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弥漫性轴索损伤56例诊治分析

汪洪江;刘永亮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脑损伤, 影像学特点, 患者, 双瞳孔散大, 脑干反射, 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下血肿,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意识状态, 诊治水平, 诊断, 占位效应, 瞳孔变化, 受伤情况, 昏迷, 反射消失, 发病机制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临床上较常见,而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 injury,DAI)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是引起死亡及伤残率较高的脑外伤类型之一。因此,充分认识DA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治水平。我院1992-1998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者410例,诊断DAI 56例(13.7%),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7例,女9例,年龄小5岁,大71岁,其中20~45岁者,占72%左右。1.2 受伤情况 汽车撞伤35例,摩托车伤11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4例。1.3 临床表现和诊断 意识状态:入院时呈深昏迷状态并持续存在者40例,呈中度昏迷者13例,伤后有短暂清醒者3例。入院时GCS评分均<8分。脑干反射及瞳孔变化:脑干反射消失达中脑以下平面者31例,双瞳孔散大22例,单侧瞳孔散大9例,5例患者出现双眼下斜视或强迫下视。影像学特点:入院后56例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24例患者出现脑白质及脑室旁、胼胝体区小出血灶,直径<2cmm,不伴有周围占位效应;9例患者出现薄层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余患者CT未见明显异常。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络欣通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疗效观察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脑血管病导致脑卒中而继发的一种智能障碍,是老年期一种主要的痴呆疾病。随着人口的H益老龄化,痴呆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1999年8月-2000年6月用银杏叶制剂络欣通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小56岁,大82岁,平均67岁。高血压18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20例。既往均有脑血栓史,脑血栓2次以上20例。智能检查30例患者均有记忆力、计算力及定向力障碍。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用长谷川和夫智能量表(hastgawa dementia scale HDS)评分均在正常值以下。所有受试对象应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鉴别,积分均在7分以上可除外阿尔采默病。颅脑CT检查:30例患者共扫描72次,共有梗死灶116个,大多分布在双侧内囊、基底节区及丘脑。病灶多8个。4例有脑叶梗死,分别位于左侧及右侧额叶。2例有较广泛性脑萎缩。1.2 治疗方法 络欣通片(山西瑞福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d,每次2片。3个月1疗程。 有并发症的患者不停用对其并发症的治疗药物。 治疗结束后,由1名副主任医师和4名主治医师分别对每位患者用长谷川智能量表评分,取其均值评价药物疗效。

    作者:崔裕昌;郝士峰;胡汝峰;付莉;刘力纲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治愈小儿特重Ⅲ度烫伤30%并发念珠菌创面脓毒症1例

    1998年9月18日我院收治1例小儿特重Ⅲ度烫伤30%并发白色念珠菌创面脓毒血症,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男,3岁。因沸水烫伤全身多处23d,加重伴呕吐4d,腹泻1d于1998年9月18日转入我院。院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创面行包扎疗法。查体:T 38.8℃,P 180/min,R38/min,体重10kg,抱入病房,危重贫血面容,体型消瘦,精神萎糜,口唇紫绀,结膜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躯干、双臀、双大腿、会阴部烫伤,总面积30%,均为Ⅲ度。创而低于周围正常皮肤约0.5cm,绝大部分创面可见乳黄色颗粒,灰白斑点,有一层膜状物,小部分散在坏死痂壳上可见霉斑。血常规:WBC 3.4×109/L、L 0.64、N 0.35、RBC 1.71×1012/L、HGB42g/L;肝功:PRO 46.2g/L,ALB 23.6g/L;肾功:BUN 1.18mmol/L、CERA 75μmol/L、UA 50μmol/L;电解质:K+2.4mnol/L,Ca2+1.83mmol/LCO2-CP 18.47mmol/L;创面、大便及尿培养均为白色念珠菌,而血培养为阴性。故诊断:①小儿特重Ⅲ度烫伤30%伴真菌感染;②中度营养不良;③电解质紊乱。入院后立即停用全部抗生素,静滴氟康唑50mg,1/8h;口服制霉菌素,10万U,3/d、丽珠肠乐胶囊,1/2粒,2/d;创面以1%酮康唑混悬液纱布半暴露换药,1~2/d。住院10d后,创面、大便及尿培养转阴,真菌感染得到控制,停用氟康唑、酮康唑。住院15d后,创面培养为大肠艾希菌,WBC 14.8×109/L,并细菌感染。静滴头胞噻肟纳1.0,1/12h,创面用利福平0.3g+0.9%NaCL液100ml稀释换药,2/d,6d后细菌感染控制。同时采取多次小量输血2 000ml、血浆400ml、白蛋白50g等,加强全身支持以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增强免疫力;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待创面肉芽新鲜、红润、无水肿、无明显分泌物,于住院21d、34d分别行自体头皮刃厚皮移植术。术中肛周行密集植皮,术后注意扩肛预防肛门狭窄。住院52d创面封闭,痊愈出院。2 讨论 白色念珠菌存在于空气中,潮湿环境更易生长,念珠菌感染多局限在烧伤创面表面,罕有侵袭到创面下组织。小儿特重Ⅲ度烫伤,应早期多次切痂植皮适时封闭创面,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应用时间和种类,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口服制霉菌素或氟康唑;定期作创面、口腔、痰、尿、粪便等真菌培养。创面感染真菌,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积极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加强会阴部护理,肛周行密集植皮,术后注意扩肛预防肛门狭窄。

