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莹
1 病历报告患儿,男,2岁,6d前患儿出现右上肢、面部抽搐,频繁眨眼,四肢抽动。在当地医院用止惊药治疗后,抽搐停止,清醒后又抽搐。2d前出现发热,体温38℃。于1999年3月25日入院。查体:T37.7℃,精神差,面色、睑结膜、甲床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R38/min,HR120/min,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未引出,脑电图检查:弥散性异常(见尖、慢波),CSF:外观清亮透明,WBC50×106/L,N 0.44,L0.56,蛋白定性试验(-),糖、氯化物正常。血常规:RBC2.21×1012/L,Hb 60g/L,WBC 5.6×109/L,N 0.4,L 0.6,Rc0.1,Ca+2.19mmol/L。诊断:①病毒性脑炎;②营养不良性贫血;③中度贫血。给予止惊,降颅压,抗病毒治疗,体温降至正常,清醒后仍抽搐。追问病史,患儿系纯母乳喂养,未添加任何辅食,发育欠佳,同时患儿抽搐时能正常吮奶。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生活跃,见巨幼红细胞,由于本院条件有限,未作血清VB12,叶酸测定。修正诊断:①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②中度贫血。给予VB12及叶酸治疗,精神好转出院,继续治疗。随访5个月患儿震颤逐渐减轻,后完全停止。2 讨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除贫血的一般表现外,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本例误诊原因,①采集病史不够全面;②对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神经精神症状特别是神经器质性病变表现认识不够准确;③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神经精神症状常见为四肢震颤,而同时出现面肌震颤,频繁眨眼少见有关。
作者:许丹;简春宣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NO的结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近年来发现的机体内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信使和效应分子,其分子量小,半衰期短。80年代初,Robert等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一种被他命名为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ndothel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维持血管张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Furchgott和Ignarro于1986年分别提出了EDRF就是一氧化氮的观点,并被Palmer等于1987年证实,内皮细胞确实可以释放一氧化氮。近研究表明,EDRF并非单一分子,而是氮氧化合物的统称,NO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子之一。它在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及免疫系统等有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体内的一氧化氮是在一氧化氮合酶(NO Synthase,NOS)的催化下,利用L-精氨酸(L-arginine,L-Arg)和分子氧,并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苷磷酸(NADPH)参与下生成的。目前已发现的NOS有三种类型:内皮型NOS(eNOS),神经元型NOS(nNOS)和诱导型NOS(iNOS)。前两者合称为结构型NOS(cNOS)。它不被糖皮质激素抑制[1],当受生理刺激活化后可释放少量NO,具有调节血管张力,维持神经传导等生理功能[2],iNOS分布范围广泛,当被激活后可合成大量NO,且持续时间较长,引起血管的持续扩张及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下降,并与NO的细胞毒作用有关[2,3],但糖皮质激素、转移因子-B等可抑制其作用,测定外周血NO2-,NO3-可作为反映机体NO合成水平的良好指标[4]。
作者:孙波;殷秀芝;张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995年10月-2000年4月我院应用横向8字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折33例,经随访及疗效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3例中男25例,女8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其中粉碎性骨折4例,开放性骨折1例,陈旧性骨折1例(伤后4个月),左侧24例,右侧9例。1.2 手术方法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平卧位,取髌骨折间横形切口。清除骨折间隙中血凝块和关节腔内陈旧性血液,生理盐水冲洗,显露骨折二断面,尽量保留骨折碎片,直视下巾钳试整复骨折达满意效果。在上下骨折块的侧方距骨折断面2~3cm平行钻人2枚直径2mm的克氏针,钢针与髌骨的纵轴垂直,与关节面平行,进针应偏靠近关节面,在整复中避免屈膝,将上下骨折块对合复位后,用钢丝8字横向绕缠均通过克氏针的后面。然后在二侧面剪断克氏针,保留尾端0.5~0.8cm长,钢丝缠绕结可以保留在任何一侧面。对位内固定成功后,手术中伸屈膝运动观察内固定是否可靠,术后可不做石膏外固定。次日可以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练习,2周后可以膝关节功能链炼,4周后可以下床负重行走。限度地切除病变肺组织,保留健康肺组织维持肺功能原则。
