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文虎;张永清
某企业由于历史上对其工业卫生欠账的结果,致使众多尘肺病者在该企业所属单位中逐一查出。作者以此为背景资料,在已作相关报道的基础上,汇总了从建厂以来至1999年止所有尘肺患者的死亡存档,用生态学比或生态学趋势作了研究,获得了一些信息,为进入21世纪防治尘肺病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今报道如下: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1.1 来源来自该公司全死因职工存档,内含有1958年建厂以来至1999年全死因职工存档。1.2 方法对尘肺死亡年代、年龄(中位数)及其死因疾病谱变化趋势作比较分析。用尘肺病者肺癌致死与该公司同期男性职工全肿瘤死亡中肺癌作对照,行PCMR和病例对照分析。
作者:张国虹;俞绍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浓度铅影响血压和血红蛋白的可能机制及其影响微循环的作用方式。方法采用钙细胞化学定位及电子探针-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观察大鼠饮用含铅水30mg/L三个月后,血铅浓度与脑微循环中红细胞形态、结构及钙分布的关系。结果铅染毒组,钙在微血管内、外二侧及红细胞质膜内侧聚积,同时电子探针能量色散谱分析显示:铅染毒组,血管腔外钙反应颗粒中出现明显铅峰。结论血铅浓度在100μg/L左右即可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其作用方式与铅引起的钙分布异常有关。
作者:阮素云;华燕;沈红;陈良;秦逸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酚类化学烧伤和中毒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54例酚类烧伤和中毒的经验。结果酚类化学烧伤不仅可造成皮肤烧伤,且可引起全身主要脏器的损害。结论对肾功能衰竭可考虑早期血液透析。保护心脏、肝脏、肾脏的用药时间要适当延长。
作者:金永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妇女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而能干扰女性性腺分泌和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职业有害因素都可以影响女性性功能。与男性相比,女性性功能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企业女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45.3%,是企业内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劳动妇女健康地参加各种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此文对企业内育龄妇女的健康监护资料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妇女劳动保护工作。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次调查总人数为884人,根据不同职业的育龄妇女分类为6组年龄限在45岁以下工龄在2年以上见表1。
作者:尉康岭;于书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文报告我院急诊收治的7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患者,现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 7例病人中男3例,女4例,年龄29~52岁,平均41岁。农药包装工6例,发病原因均为违章操作,另1例为生活性中毒。其中速灭威中毒6例,灭多威中毒1例。 根据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16372-1996),轻度中毒6例,重度中毒1例。2 临床资料2.1 发病时间与接触方式密切有关 5例速灭威粉剂包装工,因天气热未戴口罩、帽子,历时工作6h,粉尘通过皮肤、呼吸道吸收中毒,4h后发病。1例患者包装灭多威油剂时,因瓶子打翻,污染两下肢,皮肤发红,吸收中毒,于30min后发病。另1例口服速灭威油剂约200ml,从消化道吸收中毒,15min即发病。发病时间的长短与该类农药侵入人体的量、途径、接触方式密切相关。
作者:王招兄;李思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职业环境可促发心血管疾病(CVD)。职业场所的化学、物理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可单独或联合地造成CVD高发(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增高)。虽然目前尚未把CVD列入职业病名单,但WHO技术报告里,工作有关疾病中CVD是三个重点病种之一。职业人群中的CVD从临床治疗角度与一般人群的CVD相比均无特殊性,在职业人群中研究CVD主要是从病因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方面着眼的。 CVD是个集合词,这里统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这些病中有许多是多因素疾病,如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高血脂、高血糖、超体重、家族遗传性等都可成为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又可成为冠心病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CVD是当今世界危害健康的头等重要疾病。近年国内外已开展许多大规模人群研究,试图通过控制CVD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十年来,WHO在我国建立了一些CVD科研培训合作中心,许多单位参加了Monica研究计划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但在职业与CVD的专项研究尚不多见,有待发展。
