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细胞病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胡文立;刘敬忠;牛世芹;刘民;石怀银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用PCR的方法检查巨细胞病毒在颈内动脉、冠状动脉和血中的分布情况,并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83.3%~86.7%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壁中存在巨细胞病毒,而非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壁中只有6.7%的标本中见巨细胞病毒,两者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在42.4%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中查见巨细胞病毒,而对熙组中只有3%查到巨细胞病毒。两者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巨细胞病毒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培哚普利抗高血压及逆转左心室肥厚疗效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病可致左室肥厚,易引起心肌缺血、心率失常等并发症[1],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降压药物治疗特别重要,我们使用培哚普利治疗22例Ⅱ期以上高血压病(EH)患者,其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病例选择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按1993年WHO标准确诊为EH,并经系统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②按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测量方法,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有左心室肥厚;③服用降压药物患者一律停服1周以上。共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6~70岁,平均病程3~30年。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取3d内非同日血压和心率均值为治疗前对照,并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期开始给培哚普利2~4mg,1/d,服药1周后血压无明显下降者,根据病情增加剂量至4~8mg,1/d。待血压到达有效标准时,以4mg/d为维持量。1.3 疗效评定 服药20周后复查。显效:舒张压下降≥1.3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67kPa,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到1.33kPa,但已降至正常水平或下降1.33~2.53kPa;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数据用x±s表示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作者:李爱静;刘海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顺铂联合环磷酰胺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顺铂联合环磷酰胺(PC)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情况,为其临床用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31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状况。结果化疗前的卵巢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断裂所形成的彗星出现率及彗星样尾长与对照人群相比,相差无显著性;经联合化疗后的卵巢癌患者比化疗前及对照组的彗星出现率明显增加,彗星样尾长明显加长,分别达化疗前的10.19倍和2.23倍,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顺铂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卵巢癌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产生一定的损伤。

    作者:韩萍;邢军;石正英;侯灵彤;张艳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1 3例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典型病例有皮肤、粘膜出血点、外周血小板计数及骨髓细胞学检查特点即可诊断,但对无皮肤出血点,而以牙龈出血、鼻衄、青春期女性以月经过多为首发症状ITP患者易被误诊。我们总结了1990年1月-1999年12月年间我院收治的156例ITP患者,其中误诊13例,现将误诊原因及教训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误诊的13例ITP患者发病早期均无皮肤针尖样出血点,男性5例,年龄8~14岁,1例以鼻衄为首症状,1例牙龈出血,3例黑便;女性8例,年龄12~14岁,均以月经过多,淋漓不尽为首发症状。所有患儿诊断按1987年第二届全国血液病学术会议所定的ITP诊断标准[1]诊断,并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以及妇科疾病,其中急性11例,慢性2例;轻度8例,中度5例,被误诊的疾病有VC缺乏性坏血症2例,过敏性紫癜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功能性子宫出血8例。

    作者:齐娅贤;王广吉;张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并发子宫腺肌病及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46岁,因下腹痛2d于1999年5月18日入院。18年前因诊先天无阴道、无宫颈、无子宫,婚前行阴道成形术。临床初步诊断: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畸形,先天无阴道,无宫颈。 入院后择期手术,术中见:双子宫,左侧单角子宫约7cm×4cm×3cm,左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约13cm×10cm×6cm,表面紫褐色,为同侧子宫、输卵管、直肠侧盆壁粘连。右侧始基角子宫,右卵巢略小于正常,右输卵管长12cm,两子宫由一束肌纤维相连。未见宫颈,行左子宫+左附件切除,送病检。术后7d痊愈出院,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分泌期子宫内膜,一侧卵巢巧克力囊肿。临床确定诊断: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并发子宫腺肌病及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 讨论 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为罕见子宫畸形,本例术中发现双子宫,左子宫内膜有分泌功能,子宫肌层有散在微形囊腔,内含有陈旧血液,同时有巧克力囊肿存在。其原因可能①患者婚前有严重生殖器畸形,激素水平低,卵巢发育差,易致误诊。②青春期机体发育,宫腔有周期性积血,经输卵管溢于腹腔,卵巢为好发部位,因此,一旦出现本例情况应宜及时手术。

