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芳;郑步云
2006年3月5日,湖州市德清县某镇一清洁工人在清除垃圾时,不慎引起四氯化硅中毒.中毒原因主要是某制药厂对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随意遗弃所造成;清洁工王某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打开内容物不明的四氯化硅瓶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为防范此类事故发生,建议对危险化学品加强监管,实行使用登记制度,对清洁工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树立防范意识.
作者:赵云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该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对振动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振动性神经损伤的研究及其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林立;孔令斌;高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2000~2004年我所先后处理急性砷化氢中毒事故4起,均发生在私营企业,其中3家企业发生二次中毒,中毒13人,其中轻度中毒2人,重度中毒11人(包括死亡2人).对4起中毒事故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 分析中毒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作者:李洁雅;黄志军;赵凤玲;许雪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某厂工人用氢氟酸溶液清洗不锈钢容器,因防护不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抢救后脱险.
作者:施玉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识别、评价、控制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方法 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 拟建项目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粉尘、氢氧化钠、碳酸钠、高温、噪声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结论 该建设项目属轻度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经调查分析评价,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防措施合理有效,工程投产后将能达到预防职业病危害的预期效果.
作者:杨金德;傅清青;徐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宝山区某肉类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作业工人检查废旧冷冻间时吸入氨导致1人死亡、3人氨刺激反应的事故.原因为工人没有按照检修规程穿戴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以及对防护用品使用不熟练.建议企业应重视工人个体防护用品的有效配备以及加强使用方法的培训.
作者:周敏;刘武忠;秦景香;朱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将近四周年,各地对存在职业病危害项目企业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应该很多,但报道却不多,现将我们所做的其中一个案件阐述如下,供大家讨论、参考.
作者:顾玉芳;郑步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为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工作中意外受伤事件的发生.方法 通过分析目前医务人员发生意外受伤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 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有所增强,诊疗护理操作更为规范,防护用品的使用更为普及和规范.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教育,正确预防锐器伤,发生意外受伤事件后及时采取正确的现场处理方法 ,建立规范的意外受伤报告和处理程序,是减少目前医务人员意外受伤而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作者:杨华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人造宝石加工行业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状况,为采取有效的防护、整改措施及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宝石厂磨钻、园磨及熔炉车间作业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测量车间环境噪声水平.选890例接触噪声人员作噪声组,并选160例非接触噪声人员作对照组.用常规方法 测量每个工人的左右耳气导听阈,按GBZ49-2002标准对听阈作年龄和性别修正,并诊断是否为高频听力损失,比较两组工人听力状况.结果 作业现场共测86个噪声点,其中有82个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超标率为95.35%;噪声强度为70.1~98.6dB(A),平均(89.2±2.8)dB(A);噪声组人员高频听力损失罹患率为34.3%,明显高于对照组(12.5%)(P<0.01),且噪声组随接噪工龄增长有增高趋势,工龄5年以上的高频听力损失明显增高.结论 提示人造宝石加工行业高强度噪声引起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失.
作者:李敏;李骏晖;曹丹燕;陈朝东;李文勇;唐国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检查公共场所贯彻执行<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现状.方法 对439家公共场所禁烟专项执法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部分公共场所(如游艺厅(室)、歌(舞)厅、音乐茶座室)禁烟情况明显比其他法定禁烟场所差.结论 在公共场所禁烟执法检查中,针对重点场所,在加强执法检查的同时,要督导开展禁烟宣传教育,同时完善控烟制度,落实禁烟设施.
作者:周世忠;郑朝军;王频;莫伟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涉及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是职业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作者:饶子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某县辖区内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与行业、工龄及其他因素的关系,以进一步保障苯作业工人的健康权益.方法 收集苯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和治疗情况,按行业、作业工龄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某县辖区内苯作业工人全部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箱包皮革行业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复查率高,苯作业工人工龄大于2年的复查率高,但是复查对象经及时治疗后恢复情况好.结论 职业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苯对工人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对象,定期体检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作者:王志相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评价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该文分类综述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的概念、应用范围、优、缺点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方法选择原则.
作者:刘武忠;秦景香;周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测定评价,控制和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环境和劳动者健康影响,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控制和杜绝职业病发生.方法 采用劳动卫生学调查的方法 ,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监测,了解职业病危害特征,职业病防护措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 本建设项目生产过程存在其他粉尘、电焊烟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于不同工艺过程中.结论 本建设项目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有效地降低了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环境和劳动者健康影响,经测定各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作者:陆续;陆红;赵晶;厚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4名作业工人在高浓度、高分散度碱性粉尘作业环境中,连续20多天每天16~18 h的工作,并缺少必要的个人防护,引发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通过现场调查,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认是吸入红曲红色素尘引发的急性粉尘性支气管炎.经抗菌、消炎、止咳等治疗,2~5 d后痊愈.作业环境要保持适度通风,改进生产工艺,工人要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防止职业性疾病的再次发生.
作者:史子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噪声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压力源,其对非听觉系统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该文主要综述了噪声对语言交流、学习记忆、情绪及工作效能等几方面的影响,接触人员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下降,噪声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张素华;刘淑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某区化学烧伤事故的发生特点、人群和时间分布特征、主要原因,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区1996~2005年间发生的化学烧伤事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化学烧伤事故发生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化学烧伤事故有明显的季节性;引起化学烧伤事故的化学物质以氢氧化钠、硫酸等为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无个人防护用品或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结论 该区发生化学烧伤主要原因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等.应加强安全教育,并配备相应个人防护用品以控制化学烧伤事故发生.
作者:黄云彪;祝文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对生产过程中化学品职业损伤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发现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合肥市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储存有害化学品的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对企业生产过程防护效果、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和有毒化学品危害性进行评分.结果 较差企业组防护效果平均分13.4分是优秀企业6.9分的194.2%;管理水平平均分8.4分是优秀企业2.2分的381.8%.结论 较差企业组存在着引发化学品中毒以及慢性损伤的隐患.
作者:褚勇;徐影;吴伟光;张辉;张明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职业卫生行政罚款的总体特征.方法 对220个行政罚款案例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年度罚款数额构成,2004年度与其他年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危害因素超标或造成事故而罚款的数额构成,苯、甲苯、二甲苯与其他危害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结合行业特点,监督重点突出;新的职能分工应进一步明确、到位,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作者:林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1名在岗工人牙齿缺失情况,以便采取措施更好防治工人的牙齿缺失.方法 常规方法 检查工人的牙齿,用FDI公式记录法记录缺失牙的牙位.结果 各年龄组工人中缺失一个或两个牙者占大多数,缺失多的牙位是36、46,其次是37、47、26,龋病引起缺牙的人数为158例,占总缺牙人数的78.6%.结论 磨牙缺失较多,可引起咬合关系紊乱,咀嚼功能下降,201名工人缺牙的主要原因是龋病.因此要积极修复缺牙和防治龋病.
作者:覃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