    作者:陈能彬;胡静;袁文周;帅秀蓉;曹晓涛;刘永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药物治疗异位妊娠有很大进展,常用的药物是氨甲喋呤(MTX),单独使用氨甲喋呤副作用大,成功率88.9%[1]。我院妇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1995年5月-1999年10月我院收治异位妊娠患者88例。诊断标准根据病史、妇科检查、血β-hCG及B超检查,必要时刮宫除外宫内妊娠。患者年龄21岁~40岁。治疗条件:①生命体征平稳,无腹腔内活跃出血的表现。②B超检测异位妊娠包块≤5cm。③停径≤60d。④估计子宫直肠陷凹液体<100ml。⑤肝肾功能正常,外周血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109/L。1.2 88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用中药组22例,MTX组21例,中药+MTX组45例。1.3 方法:①中药治疗。方剂:蒲公英50g、元柏10g、夏桔草25g、 甲10g、丹参10g、桃仁7.5g、赤芍7.5g、白芍15g、甘草5g、元胡20g,1剂/d,水煎服,3剂为1疗程,忌辛辣、忌茶、忌凉食。②MTX治疗:采用单次MTX肌内注射,剂量50mg/m2,不用甲酰四氢叶酸解毒。治疗期间禁饮酒、性生活及禁服含叶酸类的维生素制剂。③中药及MTX组:方法同上,中药少3付,多12付。用药后每周2次测定血β-hCG水平。用药后血β-hCG若连续2次下降≥15%,则每周1次,至正常。若下降≤15%则进行下1疗程,2个疗程间隔中药为3d。1.4 监测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血压、脉搏、腹痛和阴道出血情况及药物的副反应。治疗前抽血查常规、肝肾功能和血β-hCG。治疗期间每2~3d复查血β-hCG水平,观察其下降情况。每周复查1次B超。治疗失败行剖腹探查的指征:出现剧烈腹痛伴血压下降,血红蛋白过低等内出血征象。1.5 疗效评价 治愈:血β-hCG降至正常,盆腔包块缩小或消失,生命体征正常。无效:血β-hCG水平不降或上升,盆腔包块增大,B超见存活胚胎,治疗过程中内出血增多,即行手术治疗。