    作者:张彩霞;杨树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1例颈部切割伤抢救治疗教训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36岁,1982年10月因刎颈3h入院抢救。查体:一般情况尚可,颈前带状肌及左胸锁乳突肌部分离断,左侧甲状软骨上端切伤约1.5cm,环状软骨上缘有0.2cm×0.2cm缺损,环甲膜部分裂伤并有漏气,其他未见异常。治疗:局麻下行常规气管切开及清创缝合术,青霉素抗感染。翌日,颈部、胸部出现皮下气肿,治疗中病情逐渐好转。第6d试行堵管未成功,第7d折线在试堵管时,患者突然咳嗽数声,随之从气管切口处及口鼻内喷出大量鲜血,经抢救无效而死亡。2 讨论2.1 颈部切割伤特点 刀口一般呈左上右下位,刀口左端多为起始端,切入组织要深于右端,左颈部血管易伤及,这与伤者多用右手持刀有关。能进入医院抢救者,多未伤及致命大血管,易使抢救者丧失警惕。因致伤物多为菜刀,剪刀等,故刀口或组织深部多不整齐,且创口多被污染。2.2 死亡原因分析 本例死亡后探查创口,见起始端有一死腔,腔内充满凝血块,此腔经皮下与气管切开处相通。故其死因可能为颈部较大血管壁已损伤,但清创时未被发现,后炎性反应,使损伤的血管壁局部变脆,行堵管时诱发咳嗽,血管压力增高,损伤的血管壁破裂,发生大出血。2.3 应吸取的教训 对颈部切割伤应特别注意创口深部有无大血管损伤,尤其是创口的起始端。本例左胸锁乳突肌已有部分离断,虽未见较大活动性出血,但颈部大血管的损伤仍不能排除,如能对创口深部组织做详细探查,缝合时避免留死腔,用足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和炎性反应。并注意避免对颈部做过早施加压力的动作,如扭颈,伸颈,咳嗽和打喷嚏等。如术后出现胸部、颈部皮下气肿,表示咽喉粘膜创口未严密缝合,或未完全愈合等情况。患者可望免于死亡。

    作者:杨新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作用

    为探讨人工流产术的佳镇痛方法,笔者将我科目前采用的异丙酚静脉麻醉法与以往镇痛法进行比较分析。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300例;对照I组为非镇痛组100例;对照Ⅱ组为宫颈利多卡因局麻组100例;Ⅲ组为异丙酚静脉麻醉组100例;受术者术晨禁食水,专职麻醉师行心电监护,并备有呼吸机、氧气,助手通过静脉通路注入异丙酚注射液2.5mg/kg,于1~2min左右注射完毕,待患者意识丧失后开始手术。2 结果 从镇痛效果看,异丙酚组无痛者100%,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88%)和非镇痛组(40%),有效率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从宫颈松弛程度看,异丙酚组一次性通过6号吸宫器55%,而I组与Ⅱ组分别为21%和28%,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手术时间从探宫腔至取窥器为完毕,3min完成手术异丙酚组100%,而I组与Ⅱ组分别为83%和94%,相差有显著性(P<0.05),手术中出血量三组无差异。3 讨论 异丙酚静脉麻醉,迅速起效,镇痛彻底,宫颈松弛好,手术操作快捷,安全无副作用,除过敏外,无禁忌证,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经对症处理均自然恢复,无不良后果,所以,在有条件地区,人工流产,异丙酚静脉麻醉是目前好的镇痛方法。

