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忠
我科1998年8月-2001年8月共收治会阴部烧烫伤患者17例.因患者病情重,局部有创面,在治疗过程中留置尿管时间均较长.由于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杜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慢性鼻炎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长期鼻塞、头痛、头晕、多涕及嗅觉下降,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2001-2005年我院应用禾帮苍耳子鼻炎胶囊治疗鼻炎516例,现对资料完整并且有随访记录的鼻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刘永革;宋秀琴;张莉;林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骨不连疾患在临床较为多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高速发展,创伤中开放性骨折的发生率增高,骨不连的发生率亦逐年上升.其治疗因其病情过程多较复杂,病程长,而面临诸多困难,治疗效果亦并不完全满意.2000年3月-2006年4月,我们对骨不连患者有选择性地采用带血管蒂骨膜瓣移植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提高了骨折端生物活性,加快了骨折愈合过程,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文正;张雪梅;张雪柏;高建华;李春霞;张启增;刘振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重症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我科2004-2006年共收治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6例,其中并发DVT 5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显著,现将DVT预防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周玉凤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 ma pneumonin,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其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30%[1].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逐年增加趋势,且可累及多个系统,其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医生的重视.我院2004年7月-2006年7月诊治呼吸道支原体感染较严重的患儿112例,应用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忠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病之一,致死、致残率高.我们应用生麦注射液与依那普利、螺内酯(安体舒通)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宪萍;葛在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62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d,于2006年8月25日9∶30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收入院.患者于2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伴恶心,无呕吐,曾在某诊所输液治疗,不见好转而来我院.查T36.4℃、P 80/min,R 20次/min,BP 120/70mmHg.腹部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下腹为甚,肠鸣音消失,腹透示肠管扩张.
作者:张子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已受到较多的关注.大学应届毕业生正面临着各种人生抉择,学习就业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严重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对社会的回报.本次研究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紧张因素来源、紧张反应结局以及缓解因素、个体因素在紧张发生中的作用,旨在为缓解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心理紧张、指导其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喜英;范雪云;白玉萍;姚三巧;金玉兰;沈福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起病过程缓慢,治疗时间较长,急性发作期由于二氧化碳潴留,pH值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致使脑细胞间水分增加,产生脑水肿,加重脑功能损害,故临床多合并肺性脑病.我科2004年3月-2006年3月应用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无创外源气体再呼吸技术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项全新的技术,通过此项技术,我们可以方便、准确、有效的获得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耗量(VO2)等反映心脏病变程度的可靠指标.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非常有利的参考.
作者:赵瑞平;李猛;周海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常见于<2岁的小儿,尤其以2~6个月的小婴儿多见,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一种婴幼儿期特有的下呼吸道感染[1].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突发喘憋、低氧血症,喘憋严重时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控制喘憋是提高毛支疗效的关键[2],我们采用博利康尼气雾溶液、布地奈德.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灵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对32例持续肺动脉高压和呼吸衰竭患儿,在呼吸机机械通气情况下,将NO气源加入呼吸机环路中,NO浓度从20ppm(lppm=0.001‰)开始,每经15~30min无效者增加5ppm,达到50ppm,30min仍无效者停用.有效者,持续6h后,每15min降低NO浓度5 ppm,降为6ppm,持续24~72h.治疗时观察体循环氧合情况、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肺动脉压力、血压、心率、高铁血红蛋白(MHb)、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结果 32例患儿中28例(28/32,87.5%)吸入NO后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吸入30min后,平均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01),以6ppm浓度维持24h后,氧合指数持续改善,肺动脉血流继续增加.停用后没有复发.而心率、血压,高铁血红蛋白未明显改变.结论 吸入NO能显著降低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改善氧合.对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疗效,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作者:姬东霞;李珊;陈琦;何广艺;罗文苑;何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CT对急性颅内出血非常敏感,还能鉴别类似卒中的其他脑疾病,已成为缺血性卒中首选的检查方法.大型临床实验已经证实[1],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6h内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CT早期缺血性改变可作为溶栓疗法排除标准.因此,熟悉和掌握缺血性卒中的CT早期征象,开发应用新的CT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尤炜;汤立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随着腹腔镜在妇产科领域的普及,亦为女性不孕症的快速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我科自2004年开展电视腹腔镜手术以来,共对53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进行了检查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若梅;边亚博;宫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全身处于应激状态,长期昏迷极易引起全身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并不少见,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病死率达30%~50%[1].我院ICU 1999年1月-2006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8例,合并消化道出血54例,发生率26.2%,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赵桂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于1984年由美国的Vlassara等首先提出,随后于1992年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为Schimdt等发现.从那以后,AGEs及RAGE的作用备受重视.初的研究集中在AGEs、RAGE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上,以后逐渐发现在非糖尿病,AGEs、RAGE的基因、蛋白质表达也增高,并发现某些抑制AGEs作用的药物具有缓解病情的疗效.本文就AGEs、RAGE结构、功能及药物干预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任灿;许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锁骨折及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临床较为常见,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98%,其中锁骨远端骨折占锁骨折的15%,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约占各类脱位的2%~16%.
作者:张国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1978年Fasan首先报道采用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解除脑瘫痉挛以来,已在临床广泛开展,1998年10月-2002年10月我们对23例痉挛性脑瘫患者采用SPR治疗,术后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经过跟踪随访,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宏伟;梅继文;王军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原发性肝癌位于癌症死亡之首,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很难早期发现,提高对早期肝癌的诊断水平是临床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为探讨甲胎蛋白(AFP)、α-岩藻糖苷酶(AFU)、癌胚抗原(CEA)、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肝癌、肝病的早期诊断,良恶性肿瘤以及与其他部位肿瘤的鉴别,监测以及疗效观察等方面诊断价值,我们对60例肝癌患者、60例肝硬化患者,60例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的血清进行以上4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雪勤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不仅发病率高,且有上升趋势,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护理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反复讲解高血压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适应现状,学会自我监测、自我用药、自我保健,从而有效调控血压,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05年开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减少了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率,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谷秀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