    作者:盂祥红;随秀娟;张金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Fisher综合征并发延髓麻痹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55岁。因走路不稳、复视2d,于2000年2月4日入院。在外院诊断为脑干血管病。静滴生理盐水500ml+尼莫地平10mg无效。既往体健,个人与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心、肺、腹未见异常。神清语利;眼裂2mm,提眼睑肌力弱,眼球运动受限,各方向均复视;额纹消失,闭目、鼓腮力弱,双侧鼻唇沟变浅;咽反射存在;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4级;肌张力低,双上肢腱反射减低,双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欠准,RomDerg征阳性;四肢远端音叉振觉减弱、浅感觉正常;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肌酶谱检查正常。新斯的明试验阴性。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头颅及颈部MRI正常。 入院1d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查体:双眼裂1mm,眼球固定于中间;软腭不能上提、咽反射消失,四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1级。行鼻饲,每d静滴生理盐水1 000ml+丙种球蛋白30g1次,共5d。2周后语音增强,吐字渐清晰,皱额出现浅额纹,四肢远端肌力3级。复查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总数5×106/L,红细胞0,蛋白60mg/dL,葡萄糖5.1rmmol/L,氯110mmol/L。4周后言语基本流利,音调正常,可进软食,四肢肌力4-级。4个月后恢复正常。2 讨论 Fisher综合征属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为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周围神经病。诊断主要强调:①三主征:即双侧眼外肌麻痹,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或低下;②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常在病后1周出现;③预后良好,约2周后逐渐好转,2~6个月恢复正常。应与重症肌无力、脑干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鉴别。重症肌无力以骨胳肌易疲劳性为特征,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单纤维肌电图明显异常。脑干血管病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颅脑MRI有相应影像学改变。多发性硬化灶体征,颅脑MRI有相应影像学改变。多发性硬化病变呈多灶性,病情多波动,有缓解复发史,急性期MRI影像学改变明显。本例并发延髓麻痹及四肢瘫痪,较罕见;周围神经广泛受累,但恢复完全,可能与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有关。

    作者:张士森;吕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腮腺深叶肿瘤53例临床分析

    腮腺肿瘤大部分发生于浅叶,有关报道较多,而腮腺深叶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给腮腺深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收集了53例腮腺深叶瘤病例,就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做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1985年7月-1999年3月,我科共收治腮腺肿瘤患者365例,其中53例发生于深叶,占腮腺肿瘤的14.5%,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23~74岁,平均45岁。大多数患者就诊时为无症状的耳垂后下方或口内肿块,少数伴有其他症状。25例患者术前做了针吸活检,40例患者做了局部灰阶超声检查,49例做了CT扫描检查,5例做了术中冷冻检查,28例做了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上述5项诊断技术中,接受2项(含2项)以上检查的患者43例,1项10例。全部患者均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其中,腮腺全切除+肿瘤切除术46例,经下颌骨入路腮腺扩大切除术7例,腮腺扩大切除术后二期行选择性颈清扫术1例,腮腺扩大切除术+治疗性颈清扫术1例,7例患者术后做了放疗。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对全部患者进行了随诊,时间6个月~6年。

    作者:吕昌惠;缪爱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并发子宫腺肌病及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46岁,因下腹痛2d于1999年5月18日入院。18年前因诊先天无阴道、无宫颈、无子宫,婚前行阴道成形术。临床初步诊断: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畸形,先天无阴道,无宫颈。 入院后择期手术,术中见:双子宫,左侧单角子宫约7cm×4cm×3cm,左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约13cm×10cm×6cm,表面紫褐色,为同侧子宫、输卵管、直肠侧盆壁粘连。右侧始基角子宫,右卵巢略小于正常,右输卵管长12cm,两子宫由一束肌纤维相连。未见宫颈,行左子宫+左附件切除,送病检。术后7d痊愈出院,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分泌期子宫内膜,一侧卵巢巧克力囊肿。临床确定诊断: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并发子宫腺肌病及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 讨论 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为罕见子宫畸形,本例术中发现双子宫,左子宫内膜有分泌功能,子宫肌层有散在微形囊腔,内含有陈旧血液,同时有巧克力囊肿存在。其原因可能①患者婚前有严重生殖器畸形,激素水平低,卵巢发育差,易致误诊。②青春期机体发育,宫腔有周期性积血,经输卵管溢于腹腔,卵巢为好发部位,因此,一旦出现本例情况应宜及时手术。