    作者:孙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血浆内皮素与临床有关疾病

    血浆内皮素(ET)是日本学者Yanaga Sawa等于1998年首次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分离出来的一种血管活性多肽,有关ET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课题之一。ET由21个氨基酸组成,研究表明肠系膜动脉、冠状动脉、肺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ET,有人发现支气管上皮细胞也能释放ET,证明ET的合成部位并不限于血管内皮细胞。目前发现人体内有4种ET,即ET-1、ET-2、ET-3和血管活性肠收缩肽(VIC)。这4种ET虽各有不同的基因和氨基酸序列,但都有高度的同源性和相似的结构。ET是目前强的血管肽,除了强烈的缩血管效应外,ET对心脏、呼吸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尚有广泛的非血管效应。缺血、缺氧、内皮细胞损伤均可刺激ET释放,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1 内皮素与脑梗死 李润生[2]检测了急性脑梗死16例,健康人13例的ET,结果为第1周ET-1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第2周比第1周升高更明显有极显著性差异。ET对人不同部位的动脉、静脉及微血管有强大而持久的收缩作用,其中ET-1作用强。在脑内ET主要引起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持久性收缩。ET除了通过对脑血管的收缩来加重脑缺血外,还可能通过对脑神经元或脑实质细胞的直接影响来参与卒中的发展过程。有学者研究发现,脑梗死的面积大小与ET-1含量成正相关。

    作者:胡茂堂;刘爱梅;索明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尿酸血症与中老年常见病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血尿酸(SUA)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m)作为多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为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几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关系,对我院1995年10月-1999年10月158例40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了血尿酸测定,分析其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8例分为Hum组80例和非Hum组78例。Hum组:男58例,女22例,男:女=2.6:1,年龄大84岁,小40岁,平均(61.3±15.6)岁;非Hum组:男54例,女24例,男:女=2.3:1,年龄大82岁,小41岁,平均(62.2±15.1)岁。1.2 方法 所有病例检测前均予以低蛋白(20~40g/d)和低嘌呤(10g/d)膳食3d,在未用任何药物前晨起空腹静脉采血,测定S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和肌酐(Cr)。以上生化指标均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AU-600)型,由日本产)。入院期间常规做心电图、心脏远达片。1.3 诊断标准 ①高尿酸血症:根据有关文献报道[1,2],SUA值男性2次>488μmol/L;女性2次>387μmol/L定为高尿酸血症;②冠心病:参照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会议制订的标准,均有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等的明确改变;③脑梗死:均有颅脑CT或MRI扫描证实;④糖尿病:根据1980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⑤高脂血症及痛风:参考内科学第四版的诊断标准。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推荐的汉化EPⅡNFD软件编程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测定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作者:尤月明;孙建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腮腺深叶肿瘤53例临床分析

    腮腺肿瘤大部分发生于浅叶,有关报道较多,而腮腺深叶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给腮腺深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收集了53例腮腺深叶瘤病例,就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做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1985年7月-1999年3月,我科共收治腮腺肿瘤患者365例,其中53例发生于深叶,占腮腺肿瘤的14.5%,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23~74岁,平均45岁。大多数患者就诊时为无症状的耳垂后下方或口内肿块,少数伴有其他症状。25例患者术前做了针吸活检,40例患者做了局部灰阶超声检查,49例做了CT扫描检查,5例做了术中冷冻检查,28例做了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上述5项诊断技术中,接受2项(含2项)以上检查的患者43例,1项10例。全部患者均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其中,腮腺全切除+肿瘤切除术46例,经下颌骨入路腮腺扩大切除术7例,腮腺扩大切除术后二期行选择性颈清扫术1例,腮腺扩大切除术+治疗性颈清扫术1例,7例患者术后做了放疗。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对全部患者进行了随诊,时间6个月~6年。

