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建范;姚静
目的 了解天津市某汽车用仪表生产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丁酯、异丙醇、铅烟、二氧化锡、玻璃钢粉尘和噪声,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检测点合格率为100%.结论 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作者:刘红;姬炳章;王辉;张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煤气供应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设施之一.煤气有毒、易燃、易爆,一旦发生泄漏事故,许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便会受到威胁.为了预防煤气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等事故,通过介绍煤气火灾、爆炸事故的形成原因以及煤气火灾、爆炸事故的特点,指出对城市煤气使用的日常管理和防范措施,以及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置程序.
作者:范红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有关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路局、民用航空局制定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以下简称“新版目录”),并于2015年2月27日正式发布,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届时将取代《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以下简称“旧版目录”)、《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对比新旧版本目录,新版存在不少变动,本文对此作一梳理.
作者:冯本秀;朱斌;张兴;朱毅贞;徐纪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苯接触人员外周血象的改变和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对某石化企业的672名企业职工(接触组538人,对照组134人)进行血常规检查,分析性别、工龄、年龄、接触水平等影响因素和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关联.结果 工作场所定点检测苯浓度合格率为94.3%,个体检测合格率为100%.接触组外周血象异常检出率为7.25%,白细胞减少的检出率为4.65%,高于对照组(x=8.014、4.388,P<0.05).接苯女工红细胞异常(减少)检出率为7.21%,男工为1.4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9.524,P<0.01);接苯女工血红蛋白异常(减少)检出率为3.60%,男工为0.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12,P< 0.01).接触组白细胞计数减少以及外周血象异常的检出率有随接触水平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趋势x2=4.968、9.296,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女性,OR值分别为5.450和15.925(P<0.05);外周血象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接触水平和女性,其OR值分别为4.808和3.108(P<0.05).结论 长期接触苯可导致外周血象异常;苯接触对女性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损害更大.
作者:陈仁强;李相鑫;于素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电弧灼伤院前急救措施,提高伤员的抢救转运成功率.方法 对某化工区发生的4例电弧伤患者抢救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前处理过程中,采取了与“119”联动、及时出诊,正确的现场和院前急救、积极的止痛冶疗并配合心理疏导和适时、安全的转运等措施,4例电弧灼伤患者的现场急救与转运成功率达100%.结论 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和正确及时的转运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为了探讨苯作业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护在预防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中的重要性,采用职业健康监护的相关理论,结合临床诊断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病例,对我国职业健康监护现况、监测苯作业生产环境的意义与原则、如何正确界定苯作业岗位和人群并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职业健康监护能有效发现和早期预防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只有规范有序地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才能早期发现苯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防止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生.
作者:闻建范;姚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在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技术服务过程中,经常发现企业员工在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为了提高呼吸用品的使用技能和效率,预防职业病发生,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对劳动者在呼吸用品个体防护方面的错误认知进行汇总,并提出了呼吸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方法,同时对目前实际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作者:张文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石化企业不同性别苯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为石化企业苯作业工人的劳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石化企业苯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0名苯作业人员体检结果异常率依次为:腹部B超异常为42.3%,血常规异常为26.9%,心电图异常为15.0%,高血压为12.3%,肾功能异常为11.9%,肝功能异常为11.5%,血糖增高为5.8%.男性高血压、脂肪肝、尿素、尿酸异常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975、30.378、10.681、12.307,P<0.05).男女职工白细胞、血红蛋白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职工白细胞、血红蛋白减低检出率高于男职工.结论 企业应加强苯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及卫生防护,尤其要注重保护女性作业工人等高危人群.
作者:白兰;郭庆华;于彬;孙娟;陈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化学中毒事故及其急救现状,对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在我国化学中毒急救中的使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化学中毒可能导致猝死,对其抢救须争分夺秒,早做心肺复苏,快速除颤.体外自动除颤仪易携带,高度自动化,可由非专业人士使用,实现快速除颤,故应成为化学中毒急救的标准配置.但在我国,推广该仪器要解决知晓率低的难题,并破除“须专业人士才能操作体外自动除颤仪”的重大误解.