    作者:张彩霞;杨树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QTd变化以及其与左心功能不全关系的报道不多。我院观察了1992年1月一1998年12月42例OMI患者,42例正常人及58例AMI患者的QTd、QTcd、QTd/RR以及OMI患者QTd、QTcd、QTd/RR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旨在探讨OMI时QTd、QTcd、QTd/RR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42例OMI患者,男38例,女4例,年龄53~88岁,平均(68±8)岁;42例正常人,男37例,女5例,年龄42~88岁,平均(66±10)岁;58例AMI患者,男51例,女7例,年龄39~89岁,平均(70±10)岁,除外原有严重心律失常,正在服用影响心脏复极药物,电解质紊乱及高血压病致左室肥厚者。1.2 QTd、QTcd、QTd/RR分析采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纸速25mm/s。分别测量每一导联QT及RR3次,至少测量10个导联,T波终点定为T波回复等电位线的交点,若U波存在,则为TU间低点[1]。QTd定义为QTmax与QTmin差值,QTcd为心率校正QT离散度,用BAZETT's公式校正,即RR定义QTcd=QTcmax-QTcmin除以心动周期(ms),并以百分率(%)表示[2]。1.3 左心室射血分数测量 采用HP-SONOS 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用Simpson公式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将陈旧性心梗患者中EF<0.05者定为左心功能不全组,余为对照组。1.4 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Student非配对t检验。

    作者:虞意华;陈新宇;严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危重,认真、耐心的护理对其康复程度密切相关。1 临床资料 近2年来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例,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广泛脑挫裂伤14例,颅内血肿10例,脑干损伤4例。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平均3~7分。2 护理体会2.1 严密观察伤情演变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理变化复杂,症状与体征随之演变。如观察病情不仔细,容易造成病情延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在就诊后24~72h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等,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处理。2.2 体位及呼吸系统的护理重 型颅脑外伤患者常取头高足低平卧位,以减少头部出血及减轻颅内压增高,对呕吐不止的患者采用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对呼吸不畅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昏迷超过24h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呼吸中枢障碍所致呼吸减弱者,在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同时,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3 消化系统的护理 本组患者并发胃肠道应激性溃疡者占总数的75%。胃肠减压管的留置有利于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必要时应给予冰盐水或云南白药止血。如出血得以控制,可经胃管注入饮食,以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2.4 泌尿系统的护理 长期留置导尿管可引起逆行性泌尿系感染。每d应冲洗膀胱1~2次,每周更换1次导尿管。3~4h间歇放尿可预防膀胱挛缩。2.5 高热的护理 除输液反应、感染等,应考虑中枢性高热。其特点,体温高达到41℃以上,持续时间长。处理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作者:范亚霞;安立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诊断(附13例分析)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即扁平髋(Perthes coxa plana),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以儿童较为常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自觉髋部疼痛或[和]间歇性跛行。成年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国内外杂志报道的较多,对儿童发病报道较少,且早期诊断也较为困难。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近几年经CT和[或]MR证实的13例患儿,系统性回顾了其临床及X线特征,男女发病之比为9:4,年龄2~7岁,平均年龄4.6岁。左侧7例,右侧4例,单侧发病11例,占总数的84.6%,双侧发病仅2例(15.14%)。自觉髋部疼痛9例,占总数的69.2%,间歇性跛行者5例(38.5%)。1.2 临床表现 X线表现为髋部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稍宽,股骨头呈囊样变且不规则,软骨下骨分离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体格检查该病早期常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偶有疼痛时,常自髋部放射到腰部及大腿外侧。大腿外展,内旋功能轻度受限4例(30.8%),患侧肌肉萎缩1例(7.7%)。

    作者:李开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T在肺癌分期中的作用(二)