作者:张少先;邓杰林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慢性咀嚼肌群功能紊乱,如翼外肌功能亢进,翼外肌痉挛及咀嚼肌群痉挛,面肌抽搐等临床上较常见。但由于颌面外伤而导致的急性咀嚼肌痉挛则较少见。1990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共收治5例由于颌面损伤而致咀嚼肌痉挛患者,报告如下。1 典型病例例1,女,50岁,于1998年2月4日19:00,不慎从快速行驶的三轮摩托车上跌下,致额部裂伤,同时伴头晕、恶心等症状来我院就诊。局麻下行额部裂伤清创缝合术,并入住我院脑外科病房。于21:00,因右耳前区疼痛、耳鸣、开闭口困难、口角歪斜、面部软组织不自主颤动等症状,来我科会诊。口腔颌面部外科检查:一般状态尚可,痛苦面容,面部半开口状、牙齿不能咬牙合,下颌前伸,后牙呈错颌状,口不能闭,开口困难,语言含混不清,牙合关系紊乱、口角向右下歪斜,右面部下1/3软组织不自主颤动,颤动频率为20/min,右侧颞下颌关节区、下颌切迹区及上颌结节后区、颞肌区、咀嚼肌区均压痛。初步诊断:左侧颞颌关节脱位,右侧下颌骨髁颈部骨折。急诊摄曲面平展片,未见骨折线。立即行左侧颞颌关节脱位口内手法复位,无效。上述症状仍持续,尤以右侧下唇及面颊部肌肉颤动为重。行咀嚼肌按摩及关节前后区按压,约5min后症状缓解,疼痛减轻,颤动次数减少。此时查体,见颌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诊断为右侧咀嚼肌痉挛。治疗:2%利多长因2ml+VB12500μg+地塞米松5mg右侧关节区及咀嚼肌群封闭,同时给予安定10mg肌注,用药后1h,肌痉挛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此时给予VB110mg,每6h口服1次,至次日19:00,颌面部异常症状已全部消失.
作者:王俊枫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癫痫、热惊厥和新生儿黄疸等症的药物,患者体内苯巴比妥血浓度是临床调整剂量、评价疗效、实施苯巴比妥的个体化治疗和提高患者依从性的主要依据之一[1]。国内外多采用静脉血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癫痫和热惊厥患者多为儿童[2],静脉采血有一定难度,手指采血具有简便、快捷,患儿易于接受等特点,便于长期反复监测。我们对26例口服苯巴比妥的患者同时采集其静脉血与手指血,采用RP-HPLC法测定苯巴比妥血浓度,以探讨用手指血监测苯巴比妥血浓度的可能性。1 材料1.1 病例26例患者均为癫痫门诊患者。年龄5个月~48岁,男16例,女10例。癫痫发病类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9例,部分性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4例,部分性发作11例,婴儿痉挛症并部分性发作1例。1.2 仪器与试剂美国贝克曼公司SYSTEM GOLD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125泵,168DAD紫外检测器,SYSTEMGOLD色谱工作站。贝克曼公司产CS-15R高速离心机。色谱柱:ODS(5μm,4.6mm×25cm)。苯巴比妥对照品与内标巴比妥由国家麻醉品实验室提供。巴比妥用甲醇溶解制成标准储备液,置-20℃保存。将巴比妥标准储备液用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6)稀释成84ng/ml作为内标工作液,4℃存放。甲醇:色谱纯,购自FISHER公司。水系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作者:胡朝欣;陈湛芳;王志燕;于荣;解学孔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我们采用前列腺素E1(PGE1)利多卡因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69例,现将临床经验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从1997年以来采用前列腺素E1(PGE1)利多卡因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9例,其中男37例,女32例,年龄(47±19)岁,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62例。在应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250ml或500ml加PGE1 100mg、2%利多卡因10ml~20ml,1/d,2周为1疗程,部分患者应用2个疗程。2 护理措施2.1熟悉药物作用机制PGE1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修复病损神经的作用。利多卡因对中枢和周围神经有镇静、止痛的作用,同时对周围血管也有直接的扩张作用。