作者:吴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中毒严重度评分(PSS评分)与氢氟酸灼伤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氢氟酸灼伤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电子检索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同方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氢氟酸灼伤病例,按统一标准筛选文献后进行数据提取.回顾性分析筛选后氢氟酸灼伤病例入院即刻PSS评分,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共有40篇文献(213例)收录.统计分析表明,PSS评分越高,氢氟酸灼伤患者病死率越高,预后越差(趋势x2=26.86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SS评分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PSS评分>1是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入院时PSS评分可考虑作为评估患者氢氟酸灼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并可反映患者预后情况.
作者:胡训军;王金玮;徐慧萍;黄沪涛;朱毅贞;吴炜;徐纪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8例急性砷化氢中毒住院病例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B超结果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IB)四项肝功能指标均在中毒第一天即开始升高,其中ALT至第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2周后基本正常;AST、TB、IB到达高峰时间约在中毒第3天,较ALT早,而恢复正常时间与ALT基本一致;急性轻度砷化氢中毒患者存在相当比例的肝功能或肝脏B超异常,15例重度中毒患者肝功能指标(除IB外)异常率较轻度中毒患者明显升高,两组各项指标(除IB外)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砷化氢中毒患者中有3例符合轻度中毒性肝病(占23.1%),1例符合中度中毒性肝病(占7.7%),重度中毒患者中有8例符合重度中毒性肝病(占53.3%),符合轻度和中度中毒性肝病的分别为2例(占13.3%)和4例(占26.7%).结论 急性砷化氢中毒早期即可出现肝脏损害,即使是轻度中毒患者中也有较多的肝脏损害症状,损害程度与中毒程度基本一致,一般预后较好.
作者:王洁;张雪涛;李思惠;孙德兴;胡英华;赖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统计佛山市顺德区2012-2013年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探索生活饮用水106项全分析的必要性,保证农村饮水水质安全.方法 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 5750-2006)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分别对顺德区各水厂的生活饮用水进行106项全分析监测和评价.结果 2012-2013年顺德区生活饮用水106项全分析检测总合格率为88.89%,综合合格率为99.79%,其中出厂水和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86.49%和100%,综合合格率为99.75%和100%.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铝、细菌总数、游离余氯、铁、浑浊度、肉眼可见物以及总大肠菌群.结论 顺德区生活饮用水总体卫生状况良好,但个别水厂的水质消毒措施、制水工艺以及管道维护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今后应重点加强42项常规指标和27项非常规指标的监测,以控制一般化学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超标现象,并加强重点项目的监测,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卫生.
作者:李柱锋;高建民;老倩群;陈伟东;温少燕;刘倩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分析某汽车试验场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探讨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法、检查表分析法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结果 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系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溶剂汽油、工频电场、噪声,各一线员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0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噪声等效声级均符合现行职业卫生标准.结论 公司所采取的尾气集中吸收排放系统、岗位送风系统、隔声值班室、调整员工巡检时间等控制技术和防护措施,可有效从源头上降低职业病危害程度,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于先坤;杨洪;华绍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两种长途转诊模式对急危重症病例的临床效果,探讨专业化、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流程,以达到安全快捷的转诊目的.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由应城市人民医院单向转往武汉的516例病例为调查对象.原模式组转诊214例,由所属临床专科医生和护士负责途中转诊;新模式组转诊302例,由该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生和护士负责;对两组转诊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原模式组平均转诊时间(121±8)min,生命体征不稳定63例,窒息18例,死亡6例.新模式组的平均转诊时间(90±8)min,生命体征不稳定45例,窒息12例,死亡5例.两组平均转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8,P<0.05);生命体征不平稳率、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997、4.504,P<0.05),两组转诊途中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1,P>0.05).结论 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专业化的院前急救队伍,制度化的院前急救流程,规范化的转诊临床路径,是基层医院安全快捷转诊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保证.