    3.2 在决定N类别上的作用 区域淋巴结在肺癌分期上有重要意义,CT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在观察胸部淋巴结,判断其所在部位及大小,从而在决定N的类别上有重大作用。3.2.1 胸部淋巴结分布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肺癌分期的胸内淋巴结分布图首先由日本学者Naruke提出(1978),后为美国胸科协会(ATS)采用、修改和颁布(1983)。1996年UICC将两者统一,于1997年颁布了新的淋巴结分布图。它把纵隔、肺门和肺内淋巴结划分为14区,各区的名称和解剖标记见表1。 在14个区中,1~4区为上纵隔淋巴结,5、6区为主动脉淋巴结,7~9区为下纵隔淋巴结,它们均位于纵隔内,属于N2淋巴结,当有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时为N3淋巴结。10-14区淋巴结都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属于N1淋巴结,10区为肺门淋巴结,11-14区为肺内淋巴结,当X线上见到肺门增大时可能为10和11区淋巴结共同增大结果。除1、7~9区外,其他各区都要分为右(R)和左(L)侧,位于中线上的不分侧别的淋巴结(如3区)则认为是与原发肿瘤同侧的淋巴结。3.2.2 应用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CT对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作用,在CT图像上可根据假定的5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14个区中,它们是:①左头臂静脉上缘;②主动脉弓上缘;③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④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⑤气管隆突角。第1线以上为1区,第1、2线之间为2区,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第5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为7区,第2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前、外侧者为6区,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属5区,靠内侧者属L4区,其余各区根据个别的解剖也很容易辨别。

    作者:潘纪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激光荧光光谱诊断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激光是本世纪60年代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以其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等突出特点,广泛运用于农业、通讯、医疗、军事等各个方而,并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重大领域里,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激光荧光光谱技术用于诊断疾病具有灵敏、快速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荧光光谱诊断肿瘤的研究相当活跃,特别是早期诊断肿瘤方面已获得了一定进展,成为医学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荧光分为原子荧光、分子荧光、自发荧光、外源性荧光。1 激光荧光光谱在诊断上的应用1.1 激光荧光光谱仪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氙离子激光、氮分子激光、氪离子激光、可调染料激光等均作为激励光源,可观察并记录肿瘤组织的特征荧光,激光荧光光谱仪由激励光源、专输光纤及荧光检测记录系统三部分组成。1.2 使用荧光药物诊断肿瘤 用激光荧光谱技术诊断肿瘤的方法早在70年代初期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获得新发展,肿瘤荧光辐射有两种类型:是由肿瘤组织本身经紫外光激发的,称自体荧光;另一种是聚集在肿瘤组织上荧光物质作光敏剂经激发后发出,然后根据荧光光谱对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使用荧光药物诊断肿瘤为其中的一种,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荧光物质主要有荧光素钠盐,血卟啉衍生物,即HPD(Hematoporphy rin Dirivative)。

    作者:翟力平;李世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宫颈妊娠16例临床分析

    宫颈妊娠很少见,但它是异位妊娠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孕卵在子宫颈内着床和发育。早期诊断较困难,常易误诊。如能早期确诊,则可为保留生育功能提供机会。本文对16例宫颈妊娠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年3月-2000年3月共收治宫颈妊娠16例,年龄18~49岁;初产妇3例,经产妇13例。术前确诊9例,误诊7例,其中误诊为先兆流产2例,难免流产5例。停经时间40~86d,均有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其中大量出血4例,少量淋漓出血,血性分泌物12例;有组织排出4例,伴下腹隐痛3例。妇科检查均发现宫颈软、着色、水肿、与子宫体不成比例的增大,可大于或等于宫体的大小,子宫体正常大小或稍饱满。超声检查:宫颈管内可见胎囊无胎芽5例,不规则回声团块9例,有胎芽并有搏动2例。血β-hCG 589.1~5 232.5mIU/ml。1.2 治疗方法 ①先行MTX、5-FU治疗9例。其中4例局部注射MTX 20mg1~2次,加5-FU 500mg静滴,1/d,共7d;5例MTX 30mg肌注,共4次,隔d1次,治疗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记录阴道出血、组织脱落情况,隔日超声监测。化疗后7~8周来月经,超声监测胎囊明显萎缩。宫颈局部轻度充血,正常大小,外口无明显扩张。②4例化疗后8周行刮宫术,术中少许出血,刮出物为少许灰白或灰红色组织,个别可见少许绒毛样组织,并送病检。药物治疗中无明显副反应。误诊7例行清宫术,其中2例因大出血行宫颈碘仿纱布填塞止血,2例经阴道行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缝扎术。③3例因出血无法控制而行子宫全切术。4例化疗后刮出物病检均有变性的绒毛组织及少许的宫颈腺体。误诊的7例中,4例刮出物病检均有完整绒毛或胚胎,3例全切的子宫腔内无绒毛组织。

