521,P<0.05).结论 应用HFMEA对医疗职业暴露管理进行评估、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作者:喻玲丽;丁丽丽;古力夏提·依明;王鹏;古丽米热·阿尔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某市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及相关预防方法.方法 收集某市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70例急性职业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发急性职业中毒的具体原因.结果 急性职业中毒毒物种类较多,其中砷化氢、甲苯及氯气中毒人数构成比分别为21.43%、25.71%及28.57%;硫化氢及一氧化碳各致死2例,氨气致死1例.急性职业中毒发生原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范、缺乏安全知识、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无通风排毒设备及意外事故等,其中因违反安全操作规范中毒患者占71.43%,明显高于其他原因.结论 急性职业中毒原因较多,根据其发生规律,制定针对性预防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杰;梁玉霞;陈珊;欧武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奥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与伊托必利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8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所用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者行单药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行奥美拉唑与伊托必利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与症状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反流、反酸、胸骨后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症状评分结果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行奥美拉唑与伊托必利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陈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炼油装置区噪声职业危害情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 调查天津石化炼油部噪音职业危害情况,为噪声治理和职工噪声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现场两套炼油装置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噪声接触时间等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新炼油装置工作区域内的噪声水平基本处于85~ 95 dB(A)之间,占总监测点的78%.同类装置中新区装置的噪声的高值和低值均高于老区,而合格率均明显低于老区.新区的噪声8h等效声级明显高于老区同类装置.2009-2015年电测听结果显示新区8名岗位人员中有1人出现高频听力损失.结论 应在新老区之间设立噪声隔离设施,炼油新区的噪声治理应在消除中低频噪声的基础上开展高频噪声的防护和控制.

    作者:吴俊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深圳市2006-2015年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深圳市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特征,为做好正己烷危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6-2015年确诊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资料(包括发病时间、临床特征和职业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共发生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107例,其中男性77例(占72.0%),患病年龄中位数22(17~52)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群发病例为主(占86.9%),相比散发病例,群发患者发病年龄更小、工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群发事件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散发病例无季节集中现象.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宝安区,电子、印刷行业的患病比例高(占89.7%),且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空调密闭无尘车间更易发生.结论 电子、印刷行业中的小型私营企业应成为正己烷危害的重点监控对象,特别是在冬春季高发季节,应针对存在空调密闭无尘车间的企业加强宣传、监管.职业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中毒病例的有效途径.

    作者:郭美琼;郭翔;林辉;何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一起急性聚氨酯防水涂料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

    采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资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一起防水涂料作业人员中毒事故开展调查,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显示,本起事故为聚氨酯配合使用高毒有机溶剂为主所致的急性职业中毒.建筑业聚氨酯防水涂料中毒形势严峻,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作者:李晓宏;傅清青;贾玉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某制药企业废水处理中心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目的 识别某制药企业废水处理中心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检测的方法,结合实验室分析,对废水处理中心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 该企业废水处理中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碳酸钙粉尘、噪声、工频电场以及氨、硫化氢等化学有害物质,其中氨、硫化氢和噪声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各岗位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浓度或强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废水处理中心采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良好,其日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应以避免急性中毒,督促工人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为重点.

    作者:曲婵;宁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某露天矿山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预评价结果分析

    采用工程分析法、类比法等对某建筑石料露天开采矿山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结合类比项目检测数据,根据拟建项目具体情况,对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分析,从防尘、防毒、防噪、个体防护等方面,对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案,以便为行业内类似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作者:张茂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非特异性颈痛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非特异性颈痛(NNP)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搜索国内外研究VDT作业人员NNP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资料,采用21个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其中包括11项内部效度评价指标与10项描述性研究质量评价指标.结果 检索到VDT作业人员NNP危险因素相关文献16篇,9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其中7篇为高质量研究论文.VDT作业人员NNP危险因素分为三类:个体特征、工作特征、同工作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有较强的证据显示,女性、既往NNP患病史、工作困难、肌肉紧张与NNP的发生存在关联;较强的证据显示,键盘操作时间、对办公室内设备位置的认知、社会支持与NNP的发生不相关;中等强度的证据显示,体育锻炼、心理压力与NNP的发生不相关.结论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可得出部分影响VDT作业人员NNP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为制定VDT作业人员发生NNP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朱德香;马纪英;石新山;李智民;罗孝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某公司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某公司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其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提出预防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建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该项目存在抽余油、叔丁醇、甲基丙烯醛、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对苯二酚、甲醇、甲苯、硫化氢、钼及其无机化合物等化学毒物以及噪声、高温等物理因素,各类化学毒物检测结果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噪声强度介于66.8~93.2 dB(A)之间,合格率为91.3%.结论 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