作者:陈涛;景华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江门市职业人群2011-2013年来健康体检口腔面部基本检查结果,观察不同职业接触组的口腔面部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望诊、触诊、扪诊、叩诊等常规口腔检查方法,记录常见疾病及异常表现,不同岗位作业人员的观察组织有所侧重,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口腔面部病变有多种表现,检查人群中以面颈部皮肤病变、牙齿组织病变(龋齿、牙根尖炎、牙本质过敏、氟牙症)、牙周组织病变(牙龈充血、牙周炎)、舌根部小滤泡、口腔黏膜溃疡等常见,其中龋齿、舌根部小滤泡、牙周炎多,三年间检出率分别为16.31‰~ 17.57‰、15.84‰ ~ 28.20‰、9.19‰~20.02‰.不同岗位作业人员面部口腔重点观察部位病变检出率高于总体人群,接触汞、锡及其化合物作业人员牙龈充血检出率56.00‰ ~ 65.09‰,接触粉尘或甲醛作业者舌根部小滤泡检出率26.82‰ ~ 48.99‰,颊黏膜红肿或增生见于接触镉、锰及其化合物作业人员,检出率为35.18‰ ~ 47.39‰,牙龈铅线仅见于接触铅及其化合物而且尿铅含量明显增高者.结论 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组有不同的口腔发病部位、临床表现以及集中发作的特点.应采取适当的健康监护措施,让从业人员的口腔常见疾病和异常表现维持在较低水平内.
作者:覃静;谭剑宇;练思玲;方晓阳;李宗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净化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分子,在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充分应用.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具有化学活性高、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在去除气态苯系物方面,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投资运行费用低、工艺方法简单等优点.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净化是利用高能电子与气体分子(或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将能量转换成基态分子(或原子)的内能,发生激发、离解、电离等一系列过程使苯系物分子分解.影响低温等离子体对苯系物气体的降解因素有:催化剂、能量密度、载气气体、气体流速、气体湿度、紫外线等.为了进一步阐明低温等离子体化学净化技术对工作场所空气环境治理的原理,现对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去除作业环境中苯系物气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郑光;赵忠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一氧化碳1 基本信息CAS号:630-08-0化学式:CO急性毒性:半数致死浓度(LC50):大鼠吸入2 259.6 mg/m3,4h.2 危险性概述GHS危险性分类:易燃气体(类别1);压力下气体;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生殖毒性(类别1);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单次接触,类别1);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重复接触,类别2).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加强尘肺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在住院初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三个阶段,对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教育前,78名住院患者对本次住院相关的信息,有关尘肺病、治疗药物、膳食营养与运动的知识,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方法等知识的知晓度不高.教育后,患者对每一阶段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育前比较都有显著提高,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刚出院时比较,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除了对生活中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病人能有效掌握尘肺病的相关知识,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由此延缓病情进展,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李芝菊;贾芸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采用作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1例接触低浓度二甲苯导致的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二甲苯致中毒的浓度.空气中低浓度二甲苯仍可能导致作业人员急性中毒,中毒原因可能与患者性别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应引起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重视.
作者:郭美琼;何坚;郭翔;林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江门市新会区石场存在的矽尘、噪声危害程度.方法 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对石场工作场所的矽尘、噪声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各石场的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0.0% ~ 39.4%之间,矽尘浓度在< 0.67 ~ 50 mg/m3之间,矽尘超标率为84.3% ~ 90.6%;噪声强度在68.2 ~ 101.4 dB(A)之间,噪声超标率为59.0%~90.5%;不同工作岗位矽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6,P<0.05);疑似尘肺病和噪声聋检出率分别为3.76%和11.27%.结论 江门市新会区石场的噪声、矽尘危害较为严重,应继续加大监督监测与健康教育.
作者:陈佩贞;廖明亮;聂新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