    作者:黄菊英;黄伟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作用

    为探讨人工流产术的佳镇痛方法,笔者将我科目前采用的异丙酚静脉麻醉法与以往镇痛法进行比较分析。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300例;对照I组为非镇痛组100例;对照Ⅱ组为宫颈利多卡因局麻组100例;Ⅲ组为异丙酚静脉麻醉组100例;受术者术晨禁食水,专职麻醉师行心电监护,并备有呼吸机、氧气,助手通过静脉通路注入异丙酚注射液2.5mg/kg,于1~2min左右注射完毕,待患者意识丧失后开始手术。2 结果 从镇痛效果看,异丙酚组无痛者100%,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88%)和非镇痛组(40%),有效率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从宫颈松弛程度看,异丙酚组一次性通过6号吸宫器55%,而I组与Ⅱ组分别为21%和28%,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手术时间从探宫腔至取窥器为完毕,3min完成手术异丙酚组100%,而I组与Ⅱ组分别为83%和94%,相差有显著性(P<0.05),手术中出血量三组无差异。3 讨论 异丙酚静脉麻醉,迅速起效,镇痛彻底,宫颈松弛好,手术操作快捷,安全无副作用,除过敏外,无禁忌证,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经对症处理均自然恢复,无不良后果,所以,在有条件地区,人工流产,异丙酚静脉麻醉是目前好的镇痛方法。

    作者:孙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自拟通络止痛散治疗肋间挫裂伤疗效观察

    肋间挫裂伤在临床上较常见,治疗方法较多。迅速去除病痛,是治疗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以自拟通络止痛散外敷治疗肋间挫裂伤6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大74岁,小18岁,全部病例均有外伤史,左侧损伤27例,右侧损伤29例,双侧7例。1.2 病程 本组病程短6h,长2个月,其中1周以内21例,1~4周33例,1周~2个月9例。1.3 临床表现 急性期胸肋部疼痛剧烈、呼吸时加重。病程长者疼痛随气候变化而加剧,舌苔薄白,脉多沉弦或弦紧。

    作者:王洪岗;史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鼾症34例报告

    我院自1990年3月-1999年12月开展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鼾症3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30例,女4例。年龄18~64岁,平均48岁。主要症状有睡眠鼾声扰人,有憋气现象,白天嗜睡。查体见体型肥胖34例,颈短而粗24例;扁桃体已摘除1例,I度肿大10例,Ⅱ度肿大9例,Ⅲ度肿大14例;悬雍垂粗大34例,其中过长14例;咽腭弓肥厚宽阔34例,软腭松弛偏低34例;小下颌8例,后缩颌1例;舌体肥厚8例;鼻中隔偏曲6例。心电图提示房性早搏2例,心肌缺血4例,心动过速1例。高血压病8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冠心病3例。1.2 麻醉方法 1例经鼻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33例局麻。1%~2%地卡因口咽喷雾,1%~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1.3 手术方法与步骤1.3.1 先切除扁挑体,舌腭弓粘膜仅保留0.5cm。1.3.2 切除咽腭弓,使其与咽后壁成一平面。注意尽量保留粘膜,切缘向前拉与舌腭弓对缝3针。要多缝一些组织,并保持一定的张力。如果前后弓缝合有困难,也可以把后弓与扁桃体窝前方缝合。1.3.3 切除悬雍垂及其周围软腭组织。中线处在悬雍垂根部之上约1.5em,也可以触诊在腭肌突起增厚的前方。软腭应保留约2cm,或切口在腭凹之前。注意:①软腭的鼻咽面粘膜留下的要比口腔面较宽长,使两面粘膜缝合处在口腔面,防止与咽后壁粘连。一般每侧缝合3~5针,防止术后出血。②切除悬雍垂时,尽量不要损伤腭帆提肌,防止出现软腭闭合不全,饮水反流。 手术时对有心血管病、精神紧张患者应做心电图、血压、呼吸、氧分压综合监测。对并发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应先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后3周再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作者:刘桂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路铳伤21例治疗体会