    作者:吕昌惠;缪爱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内服斑秃散、外搽斑秃酊治疗斑秃50例

    应用祖传自拟斑秃散、酊剂内服外搽治疗斑秃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岁15例;20~36岁29例;40岁以上6例;病程长20年,短5d。斑秃散由首乌、枸杞子、当归、熟地、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茯神、枣仁、元芪、桑椹子、川芎、共研细末制成,每d口服2次,2个月为一疗程;斑秃酊由党参、干姜、藏红花、赤芍、侧柏叶、补骨脂、毛姜、紫丹参、大力子、蛇床子、百部等置于70%酒精和醋精1 000ml中,浸泡20d。去渣取液装棕色瓶内备用,先用生姜切去表皮,擦息处15min,然后再搽斑秃酊,3/d,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果:内服、外搽治疗3个疗程左右,痊愈46例占92%,有效1例占2%,无效3例占6%,总有效率占94%。斑秃中医称为油风,早在《素问》五脏生成篇,就有类似此病的记载。至隋代《诸病源候论》以鬼舐头,立候称本病为鬼舐头。其主要病机为血虚,不能营养毛发或风盛血燥使毛发失荣而脱,故有元芪、当归、熟地、生地、白芍、女贞子、制首乌、枸杞子,桑椹子内服滋阴养血、补益肝肾,阴血充盈,燥风自熄,毛发得养,本病常与精神紧张,劳心伤神有关,用茯神、枣仁、枸杞子养心宁神。 外搽斑秃酊、党参、紫丹参补益气血、干姜、藏红花、赤芍、侧柏叶、毛姜、大力子、蛇床子、百部,70%酒精、醋精、配用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刺激皮肤改善头部皮肤营养,促进毛发生长。补骨脂对斑秃,秃发有良效,根报告单用补骨脂制成斑素和25%注射液,治疗秃发有效率为84.4%,全方合用补肾活血生发的作用。

    作者:刘国良;李本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药物治疗异位妊娠有很大进展,常用的药物是氨甲喋呤(MTX),单独使用氨甲喋呤副作用大,成功率88.9%[1]。我院妇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1995年5月-1999年10月我院收治异位妊娠患者88例。诊断标准根据病史、妇科检查、血β-hCG及B超检查,必要时刮宫除外宫内妊娠。患者年龄21岁~40岁。治疗条件:①生命体征平稳,无腹腔内活跃出血的表现。②B超检测异位妊娠包块≤5cm。③停径≤60d。④估计子宫直肠陷凹液体<100ml。⑤肝肾功能正常,外周血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109/L。1.2 88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用中药组22例,MTX组21例,中药+MTX组45例。1.3 方法:①中药治疗。方剂:蒲公英50g、元柏10g、夏桔草25g、 甲10g、丹参10g、桃仁7.5g、赤芍7.5g、白芍15g、甘草5g、元胡20g,1剂/d,水煎服,3剂为1疗程,忌辛辣、忌茶、忌凉食。②MTX治疗:采用单次MTX肌内注射,剂量50mg/m2,不用甲酰四氢叶酸解毒。治疗期间禁饮酒、性生活及禁服含叶酸类的维生素制剂。③中药及MTX组:方法同上,中药少3付,多12付。用药后每周2次测定血β-hCG水平。用药后血β-hCG若连续2次下降≥15%,则每周1次,至正常。若下降≤15%则进行下1疗程,2个疗程间隔中药为3d。1.4 监测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血压、脉搏、腹痛和阴道出血情况及药物的副反应。治疗前抽血查常规、肝肾功能和血β-hCG。治疗期间每2~3d复查血β-hCG水平,观察其下降情况。每周复查1次B超。治疗失败行剖腹探查的指征:出现剧烈腹痛伴血压下降,血红蛋白过低等内出血征象。1.5 疗效评价 治愈:血β-hCG降至正常,盆腔包块缩小或消失,生命体征正常。无效:血β-hCG水平不降或上升,盆腔包块增大,B超见存活胚胎,治疗过程中内出血增多,即行手术治疗。