作者:韩向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了解氯乙烯作业工人恶性肿瘤发病情况。方法采用回顾前瞻性观察法,对921名氯乙烯作业工人进行了40年死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男性接触组肝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为2.16(P<0.05);接触组恶性肿瘤、肝癌的死亡率也显著高于1994年全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及1995年全国城市居民肝癌的死亡水平,SMR分别为1.8、2.9(P<0.05)。在恶性肿瘤分类构成中,接触组肝癌居首位。结论氯乙烯作业工人肝癌高发具有职业性特征。
作者:郑玉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1999年收治一例亚急性隐匿式汞中毒患者,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某厂退休工人,患红皮病型银屑病,多年久治不愈就诊于个体诊所。用含汞中药(偏方)配制成香烟型点燃经口腔吸入,每天一支,共15d。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食欲下降,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并有发热(体温38℃),误认为感冒未引起注意。此时见皮疹减退,因治病心切,停药一周后又连续用药20d,患者相继出现咽部疼痛,口腔粘膜与牙龈糜烂、胸闷、咳嗽、颜面及四肢水肿,来我院就诊。检查尿汞0.68mg/L,疑似汞中毒收住院。 临床检查:体温38.5℃,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0/12kPa。该患者扶入病房,表情淡漠,周身皮肤呈红皮病型银屑病样改变。面部浮肿,咽部肿痛,口腔溃烂,牙龈出血。心音正常,双肺可闻及细湿罗音。腹平软,肝下界于右锁骨中线肋下1.0cm,可触及,质中等。脾肋下可及边。双下肢踝关节处凹陷性水肿。
作者:李苏娅;方雪莲;乔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是为放射工作职业健康监护、放射疾病诊断和治疗、放射防护评价、放射卫生学研究、卫生标准的制订和贯彻执行标准提供剂量依据。因此,世界上多数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都很重视个人剂量的监测工作。我国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起步于5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核能的开发和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等技术的开展,也为保障全民的安全和健康,1985年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规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5294-85),从此我国依法进行放射防护监督和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全国看,大部分地区在1987~1988年以后才开展此项工作的。它也和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从卫生部放射防护监督监测所统计的资料看,1996年全国的个人剂量监测率平均为40%,低的省仅10%左右,为此,卫生部提出2000年把个人剂量监测率提高到90%以上。 淄博市开展此项工作已有12余年,虽每年的个人剂量监测签订合同率达到98%以上,但剂量计每周期(2个月)的平均回收率不足60%,有的周期达不到50%,分析原因主要是监测结果大部分在职业照射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以下。监测对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为实现卫生部提出的2000年把全国的个人剂量监测率提高到90%以上,为进一步做好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要重视宣传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的法规 利用每2年一次放射防护培训班的时机,大力宣传《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规定》,通过学习、宣传,了解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提高放射防护意识及法制观念,从而使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变消极为依法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2. 提高个人剂量测量的技术水平 实验室的人员要经过正规的个人剂量监测培训,要参加全国热释光个人监测技术和统一方法的培训班。多参加有关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水平的交流,促进个人剂量监测技术的提高。要经常参加省内及国内个人剂量的比对工作,在质量控制上达到精益求精。实验室人员要配备2~3人,并且要相对固定,以使工作中相互切磋,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3. 加大监督力度 与经常性监督相结合,把个人剂量监测作为核查、换发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必备条件。坚持监测、评价和建立个人剂量档案相结合,对在测量中剂量数值偏高的人员及时随访查纠,必要时作健康检查,真正发挥个人剂量监测的效益。 4. 加强放射防护监督员自身建设 提高放射防护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监督监测机构不要只注意经济效益,而忽略监测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要长期树立科学是动力是效益的思想,这样才能促进个人剂量监测技术的提高,并使该项工作深入发展,使个人剂量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作者:王连生;王启珍;孙秀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苯在生产及使用中,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入。