    路铳是山区猎人设置在路旁捕猎野兽的铁砂火药枪,由于距离及高度比较固定,人受伤的部位及致伤程度、范围、性质有以下的特点及规律,误伤部位大都在膝关节周围。损伤复杂,治疗也较复杂。我院自1987-1998年共收治21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15~65岁,平均37.6岁,伤后到入院时间3~18h。损伤情况:股动静脉下段3处,腘动静脉5处,大隐静脉2处;坐骨神经4处,胫神经3处,腓神经8处;股骨下段骨折3处,股骨髁及胫骨髁骨折8处,腓骨头骨折2处,髌骨骨折3处。血管损伤病例中有6例并发失血性休克。1.2 治疗1.2.1 血管损伤 对并发血管损伤的9例11肢均在抗休克好转后4~12h内分别行不同的手术。6个肢体在清创后行血管充分分离后行端端吻合,2处股动脉断裂及2处腘动脉损伤行大隐静脉移植。1处腘动脉损伤行修补。除1处股动脉断裂行大隐静脉移植后3d出现栓塞,行人造血管移植,患肢出现缺血性肌挛缩外,均恢复良好。1.2.2 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大部分为挫伤,9处行外膜切开减压,血肿清除及铁砂取出,经保守治疗,2周后功能开始恢复,3个月后除1例出现坐骨神经灼性痛外,功能完全恢复。2例坐骨神经断裂,行外膜吻合,1例功能3个月恢复,1例出现足下垂,后行踝关节融合。3例胫神经及1例腓总神经断裂经外膜吻合,3个月功能恢复。1.2.3 骨折治疗 3处并发股骨下段骨折,用L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8处股骨髁及胫骨平台骨折,骨块较大,选用螺丝钉固定;骨块小,则选用钢丝或丝钱固定骨块;髌骨折均用钢丝固定,腓头骨折行手法复位。所有骨折均选择性地加用牵引或石膏托外固定。术后9例膝关节部分受限,15°~40°,但不影响劳动,3例1年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行膝关节融合术。

    作者:黄树才;詹义芳;王一可;曹涤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宽QRS心动过速误诊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34岁,因阵发性心悸6d,加重5h入院。6d前患者因感冒出现阵发性心悸伴胸闷,每次持续约30s~2mmin,无胸痛及发热。5h前,患者睡觉时出现心悸胸闷,持续不缓解,在我院急诊科做ECG示宽QRS心动过速,见图1。查体:BP 13.3/7.9kPa,神志清,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向左扩大,HR 190/min,律不齐,S1强弱不等,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UCG:左室扩大(59.4mm),左室后壁和室间隔运动幅度降低,左室射血分数48.8%。因无发病前ECG对照,急诊诊断为房颤伴预激综合征。入院后,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左室心尖部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随访2年无复发。2 讨论 宽QRS心动过速临床较常见,常见的有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传导阻滞、房颤伴预激综合征、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一般鉴别诊断不难。本例患者入院时ECG表现为宽QRS心动过速、RR间期不匀齐,似应首先考虑房颤伴预激综合征,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但仔细测量发现,每隔一个RR间期绝对匀齐,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室性心动过速,因此,可以肯定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有两个固定出口。不同出口处兴奋点激动心室,产生不同的QRS波形,而不同的激动路径,导致RR间期不匀齐。