    作者:盂祥红;随秀娟;张金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宽QRS心动过速误诊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34岁,因阵发性心悸6d,加重5h入院。6d前患者因感冒出现阵发性心悸伴胸闷,每次持续约30s~2mmin,无胸痛及发热。5h前,患者睡觉时出现心悸胸闷,持续不缓解,在我院急诊科做ECG示宽QRS心动过速,见图1。查体:BP 13.3/7.9kPa,神志清,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向左扩大,HR 190/min,律不齐,S1强弱不等,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UCG:左室扩大(59.4mm),左室后壁和室间隔运动幅度降低,左室射血分数48.8%。因无发病前ECG对照,急诊诊断为房颤伴预激综合征。入院后,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左室心尖部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随访2年无复发。2 讨论 宽QRS心动过速临床较常见,常见的有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传导阻滞、房颤伴预激综合征、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一般鉴别诊断不难。本例患者入院时ECG表现为宽QRS心动过速、RR间期不匀齐,似应首先考虑房颤伴预激综合征,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但仔细测量发现,每隔一个RR间期绝对匀齐,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室性心动过速,因此,可以肯定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有两个固定出口。不同出口处兴奋点激动心室,产生不同的QRS波形,而不同的激动路径,导致RR间期不匀齐。

    作者:柳景华;李茂;亭赵燕;曾亚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蜂蛰伤中毒12例临床分析

    我科1997年-1998年共收治蜂蛰伤中毒患者12例,经抢救,痊愈11例,死亡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12例中,男11例,女1例,年龄18~58岁,蛰伤后就诊时间,1周1例,72h 2例,48h 2例,24h 1例,8h 2例,2h以内4例。其中死亡1例,系在1周后就诊,死于多器官衰竭。6例为山区农民,因上山砍柴,种地被蛰伤。4例为城区干部因救山林火灾被蛰伤,另2例为工人,在靠近山坡的厂房建筑被屋顶筑巢的毒蜂蛰伤。1.2 毒蜂类别及临床表现 见表1。

    作者:刘克英;刘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酚妥拉明尿激酶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

    肺心病心衰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常规的洋地黄和利尿剂效果不佳。我们采用酚妥拉明和尿激酶治疗42例肺心病心衰患者取得了明显疗效,并与对照组36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观察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48~~78岁。平均62岁;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51~76,平均60岁。两组年龄无显著差异。病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衰Ⅲ度患者。

    作者:韩松岩;赵立志;滕玉峰;张云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我院1998年10月-1999年12月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比较,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按全国第2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确诊,并经CT证实,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基底节梗死12例,大脑中动脉梗死7例,脑叶梗死3例,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12例,丘脑梗死6例。对照组:基底节梗死14例,大脑中动脉梗塞8例,脑叶梗死2例,多灶性腔隙性梗死11例,丘脑梗死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差无显著性。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纳洛酮1.2mg加5%葡萄糖液250ml(或0.9%氯化钠250m1),静滴,1/d,20d为1疗程。对照组采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ml加入维脑路通0.4g,静滴,1/d,疗程同观察组。1.3 疗效标准判定 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6级。