    作者:曾运良;叶春嫦;田小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珠三角某市50家五金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珠三角某市五金业主要职业病的危害和健康监护情况,为制订相应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珠三角某市50家五金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五金业噪声、三氯乙烯、氰化氢、粉尘等职业病危害较为显著,合格率分别仅为50.4%、76.2%、75.0%、87.0%.50家企业的危害分级中,化学物Ⅱ级危害占7.2%,粉尘Ⅲ级危害占7.8%;噪声危害分级以Ⅲ级为主,占36.0%,Ⅳ级占2%.职业健康检查共5 965人,未见异常占23.2%,发现疑似尘肺病7例,疑似职业性噪声聋3例,疑似电光性眼炎2例;职业禁忌证140例,禁忌证检出率为2.3%.结论 噪声、三氯乙烯、氰化氢、粉尘等是该市五金业的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疑似尘肺病和职业性噪声聋是主要的疑似职业病,应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和重点危害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作者:郭智屏;冯简青;刘新霞;梁永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1例临床报告

    通过报道1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分析了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与一氧化碳中毒时的严重程度有时不一致,提示脑CT异常发生较晚,脑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异常发生较早,中毒初期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脑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者,常提示有迟发性脑病发生的可能,要做好定期随访.

    作者:张丽新;张明;刘秀玲;范晓丹;刘永传;王晓彤;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上海市崇明县2000-2014年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上海市崇明县2000-2014年尘肺病发病情况和新发尘肺病的特征,了解和掌握尘肺病的发病趋势,为制定尘肺病防治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崇明县2000-2014年已诊断的尘肺病发病状况进行分类汇总.结果 共报告确诊尘肺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55例(占98.2%),女性1例(占1.8%).电焊工尘肺占尘肺发病总数的80.4%;以金属结构制造、船舶工业两个行业为主,工种主要是电焊.结论 电焊工尘肺是该县主要的尘肺病,并呈现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王锦香;马吉英;丁跃华;丁良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建筑火灾扑救中避免消防员牺牲的对策

    近年来,有不少消防员在建筑火灾扑救中牺牲.通过调查2003-2014年12年间建筑火灾扑救中消防员牺牲的15起火灾案例,分析48名消防员牺牲的原因,原因包括建筑坍塌、吸入过量的有毒烟气、烫灼、触电、高坠等.其中坍塌是主要的牺牲原因.对此提出了建筑火灾扑救中避免消防员牺牲的对策.

    作者:王炳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目前医院系统放射卫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虽然放射卫生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不仅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还对专业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带来较大威胁.为此,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保护公众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新形势下放射卫生管理的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以期借鉴.

    作者:郝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

    目的 探究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0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观察其对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作用.结果 经过院前急救,95例患者中毒病情改善,有效率为95%.结论 院前急救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杨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某新型1,4-丁二醇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分析及控制措施

    目的 对某新型1,4-丁二醇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原因进行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提出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建议及控制措施.方法 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分析生产工艺基础上,识别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检测.结果 1,4-丁二醇生产线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乙炔、一氧化碳和噪声,检测结果表明,乙炔发生单元粉尘浓度超标率为83.3%,变压吸附单元一氧化碳浓度超标率为50.0%,电石渣装载处乙炔浓度高达到501 mg/m3,个体噪声超标率为18.2%,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项目粉尘的关键控制点是破碎机、传送带、电石渣装载处,一氧化碳的关键控制点是解析气压缩机,噪声的关键控制点是破碎机、传送带、斗提机、甲醛风机、解析气压缩机、制冷机房氨压缩机和废水处理单元风机房.

    作者:肖庆锋;程广超;曾东;秦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安徽涡阳2014-2015年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安徽涡阳地区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布病监测方案要求,2014-2015年采集涡阳县重点职业人群血样,进行虎红乎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并对42例确诊为职业性布病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2015年共监测职业人群406人,布病确诊42例,发病率为10.34%.42例确诊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其次为肌肉关节疼痛和乏力,主要并发症为睾丸炎,全年均可发病,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急性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6月份.患者在性别、年龄、工种间的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职业年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进员工发病率更高.结论 涡阳地区近年布病感染率有上升趋势,需引起高度重视,做好重点人群的监测工作.

    作者:章静;陆军;陈葆春;胡琼;刘新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某耐火棉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4年调查

    目的 调查某耐火棉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情况.方法 在2012、2014、2015年,对该企业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同时调查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结果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玻璃棉粉尘和噪声,3年玻璃棉粉尘作业点检测合格率仅为17.65%,噪声检测合格率为71.4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胸片与肺功能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此类企业应完善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设施,为工人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防尘口罩),并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教育,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作者:姜雪松;曹晓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主管: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