作者:魏素兰;海洁;付慧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病,由于可并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这个潜在的致命或致残性的疾病已被公认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在西方国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未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有40%~70%并发深静脉血栓,而致命性肺栓塞为1%~5%[1];在亚洲,过去多数学者认为亚洲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要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深静脉栓塞的发病率已有上升趋势,1996年马来西亚DHilon报道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64.3%发病率已和西方国家相近[2]。我国人工关节外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深静脉血栓及其继发的肺动脉血栓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倍受国人关注,由于深静脉血栓仅凭症征诊断符合率很低且多数深静脉栓塞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因而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特殊的检查手段,超声多普勒和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方法,但两种检查方法各有利弊,为此我们设计一组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病例对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作以下对比分析。1 病例和方法1998年8月-1999年5月对我科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行彩色超声多普勒和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术后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48例,54个人工关节。其中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32~80岁,平均62岁。体重50~94kg,平均68.25kg。
作者:徐斌;胡勇;华兴一;张建湘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8岁。因左腰腹部隐痛10余年加重20d入院。查体:BP 17.5/12kPa,心肺无异常,左侧腹部隆起,局部触及约28cm×20cm×18cm包块,质软,边界尚清,不活动,无压痛,左肾区轻度叩击痛。尿常规化验:蛋白(++),RBC(+++),WBC(++);B超示左肾巨大多房性肾囊肿;逆行造影:左肾轮廓增大,自T12上缘~L5下缘,其间两团密集豆粒大小致密影,IVU:右肾正常,左肾未显影,入院诊断:左肾巨大多房性肾囊肿、肾结石。行左肾切除术,术中见左肾增大体积约28cm×20cm×18cm,囊实相间。吸出深黄色囊液约3 500ml,肾盂肾盏内取出数10枚大小不等结石,大约4.0cm×2.5cm。囊壁上可扪及较大硬块,质韧、脆。肾周淋巴结无肿大。术后病理诊断:肾移行上皮乳头状癌,多房性肾囊肿,肾结石。2 讨论多房性肾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发病,囊壁上极罕见有隐匿的癌肿[1],其临床症状很不典型,多以腹部肿物或疼痛为主,大多数情况是在其他原因体检时发现。诊断依赖B超,肾断层及CT等检查,及囊肿穿刺液化验,同时做囊肿造影。决定性的诊断仍有赖于肉眼和组织学检查[2]。治疗多选用囊肿剜除术,若为双侧发病,可行肾移植手术。肾结石为多囊肾的并发症,约2%的多囊肾并发肾癌主要为肾母细胞瘤类肾癌。肾结石的存在与肾癌的关系密切[3]。但囊肿、结石、癌肿三者并存却很少有报道。
作者:张钦增;唐鲁兵;唐文东;孙景然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14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病变组及不同程度病变组,对其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与病变组间、正常组与不同程度病变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病变组内部两两比较显示有递增趋势。结论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时于冠心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袁宇;赵国安;李胜利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股骨颈骨折并发同侧股骨干骨折临床上较少见,治疗较困难.自1997年我院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该种骨折5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张元智;刘保华;朗国兴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女,26岁,G1P0孕39+3周,因阴道少量流液,胎动减少1d于2000年7月2日18:00急诊入院。患者平素体健,孕期及入院体格检查无异常,胎心率监护55min,基线率160bpm,无胎动,两次重度变异减速呈U型,4次轻度变异减速,根据Fischer评分2分。超声检查:右枕前位,胎动胎心可及,双顶径8.3cm,股骨长径7.1cm,胎盘位于后壁Ⅲ级,羊水指数9cm,颈部见4个踞齿状切迹,其上可见纤细等号样强回声,提示:宫内孕,活胎,右枕前位,脐带绕颈。即行急诊剖宫产,术中见羊水量350ml,粘稠,Ⅲ度混浊,娩出一男婴,脐带绕颈4周,重2 580g,评分1分,抢救后5min评6分,10min评8分。产后8d母婴平安出院。随访至今婴儿情况良好。2 讨论胎儿脐带绕颈常见1~2周,4周少见。而脐带绕颈的胎儿常常在胎心监护图上出现变异减速,但无特异性,如还可见于羊水过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宫内窘迫等,而此时超声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本例在胎心监护图出现重度变异减速时,能及时超声检查发现脐带绕颈4周,胎儿严重缺氧,由于处理及时,婴儿预后较好。所以妊娠晚期胎动或胎心出现变化时应常规超声检查。