    作者:姚力;罗助荣;汪怀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Fisher综合征并发延髓麻痹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55岁。因走路不稳、复视2d,于2000年2月4日入院。在外院诊断为脑干血管病。静滴生理盐水500ml+尼莫地平10mg无效。既往体健,个人与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心、肺、腹未见异常。神清语利;眼裂2mm,提眼睑肌力弱,眼球运动受限,各方向均复视;额纹消失,闭目、鼓腮力弱,双侧鼻唇沟变浅;咽反射存在;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4级;肌张力低,双上肢腱反射减低,双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欠准,RomDerg征阳性;四肢远端音叉振觉减弱、浅感觉正常;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肌酶谱检查正常。新斯的明试验阴性。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头颅及颈部MRI正常。 入院1d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查体:双眼裂1mm,眼球固定于中间;软腭不能上提、咽反射消失,四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1级。行鼻饲,每d静滴生理盐水1 000ml+丙种球蛋白30g1次,共5d。2周后语音增强,吐字渐清晰,皱额出现浅额纹,四肢远端肌力3级。复查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总数5×106/L,红细胞0,蛋白60mg/dL,葡萄糖5.1rmmol/L,氯110mmol/L。4周后言语基本流利,音调正常,可进软食,四肢肌力4-级。4个月后恢复正常。2 讨论 Fisher综合征属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为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周围神经病。诊断主要强调:①三主征:即双侧眼外肌麻痹,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或低下;②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常在病后1周出现;③预后良好,约2周后逐渐好转,2~6个月恢复正常。应与重症肌无力、脑干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鉴别。重症肌无力以骨胳肌易疲劳性为特征,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单纤维肌电图明显异常。脑干血管病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颅脑MRI有相应影像学改变。多发性硬化灶体征,颅脑MRI有相应影像学改变。多发性硬化病变呈多灶性,病情多波动,有缓解复发史,急性期MRI影像学改变明显。本例并发延髓麻痹及四肢瘫痪,较罕见;周围神经广泛受累,但恢复完全,可能与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有关。

    作者:张士森;吕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硬膜外术后镇痛所用药物及其评价

    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均可导致全身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对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积极作用,而过度的应激反应则对机体有害。术后疼痛不仅引起感觉不适,而且影响机体功能,从而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有利于患者康复。其中硬膜外腔注药是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对其所用的药物概述如下。1 阿片类1.1 吗啡 自从70年代初证实脑和脊髓内部有阿片受体存在之后,Behar将吗啡注入硬膜外腔治疗顽固性疼痛获得成功。十多年来硬膜外腔注药镇痛在国内外应用日趋广泛,对硬膜外腔注药镇痛的研究亦日趋深入[2]。 吗啡是FDA早认可用于椎管内注射的阿片类药物。硬膜外可以间断推注或持续输注给药。大量研究显示间断推注吗啡平均剂量7~13mg/d以及持续输注吗啡平均产剂量6~14mg/d时,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500、1/5 000[3]。新近一项临床研究表明硬膜外持续输入吗啡的镇痛质量优于间断推注给药[4]。1.2 哌替啶 哌替啶为术后常用镇痛药,传统上多用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Yarnel等比较研究了哌替啶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制硬膜外镇痛(PCEA)和肌肉注射镇痛的效能和安全性。前者24h哌替啶的用量显著减少,视觉模拟(VAS)评分明显降低,两组不良反映无明显差异。Rosaeg等研究结果表明哌替啶PCEA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Cade等[5]对剖宫产术后PCEA与静脉内给药患者自控镇痛(CIA)的研究显示,后者患者满意度和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前者。1.3 芬太尼 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镇痛目前尚有争议。有研究表明硬膜外或静脉注射芬太尼在镇痛质量,副作用发生率,每d用量及用药后24h的血浆浓度等方面相似[6,7]。因此,临床上硬膜外注射芬太尼并不优于静脉注射。