现将本院收治的6例急性苯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均为男性,为某焦化厂的检修工。年龄在21~45岁之间,由于输送苯的管道出现故障,在检修的过程中,苯蒸气泄漏而造成的。其中有两例出现昏迷,1例脱离现场约10min意识恢复,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躁动等症状。均于中毒后约30min收住院。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1.2 实验室检查 PLT低于正常4例(约占66.7%);血GLU均升高在10.1~6.2mmol/L;AST在30~700U/L之间,6例中有5例AST不正常;ALT在19~414U/L之间,其中有3例在正常范围内。TG有5例增高,6例中K+均降低,在2.39~3.43mmol/L之间;IgG有1例增高,IgA有3例增高。
作者:冯莉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掌握噪声对塑料加工业工人听力、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危害,以便为采取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塑料加工业的噪声对工人的健康影响进行了调查。1 对象及方法1.1 调查对象选取直接接触噪声的造粒、拉丝、编织岗位工人80名作为接触组,男23名,女57名;平均年龄34.3岁,平均工龄15.7年;对照组为后勤、财务等非生产工人75名,平均年龄31.5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调查两组均不接触其他有害作业因素。
作者:刘光;于桂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采用针灸治疗前列腺疾病5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特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有前列腺疾病患者系门诊、中西结合病区的病人,年龄大83岁,小24岁,平均61岁。其中80岁以上患者2例,60~70岁39例,60岁以下9例。50例患者全系由临床症状及三维B超、前列腺液常规化验与直肠指检综合确诊──前列腺增生肥大。其中前列腺肥大压迫膀胱36例,占总例数72%,伴有小结石13例,占总例数26%,单纯性前列腺增生肥大1例,占总例数2%。2 临床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的辩证分型,我们大致分为二个类型,即肾虚型和湿热型。
作者:葛银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汇同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出版了中毒控制指南。这是一份有关1997年中毒控制的专题文集。其中有关解毒剂部分摘译如下,仅供参考。1 解毒剂 表1和表2所列解毒剂是治疗人类急性中毒的有效药物,它们根据使用紧急程度,其供应要求可分为: A. 需立即供应上;B. 需在2小时以内供应上;C. 需在6小时以内供应上。 解毒剂的实际疗效可划分为: ①文献记载疗效好,例如在动物实验中能降低死亡率,在人类中毒病例中能降低死亡率或减少危重并发症; ②广泛使用但并未普遍认同有效,主要因为缺少研究资料,需要对使用疗效或指征开展进一步研究; ③使用性可疑,需要收集有关疗效的资料。
作者:戴旭锋;郑光;周志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傅慰祖;王文静;吴振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男性青壮年发病率高,故对劳动力及工作学习影响较大,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治疗得当,病人可在短期内康复,一旦延误诊治可产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现将收治的27例急性阑尾炎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小18岁,大50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短8h,长2d。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4例,蜂窝织炎2例,坏疽性1例。本组病例均有脉弦滑,舌苔厚腻。 2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发热(38℃~39℃)、白细胞计数升高,22例患者有明显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部压痛明显,尤以右下腹部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
作者:王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 病历简介 例1,患者女,63岁,某大学后勤科退休工人。1997年11月1日因咳嗽、咯痰、气短15年,加重2周入院。该患者15年前曾有明确的急性氯气中毒职业史。此后即出现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活动后气短逐渐加重,时有发热及咯黄痰。查体:T 38.4℃,P 108次/分, BP18/13kPa。口唇、肢端发绀,额窦及双上颌窦区压痛(+),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胸部叩诊过清音,听诊双肺布满干湿罗音,心脏听诊S2>A2,肝大肋下 3.0 cm,触痛 (+),杵状指(趾),双下肢浮肿。辅助检查:WBC 12.9×109/L,中性粒细胞 0.79, ESR 45mm/1h,血清冷凝集试验1:256,痰培养绿脓杆菌生长。血气分析:pH 7.35,PaO2 6.8kPa,PaCO2 6.6kPa。肺功能检查:VC占预计值48.2%,FEV1/FVC 46.7%,RV 46%。X线胸片示两肺上部透亮度增高,两肺中下野弥漫小结节及网状阴影,右下肺片状及蜂窝状阴影。心影增大。肺动脉段膨出。克瓦氏位像示双上颌窦、额窦透过不良。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粘膜肿胀、管腔脓性分泌物。支气管肺组织活检示部分肺泡萎陷,伴淋巴滤泡增生及纤维组织增生。临床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与职业接触氯气有关,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右心衰竭、肺炎