    作者:柳景华;李茂;亭赵燕;曾亚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胃镜检查食管炎180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5-1998年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食管炎180例,占同期2 668例次胃镜检查的6.7%。现就180例食管炎的内镜表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0例中男120例,女60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小18岁,大64岁,平均41岁。发病距胃镜检查短4h,长1周。1.2 临床表现 食管源性胸骨后疼痛,本组32例(17.8%),临床似心绞痛样发作,但无心脏器质性病变,心电图无变化。食管区烧灼感,由于反流胃酸刺激食管上皮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所致,可随体位改变而加重。其他症状有反酸、嗳气,咽下困难,食管炎性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还可并发食管溃疡、食管性狭窄,痉挛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与食管、心、肺、胃及十二指肠以及胆道疾病很难区别。1.3 胃镜表现 根据病变范围、粘膜充血、粗糙、白斑、白色粘膜、粘膜增厚、溃疡、有无狭窄(参照1992年消化内镜学会拟定食管炎内镜诊断标准)等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轻度:粘膜纵行充血、红肿、粘膜可见散在白斑及白色渗出物和粘膜增厚,食管小血管扩张,血管纹理模糊,累及食管下1/3。本组116例占64.4%。中度:范围可扩展到食管全周,粘膜红肿、粗糙、增厚,食管粘膜纵形充血、糜烂,皱褶间粘膜呈白色增厚,表面血管消失。粘膜失去柔软度,重者食管下段近贲门部及炎性病变区见食管溃疡。本组58例占32%。重度:食管纤维化及狭窄,内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狭窄及食管裂孔疝形成。本组6例占3%。

    作者:蔺玉河;鞠淑清;黄景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内服斑秃散、外搽斑秃酊治疗斑秃50例

    应用祖传自拟斑秃散、酊剂内服外搽治疗斑秃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岁15例;20~36岁29例;40岁以上6例;病程长20年,短5d。斑秃散由首乌、枸杞子、当归、熟地、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茯神、枣仁、元芪、桑椹子、川芎、共研细末制成,每d口服2次,2个月为一疗程;斑秃酊由党参、干姜、藏红花、赤芍、侧柏叶、补骨脂、毛姜、紫丹参、大力子、蛇床子、百部等置于70%酒精和醋精1 000ml中,浸泡20d。去渣取液装棕色瓶内备用,先用生姜切去表皮,擦息处15min,然后再搽斑秃酊,3/d,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果:内服、外搽治疗3个疗程左右,痊愈46例占92%,有效1例占2%,无效3例占6%,总有效率占94%。斑秃中医称为油风,早在《素问》五脏生成篇,就有类似此病的记载。至隋代《诸病源候论》以鬼舐头,立候称本病为鬼舐头。其主要病机为血虚,不能营养毛发或风盛血燥使毛发失荣而脱,故有元芪、当归、熟地、生地、白芍、女贞子、制首乌、枸杞子,桑椹子内服滋阴养血、补益肝肾,阴血充盈,燥风自熄,毛发得养,本病常与精神紧张,劳心伤神有关,用茯神、枣仁、枸杞子养心宁神。 外搽斑秃酊、党参、紫丹参补益气血、干姜、藏红花、赤芍、侧柏叶、毛姜、大力子、蛇床子、百部,70%酒精、醋精、配用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刺激皮肤改善头部皮肤营养,促进毛发生长。补骨脂对斑秃,秃发有良效,根报告单用补骨脂制成斑素和25%注射液,治疗秃发有效率为84.4%,全方合用补肾活血生发的作用。

    作者:刘国良;李本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吸入普米克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附100例分析)

    1997年6月-1998年6月我院门诊与病房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男75例,女25例,年龄8~50岁,病程2~30年,作为观察组,应用阿期特拉产普米克气雾剂,每支200喷,3/d,每次2喷,另选同类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应用上海第一制药厂产舒喘灵气雾剂每支200喷,3/d,每次2喷,疗程为1年6个月。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道反应及肺功能测定值比较,用药前各项指标基础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后1年观察组FEV1由(1.82±0.48)L增至(2.50±0.45)L,PEFR由(3.40±1.31)L/S增至(4.54±1.21)L/S,气道反应性PD20FEV1(0.48±0.16)μmol/L增至(6.94±1.02)μmol/L,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须由(1.90±0.32)L增至(2.20±0.40)L,PEF由(5.30±0.68)L/S增至(4.00±1.39)L/S,相差有显著性,而PD20FEV1无明显变化。 应用普米克进行雾化吸入有较强的抑制介质释放的功效,吸入后气道反应明显降低,从而可使喘哮得以明显缓解。本法使用方便,用量小,易被患者接受,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王淑珍;余亮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