    作者:王太;高维东;王慧焱;孟庆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宫颈妊娠16例临床分析

    宫颈妊娠很少见,但它是异位妊娠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孕卵在子宫颈内着床和发育。早期诊断较困难,常易误诊。如能早期确诊,则可为保留生育功能提供机会。本文对16例宫颈妊娠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年3月-2000年3月共收治宫颈妊娠16例,年龄18~49岁;初产妇3例,经产妇13例。术前确诊9例,误诊7例,其中误诊为先兆流产2例,难免流产5例。停经时间40~86d,均有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其中大量出血4例,少量淋漓出血,血性分泌物12例;有组织排出4例,伴下腹隐痛3例。妇科检查均发现宫颈软、着色、水肿、与子宫体不成比例的增大,可大于或等于宫体的大小,子宫体正常大小或稍饱满。超声检查:宫颈管内可见胎囊无胎芽5例,不规则回声团块9例,有胎芽并有搏动2例。血β-hCG 589.1~5 232.5mIU/ml。1.2 治疗方法 ①先行MTX、5-FU治疗9例。其中4例局部注射MTX 20mg1~2次,加5-FU 500mg静滴,1/d,共7d;5例MTX 30mg肌注,共4次,隔d1次,治疗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记录阴道出血、组织脱落情况,隔日超声监测。化疗后7~8周来月经,超声监测胎囊明显萎缩。宫颈局部轻度充血,正常大小,外口无明显扩张。②4例化疗后8周行刮宫术,术中少许出血,刮出物为少许灰白或灰红色组织,个别可见少许绒毛样组织,并送病检。药物治疗中无明显副反应。误诊7例行清宫术,其中2例因大出血行宫颈碘仿纱布填塞止血,2例经阴道行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缝扎术。③3例因出血无法控制而行子宫全切术。4例化疗后刮出物病检均有变性的绒毛组织及少许的宫颈腺体。误诊的7例中,4例刮出物病检均有完整绒毛或胚胎,3例全切的子宫腔内无绒毛组织。

    作者:黄菊英;黄伟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大剂量1,25(OH)2D3治疗终末期肾病转移性钙化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部分病例表现为转移性钙化,临床治疗困难。我院收治1例慢性肾衰并发全身皮下结节,应用超大剂量1,25(OH)2D3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3岁。因双下肢水肿1年,皮下结节1个月,近日加重来院治疗。1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面色苍白,双下肢反复痉挛及关节疼痛,查体:颜面眼睑水肿,贫血貌,全身可见散在0.5cmm×0.5cm的皮下结节,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卅),WBC 8~12/HPF;血Cr 930mmol/L;血Ca2+2.8mmol/L,K+5.7mmol/L,磷1.8mmol/L,CO2-CP 6.5mmol/L,甲状旁腺素(PTH)1 400ng/L。皮下结节病理检查示:钙盐沉积性异物肉芽肿。 入院后予降压药(洛汀新、心痛定)口服,纠正酸碱平衡紊乱,血液透析3次/周,1,25(OH)2D34μg每次透析后口服。治疗半个月皮肤瘙痒减轻,皮下结节逐渐减小,血Ca2+2.4mmol/L,血磷1.6mmmol/L,1个月完全消失,PTH降至730μg/L。2 讨论 大剂量1,25(OH)2D3是治疗继发性甲旁亢和肾性骨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其能增加肠道的钙磷吸收,并促进骨骼钙磷外移,因而常引起高钙和高磷血症,临床上出现高钙,高磷血症或转移性钙化时,不提倡大剂量应用。本病例在大剂量1,25(OH)2D3治疗后,患者PTH明显减低,转移性钙化消失,说明转移性钙化不是大剂量1,25(OH)2D3治疗的禁忌证。1,25(OH)2D3可通过抑制PTH的合成和分泌,间接地控制高钙血症和转移性钙化。

    作者:陈海英;杨剑辉;高秀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瘀血发热论治

    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发热历来多指虚热,如阴虚、阳虚、血虚、气虚发热等。近年来普遍增加了对肝郁发热和瘀血发热的认识。特别是对瘀血发热的认识为临床诊治内伤发热开一蹊径。1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9岁。以反复低热1年余,久治不愈而就诊。症见:热势起伏,以下午为甚(上午37,4℃,下午37.6℃),面色黯黑,肌肤粗糙,口唇色暗、舌有紫斑、脉弦细涩,询知胁肋胀满,时痛如刺,自觉腹满、口渴,不欲饮。体检:心肺(-),肝肋下一横指,脾未触及,腹部扣诊并不膨胀,实验室及B超检查排除结核、风湿及肝胆疾患等。病史:一年前曾患肝炎已治愈;胁肋处受轻度外伤,现X线检查未示异常。治疗:一年中曾以疏肝利胆、滋阴清热、益气和营、解毒泻火诸多方治,肝炎、外伤渐愈,但低热终未蠲除。

    作者:周奇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