作者:赵莉莎;孙素梅;曲淑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改善化工企业劳动条件,保护工人群众身体健康,1998年至2000年,在上海化工企业中开展了劳动条件分级调查。现将分级状况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81家企业作为分级对象。1.2 方法和材料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1997);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GB3869-1997)。2 结果与分析2.1 分级结果在81家化工企业中,开展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的有48家,占59.26%;开展有毒作业分级的有78家,占96.30%;开展噪声作业分级的有44家,占54.32%;开展高温作业分级的有13家,占16.05%;开展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分级的有8家,占9.88%。分级结果见表1、表2。
作者:陆忠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是卫生部提出的今年要做好的三项工作之一,势在必行。改革后的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将从职业卫生防治机构(指各级卫生防疫站劳动卫生科、职业病防治所、劳研所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机构)分离出去,以职业卫生监督为保障,推动职业卫生各项工作开展的原有模式将被打破。因此充分认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对职业卫生防治机构产生的影响,探讨各级职业卫生防治机构如何适应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新形势,合理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很有必要。笔者谨就此发表拙见,以与同仁商榷。
作者:李亮;李淑萍;郭平;李登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急诊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患关系理念的转变,旧的急诊医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急诊医疗发展的需要,为了方便急诊患者的就诊需求,必须创造新的急诊医疗管理模式。近几年来,我院采取措施,创造综合急诊管理制度,把好急诊环节的质量管理,在提高急诊医疗质量与沟通医患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 加强急诊危重病人抢救质量的管理 急诊危重病人抢救质量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同时也是衡量综合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县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市胃肠病领先学科、县腹腔镜手术领先学科等科室,在群众中信誉较好,又地处县政府所在地惠南镇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危重病人较多,为此我们对急诊医护人员明确建立了危重病人抢救和职业性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及各级监督等制度,要求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病人在下达病危通知书的同时,将危重病人的详细病情报告门诊办公室、医务科、总值班室、保卫科和防保科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急救现场,调集高级医务人员,积极组织抢救。急危病人原则上24h内,职业性危重病人及时抢救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作者:濮文虎;张永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654-2即山莨菪碱,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休克等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如急性肺水肿和ARDS抢救,近来也有可治疗难治性过敏性紫癜的报道[2,3],这是用改善机体微循环状况来治疗疾病。笔者认为这个方法在临床治疗上可以拓宽路子,许多难治的慢性疾病从改善微循环着手一试,颇有效果,特介绍三例不同病种使用后均显示有效: 1 病例介绍 沈某某,男性,65岁,住院号92441。因患糖尿病、慢性肝病、冠心病、白细胞减少症,持续胸闷、心悸,下肢浮肿,间断皮下瘀斑,长期住我院治疗休养。在磺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联合运用情况下,患者空腹血糖波动于9.35~6.50mmol/L;在使用保心、保肝、升白药、营养等综合治疗下,患者心率长期低于52次/分,偶有房早,经常胸闷、心悸,需要吸氧。下肢浮肿在电解质正常,使用双克等利尿剂后,仍不稳定,经常出现皮下瘀斑。1999年6月8日起,因患者四肢皮下瘀斑出现较多,即给予试服654-2 10mg,3次/日,二三天后明显显效,瘀斑逐渐消失,下肢不再有凹陷性浮肿;停服654-2,停服后二周左右,瘀斑及下肢凹陷性浮肿又复发,再服654-2,又复好转,二三月以来,这样已反复多次。从自身对照结果看,服用654-2改善微循环后,收到了明显效果。
作者:徐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