作者:范亦新;胡旦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996年7月-2000年6月,我院应用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18例(19条肢体),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8例。年龄31~60岁,平均45岁。病程4~25年,平均11年。病因: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I)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2例,先天性下肢深静脉无瓣症3例(4条肢体)。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患肢浅静脉曲张、小腿沉重、胀痛100%,足靴区或踝部色素沉着92%,小腿水肿69%,小腿慢性溃疡52%,溃疡史2个月~5.5年。1.2特殊检查1.2.1下肢静脉压测定(AVP)11条肢体术前作下肢静脉压测定,方法经足背静脉直接穿刺接压力传感器测量直立位时静脉压。平均值:静息状态压力13.9kPa,活动后平均下降至10.6kPa(正常AVP<5.3kPa)。1.2.2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本组19条肢体术前均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有3种表现特征:①造影剂经深静脉向大隐静脉逆流,小腿浅静脉早期显影,并明显扩张迂曲,深静脉系统全程通畅,明显扩张,股腘静脉几乎与髂静脉相等,均呈直管状异常轮廓,显示瓣膜失去正常对称膨出的竹节状形态,做Valsalva试验时瓣膜下无透亮区,或造影剂密度仅减低,可见明显造影剂逆流,提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②浅静脉曲张,早期显影,深静脉通畅,但呈直管状,较扩张,无瓣膜影痕迹及竹节样膨出影,Valsava试验造影剂直泻倒流,提示下肢先天性深静脉无瓣症。③浅静脉表现同前,深静脉系统全程通畅,深静脉扩张,管壁直管状,僵硬,管内壁不均匀或充盈不均,显示管壁瓣膜被破坏,无明显瓣膜影,造影剂由股总静脉向远侧直泻倒流,提示深静脉血栓后遗症(Ⅲ型)。
作者:刘清泉;王茂林;吕文梅;杨俊德;衣瑞香;葛永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42岁,因闭经3个月,下腹疼痛12h,于2000年3月16日急诊入院。患者孕2产1,在外院因继发不孕多次输卵管通液,造影以及其他综合治疗数年。平素月经规律,周期30d,末次月经1999年12月19日,性状如前。停经30+d查尿妊娠试验阳性,孕早期正常,12h前性生活后出现全下腹剧痛,持续性伴便意感及恶心,无呕吐、无阴道出血,无面色苍白无晕厥。给青霉素抗炎、止血芳酸止血后腹痛略缓解。B超示:盆腔横切见左右两个子宫,右侧子宫前位,内可见一胎儿,胎心胎动可及,胎儿坐高60mm,羊水平段24mm,左侧子宫三径70mm×50mm×63mm,宫腔分离14mm,肌层光点分布均匀,双侧卵巢均显示不清,腹腔内见厚50mm游离液暗区,拟腹痛待查:妊娠黄体破裂?双子宫内早孕收住院。检体: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精神可,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下腹压痛、轻度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着色,向左举痛,宫体平位如孕2+个月大小轻度压痛,右侧紧贴宫体似及一如正常子宫大小包块,触痛明显,界不清,左侧附件区触痛未及包块。治疗:入院后予抗炎止血纠正贫血治疗,腹痛渐缓解,但余体征仍存。3月20日复查B超示:子宫前位,三径78mm×60mm×70mm,于宫腔内可见积液54mm×42mm×15mm,子宫右上角见98mm×47mm×90mm孕囊回声,内见卵黄囊、胚芽及心血管搏动,双顶径23mm,孕囊外未见子宫肌层回声,子宫直肠窝见厚28mm液性暗区,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游离血1 000ml,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双卵巢外观无殊,右输卵管伞端膨大如120mm×110mm×120mm大小,抱球式环抱一孕囊及胎盘组织。孕囊大约100mm×60mm×90mm,内可见如孕12周大小胎儿在活动,羊水色清。胎盘附着于伞端下极,有少量渗血。左输卵管积水。遂行右输卵管切管术十左输卵管造口术。术后诊断:右输卵管伞端妊娠。2 讨论输卵管伞端妊娠以早期出现症状为多,该例孕13周尚未破裂实属罕见,该例临床及B超曾误诊,故建议任何时期的妊娠,B超检查仍应警惕其孕囊外是否有子宫肌层回声,以及时确定宫内、外妊娠。
