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孙伟;赵(韦华)
目的从产科角度寻找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方法对180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母体血液含量不足、母胎间血氧运输及交换障碍和羊水过少为主要原因,重度窒息中有妊娠合并症、早产、羊水过少者居前三位.结论做好产前保健,防治有关合并症,及时做好胎儿心电监护,对具有窒息高危因素的孕妇作胎儿重点监护,有利于防治胎儿窘迫.
作者:崔秀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该文通过18例氢氟酸烧伤病例,临床观察发现,氢氟酸灼伤以其固有的化学腐蚀性、氟离子渗透毒性,在创面演变中存在特定规律.早期应用钙离子直流电导入疗法,可减缓氟离子的渗入,促进钙氟离子结合,从而起到减轻疼痛,解除氟离子毒性的治疗作用.
作者:贾芸玲;王雪玲;陆承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化学事故的发生类型、伤亡情况、涉及的主要化学品以及主要原因等,为化学事故的防制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9月~2004年10月期间新闻网站报道的全国649起化学事故,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9起事故中死亡1197人;受伤4263人,其中中毒人数为3592人.事故类型以燃爆和泄漏为主.燃爆事故中以死亡人数为多,而泄漏事故则以中毒伤为主;井喷事故虽少发,但致死率高;化学性食物中毒多发且影响巨大.煤气和天然气发生燃爆常见,而煤气和氨气是泄漏事故多发的毒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备跑、冒、滴、漏或者意外,其次是操作不慎、交通事故和违章操作.结论政府、企业(或单位)以及个人应针对化学事故类型和原因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化学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作者:吴芬;夏昭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三起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事故均发生在检修期间,工人在进入半封闭作业现场时,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及进行强制通风,是事故主要原因,建议建陶生产企业针对煤气发生炉的检修工作,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佩戴防护用品,强制通风.
作者:王桂;崔俊美;王龙义;夏猛;王绪斌;刘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的血清LDH、CK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LDH、CK变化并与20例健康对照比较.结果中毒组LDH和CK值分别为(378.3±78.7)单位/L和(495.3±142.8)单位/L,与对照组(102.6±42.4)单位/L和(162.3±56.5)单位/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LDH、CK活性增高与病情的轻重和转归有密切关系,测定LDH、CK可作为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郝同琴;胡莹;孙绍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该文对职业应激和职业应激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进行了探讨.对职业应激的概念、基本特征从精神神经及心理疾患(包括突发事件心理应激和慢性应激对心理影响)、心血管疾病、人体免疫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结论:职业应激对这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精神神经及心理存在明显的影响.当前,劳动者面临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烈的职业应激负荷,职业应激引起的多种相关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明显降低劳动者脑力和体力作业能力.
作者:雷重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某制革企业由于作业场所DMF超标严重(10252mg/m3),工人未坚持佩戴防毒口罩,出现症状后没有及时得到诊治,发展到重度中毒性肝病,终导致劳动者因职业病危害致死亡事件的发生.卫生行政部门及时采取了控制措施,并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依法对该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
作者:郑步云;王明龙;范铮峰;顾玉芳;张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该文作者报告的皮炎和皮肤癌的研究是对加利福尼亚农场主的健康与疾病的大量研究之一.研究对象主要是加利福尼亚的农场主,符合条件的农场主中80%是借助计算机和电话采访来完成问卷的.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农场特色,农场的工作和健康状况等问题.受访者还被询问在地里干活的时间比,使用农药的情况(>30d/年),粉尘作业以及阳光屏蔽用品的使用情况.
作者:刘松影;李朝晖;王簃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全院提供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已成为目前医院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作者:王瑞芳;孙伟;赵(韦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该文就贯彻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以来,卫生监督部门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实践中遇到的几个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讨论,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作者:周世忠;王祖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回顾3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伴心肺骤停病人的救治,探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生心肺骤停的常见病因、复苏成功率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孔景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职业卫生工作涉及卫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多方面内容,各方人员素质及其对自身法定权利与义务的理解是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防治法>)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将就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的意义、方式、内容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促进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工作的开展.
作者:隋海东;王晓芳;张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1297名噪声作业工人进行纯音电测听检查,并测量其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等参数.结果电测听异常组高血压患病率与电测听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电测听异常组Ⅱ级听力损失组左室高电压检出率与电测听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心电图检查结果与电测听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损失与高血压明显相关,与心电图检查结果没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傅旭瑛;雷重琰;费连芬;郭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解我市旅店业公共用品、用具的卫生状况,防止疾病传播,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于2004年2~11月份,对全市部分旅店业的公共用品、用具进行了卫生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应用半球扩散模型,进行氯突发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定量风险评估,探讨其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职业病危害评价水平.方法以某火力发电厂二期工程为对象,通过对其使用液氨过程可能发生氨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应用半球扩散模型进行定量风险评估的实践和认识,对这一评价方法简单加以介绍,并结合国内典型事故案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应用有毒气体半球扩散模型,对可能发生液氨钢瓶泄漏造成的突发氨中毒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定量风险评估.结合事故案例分析,其估算的结果与国内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基本一致.结论应用的半球扩散模型,其计算参数可通过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资料中获得,在实际应用中简明、易行,并通过典型事故案例验证,有一定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市职业病危害评价水平,并为企业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依据,说明这一评价方法在今后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黄德寅;孙金艳;于信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确保焦磷酸重量法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准确性.方法针对焦磷酸重量法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对于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测定,从实验前的准备到样品的前处理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均存在易引起正负误差的因素.结论建议操作者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尽量减少各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避免过失误差.
作者:王钟;何漪;张楠;魏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某企业的3名电焊工在已被喷上锌的铁板上进行切割焊接,吸入大量氧化锌烟雾而引起锌烟热,出现恶寒发热、四肢乏力、口内有甜味、咽干、咳嗽、头晕、全身肌肉酸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经解热、抗炎、止咳及驱锌治疗后,3名患者体温均恢复正常,不适症状消失,自动出院.
作者:刘淮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也是传授保健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实践证明,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与自己有关的疾病知识和康复过程中的保健知识,对调节病人心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协调社会环境因素、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等等,将起到有益和有效的积极作用.
作者:李芝菊;贾芸玲;魏立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多种有害因素[粉尘、噪声、溶剂(主要为苯、甲苯、二甲苯,以下简称混苯)]同时存在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66名接触噪声、粉尘、混苯的作业工人为观察组,另选56名无任何毒物接触的工人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常规体检,检测免疫三项、血清中SOD活力、Hb含量和WBC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两组比较,上呼吸道慢性炎症、(IgG、IgA、IgM)差异有显著性(P<0.05),类神经症发生率、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OD活力、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在低浓度多种有害作业环境下工作,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有一定负面影响,有降低免疫功能的趋势,对细胞的毒性效应暂无发现.
作者:陈茂招;梁晓阳;杜琼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该文综述了噪声对血压影响以及可能的影响机制.实验室研究发现,大鼠连续暴露稳态噪声2h收缩压升高,停止暴露后,血压很快恢复到暴露前水平.在较强噪声较长时间作用下,可引起血压升高,对敏感性大鼠表现更为明显.人群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高血压患病率升高,并且有报道提示个体对噪声的易感性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噪声对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噪声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以及噪声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学说有非常相似之处.
作者:傅旭瑛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