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强;李相鑫;于素芳
目的 研究中毒严重度评分(PSS评分)与氢氟酸灼伤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氢氟酸灼伤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电子检索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同方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氢氟酸灼伤病例,按统一标准筛选文献后进行数据提取.回顾性分析筛选后氢氟酸灼伤病例入院即刻PSS评分,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共有40篇文献(213例)收录.统计分析表明,PSS评分越高,氢氟酸灼伤患者病死率越高,预后越差(趋势x2=26.86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SS评分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PSS评分>1是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入院时PSS评分可考虑作为评估患者氢氟酸灼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并可反映患者预后情况.
作者:胡训军;王金玮;徐慧萍;黄沪涛;朱毅贞;吴炜;徐纪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分析某汽车试验场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探讨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法、检查表分析法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结果 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系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溶剂汽油、工频电场、噪声,各一线员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0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噪声等效声级均符合现行职业卫生标准.结论 公司所采取的尾气集中吸收排放系统、岗位送风系统、隔声值班室、调整员工巡检时间等控制技术和防护措施,可有效从源头上降低职业病危害程度,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于先坤;杨洪;华绍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电弧灼伤院前急救措施,提高伤员的抢救转运成功率.方法 对某化工区发生的4例电弧伤患者抢救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前处理过程中,采取了与“119”联动、及时出诊,正确的现场和院前急救、积极的止痛冶疗并配合心理疏导和适时、安全的转运等措施,4例电弧灼伤患者的现场急救与转运成功率达100%.结论 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和正确及时的转运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8例急性砷化氢中毒住院病例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B超结果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IB)四项肝功能指标均在中毒第一天即开始升高,其中ALT至第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2周后基本正常;AST、TB、IB到达高峰时间约在中毒第3天,较ALT早,而恢复正常时间与ALT基本一致;急性轻度砷化氢中毒患者存在相当比例的肝功能或肝脏B超异常,15例重度中毒患者肝功能指标(除IB外)异常率较轻度中毒患者明显升高,两组各项指标(除IB外)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砷化氢中毒患者中有3例符合轻度中毒性肝病(占23.1%),1例符合中度中毒性肝病(占7.7%),重度中毒患者中有8例符合重度中毒性肝病(占53.3%),符合轻度和中度中毒性肝病的分别为2例(占13.3%)和4例(占26.7%).结论 急性砷化氢中毒早期即可出现肝脏损害,即使是轻度中毒患者中也有较多的肝脏损害症状,损害程度与中毒程度基本一致,一般预后较好.
作者:王洁;张雪涛;李思惠;孙德兴;胡英华;赖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化学中毒事故及其急救现状,对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在我国化学中毒急救中的使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化学中毒可能导致猝死,对其抢救须争分夺秒,早做心肺复苏,快速除颤.体外自动除颤仪易携带,高度自动化,可由非专业人士使用,实现快速除颤,故应成为化学中毒急救的标准配置.但在我国,推广该仪器要解决知晓率低的难题,并破除“须专业人士才能操作体外自动除颤仪”的重大误解.
作者:吴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有关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路局、民用航空局制定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以下简称“新版目录”),并于2015年2月27日正式发布,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届时将取代《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以下简称“旧版目录”)、《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对比新旧版本目录,新版存在不少变动,本文对此作一梳理.
作者:冯本秀;朱斌;张兴;朱毅贞;徐纪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两种长途转诊模式对急危重症病例的临床效果,探讨专业化、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流程,以达到安全快捷的转诊目的.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由应城市人民医院单向转往武汉的516例病例为调查对象.原模式组转诊214例,由所属临床专科医生和护士负责途中转诊;新模式组转诊302例,由该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生和护士负责;对两组转诊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原模式组平均转诊时间(121±8)min,生命体征不稳定63例,窒息18例,死亡6例.新模式组的平均转诊时间(90±8)min,生命体征不稳定45例,窒息12例,死亡5例.两组平均转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8,P<0.05);生命体征不平稳率、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997、4.504,P<0.05),两组转诊途中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1,P>0.05).结论 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专业化的院前急救队伍,制度化的院前急救流程,规范化的转诊临床路径,是基层医院安全快捷转诊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保证.
作者:陈涛;景华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统计佛山市顺德区2012-2013年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探索生活饮用水106项全分析的必要性,保证农村饮水水质安全.方法 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 5750-2006)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分别对顺德区各水厂的生活饮用水进行106项全分析监测和评价.结果 2012-2013年顺德区生活饮用水106项全分析检测总合格率为88.89%,综合合格率为99.79%,其中出厂水和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86.49%和100%,综合合格率为99.75%和100%.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铝、细菌总数、游离余氯、铁、浑浊度、肉眼可见物以及总大肠菌群.结论 顺德区生活饮用水总体卫生状况良好,但个别水厂的水质消毒措施、制水工艺以及管道维护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今后应重点加强42项常规指标和27项非常规指标的监测,以控制一般化学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超标现象,并加强重点项目的监测,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卫生.
作者:李柱锋;高建民;老倩群;陈伟东;温少燕;刘倩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湘潭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管理和救助现状,为政府出台精神卫生管理办法,制订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询问调查和现场查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2013年,湘潭县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为2.53‰,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9,P>0.05);女性患病率(2.81‰)高于男性(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7,P< 0.01).2010-2012年湘潭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住院人次和治疗费用呈上升趋势.结论 湘潭县重型精神疾病患病率较高.应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要求,结合湘潭县实际,加大投入,明确部门职责,协调开展各项治疗、管理和救助工作.