作者:陈文兵;吕杰强;朱雪琼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膈下间隙脓肿在膈下脓肿中较为常见,是复杂而又难以处理的疾病。我们对46例行B超检查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膈下间隙脓肿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认为B超检查诊断膈下间隙脓肿不但准确、无创伤,更重要的是可提示原发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12~58岁,平均34岁。1.2 检查方法采用ALokaSSD-63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前12h禁食,采用线阵探头和机械扇形扫描探头相结合,多次变换体位,对上腹部行纵、横、斜各切面扫查,寻找阳性征,对有关数据进行测量,并记录归档。1.3 结果46例膈下间隙脓肿患者均为单发,脓肿大10.3cm×8.2cm,小4.5cm×4.0cm。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在膈下间隙区见边界清晰不规则的包块图像,内部回声①以不均质低回声为主,间有强回声团块者31例,占67.4%,其中包块内含气体回声5例,占10.87%;②以无回声为主,且有细小强回声漂浮11例,占23.9%;③表现为不均质增强回声团块4例,占8.9%。在46例膈下间隙脓肿中,B超提示原发病34例,占73.9%,B超提示原发病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31例,符合率91.18%,不符合3例,占8.82%。脓肿与原发病的关系见表1。
作者:张志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随着手术操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Ⅲ期肺癌采取手术治疗者逐渐增多,1989年10月-1999年12月,我们手术治疗Ⅲ期肺癌2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36~72岁,平均58岁,中央型肺癌15例,周围型肺癌7例,有呼吸道症状16例,体检时发现肺部病变6例。22例经胸部X线检查,均发现肺部异常X线表现。CT检查18例均发现肺内病变。行气管镜检查22例,阳性发现17例,14例取活检。1.2 方法22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探查2例。全肺切除10例,其中心包内处理肺血管5例,2例行部分左心耳切除。肺叶切除袖状吻合8例,其中加做动脉成形2例。隆突成形2例。按肺癌国际分期、分类(TNM),Ⅲa期T3N1-2M0 13例,Ⅲb期T3N3M09例。22例术后均行病理检查,鳞癌9例,腺癌8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例,支气管类癌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平滑肌肉瘤2例。2 结果22例中,21例术后康复出院,1例术后第3d死亡。术后随访17例,12例分别于术后10~26个月死亡,5例术后7~25个月仍健在。
作者:任化云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发病机制决定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气道慢性炎症的首选药物。必可酮是吸入性皮质类固醇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1]。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在吸入皮质激素类药物时,有不遵从医嘱现象,近年来国外有作者就此现象曾有报道,为此我们观察了46例门诊哮喘患者吸入必可酮的依从性,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46例患者均为1999年1月-2000年5月我院门诊就诊的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均符合1997年第二届全国哮喘会议的诊断标准,轻度哮喘12例,中度哮喘34例。其中男14例、女32例,平均年龄38.6岁。1.2方法观察期间不限制使用其他平喘药物,首先对患者进行宣教,宣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机制,消除患者对应用激素的顾虑,并教会其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轻度哮喘:每次1喷,3/d吸入,中度哮喘:每次2喷,3/d吸入,观察前称量雾化器重量,2周后复诊时再次称量其重量,两者之差与医嘱应用药物重量之比,作为患者的用药依从率,即依从率=(使用前雾化器重量-使用后雾化器重量)/按医嘱应用药物重量。按医嘱应用的药物总量,轻度哮喘:3/d×1喷/次×每喷气雾剂重量(50μg),中度哮喘:3/d×2喷/次×每喷气雾剂重量(50μg)。对依从率下降者进行调查分析。
作者:马秉兰;路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23岁。因间断头痛、全身乏力、咳嗽5d,加重伴发热、呼吸困难3d于1999年2月15日入院。既往健康。查体:T 37.6℃,P 110/min,R 26/min,BP16/10kPa,呼吸表浅,口唇略发绀,无颈静脉充盈,胸廓对称,两肺叩诊清音,肺肝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两下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吸气未显著。HR110/min,律整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经抗生素治疗,呼吸困难仍进行性加重,于入院第3d出现肢端湿冷、少尿、BP:11/7kPa,考虑并发循环衰竭。胸部X线片:两肺下叶见弥漫小斑片状浸润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心膈影正常。心电:窦性心动过速,下壁心肌缺血。血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入院第2d发病第6d IgG抗体效价1:32,恢复期发病第25d抗体效价1:160。痰菌培养:分离出嗜肺军团杆菌肺亚种。血气分析:PaO2:7.86kPa,PaCO2:5.52kPa,BE:3.4mmol/L。诊断:军团菌肺炎,Ⅱ型呼衰,休克型肺衰。治疗:红霉素0.9g 2/d静滴,利福平0.45g 1/d口服。配合吸氧、改善通气、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20d,治愈出院。2 讨论军团菌肺炎为一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病变主要累及肺脏,本病多呈散在或暴发流行,夏秋季多发,由空调、供水系统、雾化吸入污染的水源所感染。潜伏期2~10d,病情进展迅速[1],如贻误诊治时机,可并发呼吸、循环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做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血清抗体检测对及早诊治抢救极为重要。
