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60例疗效观察

方玉甫

关键词:尿道炎, 男(雄)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NGU)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118例非淋病性尿道炎男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用美满霉素胶囊0.1 g(首次加倍),每日2次,饭后口服;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非淋汤加味治疗.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91.67%,愈显率98.33%;对照组痊愈率77.59%,愈显率84.48%.2组痊愈率、愈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的辩证关系和阴阳的主导问题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它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

    作者:徐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心康口服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心康口服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予强心、利尿、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康口服液,每次50 mL,每日2次口服.2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分别评价临床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心功能改善及左室射血分数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康口服液能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周恒;耿亚飞;任小强;杨建新;王丽;郎书敏;郭小菊;李婧辉;李娜;宫玉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金蛭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脑梗死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为探讨治疗脑梗死的佳方法,2006-01-2006-12,我们采用金蛭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并与银杏达莫治疗30例对照,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小菊;裴俊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36例

    白内障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表现之一,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在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黄斑囊样水肿是其常见的并发症.2005-10-2007-04,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36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32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笑吟;王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不同剂型止嗽散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2006-11-2007-03,我们应用中药免煎颗粒止嗽散治疗急性支管炎32例,与传统中药汤剂止嗽散治疗32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冬梅;刘安龙;肖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封闭加点穴治疗呃逆420例疗效观察

    呃逆是临床常见症状,每因饮食不节及情绪因素而诱发,临床上中西药疗效不佳,1982-2006年,笔者采用穴位封闭足三里、内关穴,配合点按双侧翳风穴治疗呃逆4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增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以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主要指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成分异常增高为特征的病症,即人体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成为日臻受到重视的研究课题.现就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李凤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全身多处重度褥疮中西医治疗护理体会

    褥疮多见于瘫痪、长期卧床患者及老年危重患者.2002-2006年,我们采用中西医治疗护理全身多处重度褥疮1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狄海冰;杜萍;张莎;刘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西医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也越来越多.我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情志、饮食、起居、基础护理、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并发症进行中西医综合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

    作者:刘玉静;冯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针刺结合简易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现代神经康复治疗中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可针对脑血管意外患者吞咽困难中出现的不同情形,由专业治疗师采用功能强化训练,通过运动、学习、锻炼,再运动、再学习、再锻炼的康复理念,重建失去的运动功能程序,完成对脑血管意外后引起的大脑组织损害的一个代偿的重组.

    作者:周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疹痛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8例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炎症及神经痛症,属于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患病后大多数患者在出疹1~2周水疱干枯结痂,痛止病愈.但亦有部分患者留下较长时间的剧烈疼痛或麻木,顽固难治.2002-2004年,我们应自拟疹痛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革新;田翠丽;赵博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从《伤寒论》自愈机制谈张仲景的论治思想

    《伤寒论》有关疾病自愈的条文有40条之多,张仲景所列如此多自愈条文并非告诉我们见其证便可束手等待病之自愈,而是通过阐述人体疾病自愈的机制,揭示其治疗原则及思路.现从分析张仲景有关自愈的若干条文以揭示其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以利于中医药临床.

    作者:郑艳华;崔兴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辨证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82例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相当于中医学痒若虫行、时复症.其特点是双眼奇痒,眼睑、球结膜上可见状如鱼籽或石榴样的颗粒,每于春夏季节发病,秋凉好转,翌年春夏又发,年复一年,反复不已,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居多,且常双眼发病.1994-1998年,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8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如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逐瘀汤内外合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2004-08-2006-08,笔者采用逐瘀汤内服、外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川芎嗪注射液对腹膜透析的影响

    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将川芎嗪注射液加至腹膜透析液中,观察其对CAPD效能的影响.

    作者:赵天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十味龙胆花颗粒合吉诺通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疾病,指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常易累及临近器官组织如喉、气管、支气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以及颈部淋巴结等,出现并发症,而使病程迁延或病情加重,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而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快速、有效的治疗是关键.2006-07-12,我院儿科门诊应用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洪英;邴建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润肠通便方加减治疗慢性便秘120例

    便秘不是单一疾病,是以排便困难,大便干燥,排便次数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随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发病率逐渐升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中医辨证认为慢性便秘多属阴虚肠燥型.2001-02-2006-02,笔者应用润肠通便方加减治疗慢性便秘1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明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补中益气汤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验案3则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现举其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验案3则如下.

    作者:刘瑾;吕金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桂附理中汤治疗慢性盆腔炎45例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按其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与慢性2种.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给患者造成痛苦.2002-03-2006-05,笔者应用桂附理中汤治疗慢性盆腔炎4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亚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合欢花、北合欢花及广东合欢花的鉴别与合理应用

    1 合欢花 Flos Albiziae1.1 基源 为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的干燥花序[1].1.2 饮片鉴别 头状花序皱缩成团,总花梗长3~4 cm,有时与花序脱离,黄绿色,有纵纹,被稀疏毛茸,花长0.7~1 cm,弯曲,淡黄棕色至黄褐色,无梗或几乎无梗.

    作者:张利军;王文兰;孔增科;张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