作者:唐江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职业卫生日常检测及标准研制领域中常用的标准气体配制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尝试将专业标准化标准气体制备手段同有限条件下实验室日常简单标准气体配制技术相结合,保证标准气体制备量值的准确稳定和有效传递.方法 使用不同标准物质及不同标准气体配制方法,配制氯乙烯混合标准气体,并对不同方法的配制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使用质量流量比动态配气法配制氯乙烯标准气体,该方法的日内精密度为3.8% ~ 5.6%,日间精密度为8.5%~9.6%,合成不确定度<1.6%.相同稀释比条件下,该方法日间精密度小于注射器配气法;两种配气法的合成不确定度相差不大.结论 质量流量比动态配气法稳定性高于注射器配气法.使用将定值标准气体与质量流量比动态配气法相结合的标准气体配制技术,能够保证标准气体配制过程中量值的准确稳定和有效传递.
作者:沈朝烨;徐以盛;蒋志宏;马毅;温忆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识别、检测某石化公司油品储运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依据相关标准及规范,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法、职业卫生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项目中各单元的职业病危害控制设施分布较为合理,运行良好,苯、溶剂汽油的检测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油品储运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应以防治急性中毒和完善应急救援措施为重点,规范操作,加强安全管理,避免职业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闫庆倩;张荣;宋伟;唐迎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为了探讨苯作业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护在预防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中的重要性,采用职业健康监护的相关理论,结合临床诊断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病例,对我国职业健康监护现况、监测苯作业生产环境的意义与原则、如何正确界定苯作业岗位和人群并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职业健康监护能有效发现和早期预防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只有规范有序地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才能早期发现苯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防止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生.
作者:闻建范;姚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采用作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1例接触低浓度二甲苯导致的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二甲苯致中毒的浓度.空气中低浓度二甲苯仍可能导致作业人员急性中毒,中毒原因可能与患者性别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应引起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重视.
作者:郭美琼;何坚;郭翔;林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危险化学品运输仓储类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介绍相关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危险化学品运输仓储类行业的生产工艺介绍,结合典型案例的职业卫生调查,分析该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措施.结果 危险化学品物流仓储项目运行时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粉尘、噪声与振动、高温、工频电场等.进出厂区的各种物料、储运物料使用的多种设备、工人的作业环境与作业方式是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直接环节.结论 为避免危险化学品运输仓储类行业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应从工程防护、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等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
作者:卞增惠;顾凯风;吴文;宋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通过分析突发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阐述消防部队在此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使命,指出消防部队的主要职责是搜救疏散人员、处置危险化学品、供水和洗消等,并就现场处置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成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加强尘肺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在住院初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三个阶段,对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教育前,78名住院患者对本次住院相关的信息,有关尘肺病、治疗药物、膳食营养与运动的知识,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方法等知识的知晓度不高.教育后,患者对每一阶段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育前比较都有显著提高,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刚出院时比较,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除了对生活中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病人能有效掌握尘肺病的相关知识,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由此延缓病情进展,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李芝菊;贾芸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苯接触人员外周血象的改变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对某石化企业的672名企业职工(接触组538人,对照组134人)进行血常规检查,分析性别、工龄、年龄、接触水平等影响因素和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关联.结果 工作场所定点检测苯浓度合格率为94.3%,个体检测合格率为100%.接触组外周血象异常检出率为7.25%,白细胞减少的检出率为4.65%,高于对照组(x=8.014、4.388,P<0.05).接苯女工红细胞异常(减少)检出率为7.21%,男工为1.4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9.524,P<0.01);接苯女工血红蛋白异常(减少)检出率为3.60%,男工为0.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12,P< 0.01).接触组白细胞计数减少以及外周血象异常的检出率有随接触水平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趋势x2=4.968、9.296,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女性,OR值分别为5.450和15.925(P<0.05);外周血象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接触水平和女性,其OR值分别为4.808和3.108(P<0.05).结论 长期接触苯可导致外周血象异常;苯接触对女性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损害更大.
作者:陈仁强;李相鑫;于素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职业病患者对体温计、血压计破损后汞泄漏危害及应对方法的认知状况.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法,对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间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科住院的职业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03例职业病患者中,对体温计、血压计含汞的认知率分别为25.24%、37.86%.19.42%的患者不知道“汞对人体健康有害”,对于汞进入人体的途径、汞对于人体的主要伤害知晓率仅为3.88%和2.91%.78.64%的患者采取或认同将外泄汞直接倒入生活垃圾桶(或下水道)的错误处理方法.结论 职业病人群缺乏对于汞泄漏的危害性及其正确处理方法的认知.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汞泄漏危害及其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职业病患者对汞危害的重视程度,降低汞中毒的风险.
作者:闫秋丽;李芸;吴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某汽车用仪表生产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丁酯、异丙醇、铅烟、二氧化锡、玻璃钢粉尘和噪声,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检测点合格率为100%.结论 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作者:刘红;姬炳章;王辉;张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在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技术服务过程中,经常发现企业员工在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为了提高呼吸用品的使用技能和效率,预防职业病发生,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对劳动者在呼吸用品个体防护方面的错误认知进行汇总,并提出了呼吸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方法,同时对目前实际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作者:张文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