作者:孙丽;张春雨;刘莲英;赵建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为探讨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的方法。我们收集2000年3-5月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65例,对照组38例。1 检测项目及方法取任意中断尿3ml,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转铁蛋白(TRF)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终点法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和尿肌酐。2 结果正常对照组尿TR/Cr为(0.108±0.068)mg/mmol,mALB/Cr为(1.69±0.76)mg/mmol,β2-MG/Cr为(15.6±7.56)μg/mmol,NAG/Cr为(12.66±5.35)U/g。尿蛋白定性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尿TRF/Cr、mALB/Cr、β2-MG/Cr及NAG/Cr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尿蛋白定性阳性的糖尿病患者的TRF/Cr、mALB/Cr、β2-MG/Cr及NAG/Cr值较阴性组显著增高(P<0.01)。TRF与mALB之间r=0.62,t=5.05,P<0.05;TRF与β2-MG之间r=0.54,t=4.25,P<0.05;TRF与NAG之间r=0.56,t=4.65,P<0.05;mALB与NAG之间r=0.57,t=4.56,P<0.05;NAG与β2-MG之间r=0.66,t=4.86,P<0.05;TRF、mALB、β2-MG及NAG四者呈正相关。单项及双项检测TRF、mALB、β2-MG或NAG低于四项指标同时检测的阳性率,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糖尿病中阳性率可达92.3%。3 讨论66.7%的糖尿病患者在尿蛋白定性阴性时尿中β2-MG和NAG水平已较对照组增高,提示在糖尿病肾损伤早期发生肾小管损伤,尿蛋白定性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尿TRF、mALB、β2-MG及NAG单项检测低于四项指标同时检测的阳性率,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提高不显著,而将TRF、mALB、β2-MG及NAG四项联合检测在糖尿病中阳性率可达92.3%,较单项及双项检测提高显著。故联合检测尿TRF、mALB、β2-MG和NAG是诊断肾脏早期损害灵敏、可靠及作为监测预后的实验室指标,且方法简便、快速,采样方便、无创伤性。
作者:邓正华;邓剑;黄荣忠;徐继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6例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患者所行手术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扩大高位肝门胆管Y型切开取石,盆式狭窄整形11例;胆总管右肝管切开取石8例;右前支胆管切开显露右后支胆管取石5例;右后支胆管狭窄成形术3例;左肝管胆总管切开取石9例。36例患者中,同时行左肝外叶切除4例,方叶切除1例。行胆肠内外引流术8例,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单纯胆总管T管引流附加左肝外叶切除术4例。36例患者中疗效优29例,占80 5%;良6例,占16.7%;差1例,占2.8%;疗效优良率占97.2%。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处理原则为除去狭窄梗阻,去除病灶,引流通畅。术前应对患者详细检查,在明确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分布情况下,拟定不同的肝内胆管显露途径及狭窄处理方法。
作者:王勇;陈忠东;杜富波;胡海燕;周晓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998年1月-1999年9月,我院应用彩色多普勒对956例孕妇进行产前胎儿脐动脉血流速度比值(S/D比值)检测,临床观察应用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应用对象我院产科门诊和住院分娩的产妇,孕30~40周956例进行产前胎儿脐动脉血流速度比值S/D比值测定。1.2 方法及判断标准使用Acason128xp/10c双功能超声显像仪,扇扩探头,频率4.0MHz,寻找脐动脉血流。S/D值正常<3;S/D值异常>3[1]。2 结果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
作者:李夏;王秀文;纪妹;闫秀玲;李春岚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